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反催牡丹
春来百卉竞妍时。独有花王出更迟。尊贵自宜居最后。诸人何必费催诗。
反赠牡丹
醉饱春风国色成。娇姿元自惹凡情。须臾零落归何处。转忆前贤咏独精。
世难(六首)
世难如今苦莫瘳。兵围十月尚难休。资生竞取沟中瘠。千佛闻之尽泪流。
锋镝场中战血鲜。况今斗米已千钱。漏卮未可沃焦釜。百万苍生几得全。
每见贵人叹金玉。不如勺米可疗饥。妻孥散去浑闲事。犹恐孤身亦莫支。
颓垣败瓦见荒村。十灶炊烟九不存。草长齐腰迷客路。凄凄风雨暗销魂。
旌旗两载蔽江干。路绝民逃乞食难。自古河山经百战。云霓望断几能安。
忍饥忍冻度残庚。日夜惟闻鼓角声。四野横尸谁解掩。风吹日炙怨难平。
怀徐希虞广文(二首)
数载分齑读典坟。妙峰一别便离群。何时再剪西窗烛。彻夜同君细论文。
喝水岩头一望间。故人官舍眼前山。祇因衣带长年隔。浩渺烟波绝往还。
赠本智上座
一入空山万虑灰。巾瓶那肯近尘埃。浮云几见穿林去。又逐西风入洞来。
赠跬存上座
北岭云边翠色浓。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观息。一任山花白与红。
赠一中上座
万仞峰头只一家。重重翠色映袈裟。金经读罢无余事。汲水亲烹谷雨茶。
送黄植三司马北上取藏经(二首)
旌旆翩翩向北游。西风吹徧白苹洲。瞿昙大宝如探得。法海汪洋彻底收。
灵鹫遗言贝叶传。等闲流布在人天。惟除巨力能担荷。甘露门开灌大千。
送税担净辉二禅人请藏经(二首)
秋日乘风出石门。白云缥缈隐江村。关津历尽原非远。拄杖全担佛祖言。
飞飞黄叶满山秋。金锡穿云踰岭游。取得龙宫无价宝。祥光早映鼓山头。
为李窹生居士。题峨眉山图
万迭巉岩一旦开。普贤大士放光来。灵源洞里发深省。如侍山中说法台。
读周栎园司农瑞莲记(二首)
义方垂训已多年。清慎居官世共传。瑞发庭前双老笑。应知儿再近尧天。
世途自古多迍蹇。长使英雄泪满襟。空里白毫光照处。灵枝瑞瓣见贞心。
横山夕照
石壁横开古岸边。山光倒影水中天。一僧扶杖归来晚。笑指残阳带暮烟。
锦江夜钓
月印寒江一色秋。小船移过白苹洲。锦鳞未遇风烟冷。千尺丝纶敢自休。
建溪春色
勒马山前锁翠烟。嵓花簇簇锦文鲜。黄鹂唱尽华亭偈。笑杀渔人尚醉眠。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六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洞上古辙卷上
序曰。道无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变也。道无辙迹。而有辙迹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传而至曹溪。曹溪之门。嗣法者众。而青原思称为得髓。后五传而至洞山价。其时机器渐下。学渐乖宗。主法者忧之。乃立宗趣。设规矩。俾高者不滞於劫外。卑者不落於今时。剪诸见之稠林。截万端之穿凿。炉锤之妙。淘汰之工。篾以加矣。但其法最精。有才者不得骋其才。有智者不得骋其智。一毫意气之粗。情识之浊。不得与於其间。且诸宗单重见地。吾宗兼论功勋。故诸宗称为了当者。吾宗方许入门。自新丰以来。传持斯道者。稀若晨星。学此者。鲜不厌其难而趋其易。一线之脉。若断若续。亦无怪其然也。当胜国之际。主法者。多略妙悟而谈宗旨。如欲适燕者。但日计路程。足实未尝踰阃。燕京固邈在万里也。至我明弘治中。有四家颂古注。嘉靖中。有曹洞宗旨绪余。及少林笔记等书。悉皆谬妄。迷乱后学。又如指羊肠小蹊。僻谷荒径。为适燕之通途也。岂不哀哉。老僧生当末造。幸窥一隙之光。见诸书谬妄。破灭正法。乃作洞上古辙二卷。尽删邪说。惟取古德旧案。类集成书。间有发明考订。乃不顾危亡。直犯忌讳。呜呼。岂得已哉。老僧桑榆残景。兼之病魔日侵。奄奄一息。与死为邻。而犹力疾作此。岂尚执人我於空中。竞是非於世上乎。盖不忍斯道久晦。冥如长夜。欲令天下共仰扶桑朝旭。丰亨日中也。知我罪我。其惟是书。
时崇祯甲申二月既望永觉老人元贤题于鼓山圣箭堂
参同契注
此洞宗之源也。宋有法眼大师注。世所共宗。今已湮没不可考。故余不自揣。輙为效颦。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首拈出心字。标宗也。心如何可付。乃是以心印心。不落言诠。故曰密付。南北二宗。虽分顿渐。正由人根性不同。为利根说顿法。为钝根说渐法。方便各异。道本无殊。总之契此妙心而已。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灵源。心也。本不落名言。因明而见其皎洁。枝派。事也。本无有实体。因暗而见其流注。枝派流注。是谓执事。认妄为真。固是迷矣。灵源皎洁。是谓契理。有理可契。岂为真悟乎。此言明之与暗。总妄明之显晦。学者不可依之以自惑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门。根也。境。尘也。诸根境有回互不回互二义。言回互者。谓诸根境互相涉入。如帝网珠也。不回互者。谓诸根境各住本位。未尝混杂也。虽互相涉入。而实各住本位。虽各住本位。而实互相涉入。此非意识之境。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此明色声诸法。炽然殊异。暗则上中莫辨。明则清浊攸分。此皆滞於迹。而不能反於性也。若反於性。岂有明暗之可言哉。正如子得其母。天然妙契。而知与不知。俱不足言矣。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然於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诸法虽殊。总根於心。心。本也。诸法。末也。然必有宗焉。宗者。诸佛之秘要。列祖之玄旨。不达此宗。则本末俱妄。能达此宗。则本末俱真。此宗既得。由是出一言。行一令。无非毗卢之正印。孰能不遵用之乎。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此重破明暗之非实也。当其明时。中便有暗。特其暗之相不可遇。当其暗时。中便有明。特其明之相不可睹。其义云何。以明暗对待而立。正如人行步。前步因后步而得名。若无后步。何名前步。后步又因前步而得名。若无前步。何名后步。明暗之义亦如是。大都明待暗成。故言明中有暗。暗待明立。故言暗中有明。生灭互显。非为真实。若是本有妙光。绝无对待。岂有生灭之可言哉。迷固不存。悟亦不立。始为妙性之真明也。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前就心上言明暗之非实。此就境上言万物之非实。世俗执万物为实者。以其各自有功也。若果自有功。当言其用之及物为何如。今观其用之所及。悉皆藉外缘而后成。若无外缘。不能及物。是知自本无功也。自既无功。则同为虚妄而已。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执心境为实。则事理俱乖。达心境为妄。则事理俱妙。事存。言不必遣事。自然与理相合而不差。理悬。言发之於用。自然箭锋相拄而不爽。此无他。以能会其宗也。所以承言必须会宗。若违背宗旨。自立规矩。则事理乖谬。非愚即狂矣。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此总结。而劝其勤求会道也。大道祇在目前。触目皆是。若非法执法。则不能会。故如盲者运足。进趋末由。岂路之有远近哉。盖不迷。则运足知路。无远弗届。迷。则山河永固。咫尺难通。参玄之人。可不勤求会道哉。若与道会。庶光阴不至虚度。不然。虚生浪死而已。昔法眼注此云。住住。恩大难酬。意深哉。
宝镜三昧注
宝镜三昧一书。洞山室中。密授曹山者也。洞山云。吾得云岩先师亲印宝镜三昧。则知非洞山所作。乃云岩所作。或又谓其传於药山。今不可考。是书洞下诸师。恐属流布。转辱大法。但於室中密授。以定宗旨。以防渗漏。自宋朱世英得之老僧。乃嘱觉范注释以行。觉范不达此宗。又性多疎略。故是非相半。迷悞后学。余不得已。乃为别注。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理无不是之谓如。事无不如之谓是。付者。如是而付。得者。如是而得。保护者。如是而保护。稍不如是。便非种草也。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如是之法。本非正非偏。强而名之。则亦正亦偏。此正偏之法。本非分非合。强而言之。则亦分亦合。先圣不得已。乃有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之喻。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即是诠释上二句意也。学者於此。能弗滞於言句。神而明之。则洞上无遗旨矣。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意虽不局於言。应机而有言。亦可以达意。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丁+一]。
弗安於常谓之动。动则意所偏向。便成窠臼。非超然无住之境也。不合於理谓之差。差则失本有光。便落阴界。反顾[伫-丁+一]思。乃鬼家活计也。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般若。如大火聚。触则被烧。背则非火。但两头捉汝不着。便免得苦乐相形。明暗相酬。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百丈曰。从来不是个物。不要知渠解渠。是渠非渠。但刈断两头句。刈断有无句。不无不有句。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圣非凡。不明不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系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谓之佛。是染污。谓之法。是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谓之正。则兼偏。不可言正也。谓之偏。则兼正。不可言偏也。不欲犯中。故如此明之。洞上之机贵回互。其源实出於此。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沩山曰。实际理地。本无一法。所以不欣取着。为物作则之时。要用便用。若於余时。无一尘系念。涅盘经云。有所说者。名有为法。药山却曰。第一不得绝却言语。他说个语。是显个无语底也。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见道之者。如人临镜自照。形影相对。不滞名言。寂然昭着。若才以为汝。则汝外有渠。而汝不是渠。言汝者非也。若更以为渠。则渠全无渠。而渠即是汝。言渠者。亦非也。是一涉名言。便成染污。岂妙契斯道之意哉。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涅盘经云。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来语言。是名婴儿行。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涅盘。不能语者。如来为诸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经中举婴儿行。以例如来之行。今举以例法中具五位也。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偏正回互。谓阴阳变易也。迭而为三者。谓迭变至三爻也。变尽成五者。以上三爻。变则成水火既济。卦象正中偏。以下三爻。变则成火水未济。卦象偏中正。以中间互体三四五爻。变则成风雷益。卦象兼中至。以二三四爻。变则成山泽损。卦象兼中到。既未二卦。以火配偏。以水配正。其义可见。损益二卦。皆出於互。即兼义也。风雷俱动。象兼至之发於用。山泽俱静。象兼到之归於体。离本卦象正中来。以离乃心象。心居一身之中。又正中来。象内黑而外白。正离之象也。五位配五卦。非独其义皆合。且如未济既济。名正相对。损益名亦相对。以此观之。可见五位之立。天造地设。毫非人力安排。而兼中至。改为偏中至者。益见其谬矣。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荎草。五味子也。一草具五味。例一法中。全具五位也。金刚杵。首尾阔而中狭。今法中。正中偏。偏中正。二位居前。兼中至。兼中到。二位居后。惟正中来。一位居中。两头阔而中间狭。故其象为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正位之中。本无一物。而实妙挟一切事相。故必正偏双举。不可落於偏枯。通宗者。自受用三昧。冥契宗旨而无滞也。通途者。他受用三昧。宾主音信相通。血脉不断也。挟带者。妙挟而通宗也。挟路者。妙挟而通途也。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离卦初九爻辞云。履。错然敬之。终吉。借此以言正中。乃尊贵之位。当错然敬之。不可触犯。洞山颂亦云。若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着。
道本天然。不属迷悟。迷悟者。人也。但时节到时。离於言说。了然昭着。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此道之昭着。语其细。则入无间。语其大。则绝方所。可谓极其周徧者也。道虽周徧若是。而造道之人。贵得其法。若得其法。则自然与之冥合。若失其法。则愈求而愈远。正如作乐者。尺中毫忽有差。则十二律之声音俱不相应矣。此言后学。当详审古辙。而不可忽也。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天真而妙。一切皆然。特以众生。机有不同。便成顿渐。故宗趣分。而规矩各殊矣。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宗趣妙极。犹为理障。碍正知见。故名真常流注。玄沙曰。汝诸人须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者。未有不非者。如此一句。成平等法。何以故。以言逐言。以理遣理。平常性相。说法度人。然犹明前不明后。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