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祭滕秀实居士

  崇祯壬申秋九月望后三日。建安荷山庵比丘某。谨以山茗园蔬。致奠於秀实滕公大居士之灵。而言曰。呜呼公而果逝也耶。公逝而有不逝者耶。其逝者逝矣。其不逝者。远在人心。未可得而俱尽也。良以。素封之家。多不乐施与。即乐施与。亦多恃财自矜。好谀悦佞。或逐势炎凉。随时上下。虽有施与。而实德则病矣。惟公则异於是。予之纳交於公。计已八更裘葛。始自金仙一晤。得瞻芝宇。明年秋。予辞金仙。策杖走三百余里。徧寻结茅之地。竟不可得。次春始至郡城。寓城南古观中。公闻之即趋赴。时天大雨。溪涨桥没。公冒雨褰裳而渡。及见如逢己亲。意殊恳恳。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倾盖如故若是耶。未几。予往居荷山。凡庵中所乏。必惟公是需。山剎初立。典籍全缺。公乃出重赀。往秀水。请方册藏经以归。及予作弘释录及[穴/(丬*臬)]言二书成。公喜甚。亟寿之梓。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乐施弗倦若是耶。且予孑然一衲矣。素无名闻。亦无知交为之游扬。兼之性多执古。不妄与人往还。坐是人多不悦。或有窃议而嗤之者。或有数短予於公诱其他向者。公皆若不闻也。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贝锦莫移。克恒厥德若是耶。迄今岁之八月。公困於二竖。谓予曰。弟子此病。决不能起。但临终一着。老师何以教我。予曰。即从今日打点去。将家下事及亲与冤。悉皆放下。惟专持一句佛号。若临终时。得此念不失。便是往生见佛时也。公唯唯。遂一如予言。阅二七日。沐浴更衣。扶出坐正寝。请诸净土友人。相助念佛。合掌而化。呜呼予何所感於公。乃能脱重罥於片言。历生死而弗二若是耶。兹值公三七之辰。予以俗礼。致奠於公。不能为文以广颂公德。但备述予深铭於心。而不能忘者如此。此必公之独有深契於衷。非他人可得而喻者。或宿缘有在。即公亦不自知其何以至此也。呜呼如公者。岂可复得耶。灵如不昧。其来歆斯。

  祭张达宇居士

  崇祯癸未秋七月朔。住福州鼓山涌泉寺沙门某。谨以灵源之泉。凤池之茗。致祭於达宇张公大居士之灵。而言曰。人之有生死。犹日之有昼夜。岁之有寒暑也。故生不足以为庆。死不足以为悲。所重在生而能善其生。死而能善其死。则非具大智慧大力量者。不能也。余未脱白时。与公及怀庭沈公。结净土社。二公皆笃信净土。而余独兼带於禅净之间。迨余脱白。徧参不能长聚首。然未尝不神交千里也。及余归闽。公独延余。居金仙庵者三载。尤见绻恋之情。继居杭之真寂。闻沈公预自择日。沐浴更衣。端坐西逝。顶如炙焉。生西之证甚明。余为合掌赞叹。喜社中之有人也。迨辛巳之秋。归自金华。寓於三峰。公同沈公之子。皆来会。彼此皤然。非复旧时颜面。及别余执手曰。木末残阳。光景几何。彼此老大。恐不复再相见也。彼此皆怅怅而别。今春有兴福之役。拟或得一见。未几而讣音至矣。且闻其临终坐化。一如沈公。生死之际。超然得力如此。谓非具大智慧大力量者。能然哉。大都沈以沉密胜。公以决烈胜。沉密则其功纯。决烈则其功猛。故皆能顿舍秽质。毓神净邦。善生善死。为圣人之徒也。但思。二公皆先我着鞭。超然遐举而余独后死。迟回浊区。良友既达。孤立无与。此则不能忘情於二公也。兹遣僧来奠。鄙不能文。特叙其相与之始末。及欣仰之私情而已。公其鉴之。

  考
  三玄考

  予三十年前学临济。三十年后学曹洞。自从胡乱后。始知法无异味。又因曹洞而得临济。近因诸师大起三玄之诤。后学莫知适从。予不忍傍观。聊出一手。岂曰好辩哉。
  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中须具三要路。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此三玄之始也。既曰一句具三玄。一玄具三要。岂可如古塔主洪觉范之逐句分别乎。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三玄三要。总不出此。
  汾阳曰。凡一句语。须具三玄门。每一玄门。须具三要路。有照有用。或先照后用。或先用后照。或照用同时。或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先用后照。你也须是个人始得。照用同时。你作么生当抵。照用不同时。你又作么生凑泊。
  玄要之旨。又被汾阳开通发扬之。快会取好。昔天台韶国师答彦明之问。以三要。为照要用要照用同时要。失其旨矣。
  僧问汾阳。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曰。陕府灌铁牛。曰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曰。西河弄师子。乃曰。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辩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不是等闲。与大众颂出。曰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
  汾阳三句。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背之非火。若能会取三玄。无剩旨矣。然犹云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何也。汾阳不云乎。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若未忘言。难契此旨。
  又举三玄语曰。汝还会三玄底时节么。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唤作自受用身佛。不从他教。便识得自家活计。所以南泉曰。王老师。十八上解作活计。僧便问。古人十八上解作活计。未审。作个什么活计。师曰。两只水牯牛。双角无拦卷。复云。若要於此明得去。直须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无碍。自家庆快。以畅平生。大丈夫汉。莫教自辜。触事不通。彼无利济。与汝一切颂出。颂曰。第一玄。法界广无边。森罗及万象。总在镜中圆。第二玄。释尊问阿难。多闻随事答。应器量方圆。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闾氏问丰干。
  汾阳云。直须会取古人意旨。然后自心明去。更得变通自在受用无穷。即此观之。临济之全体大用。一三玄尽之矣。有祇作大机大用看者。非是。汾阳三颂。虽分为三。乃是不分而分。分而不分。三颂虽止云第一玄第二玄第三玄。其实首一颂。即明体中玄。第二颂即明句中玄。第三颂即明意中玄。达者详之。
  僧问古塔主曰。三玄三要之名。愿为标出。古曰。三玄者。一体中玄。二句中玄。三玄中玄。(有云意中玄)此三玄门。是佛祖正见。学人但随入得一玄。已具正见。入得诸佛阃奥。
  昔临济大师。但云。一句须具三玄。一玄须具三要。未闻有体中玄等名目。汾阳颂亦祇云第一玄等。故洪觉范非古塔主妄立。然浮山远公有云。意中玄者。非意识之意。远曾亲见汾阳。且久依之者。则是三玄之名。其来已久。非古塔主所立也。后来见诸师语录。率皆承用。如圆悟碧岩集中。亦云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意中玄。圆悟既如是释。则三玄之名。殆未可非也。
  古塔主释汾阳颂曰。三玄三要事难分。总颂三玄也。下三句别列。得意忘言道易亲。此玄中玄也。一句明明该万象。此体中玄也。重阳九日菊花新。此句中玄也。
  据汾阳颂。明言玄要难分。但得意而忘言。则一句之中。无所不包。如云重阳九日菊花新一句。三玄三要。皆可冥会。今塔主乃逐句。分释三玄。则三要又将何分释乎。
  僧问。如何是体中玄。塔主曰。如肇法师云。会万物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曰。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世间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如此等。方是正见。才缺纤毫。即成邪见。便有剩法。不了唯心。僧又问。何等语是体中玄。塔主曰。如佛以手指地曰。此处宜建梵剎。天帝释将一茎草。插其处曰。建梵剎竟。佛乃微笑。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起曰。万象森罗。百千妙义。祇向一毫头上。便识得根源去。僧问赵州。如何是学人自己。州曰。山河大地。此等所谓合头语。直明体中玄。正是泼恶水。自无出身之路。僧进曰。有何言句。明出身之路。塔主曰。如杏山问石室。曾到五台否。对曰。曾到。曰见文殊否。对曰。见。曰文殊与汝道什么。对曰。道和尚父母抛在荒草里。僧问甘泉。维摩以手掷三千大千世界於他方。意旨如何。曰。填满沟壑。僧曰。一句道尽时如何。曰百杂碎。云门问僧。甚处来。曰南岳来。又问。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僧无对。云门代曰。谢和尚降尊就卑。此等语。虽赴来机。亦有出身之路。要且未得脱洒洁净。更须知有句中玄。
  古明体中玄。所引言句。姑未论其是否。但其意祇是认平常理性。未出格量。岂临济体中玄哉。
  僧又问。既悟体中玄。凡有言句。事理俱备。何须句中玄。塔主曰。体中玄。临机须看时节分宾主。又认法身法性。能卷舒万象。纵夺圣凡。彼此见解所缠。不得脱洒。所以须明句中玄。若明得。谓之透脱一路向上关棙。又谓之本分事祗对。更不答话。僧曰。何等语是句中玄。塔主曰。如比丘问佛说甚法。佛曰。说定法。又问。明日说甚法。佛曰。不定法。曰今日为甚定。明日为甚不定。佛曰。今日定。明日不定。僧问思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思曰。庐陵米作么价。又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曰。镇州出大萝卜头。又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谭。门曰。糊饼。如何是向上关棙。门曰。东山西岭青。又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曰。麻三斤。若於此等言句中。悟入一句。一切总通。所以体中玄见解。一时净尽。从此已后。总无佛法知见。便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更不依倚一物。然但脱得知见。见解犹在。於生死不得自在。何以故。为未悟道故。於他分上所有言句。谓之不答话。今世以此为极则。天下大行。祖风歇灭。为有言句在。若要不涉言句。须明玄中玄。
  古曰。透向上关棙。无佛法知见是也。又曰。能与人去钉楔。脱笼头。不依倚一物是也。但曰。脱得知见。见解犹在。且曰。未悟道。既未悟道。则所谓见解。何能透向上关棙乎。自己之钉楔未拔。笼头未脱。何能为人去钉楔。脱笼头乎。是知古之所谓句中玄。但是学解之流。说出许多玄言妙句而已。岂临济之句中玄哉。
  僧问。何等语是玄中玄。塔主曰。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曰。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又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祖曰。我今日无心绪。但问取智藏。僧问藏。藏曰。我今日头痛。问取海兄。僧问海。海曰。我到这里却不会。又临济问黄蘖。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问三被打。此等因缘。方便门中。以为玄极。惟悟者方知。若望上祖初宗。即未可也。
  古所引因缘。皆是不涉言句者。谓之玄中玄。惟悟者方知。诚如是。则前所引。庐陵米。麻三斤。云门饼等。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又如汾阳。所谓嘉州打大像。陕府灌铁牛。西河弄师子等。亦祇是句中玄。未具玄中玄。皆未悟者。所能知也。其谬甚矣。是知。古之所谓玄中玄。尽属妄想。岂临济之玄中玄哉。
  僧曰。三玄须得一时圆备。若见未圆备。有何过。塔主曰。但得体中玄。未了句中玄。此人长有佛法知见。所出言句。一一要会三乘对答。句中须依时节具理事分宾主。方谓之圆。不然。谓之偏枯。此人以不忘知见。故道眼未明。如眼中有金屑。须更悟句中玄乃可也。若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然反为此知见奴使。并无实行。有僧爱人我。以心外有境。未明体中玄也。云门临济下儿孙。多如此。凡学道人。纵能悟得二种玄门。又须明取玄中玄。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始得平稳。脚踏实地。
  既悟体中玄。而曰不忘知见。道眼未明。则此体全妄。未得为玄也。既曰但悟句中玄。即透法身。而犹曰未明体中玄。何也。夫体中玄。正是法身边事。岂有透法身之人。尚不明法身者乎。是知古所认体中玄。非明法身。句中玄非透法身。总之。妄生拟议而已。大抵三玄。须是一句具三。一时圆备。不可以前后浅深分。一若有缺。则二皆渗漏。亦不得名玄也。至觉范。好论古之失。而不能深明其失。但诋其不合以玄沙三句。判三玄而已。夫玄沙三句。其语具在。彼第一句有云。若知出格之量。则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坐平常之见。今古所云长有佛法知见等语。正未出格量。坐平常见者也。拟之玄沙第一句。不大径庭哉。玄沙第二句有云。出生入死。广利一切。逈脱色欲爱见之境。今古云。为知见奴使。并无实行。有爱憎人我。拟之玄沙第二句。不大径庭哉。玄沙第三句有云。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今古但云不涉语言。乃取世尊良久。马祖答离四句。临济三次吃棒等证。谓其不涉语言。拟之玄沙第三句。不大径庭哉。是知古固不识玄沙。而觉范非特不识玄沙。亦并不识古也。轻呵妄引。觉范之过甚矣。
  觉范曰。此方教体。以音闻应机。故明道者。假以语言。发其智用。以言遣言。以理辩理。则妙精圆明。未尝间断。谓之流注真如。此汾阳所谓。一句明明该万象者也。得之者神而明之。不死於句下。故其应机而用。皆脱略窠臼。使不滞影迹。谓之有语中无语。此汾阳所谓。重阳九日菊花新者也。三玄之说。本由遣病。故达法者。贵知其意。知意则索尔虚闲。随缘任运。谓之不遗时。此汾阳所谓。得意忘言道易亲者也。
  此觉范之所谓三玄也。自此方教体。至一句明明该万象。明体中玄也。自得之者。至重阳九日菊花新。明句中玄也。自三玄之说。至得意忘言道易亲。明意中玄也。昔古塔主。以汾阳颂。分配三玄。大乖汾阳之旨。今觉范亦从而分之何耶。又觉范每呵古塔主。不合妄立体中玄等名目。今亦暗承而用之何耶。且其释义。前二玄。亦祇是玄沙古塔主之说。惟后一玄不同耳。是知觉范所论。多任一时之快。矛盾若是。人每爱其才。而遂信其说。其遗害可胜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