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客曰。三十二相是非相者。可少无疑。然佛有无量神通三昧。乃至种种功德。备如华严。今禅门既称成佛。何以不具如此法门也。
  答曰。若论称性门中。一切皆具。禽兽昆虫皆能辨事。况人而不具神通乎。但迷昧不知。非谓无也。所以云。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且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子能知乎。且如眼之放光也。森罗万象洞鉴分明。混而不杂。分而不离。重重涉入。彼此互容。此不碍彼。彼不碍此。相入则一为无量。相即则无量为一。如月印千江。海吞万象。曾无间然。此即华严普光明殿无障碍大总持神通三昧之门也。耳鼻舌身亦复如是。彼时法身大士领览法身境界。各各充足无疑。二乘凡夫执认根尘。未能证得。故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令人自悟。将六根优劣推求。如悟圆通。则知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所谓众生与佛本不相差也。尝论之。如鸟之处巢也。人负而置之别林。彼林不窄。此巢不坏。鸟即惊云。不知何等大人将我世界取之置於何方。我未之知也。如净名住不思议神力。断妙喜世界置于娑婆世界。彼界不坏。此界不窄。本性如故。彼诸菩萨除补处者。其余皆作是言。不知何人取我世界。如来愿见救护。所谓不思议神力者。比夫负鸟巢者。何以异矣。又如蚁之负微物也。势如泰山。合于众力。极其志思。竟日不能数步。有人运土者。连蚁担之余处。易如反掌。蚁即惊云。彼大人者具不思议神力也。能负世界过于不可思议世界。我等不知。谁能救之。夫彼起未曾有之惊。此即以为寻常之事。岂许蚁之思议可知。是岂不类不思议菩萨之神力乎。故永嘉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子所谓三昧者。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此即一行三昧。此是三昧王三昧。出生一切三昧也。苟能从此一念无为体上圆鉴万机。即是海印三昧。随机应变。事理无碍。即是狮子游戏三昧。证此一心得决定解。一切不疑。即是师子无畏三昧。运决定法。称机适教。巧尽三乘。即是现一切色身三昧。故法华云。妙音菩萨现一切色身三昧者。以妙音声为能应之机也。观音菩萨现三十二相者。以妙观心为所应之机也。拣能非所而曰妙音者。以其不二之音称适无亏。岂非妙乎。拣所非能而曰观音者。本不自观以观观机。岂非观乎。群机虽异。能现之心常一。故曰现一切色身三昧。真心虽一。其所赴之机不同。故曰三十二相。群机虽多不出三十二者。三十二是总。一切是别。总别相摄。还是现一切色身三昧也。其余三昧皆可例推。不尽举也。
  客曰。师所话及处多举法华。谓一乘之谭无有过也。又云世尊拈花百万人天唯迦叶一人得旨。似有过於法华。若然。法华会上诸大声闻悟心得记不可信矣。何者。一悟之后不复再悟。一记之后岂有再记也。苟如是。何以於拈花之际皆不之知也。请师明示。
  答曰。此有二义。一者为传法故。是以百万众中咸推迦叶一人。知宗有所据。不相混滥。非无知也。如波离持律。目连神力。旃延论义。楼那说法等。岂余则不能乎。如净名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过四十二洹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乃至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少/兔]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自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既云文殊神力使之默然。非诸菩萨无神力不能往也。意显净名之德耳。二者显顿法故。是华严以降。中间阿含.方等.般若多说往劫积功。如法华亦云。大通下种未设本地风光。或有说之犹涉言诠。未能言外知归。虽则身子等乃如来许以信得入。因闻生信。因信发解。解同佛心。即得受记。岂曰即证佛乘。故曰过若干劫。供若干佛。乃得作佛。明知以信得入也。如拈花之际。言语不足以载。思惟不能以至。非功行可及。非意识可知。苟不以亲证其心。他孰能拟哉。所以云。如将梵位直授凡庸。实非细事。岂易知也。且如来於无量劫中艰辛难得之法。到此方称本怀。譬如良医力穷药性。撮此良方。狂子无知。视为毒药不肯服之。深可嗟也。
  客曰。蒙师委曲发明。则如来出世本怀以究心为本。固无疑也。未知教门诸师亦有弃教参禅者否。彼教家皆云。依经了义。观教明心。离此别求异端。皆名外道。师偏主禅宗。未知孰是。请为辨之。
  答曰。吁是何言欤。彼所谓识教者。未必其然。虎皮羊质岂真虎耶。昔者百丈.南泉.药山.大沩诸大老。是真识教者。何也。初则博学三乘。终则归心的旨。所以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等语。备载群书。法华亦云。是法於久后。要当说真实。岂有尚言诠不求真实者哉。苟许其言。何以亮座主见马祖潜隐西山。孚上座即入雪峰之室。长水.良遂彼何人哉。今之所谓识教者能如彼乎。
  客曰。若如是。悟心之后还许看教否。
  答曰。悟心之后正须看教。何以故。未悟以前涉猎文字障自悟门。所谓所知障障正知见。故教亦遮而不许也。悟心之后执掌藏钥。广会权实。利生接物巧应群机。苟执认不圆。是名法执不忘。非真大乘也。虽然。学与不学。当自知时节。不在问人。思之。
  客曰。悟心明宗我知之矣。未知悟心之士还念佛否。
  答曰。悟心之士。念与无念皆无定计。何也。古人终日无念。不乖於念。终日念。不乖无念。无念不乖念者。如赵州.大沩等皆云。念佛一声噪口三日。又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此是高提向上机关。向空劫以前与诸众生把手共行。游於千佛顶[宁*页]。密示本源。非故意贬佛。如云门呵佛之类是也。后人既不悟心。效他嚬蹙。为过非细。可不戒诸。念不乖无念者。如永明寿.芙蓉偕.天衣怀.圆照本。不废宗门而以念佛为事者。正如洞宗挟带通途正中。妙挟空劫今时。二皆无碍。所以云行至水穷山尽处。也须作伴做工夫。此其事也。何以故。良由末法浇漓。人多乾慧。虽得悟心。苟不假念持心。恐有微细现流习气难以速净。故云。理虽顿悟。事假渐修。彼人苟执一隅。皆非圆意慎之。
  客曰。悟心之后正须念佛。吾已知矣。未审还假作福否。
  答曰。悟心之后正好作福。何以故。凡夫所作福田。趣果惟在人天。二乘所作福德。发心仅求小果。菩萨所作福德。事事皆名佛德。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然者。参禅悟心之士。佛慧开发。法法妙圆。如众色归空同为空色。百川入海咸名海水。故法华云。供佛造像乃至礼拜低头无非佛行。且凡夫作福如蚁步。二乘作福如人行。大乘作福如云飞。圆心作福如契虚。云行犹有往来之状。心契虚理则何所不该。是以圆心行人出入无相。非彼所知。岂曰悟心不必修福也。又三乘之于六度必先布施。渐历至于智慧。同异失准。圆心之于六度必先智慧。而摄前五度。一念圆该难易。皎然非常境界。极宜深究不可忽也。
  客曰。如师所云。若悟自心无碍圆修。未知亦可生净土否。
  答曰。真正悟明。必生净土。何以故。悟者悟自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此界他方同归方寸净土。天宫总是家山。形直影端。声和响顺。大德大位理必如然。岂有悟心而不生净土者哉。且念佛如不分证净心。岂有决获往生。何以故。随声唱和未必皆归净土。教有明文。所以云栖劝人念佛以千继计万。今载往生者止有二三。马祖会中众惟五百八十余人悟道。故知净土之易不异参禅之易。参禅之难即是净土之难。难易之事在人不在法。顿渐之宗在志不在得。所以云。小圣不及大凡。圣僧赞叹仰峤之宗。黄檗岂如罗汉破结。如世读书。一人壮年而已职小宦。一人弱冠而顿发大心。未必定至三公。其志实为可尚。是二人较之。不啻霄壤矣。
  客曰。若然。何以真如喆青草堂还转轮回即置而不论。且如五祖戒深获悟明。丛林标榜。转世还耽富贵。贪酒恋花。不得佛印提携。几乎沈迷不返。
  答曰。悟心之士得失是非曾无二致。生死涅盘岂有两人。了达无生无死。生即无生。游戏法海。广作慈航。曾无有倦也。且如傅大士为弥勒化身。念法华仰山山应记。乃至丰干弥陀。般若势至。达磨观音。普贤拾得。诸大圣贤递代出兴。子胡不之疑而偏疑数者。子所谓不得佛印提携几乎沉迷不返。假如弥勒元在天宫。大士曾为捕鱼之叟。头陀极陈方悟。势至不离佛侧。璎珞还为丐食之童。遇师指授发明。世尊成佛尘点劫中。岂烦天人频警。睹星方悟。盖表悟假因缘道有时节。岂曰沉迷不返。如是则东坡辈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未可知也。苟不然者。则圆觉销金出矿之喻必也徒然。佛语犹成戏论。
  客曰。若然。何以永明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差路。彼为国师真子。法眼亲孙。岂有不知禅外无土乎。而曰十人九差路者。何也。
  答曰。彼偈目曰料拣。正拣四禅入定之徒。乐独善寂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者说也。岂指如来最上乘禅达磨心印亦如之耶。何者。身心一如。心外无余。曾无心外之土。土外之心。即身即心。即禅即土。所以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为佛祖。所谓来生者。亦即一念也。故佛云。汝今一念亦生亦老亦死。所以永明未生净土感阎罗王礼拜。不出娑婆为韶国师的子。故天衣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犹如众器含空。千江印月。是以器成非生。器存非住。器坏非去。何以故。空非有为。故佛性亦然。宁分来去。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经有明文。今有滥语之徒。谬引雁过长空之语配之。违旨甚矣。且水如真心不动。雁如六尘起灭。雁有来去之形。水无去留之迹。元有二物。此古人喻心境交加之际。见理如是。岂可以决生不去之语配之也。彼所谓决生者。如器坏空消。似有所去。去即生也。空无方所。实无可归。归即去也。故如来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际三昧。一念普观无量劫非去非来非住。於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非心境对待之语可知也。
  客曰。师之所论皆原经说。甚可知也。但如师等出家之辈。无乡山可恋。无名利可拘。独脱无为。参禅了达故可也。恐某在家之徒未能耳。
  答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彼有为法且当自强不应自屈。况乎无为本性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但因迷悟有殊。圣凡似别。故世尊不得已权开僧俗之门。随人力量。如庞居士.甘贽.陆钉校等未必出家而后悟道也。譬如越城四兵围绕。危如累卵。急若噬哜。顷刻之间命成灰烬。若也逃生。谁分僧俗男女富贵贫贱。除有甘为贼党自弃其命者。不在此论也。人身亦然。生老病死四魔围绕。危急过是。若论逃苦就乐。谁能不能。除有甘为魔子永轮三界者。亦不在此论也。子云不能者。但不能深厌生死之苦。乐着嬉戏。不肯出於三界。甘为火宅所烧。苟能厌之。别无方便。但於时中以何方便得出生死。如是思惟。如是究竟。如是检点。如是访问。日久年深忽然得悟。顿见本心。此时子来吾与汝语。僧俗迹也。男女亦迹也。生死迷也。涅盘亦迷也。谁知本地风光。祖翁田地。其来久矣。
  客曰。男女乃权分之迹。生死乃迷背所成。据师所喻。某颇信矣。何云涅盘亦名迷者。寔所不预。重增迷闷。乞与决之。
  答曰。佛为众生违背自性。枉受生死鲜不知止。为说涅盘。梵语涅盘。此云灭度。度生死故。苟能悟心。则知生死性空。苟知生死性空。则涅盘性亦空。何也。生死病也。涅盘药也。若所迷之病既除。则能治之药何有。病愈而服药不休。返增病本。惑破而执心有得。即是迷源。故予言生死涅盘惟有其名。男女僧俗两皆是迹。背寔迷名。岂识肇公无当之论。忘真执迹。相辜自己平等之心。所以二乘自谓身心疲懈。不能于五道利生。为厌生死。权趣涅盘。於宝所则不敢正眼相窥。于化城则自谓满心受乐。世尊於法华会上斥彼不寔。元我化为。疲息既除。当求前进。及乎化城之执既破。乃告宝所在近而已。不言有处。若执为寔。岂不名迷。
  客曰。我知之矣。经不云乎。穷子舍父逃走。久住他国五十余年。及乎住立门侧。犹生惊怖。乃至长者得病。大付家财。曾无二人。当时但谓我是声闻。菩萨之法我等无分。谁知五道众生同为佛子。亦犹声闻闻般若之法。谓是菩萨之事。不敢希取。我亦然也。未知从上国王大臣在富贵之中。亦有参禅者否。
  答曰。西天悟道未可定语。如此土唐太宗洞明至道。同光帝心契真乘。肃宗宪穆师学南阳。宣宗为盐官侍者。以至宋之太祖太宗皆参禅学。余皆置而弗论。且如同光帝问兴化曰。朕获中原一宝。只是无人酬价。化曰借陛下宝看。帝以手托朴头示之。化曰君王之宝谁敢酬价。帝大喜。子所谓大臣者。如崔赵公学於径山。陆大夫师于南泉。王大傅.白乐天.张无尽.杨次公.李都尉.杨大年等。当时衲子莫如慈明。已谓不过杨李之门不名作者。给事冯公易衣告寂合眼而逝。同僚曰大夫既来去自由。何不留取一偈接引后人。公复开目索笔书偈曰。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如是等类备载祖席。不能尽举。子当自考。
  客曰。僧俗都不相妨。悟后可寻文字博问先知。故可也。只如女人柔弱。又不能遍访贤良。文字全然不识。未知亦有方便令彼修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