-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
两顺一逆。迷悟纲宗。纲宗不明。解行失准。唐宣宗大中五年。召京兆荐福寺弘辨入见。上问曰。何为顿见。何名渐修。对曰。顿名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因一口便饱。帝悦。赐号圆智禅师。此两顺一逆纲宗之所劵也。大抵众生。本无有苦受。以性变为情。昏动乃作。万法生焉。昏动既作。明静失真。明静既失。昏动日深。昏动既深。靡所不至。故瞥起一念。念不在上品十恶。则在中品悭吝十恶。不在中品悭吝十恶。则在下品愚痴十恶。不在下品愚痴十恶。则在五戒满缺之闲。不在五戒满缺之闲。则在猜忌修十善之域。不在猜忌修十善之域。则在纯修十善之天。此六者。虽升沈不同。苦乐各交。皆性变为情而有也。夫性初本妙。变而为粗。故名下凡。粗必流至於浊。浊必受苦。苦极必思本。如人临死生之际。不号呼父母。必哀天叩地。诸佛菩萨。乘其思本之时。遂以缘因佛性熏之。熏熟则解。解则能了知根尘无性。孰为物我。此无物我者。在尧不加多。在纣不加少。尧能以解治染习。所以人欲日消。天理日全。如阳回大地。消得一分氷。则一分水现前。消得十分氷。则十分水现前。水既现前。氷不可得。此名一逆。水性融通。在方而方。在圆而圆。可以为六合之灵润。可以为三冬之霜雪。在天为雨。在地为泉。在流为江。在贮为湖。在纳为海。名虽多种。实则惟湿而已。以其在方圆之器。而器不能留碍。如妙觉圣人。分身散影。遍入诸趣。开迷成觉。铸苦为乐。务莫不济。然未尝有累。此名妙顺。又名顺性起用。然顺性起用中。有逆而未全者。有逆而将全者。有逆而已全者。如已全不能忘之。则顺性之用。必不能称性。惟称性之用。方能妙物无累。往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不得成佛道。适坐此座。即佛法现前。以其忘。而能起称性之用耳。此一逆之中。有声闻缘觉菩萨佛。四法界不等。盖声闻厌苦集为染。欣灭道为净。缘觉厌流转为苦。欣还灭为乐。菩萨虽圆别殊种。皆以六度十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佛则不然。顿明自性。虽臊臭凡夫。能於境缘逆顺之冲。一味率性应之。如龙用水。如虎用风。谓之有心耶。龙虎念未起时。而风云自生。谓之无心耶。脱微龙虎。则风云不起。老庞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云门问大众曰。柴搬人。人搬柴耶。小寿禅师以担柴出市。薪忽堕地。即大悟。偈曰。扑地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陆亘大夫谓南泉曰。肇法师甚奇怪。解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南泉指庭前牡丹花云。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呜呼。叶公画龙非不专。真龙现前即投笔怖走。若紫栢见南泉恁么道。打一掴云。和尚脑后。数行白发曾见么。法树来前。紫栢受性不耐落索。为树郎略拈两顺一逆纲宗。兼提古德机缘一两则。又自弄家风。代陆亘转一上语者。不过愍树郎不远登山。辞别寿母。若不以本分事。慰树郎母子之心。得非儿女态乎。虽然本分事。非彻骨英雄。亦不易承当。姑以三归培母子出世之因。五戒资人天之种。三归者。谓归依佛则不迷。归依法则不饥。归依僧食必正。故曰。非正命食。不足以资法身慧命。五戒者。不杀则寿。不盗则泰。不淫则洁。不妄则信。不酒则智。此五者。有上中下焉。上者治心。中者束身。下者戒虽曾受。实或负名。树郎当斟酌上中下戒。谨自择之(示朱虬庵)。
夫众人为欲啖。惟圣人能啖欲。为欲啖。则迷己而逐物。能啖欲。则无物不转。故曰若能转欲。即同如来。众人一涉欲境。但知有境。而不知有己。惟圣人即欲无欲。故能妙万物而无累也。
世闲法精神不极。我所不化。终不能入其阃域。况出世闲法乎。大都世闲法。带情而入。亦可得其精。出世闲法。苟不超情而入。直饶你苦心到驴年。终无有入处。故曰。离心意识参。若不离心意识。凡所参者皆心意识也。古人谓之用贼作家。非但家破。祸终不免。
憨憨子曰。吾读枣栢论。乃知清凉之疏华严也。虽精且深。然不若李方山之发挥。无蹊径可寻。而天机深者。以不可寻为前茅。研穷不已。忽焉而入。则笑歌於弥勒楼阁之中。遨游於无量剎海之上。得事事无碍者。如普庵肃。英邵武辈。自唐迄明。亦不乏人也。但於遭际有通塞。故其所得者。有隐显於时焉。如船子不得夹山。则终陆沈於烟波中已。夫华严法华。吾大雄氏始终本怀也。彼大经疏则有清凉。论则有方山。唯法华也。既为华严之终。若不假手於天台。则玄义之作。其孰能之。有宋寂音尊者。作论论法华。则以文字而抛掷不传之妙。於三周九喻之闲。譬如夜光之珠。宛转横斜冲突於金盘之内。不可得而测其方向也。所可必者。知其不出盘耳。盘喻文字。珠喻不传之妙也。或曰妙不可传。既不可传。孰知其妙。既知妙而不可以文字语言得之。则文字语言。独外乎妙哉。如文字语言既在妙外。则文字语言不可得而传。妙可传也。妙既可传。而文字语言不可传者。则粗者愈精。精者愈粗矣。子为我即之。憨憨子应曰。精。谓理也。粗。谓事也。理。犹水也。事。犹波也。如必以为文字语言非妙。妙非文字语言。是离波求水也。离水求波也。子悟波水之喻。则精粗不待吾再告而知矣。天台建六即。六波也。即。水也。有迷波者。谓波非水也。有迷水者。谓水非波也。谓波非水。则凡夫甘陷无分之阱。终迷而不出矣。谓水非波。则浅悟之徒。不免坐於忽圣之坑也。此吾天台六即所以建也。六即者。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是也。夫理即也者。谓圣凡共有也。名字即。谓其闻名知义也。观行即。谓其能依解起行也。相似即。谓其依行得相似理水也。分证即。谓其能入初住。得与真法流水即也。自是由等觉而成妙觉。谓之究竟即也。是以知即外六。则即无所得。知六外即。则六亦无所得。能如是知者。乃谓之圆解也。依圆解起行。始谓之圆行。行既圆。则所证独不圆乎。呜呼。藏通别皆金口所流出也。不名之圆教。惟华严法华。诸最上乘经。谓之圆教。盖根器异也。如华严时非鹿苑时也。乃至非法华时也。岂如来圣人有异心异言哉。如六即之建。五位之设。总谓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故不假五位。陶铸无始习染至尽。则果体终不可证也。陶铸习染。若不先顿悟圆旨。则行属有为。非圆行也。唯六即即。波外无水也。唯即即六。水外无波也。然华严法华。皆以象寓意。能得意而忘象者。指波为水可也。指理为事可也。指精为粗可也。指粗为精可也。脱泥象而不得其意。虽清凉方山石门复出。吾未如之何已。
夫绳之为网。则水陆之命。有所逸者。未可知也。以钱为网。则水陆之味穷矣。夫味离舌无有。舌离身无有。身离心无有。故至淫者化为妇人。至暴者化为猛虎。盖其心既变。其形不得不变也。此非心能生身乎。人苟能因味得舌。因舌得身。因身得心。因心得性。性得则孰为物。孰为我。故曰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又曰性相近也。世儒不知性。横谓我性与物性不同。遂因味失舌。因舌失身。因身失心。因心昧性。昧性则无往而非情。所以被形用。而不能用形耳。既为形用。不过穷口腹之欲。安知所谓性哉。刘生倘荐此。则戒杀不难矣(劝刘生戒杀)。
紫栢老人集卷之七
紫栢老人集卷之八
明 憨山德清 阅
法语
圣人知三障为患之大。所以设忏摩法而荡除之。三障既荡。本心光圆。本心光圆。则自利利他。无往而不克矣。三障者何。所谓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何。本心无欠。以日用而不知。此点不知。即烦恼障也。由不知而造不善。即业障也。既造不善。则天地鬼神必厌之矣。厌必诛。诛则据罪结款。死必无赦。即报障也。如一心不生。万善不昧。开物成务。功高无累。此又由不知而悟。不知初无自性。不知成智。以智治习。习尽神全。则无为而不可也。假名曰圣。
夫水之为物也。果有常耶。果无常耶。有常。天人则以为琉璃。饿鬼则以为猛焰。鱼龙则以为窟宅。人闲世则以为波流。无常。则舍琉璃而猛焰无从。舍猛焰而窟宅无从。舍窟宅则波流亦无本矣。众人日用之尘劳。在圣人则无非解脱也。尘劳解脱。果一物乎。果二物乎。一则热恼之与清凉不同。二之则舍热恼而求清凉。譬如离波求水。安可得哉。今有人於此。欲以尘劳作大佛事。苟未知余说。终不免受尘劳驱役。奴而为主。主宁不受命。宜痛思之。
夫凡圣无常。悟迷似异。谛观当处。本绝纤尘。然未拔情根。爱憎封蔀。绵历长劫。徒自疲劳。固有衣珠。莫知是宝。一朝指破。富乐无穷。八大人觉经。辞简理胜。风致幽奥。即众生一念之迷。如来大人妙开八觉。有缘众生。苟得一觉定超苦海。况兼得者哉。陆太宰季子基志。受性多思。狥习不悟。殊不知多思则伤脾。脾伤土瘠。万物以土为母。母病而子岂独无恙乎。於是命其受持此经。盖欲以资觉思化。思化无我。无我则同。同则无物。物我既忘。孰为能思。孰为所思。能所寂然。一念之迷。遂成八觉矣。此季高续命丹也。敢不宝之(示陆继皋持八大人觉经)。
夫七情之与八觉。果一乎哉。果二乎哉。随顺七情。则苦海涛生。随顺八觉。则涅盘山寂。於是大觉老人悯诸流浪。即众生日用之不觉。开为八觉。盖欲一切众生。一觉永觉。如分一灯之光。光光无尽。然此光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为嗅。在舌为尝。在身为觉。在意为知。故曰分一精明。为六和合。如一心不生。且道八觉在甚么处。英灵黑白。直下果知好恶。则经所谓八觉者。何异画蛾眉於浑沌者哉。
原夫鍜昏散之椎轮。三世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於剎那。扶止观於大寂。陨山河於未始有地。荡身心於无得之乡。断欲结之利刀。资灵躯之正命。效见当人之勇。心游象帝之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宝。价直谁酬。即凡身而证佛身。依俗谛而造真谛。功高空施。福德难量。诚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佛耳。呜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气之属。莫不抱灵。而头出头没。不可胜计。设有一人。能於椎轮之下。清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观之。则其功德信不可思议。况夫多时日者乎。盖人贵自反。果能反照。自己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剎那有停息乎。故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如或用之不善。亦不荒失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贤豪。能言者。宜游扬赞叹。有力者。宜护持周给。凡道场所在。等心助扬之(煅昏散道场)。
寿夭无相。相惟其心。心生则吉凶可管。不生则凡圣坐断。是以铸夭为寿。如土作块。成与不成。顾我所作如何耳。故以增上心持咒。靡不成就。平平心持咒。但可敌夭。眇劣心持咒。终未得效。但植来因也(授元新持咒)。
法立。则不法者不立矣。然不以智火铸其情。则法情并立矣。大槩圣人立意。不过化其情。而不化其法也。盖法属依他。情属徧计。如能即徧计而入依他。即依他而入圆成。即圆成而入破沙盆。即破沙盆而入涂毒鼓。由涂毒鼓而入深慈三昧海。则凡圣之垆锤。在乾屎橛而不在法立也。故曰。烦他万象说法。我且博闲耳。法立荐此。始不负石头路滑之记(示法立)。
相本无常。随熏而就。是以过去善恶之业熏心。则感现在苦乐之报。如印印泥。卒难改转。此盖论众人也。若修行之士。则不可定其修短。纵前生所造之业。应感苦报。以其现在力行精进。罪不胜功。转苦为乐。易短成修。往往目见。且验之不少矣。及读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印证明白。皎如日星。不复疑之。其言曰。初学行者。未得事从心转。但可闭目假想为之。久久纯熟。即诸法随念改转。如指屈伸。了无难者。故大菩萨。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变。无而现有。有而现无也。由是观之。以假观熏心。则法法皆假。变易何难哉。以空观熏心。法法皆空。卷有入无。相不可得。何夭何寿。何罪何福。以中观熏心。则有无离即。阴阳不能笼罩。神智不能卜度。言相可转亦可。不可转亦可。不可不违可。可不违不可。如夜光神珠。宛转横斜於金盘之中。虽圣似仲尼。明如离娄。孰能定其所向者乎。故曰相逐心生。相随心灭。有相无相。生灭由心。了心之人。所以生死之际。来如着衫。去如脱裤。略不作爱憎见也(论相)。
僧海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则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闲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底人。临死自然不乱也(示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