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溪惟一禅师语录


  雪峰真觉祖师

  弄出鳖鼻蛇。弹起广陵曲。清韵难可掩。毒气不可触。瞻之不足听不足。千古万古福城福。

  朝阳穿破衲

  一条屈曲无丝线。半寸挛拳穴鼻针。补得完全成一片。举头红日到天心。

  对月了残经

  古教只知遮老眼。银蟾不觉上孤峰。看来看到无看处。光境俱忘一卷终。

  偈颂
  廛中佛事

  几回走巷复穿衢。货卖南方镇海珠。一栲栳都倾出了。不知酬价有人无。

  物外生涯

  三十余年海上游。未曾容易下金钩。等闲抛掷丝纶处。虾蠏鱼龙一网收。

  松风度曲

  大夫噫气撼青冥。余韵萧骚入户庭。递到高山流水意。不知谁解眼中听。

  荷露跳珠

  优昙初现叶团团。错落明玑走碧盘。沆瀣莫将鱼目比。看时容易觅时难。

  定翁

  日用千差万别中。如如不动等虚空。春妍秋靖几更变。此老何曾改旧容。

  古堂

  过去威音佛已前。向虚空里架榱椽。至今景定年之二。往却门风尚俨然。

  镜空

  团团荷叶不相似。豁豁大虚难比伦。个里洞然无一物。拟於何处拂埃尘。

  野航

  远泛飘然一苇轻。水天上下镜无尘。自从碧眼胡归后。着脚那知是甚人。

  月浦

  孤明历历曲弯弯。色与芦花彷佛间。多是满船空载去。几人亲得见珠还。

  危峰

  似侧如欹杳霭间。氷棱剑刃不多争。可中不是通玄顶。切莫粗心向上行。

  懒牛

  鼻绳拽脱了无拘。慵有余兮顽有余。芳草满前浑不顾。眠云卧月只如如。

  南窗

  百一十城烟水外。玲珑八面自天开。等闲坐断东西北。无限熏风拂拂来。

  虚舟

  内亦空兮外亦空。不施橹棹不张蓬。听它东去又西去。谁管漫天鼓黑风。

  坦翁

  山未为高水未深。贱非泥土贵非金。自来一种平怀看。到老何曾有二心。

  可山

  三拜起来依位立。孤高不与众峰齐。自从得髓归来后。便见乾坤宇宙低。

  寄雪窦希叟

  舌本澜翻千丈雪。眼青锦镜一壶氷。瞎驴种草有如此。灭却凌霄正续灯。

  寄天宁雪庭

  一本凌霄秋后瓜。迟迟九月里开花。霜前结子须弥大。压倒东西浙五家。

  看石田语

  语言硬净如生铁。眼目高明烁太阳。今日江湖无此作。令人三叹忆平羌。

  送僧游南岳

  一口尽吞三世佛。近来出世佛犹多。为吾问讯老思大。底事不能开口何。

  吉州圆上人之浙

  庐陵米价没誵讹。半说低兮半说高。此话要圆缄却口。听他江浙闹嘈嘈。

  琼上人之杭

  怀抱琼瑶一段奇。通身富贵少人知。四藤击碎还收拾。摊向皇都卖与谁。

  风幡亮上人游浙

  动在风幡动在心。集云棒下已分明。而今百越三吴去。肯听它家热碗鸣。

  月华嵩上人之杭

  月华如水夜沉沉。一曲箫韵韵更清。曲罢莫言无觅处。西湖后夜转堪听。

  传上人之吴

  达磨西来有底传。赚人掘地觅青天。况今枫落吴江冷。去去休容易泊舡。

  暂到

  骑鲸捉月莫辞劳。海角天涯打一遭。后夜再三捞摝得。碧天云静一轮高。

  送昙知客归感山

  懒向人前送又迎。飘然去路一身轻。到家有问到家句。雨过潇湘秋月明。

  刀镊黄陈二生

  手持刀镊谒桑门。叉手擎拳笑语温。且说工夫精妙处。断然毫发不容存。
  双手乖如双眼乖。等闲净出顶门埃。几多铁额铜头汉。总被渠侬按过来。

  礼疎山塔(二)

  造塔当年事。喧传直至今。示人千古意。与匠两三金。不得罗山语。谁知矮叔心。瓣香来作礼。肯顾白云深。
  江横一练平。山色四时青。水足柴犹富。人多爨不停。无弦犹自韵。有耳几曾听。槁矣齐檐柏。频看涕忽零。

  送孚藏主归江西

  云卧胸中蟠万卷。舌端笔端皆具眼。评今论古知几何。寥寥百年骨不冷。有孙挺特尤掀腾。富有蕴藉如弗能。韬光铲彩事枯硬。不学乃翁牵葛藤。壁立万仞出一语。佛祖应无启口处。有时一默渊且深。尽大地人难指注。脚尖踢倒凌霄峰。挥剑活屠潭底龙。三条椽下四世界。破蒲团边兜率宫。秋风忽起故山兴。归本无归语何剩。江湖斫额应望君。莫作秤锤落深井。

  将赴雪峰。示圭上人

  上人辞我去行脚。我亦早晚行脚去。天涯海角或重逢。钵饭茎齑又相聚。自笑年登六十七。眼昏耳瞶脚无力。触事无能只面墙。百千追悔有何益。少壮学道宜加鞭。危亡不顾勇直前。如一人与万人敌。破坚挫锐成万全。放牛归马群务息。好是太平无事日。塞北归鸿截雾飞。江南野水连天碧。

  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

  入道蹊径无蹊径。日用现行何不省。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隐。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

  题跋
  跋妙喜与管盈叔居士颂

  管公盈叔。居萝湖。幸自不为藤萝缠倒。无端误入花木瓜林。惹得通身荆棘。江湖敏手。不能为之善解。从而加以烂葛。为蔓滋甚。予恐秀亦堕此。颕脱无繇。故挥以金刚王宝剑云。

  跋古岩送徽妙峰归南岳偈

  昔老妙峰。佩南堂正印。虎视诸方。而所居之剎。枯茅败屋。仅庇风雨。人不堪其忧。而师独安之三十年。不改其乐。予尝升其堂。每以人境不侔为恨。今观古岩赠其归衡岳之语。虽灵山授记。不是过矣。吁。

  为龙维那。跋高原和尚煅发颂

  珠回玉转。错落金盘。高原和尚。示人之舍利也。龙维那。既能宝之。幸毋以豌豆鱼目混之。乃善。

  跋痴绝与嗣子明老法语。并书(明曾做维那)

  养子不须教落赚。自然会累纸沓幅之语。何婆奶如是耶。当时。兴化打克宾底主杖。幸自不在别人手里。因甚放过。傥能尽令而行。则玉山今日未到如此。兹因郁禅人持来乞语。炷香展观。殊为老叔惜。

  跋中洲郑居士佛牙舍利颂轴

  佛牙舍利。世所希有。中洲藏之甚秘。皖翁吁露向人。雪峰一众。赞之骂之。无非五彩画虚空也。赞骂不及处。却请居士道。

  为见侍者跋无准痴绝书

  昔游钟阜凌霄之门。见其提唱。呵叱佛祖。不啻尘垢秕糠。今观与南屏书。敬之爱之。虽祥麟瑞凤不是过。但不知敬爱与呵叱孰是。见既宝此。当持以求顶门具眼者订之。庶见二大老用处。逈出常情。不然。鼠聚乾姜何益哉。

  跋佛鉴佛海法语后

  予父兄。平昔多病。颇谙药性。所说方子。虽各不同。点捡将来。皆经验者。若依此修合。必无谬误。若不依此修合。亦无谬误。何故。才形纸笔。已非妙诀也。韩子谓火其书。予於此轴亦云。

  题谷源不无轩朱文公墨迹后

  丁巳之夏。庚暑正隆。斋余静坐粟中世界。有大比丘名曰舟者。合掌而前曰。吾祖云谷。与晦庵朱文公。为方外交。文公扁其轩曰不无。阅岁滋久。厥义未闻。愿为宣说。予曰。坐。吾语汝。予非义学者。不无之义。又安能说。且以子举此意。为此来扣我门。入我室。伸此问。谓非不无可乎。子。十二时中。折旋俯仰。嬉笑怒骂。语默动静。应对进退。谓非不无可乎。三八五日。升堂入室。鞠躬叉手。抠衣趋隅。目睹耳闻。心开意解。谓非不无可乎。文公未书。尔祖未揭。不无之名。已不可得而掩矣。子亦未举。予亦未答。不无之义。已粲然在前矣。逮乎书而后揭。揭而后请。请而后说。不无为无。无为不无。纷然是非。殆将不可得而辨。欲求所谓不无。予未敢保任。候阿逸多出世。请往彼问。舟蹶然而起再拜曰。不无之义。得之矣。乞书以为证。於是乎书。

  题佛照诸老墨迹后

  雨霁初秋。风清万壑。响舂岩溜。香喷水沉。政尔横刀而眠。有客扣门。呼童视之。乃南浦元藏主也。稽首作礼。出示巨轴。与炷展观。恍然如揖拙庵父子兄弟。觉范补之诸大老於座间。喜不觉舞。因谓之曰。一轴之作。字字句句。曲尽世出世间之妙。非今时藻绘语也。不知紧切为人处。子知之乎。元良久曰。直截根源。脚踏实地。无踰此矣。若夫敛容默照。湛寂无依。探浅深。轻去就。不过持身策也。予曰。然。但其间俗汉子道。荒山藏古寺。见旁水梅开一枝三四。予窃怪焉。子以为如何。元笑曰。将谓是个俗汉。既知如是。并宜宝之。

  题群牧图

  雨过桃林草正肥。休征牧放恰相宜。擎头戴角群然乐。喜见太平无事时。

  题草虫图

  长茎短茎芳草翠。东个西个秋虫寒。平白祖翁田一片。时人莫作画图看。

  小佛事
  伦首座秉炬

  六十八年。北山之北南山前。风清月白。南北丝毫元不隔。霹雳一声。丧尽生涯无一星。崖崩石裂。螺江江水连天碧。这个是月岩首座末后句子。山僧从而注破。还得相应也无。其或未然。重系以词。以火炬打圆相云。见么。劫火洞然毫末尽。岩前依旧月轮孤。

  月上座秉炬

  见月休观指。犹有月在。归家罢问程。犹有家在。只如鸟啼月落。家破人亡时如何。通身是火通身水。烈焰堆中鼓怒涛。

  则上座秉炬(元宵)

  见成有则旧公案。抵死拈来翻覆看。啐地折兮嚗地断。上元定是正月半。因行掉臂。误入长安。灯火烧空夺夜寒。

  真上座入塔

  皮肤脱尽。真实独存。如珠似玉。辉乾辉坤。大地不可得而藏。无常不可得而吞。落在雪峰手里。且道。如何折合。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广维那秉炬

  以火炬打圆相云。祇这个还会么。广大配天地。光明逾日月。佛眼觑不破。佛手遮不得。一槌百杂碎。何处寻踪迹。掷下火炬云。石火光中明。

  善上座秉炬

  以火炬打圆相云。某人还会么。只这便是不思善不思恶。父母未生已前本来面目。便恁么领略得去。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如病得汗。如死得活。一得永得。更无退转。虽然如是。拟议不来。火蛇烧面。

  佳上座秉炬

  脱屣仕途。致身林下。横草不拈。竖草不把。去来自在。生死优游。烈焰堆中辊绣球。

  圭都寺秉炬

  顾我老且瞶。咨汝为肘臂。共扶破沙盆。建黄蘗宗旨。是事未究竟。毁变卒然至。我方叹一梦。汝已行千里。挽既挽不住。呼亦呼不起。将谓之何处。举起火炬云。元来在这里。打圆相云。见么。鼻直眼横。活卓卓地。高乘露地白牛车。火宅门前恣游戏。

  毒果因西堂秉炬

  毒果之毒。非常毒类。栗棘蓬固不足俦。金刚圈亦难可拟。齅着顶门。裂断几多衲子命根。觑着眼睛。枯抑又见髑髅遍地。今其已矣。举炬云。核子尚存。掷下云。掷向亘天红焰里。从教毒气满乾坤。

  自赞
  小师惠林师孙法济请

  齿豁头童。眼昏耳聋。不忘所嗜乾屎橛。未忍轻抛栗棘蓬。以此踞丛林。以此济贫穷。只缘真实不脱空。故得孝子慈孙。写真而绘容。

  奇都管请

  牧以卑。守以规。迅雷疾风。铁石不移。须弥其颓。只手力持。电光石火里。驱耕夺食。春风和气中。摧枯拉萎。极等没意智。阖国少人知。知之。梓府牛峰奇。

  小师惠彰请

  顾我游世间。如云在天上。任缘而去住。不作去住想。南北信所之。东西无定向。为人少方便。动便拦腮掌。恁地去离泥水底本师。如何却唤作环溪和尚。

  雪峰化士请

  藞藞苴苴。潇潇洒洒。严冷时温若阳春。徧急处宽踰大海。才开口。平日说脱空。却嫌人。无事谤般若。有时突出一句乡谈。佛也不能觑他缝罅。从来闽蜀本同风。相逢自有知音者。

  禅人请赞

  赤土画簸箕。冬瓜作碓觜。舂碎铁蒺藜。簸出长粳米。不须淘汰。不须炊饱。尽世人人不知。
  太白名山天童景德禅寺住持比丘普明校正

  环溪和尚语录卷下(终)
行状

  师讳惟一。环溪其自号。资州墨池贾氏子。父宠母史。在娠中。屡有吉征。及诞安详。年甫十岁。里中大疫。师与母俱患。母疾革。抚师谓其父曰。吾儿虽幼。器质不凡。终不为人下也。可善视之。寻有近邑梵业寺僧觉开。睹师奇相。求为童子。父忻然舍以事之。年十二。口使享泉张公。方至寺。见师颕悟。适暮夜。师张灯佛前。享泉属对曰。燃灯识此灯。师即应云。指月知非月。享泉大喜。许以异日当鬻牒为子圆顶。既而从叔父巨源衡。甫读书。及乡先生郑德厚游。皆轩昂见头角。遂习举业。随吏计偕。弱冠之年。享泉果以勑牒授师。遂弃所学祝发。受具戒於成都甘露寺。继而往凌云谢享泉。泉勉令行脚。二十二。游大慈讲筵。知其未为究竟。於是。舍而谒晦庵光公于正法。讷堂辨公于六祖。土庵圭公于东林。皆往参决。昼夜孳孳。究明己事。一日因三江惠上人相访。师问云。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古人摇扇。意作么生。惠曰。一时与你说了也。师默然久之。送惠归至大安门。道多福街而回。师自谓曰。古人摇扇意作么生。瞥然有省。乃曰。大街拾得金。四邻争得知。喜不自胜。遂归语土庵。庵曰。此乃楞严所谓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身心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师於是。喜气顿息。翌日。土庵室中问师。如何是佛。师提起坐具。庵曰。有坐具即从汝。无坐具时如何。师与劈胸一拳。庵托开曰。倒来这里捋虎须。师云。未为分外。已而再从讷堂于六祖。土庵于正法。自是。言语相契。机缘吻合。二老皆击节称赏之。师以直指之学。盛於南方。遂问舟东下出峡。首抵公安二圣。未几。去游南岳。值无二月公。方入福严。室中问师。什么物恁么来。师云不识。无二云。达磨来也。师便珍重。无二云。也得也得。师云。莫掩彩。无二笑而已。寻游庐山入浙。道苏湖至杭。闻佛鉴禅师住育王。道风远播。乃绝江造玉几。时四方来学。云趋水赴。求参堂者。或累旬月而不得。间有得者。如登龙门。师径怀香。诣方丈相看。佛鉴顾师敦厖。识为法器。即日归堂。众皆惊讶。后入室。佛鉴问师。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子定不得。师对云。龙吟雾起。佛鉴曰。我问你。下界罔明菩萨。为什么却出得女子定。你定道虎啸风生。师曰。某甲不恁么。佛鉴曰。你又作么生。师云。虎啸风生。佛鉴曰。鰕跳何曾出得斗。师复应云。和尚宁免疑着。佛鉴便打。数月后。俾师侍香。会佛鉴迁径山。复命知藏。寻游金陵。依痴绝冲公于钟阜者二年。复归径山。遂令师首众。淳佑丙午。建宁瑞岩虚席。太守待制杨公恢。命开元清溪谊老。举有道行者主之。谊举师中选。杨公。敦请开堂。瓣香供佛鉴。俄而经略宋公(兹)招师住莲峰庵。未几。迁临江之惠力。又迁洪之宝峰。江西运判翁公(甫)升师住黄龙。凡五年而退藏踈山。临川守右司黄公(恪)请师住郡之北禅。不赴。继而建昌郡守钱公(应孙)起师住资圣。漕使洪公(寿)迁师住筠之黄蘗。皆阅一年。而退归感山。运使曹公(孝庆)复以洪之上蓝延师。辞不应命。时袁之仰山虚席。直指堂举师补处。省札既下。师不可得而辞。凡阅五载。而迁福之雪峰。又五年。被旨迁四明天童。初天童。自石帆衍公归寂。太傅平章魏国贾公。入演福饭僧。焦诸山公选。江湖禅衲。咸属意於师。及阄拈中。欢声雷动。南北两山衲子。挑包过东州。以徯其来者。无虑百数。丛林之盛。前此未之有也。居无几。而寺忽丁回禄。师躬栉风沐雨。分卫西州。得金钱累巨。方规欲修复寺。虽变故之余。安众行道。犹不少懈。凡住持职。任所当为者。非疾病大故。未尝暂辍。会至元更化。诸方风靡。折腰权门。师独抗节不屈。故当时名公巨卿。如庾使黄公(震)前永嘉郡守陈公(蒙)皆致书推称之。己卯冬。师以老病谢事。退居东堂。先是。师於丙子秋感疾。遂命其徒。即寺之西偏。得穴地。筑室数椽。以为归藏之所。岗峦朝向。秀峙可观。因取乡里之白莲峰。以名庵。以示首丘之意。辛巳秋九月旦。忽诫其徒。趣办终焉计。越四日。索浴易衣。趺坐而逝。是日。天大风雨。云阴晦冥。翌日天色开霁。四方会葬者踵相属。观者如堵。丧仪之盛。前此未有。龛留七日。其徒奉全身。葬于庵后之山。不违师意也。俗寿八十。僧腊六十。度弟子若干人。嗣法若干人。南华可堂悟悦为上首。来者犹未艾也。师为人。骨相魁梧。音韵洪畅。面目严重。语不妄发。平居暇日。端拱默坐。耽耽虎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每登猊座。握尘训徒。如瓶泻云兴。曾不滞碍。文质彬彬。听者忘倦。室中尤无肯路。未尝轻许。学者或有以偈颂呈见解者。必遭诟叱。无亲无踈。无偏无党。平生住持所得施利。随得随舍。其在东堂日。复罄所有。以分遗。同衣并捐。以助兴建。余仅取足后事而已。觉此尝谓。佛鉴之道。如大龙普澍。一雨所润。初无拣择。而卉木药草。随其根性受益有异。今佛鉴之嗣。奉勑董大招提者。前后背顶相望。卓然在人耳目。至於因果明白。行解相应。宗说俱通。师可谓兼之矣。若夫应机说法。提唱宗乘。则备见於九会录云。觉此。昔侍师侧。师之出处。知之为详。今猥以行实见属。辄不拨荒。斐敬百拜稽首。直书其事。述而不作。将求当世之大手笔者。刻诸金石。以昭示不朽焉。至元十九年  月 日。住秀州海盐天宁禅寺。嗣法小师觉此状。



  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今观环溪法兄九会录。可谓是应机如雷霆。应时如云雨也。始从篇首。终至卷末。子细点校将来。得非说法如雷如霆。如云如雨者耶。故予当时执侍先师。见其瑞世。师遂鸣鼓集众。以从上所传三斤重底拄杖子。两手分付。由是一向单提独弄。尽有余态。然后方显。授之者。故不虚授。而受之者。亦不妄受耳。览斯录者。当於言外着眼。信知文不在兹乎。
  至元癸未元正  住天童弟 (普明) 跋。



  观夫二帙。吾环溪老人。平日揽醍醐为毒药底方子。西江闽浙。九坐道场。死尽衲子偷心。可胜计哉。其小师吕禅人。不惮三千里。持行状来。求塔铭於 丞相杬翁。作夏三关。一日出以示余。且欲为着语。余曰。是录丞相杬山已序其前。月坡乡翁复跋其后。余何敢赘邪。既不得辞。於是。以五彩描写虚空耳。后之中毒深者。请试阅之。倘或起死回生。则环溪老人。肉犹暖在。
  癸未良月既望  住黄龙比丘 (觉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