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示约心上人

  天下之至约者。莫如心。天下之至博者。亦莫如心。何以言其约也。以其体之至微。而为万有之所共宗也。何以言其博也。以其用之至广。而非虚空之所能囿也。然则求心者。将安所致力乎。亦惟致力於约而已。致力於约者。毋分其志。毋淆其神。终日亟亟焉。如有所失。务必得之。且持之以久。守之以纯。如水之必东。而逝者弗回也。如日之必运。而照者弗息也。诚如是。则可以默契其约之体。既契其约之体。则其用之博。自能弥纶宇宙。焜耀古今。又何待修而后成。学而后得哉。上人勉之。

  示孙冶堂居士

  禅之道微矣。非语言之所能传。心思之所能及。而况仿效於声容之际。担当於气魄之间。又奚异卜肆而挂羲皇。山鸡而冒凤冠也。必须识得古人道底。如古有僧问。如何是禅。答曰。碌砖。又有问。如何是禅。答曰。猛火着油煎。又有问。如何是禅。答曰。猢狲上树尾连颠。此三转语。一人能杀不能活。一人能活不能杀。一人杀活双行。若能辨得。方许向老僧处。吃痛棒去也。

  示颐浩寺禅堂大众

  法当末运。魔风炽盛。人多懈怠。乐於放逸。营世缘。则百难而不厌。修正道。则三拜而犹烦。况复各怀轻薄之心。好逞无根之见。以贡高为事。唇舌争长。考实则半点全无。论过则千尤并集。不知惭愧。妄作人师。自谓。高登祖域。下视尘寰。一旦祇遭一芥子便打得。七花八裂。全无主宰了也。况生死乎。此等非独佛祖门庭。非渠可滥。即泥犁苦趣。应自难逃。诸仁者。若是好心出家。此等魔民。切莫相近。先以戒德律身。秋毫勿犯。然后或参禅。而求妙悟。或念佛而冀往生。老实精勤。自然到家有日矣。

  示汪子野居士

  娑婆火宅。是五浊并聚之乡。五欲奔驰之境。众生生居此中。若无佛法为之拯拔。鲜有不沦堕者。今欲出此火宅。更无别法。止是自净其心而已。净心之法。佛有多门。求其简径易行。直出轮回者。无若念佛之一门也。此门不须多学问。不须多才干。不论是老是少。是贵是贱。是男是女。是僧是俗。祇要你会念得一句。阿弥陀佛将此四字。如一产须弥山相似。一切时无能摇动。他亦如一把金刚宝剑相似。一切境缘。逢之即破。有如是之功力。则现生即见弥陀。踞莲华台。游清净七宝池中。更不消问。往生了也。如其功力有间。亦须急自鞭逼。将娑婆世界事。日生厌离。日至澹泊。急急忙忙。求生净域。如雏儿忆母。如久客思归。借此欣厌二情。便为往生舟楫。临命终时。必能移神极乐。终至菩提矣。

  示王心宰居士

  山河大地。以及无边虚空。谓之万法。此万法全同泡影。虚幻不实。皆不出一心之所变现。但今人皆知一心变现。而不知此心果在何处。以为身内乎。以为身外乎。以为不在内外。将在中间乎。悉属妄见。无有是处。又况以为心者。念起念灭。倏忽不定。乍善乍恶。变迁靡常。将以何者为心乎。既此等处。各不是心。将以为无心乎。岂有人而无心哉。居士可於此中。着实参究。讨个下落处。但恁么参去。不得作解说。不得生卜度。不得求人说破。不得或进或退。一味死心究去。不管二十年三十年。力参无间。自然彻去有日也。勉之。

  示黄尔巽居士

  学无多术。祇要识得自己真心而已。今观此身之内。四大假合。日趋於尽。所谓真心者。何在意念纷起。生灭不常。非真心也。或善或恶。迁变靡定。非真心也。又全因外物。而现外物。若无此心。安在非真心也。况此心於一膜之内。不能自见。是暗於内。非真心也。一膜之外。痛疾全不相干。是隔於外。非真心也。若曰回光内照。觉有幽闲静一者。将以为真心乎。殊不知。此幽闲静一。乃由妄心所照。有能照之心。有所照之境。则此幽闲静一。总属内境。即楞严所谓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岂真心哉。既此等俱非真心。将以何者。为真心乎。居士。试於二六时中。看如何是自己真心。不用生卜度。不用下注解。不用求人说破。不用别求方便。不用计年月久近。不用计己力强弱。但如是默默自追自究。毕竟如何是我自己真心。聻。有朝忽然撞破。方知三教九流。决无二致。万圣千贤。决无异辙。为儒为释。经世出世。无一毫头许可为间隔也。居士勉之。

  示善侍者

  鼓山禅。与诸方大不相同。诸方要人学偈颂。这里不要人学偈颂。诸方要人学答话。这里不要人学答话。诸方要人学上堂小参。这里不要人学上堂小参。所以诸方禅易参。老僧禅难参。老僧只要你向解说不通处。愤愤地。如捄头然。如丧考妣。急着力钻研。钻研来钻研去。忽然大地平沉。通身脱落。跳出虚空之外。跨上毗卢之顶。方称真正参学人。若委委琐琐。向他人脚跟后步趋。向他人[口*弟]唾下咀嚼。向他人门壁外倚靠。正如生盲倚杖。却道。我是临济宗。我是曹洞宗。不知。面皮厚多少。古人云。不慕诸圣。不重己灵。若是当家种草。自然不入他家社火。勉之。

  示羽吉居士

  众生本有之性。无不辉天鉴地。怎奈无明横起於无起之中。由是妄识突生。既有妄识。则有妄境。既有妄境。则有好丑。既有好丑。则有爱憎。既有爱憎。则有去取。既有去取。则有善恶。既有善恶。则有升降。善恶相倾起。轮回性如汲井轮。无有断绝。虽曰苦乐天殊。实皆虚妄。诸佛愍之。为说出苦之要。只在破最初无明而已。然此无明非道理可遣。非言语可除。非禅定可克。非苦行可销。非诸佛之力可去。非积善之功可灭。要在当人自发肯心。切己推穷。如擒贼必须擒王。杀草必须杀根。推来推去。穷来穷去。自有到家之日。如古人大有样子。昔大慧常教人看。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众生皆有佛性。因甚道无。这个无字。直是聪明。过於颜闵也。无你领略处。今但向这无字上推穷。不可将道理解说。不可将心思卜度。但恁么疑去。有朝捉败。赵州识得渠面目。自然七通八达。所谓辉天鉴地者。不可昧也。

  示尚实上人

  老僧自出头来。历经四剎。说出许多玄言险句。无非要诸人不落知解。得正知见而已。如今看来。也不消得不。若就平常吃紧处。说与上人去。上人欲学道。先须歇却攀缘心。知解心。使心同木石。自然与道玄会。德山云。汝但无心於事。无事於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庞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百丈云。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此等皆是先德诚谛之语。盖以心自灵明。一切智慧神通。无不具足。但为外物所蔽。所以弗露。所蔽若遣。更有何事。正如治镜者。但磨去其垢。则本明自现。又何待假明於外。如销金者但炼去。其矿则本金自纯。又何待借色於他。明心之法。亦复如是。非有待於外也。今时学人。多是向外。假借许多闲骨董。怎奈转增障碍。与斯道千里万里也。上人思之。

  示灵生上人

  予年十八时。偶得六祖坛经读之。见其所说。圆妙超旷。得大欢喜。自以为有得也。但於诸师语言誵讹处。却全不会。意谓。是后人穿凿。作此隐语耳。一日见信心铭云。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始知。前之所得。乃是意根领略。法尘前境。全同影事。非为真实。由是始下参究之功。近日诸人参禅。称悟者大率在这里。作活计。更兼商量公案。习学偈颂问答。以为操履。弄得知解日多。口头渐滑。自谓得大辩才。而去道益远矣。盖参禅祇要你忘情绝解。死尽偷心。得个无念心体而已。今转向外边。搬入许多骨董。正所谓祇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也。如何了得大事。上人若肯相信。但将从前所得所学底。一坐坐断。单单向一句死话头上究。将去这死话头。不可知解处。正与本分事相近。要你向这里。磨来磨去。忽然解心销尽。则本有光明。自然辉天鉴地去也。今人却在不可知解处商量。讨个路走。岂非大错乎。老僧当此时。说此等话。谁人肯听。但此心自不可欺。祇得依实吐露。听与不听。非我之咎也。

  示时中禅人

  觉皇之道。莫尚乎参禅。参禅之法。贵乎妙悟。所谓妙悟者。非可以一毫人力。与於其间。惟是天然神照。冥契於不思议之表而已。今日学人。十个有五双。俱要参禅。而卒流於不肖之归者何哉。以不求妙悟也。不得妙悟者何哉。以不知所避忌也。汝今欲学斯道。须知有四种避忌。一者立心。不可不正。以立心乃造道之本。如造屋之有基也。若立心不正。则基先缺陷。虽有禅定智慧。皆为魔业。岂可以入圣人之道哉。故今入道之始。一切希名誉。图利养。起生灭。竞人我等心。悉皆屏除可也。二者用心。不可不专。无上妙道。非粗心浮气可入。必须一其志。凝其神。专以求之。庶可企及。若分心於他岐。则方寸既杂。而浊智流转。邪气外乘。与斯道背而驰矣。三者宿解。不可不捐。学人昔於经卷上分别。或师友边商量。起种种见。执之为实。则灵机窒碍。妙悟弗彰。必须荡去。方能发起新悟。四者新解。不可不除。钻研之久。忽然新解顿生。或遇境便成四句。此乃聪明境界。正是阴魔作病。行人不达。以为妙悟。其祸非细。必须自觉。大抵此解。虽极其巧妙。要之必缘境而发。故非真实。若不急於刬除。神机何由廓彻。此上四种。并是生死之重病。随犯其一。功必唐捐。必须深自省察。而剪灭之。然后方可称宗门下真实用心者也。勉之。

  示浑朴禅人

  今之学道者多。而明道者少。岂道之果难明哉。弊在有所明故也。盖道体幽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会。不可以言语得。不可以寂默通。其要在於忘情泯见。则体自昭。然譬之太虚湛湛。岂有去来。忽雷电横生。则失其本有。必雷收电寂。始见湛湛之体也。禅人参究有年。不可谓全无所见。但见谛弗净。为障非少。直须扫空葛藤单单向。全无缝罅处。痛下死功。自然有一条活路。通天彻地去也。祖师云。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此乃古圣诚言。岂欺人哉。

  示无生禅人

  学道之士。先须虚静其心。盖心必虚静。然后可以玄会妙理。心若不虚。则如盛驴乳之瓶。又安能盛师子乳。心若不静。则如当风之烛。起浪之水。又安能鉴照万形。故学者先须息虑省缘。使心虚静。然后造道有基。德山云。汝但无心於事。无事於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也。但不可安於虚静。悠悠荡荡。坐在无事甲里。必须有一念真实恳切之心。勤究力参。如救头然。然后迷关可破。大事可期。但人从无始劫来。习气深重。今日要与和根翻转。不是易事。必当具坚固志。常加策励。不计岁月。勉进其功。习之既久。自然宁一。岂可更别求方便哉。勉之。

  示法珍禅人

  予昔丙子之岁。开法温陵。见城中诸衲。多重福缘。崇净业於。少林门下事。少有留心者。及今庚寅之春。法珍禅人。访予於石鼓山头。则见其留心祖道。不入他家社火。亦可谓卓然有志。不囿於俗者也。但今世衰道微。禅风大坏。学者多祇重知解。习见闻。少有能以妙悟为期者。夫悟之一字。古人所重。即悟后尚当扫除。况全未悟者乎。盖以识心对境。一一分别。了了能知。虽似有禅可会。有道可学。然而丝毫才动。即便相违。所以世尊。喻为欲以萤火。烧须弥山。终无得理。石霜唤作朝生之子。非人王种。云居谓。其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非尊贵。当知。尊贵一路自别。古人作如是言。岂欺我哉。昔僧问石霜。如何是头。霜曰。直须知有。后有僧问九峰。如何是头。峰曰。开眼不见晓。是知。开眼不见晓。方谓之真知有。岂识心对境。了了分别之事乎。然此知有。尚当扫除。到无有变易之地。方可谓之大休歇地。法珍立志。誓明祖道。岂可以路途茶饭自足乎。法珍勉之。

  示石岐上人

  净土法门。惟是一心。能净其心。则土无不净。所谓净心之法。但当将六字圣号。念念纯持。将许多闲思杂想。消归六字佛上。久之。闲思不生。杂想不发。则此一片洁白境界。便是生净土时也。更能猛加精进。踏破此洁白境界。则花开见佛。又岂更有别时哉。此之法门。最为径简。人多以好奇之心。自失殊利。所以。先佛苦口劝人。广在诸经。即后代祖师。若远公永明慈受中峰天如等。皆极力赞扬。非为妄语。祇如近日云栖大师。其把定题目。不肯少开别径。岂其智有不及哉。至於近日参禅者。半成外道。罪过弥天。有何益乎。盖参禅而不求妙悟。专图拂子以欺人。皆地狱业也。虽已得妙悟。尚当铲除见病。深加保养。方可少分相应。可容易乎。公当谛信斯法。守之不变。便是佛之肖子。不然。则虚弃一生也。勉之。

  示寒辉禅人

  近年以来。世运晦冥。而法运亦湮灭无存矣。以故诸方号为知识者。全无真实为人之心。祇图门庭热闹。由此不问可否。乱付匪人。渠虽付至一千二百。总是破灭道法。玷辱宗风而已。汝今既到鼓山门下。切莫思作这样勾当。祇宜守着古人之训。参一句无义味话。不管年月远近。直头做去。亦不必用意卜度他。亦不必去问人。但于自己疑情上。切上加切。亦不必愁我根器太钝太利。亦不必要取静避喧。但日用中。常常提起可也。若年久月深。未得开悟。切莫中道退还。自失大法。久久钻研。如水投石。自有穿日。盖此工夫。是将你无始无明。要你当下开交。不是易事。若欲求易。自有诸方在。朝入禅堂。暮得拂子者多矣。何必老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