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示寿知客

  开先寺里迎宾日。禅月堂前索偈时。客路如天春似海。子规啼断落花枝。

  胜禅人归宣州

  名字既同黄檗胜。参禅须会赵州无。昨夜宣城木瓜树。开花结个苦胡芦。

  解制二首。次大觉象元韵

  凌霄一夏九十日。无佛无我无众生。昨夜秋风动林樾。任教白发长新茎。
  九旬共喜无诸难。功行谁能验蜡人。彼此住山成老大。又看桑海一番新。

  血书法华经。报母

  笔底红莲朵朵开。是名真法供如来。指端沥尽娘生血全体何曾出母胎。

  福建琦禅人。礼峨眉普贤大士

  闽蜀同风莫外求。峨眉山月半轮秋。玄沙不出飞鸢岭。筑破娘生脚指头。

  用宋景濂学士韵。送妥侍者回育王。开本师塔铭

  点开鄮岭金刚眼。照破昏衢万八千。无相光中老居士。话行东土与西天。
  乞得金华学士禅。绝胜荷毳获纯绵。铁锹不用寻灵骨。密意分明在汝边。

  赠镊生

  千僧遍剃娘生发。一念全超罔极恩。老我畏寒偏护顶。谩劳弹镊到云根。

  寄前瑞岩恕中和尚

  惺惺石上主人翁。一室高居太白峰。靖退只今非小节。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莫年。任教沧海变桑田。独怜熊耳峰头月。昨夜虾蟆蚀半边。
  徒夸锦瑟与瑶琴。妙指方能发妙音。却忆鳌山深雪夜。弟兄倾尽岁寒心。

  示日本春禅人。三首

  少林春色徧遐荒。不隔扶桑与大唐。三拜起来依位立。无端好肉自剜疮。
  扶桑人种陕西田。打着南边动北边。踏徧支那知落处。阿难依旧世尊前。
  参禅只要了心地。欲觅了时无了时。未跨船舷三十棓。老僧失却一茎眉。

  建长明南浦。四会录

  蟭螟眼里五须弥。靠倒虚堂老古锥。四会搏桑炽然说。曾无一字挂唇皮。

  谢严子鲁左丞。惠贡余新茶

  枪旗不展策全勋。占断江南第一春。除却金轮圣天子。舌头具眼是何人。

  寄王耕云照磨

  春山老圃带云耕。芝草琅玕满地生。读罢楞伽日亭午。海棠花下听啼莺。

  示郁止斋居士

  学道应须达正因。道原曾不离诸尘。当知一切众生界。即是如来净法身。

  祖禅人归五祖

  风流公子正法眼。红粉佳人最上机。拈却东山左边底。祖天日月倍光辉。

  义禅人归京口。次屿云心西堂韵

  直将直义报禅流。法法毋劳向外求。月满淮南江水白。角声吹彻瓮城秋。

  洪武戊申。浙右三宗诸山。奉 旨。会于天界寺。十僧相继坐化。吴江佑上人。集遗偈。成卷。请题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苦海孤舟客。徒劳刻剑痕。

  题一雨师悼颂卷(自号真实尊者)

  稽首一雨师。日用惟真实。捄旱自焚身。精进波罗蜜。

  愚庵和尚语录卷第九
  愚庵和尚语录卷第十
  自题

    门人 道彝 等编

  芷都寺请

  沅有芷。澧有兰。花根本艳。虎体元斑。杨岐辅慈明匡徒。只说此法。鼓山佐雪峰阐化。话无两般。觉斯今行斯道。若丹青之写象。犹匠石之斸[墁-又+力]。坐断西湖南宕。力回倒海狂澜。金圈栗棘横该抹。千古丛林作话端。

  净慈行堂请

  眼生三角。头峭五岳。心性急如弦。胸中无点恶。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南山白额奋全威。天魔胆落。截断妙喜葛藤。埽荡永明糟粕。却忆老卢公。辛勤在龙朔。碓觜花开劫外春。千古高风动寥廓。

  延庆略长老请

  韬略全无。威权何有。皮肤脱落尽。留得一张口。四会说法住山。一味县羊卖狗。父子虽亲妙不传。喝下须弥颠倒走。

  定慧宝长老请

  满肚贪瞋痴。通身戒定慧。日用任纵横。非如亦非异。拈来妙喜竹篦。敲出临济骨髓。南山鳖鼻喷腥风。龙王宫殿波涛起。

  中竺悟长老请

  老屋数椽春寂寂。长松万本昼阴阴。空山尽目无余事。时听黄鹂送好音。

  题跋
  赵魏公。书楞严长偈

  梵语首楞严。此翻一切事究竟坚固。良由庆喜未全道力。求佛方便故。世尊示之。以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乃至多方。决择真妄。发明阴入七大。皆如来藏。使悟器界万法。当体全真。销亿劫颠倒妄想。获究竟坚固法身。於是说偈。赞佛。发愿度生。虚空可亡。心无动转。实为微妙章句。
  松雪居士赵魏公。大书特书。以传不朽。书法之妙。大海为口。须弥为舌。赞莫能及。
  而公出处光大。名满天下。硕德盛业。不可思议。得非楞严会上。菩提萨埵。乘大愿轮。一来人间。游戏者欤。
  公非独书是偈。至若金刚般若圆觉诸大乘经。皆励精书写。锓梓流布。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浮俗阐提观此。亦当自化。

  陆逊斋。书华严经

  无上法王。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譬如虚空具含众象。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唯上乘大士。信解弗疑。中下之机。如聋若哑。
  吴郡逊斋陆公。吏隐而事佛尤笃。佐政之暇。手书是经。八十一卷。装潢函秘。安奉五瑞山大雄宝殿。以永传持。非上乘根器。畴克是也。观其发大信心。启大行愿。不翅阴翊王度。报资恩有。欲寿大法。无有尽灭期。与极微尘剎海。无尽众生。同证一真法界。功德其可量哉。
  至正壬寅。余客留山中。得遂披阅。时公已没於王事。追授承事郎昌化县尹。木落天空。秋高气肃。净几明窗。焚香展卷。恍若与公游泳毗卢性海。死生何闲焉。

  秀峰徽太古。所藏圆鉴寂照妙明三老遗墨

  老圆鉴。与寂照先师。蚤时尝充书记之职。各以文学鸣世。厥后相继。主法双径。为天下师表。致丛林礼乐全盛。四海象龙。川委云集。道德之光。犹日月丽乎中天。亘千古而不可磨灭也。时妙明太古二兄。实能同参法席。后三十年。妙明由补陀中竺。亦主双径。
  今观圆鉴赠休复子兰说。以兰比有道君子。期渐乎馨。熏乎心。润乎道。而周流乎天下。
  寂照送中一上人序。切切以斯道勉旃。有谓非俶傥瑰玮。信之笃。见之明。奋不顾流俗。孰能相与踔厉乎此哉。之语。回视碌碌。冒名窃位。驰骋浮华。勾章棘句。不原道之所存。至竟痴狂外边走者。愧当何如也。
  太古分座说法华藏时。妙明居补陀。书疏往复。曾弗及世谛。唯以游心华藏世界。与法报化。同为唱导。为喜。
  三大老。可谓同一舌头。同一心知。虽片言只字未尝不以单传直指之道自任。而其后先接踵联辉。为天下师表也。宜矣。
  太古匡徒秀峰。方东南兵变之余。所至若逃亡家。丛席为之特振。堂中衲子。数十人。皆崭崭出头角者。一日钵盂两度湿。不可暂缺。因行化。访余受业海云。出此俾题。引纸运笔。觉我形秽。

  张居士。血书法华

  龙胜菩萨曰。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泥无所成。刀日就损。理体常妙。众生自粗。能善用心。即合本妙。寂音尊者谓。世之人。疲精神於纸笔。从事於无用之学。是皆以刀割泥者也。
  清河张居士。中年割弃尘累。笃志佛乘。沥娘生十指之鲜血。书法华七轴之真诠。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端可谓善用其心者矣。既书写之。又读诵之。苟能一言之下。心华发明。彻见一会灵山。俨然未散。不妨便是千佛一数。居士宜加勉诸。

  灵源清禅师遗墨

  灵源大士。道德言行。为宗门百世师表。观其遗辅公坐元小帖。虽似简率。一再展卷。恍若黄龙山。壁立万仞。俯仰今古。为之凛然。

  与上人所藏罗汉图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是谓阿罗汉。深山大泽。圣贤所都。信非凡愚。肉眼之所能见。内秘外现。应化无方。出没卷舒。如幻如梦。又岂笔端三昧。所能彷佛。好事者。绘之为图。以寓遐想。良有旨哉。世之览者。徒爱其奇形怪状。精巧入神。孰究道之所存。为何如耶。
  上人为佛之徒。当观其迹。究其道。自觉觉他。勿堕声闻。自觉圣差别境界。直趣自觉圣智。究竟之地。可也。虽然。我作是说。犹如绘像。若是眼里有筋。终不按图索骏。

  钱子善三教异同论

  三教学者。互相矛盾。其来远矣。屏山李公。尝谓。儒释道之轩轾。非唯释道。不读儒书之过。亦儒者。不读释道之书。之病也。君子韪之。
  今观彭城支离叟三教异同论。穷理尽性。无党无偏。可谓撤藩篱於大方之家。汇渊谷於圣学之海。立一家之成说。埽末流之浮议。使三圣人之学。凋瘵之秋。复将鼎峙。而不致偏仆其於圣教。岂小补哉。
  虽然。道本无言。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世界未立。三才未备。儒释道。甚处得来。当与么时。孰是孰非。谁同谁异。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则辨论之作。功不浪施。其或未然。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却向汝道。

  中峰和尚莲花吟卷

  普应国师中峰和尚。说法如云如雨。莲花吟一篇。岂亦怀净国之游。而作耶。赵魏公。因而画之。为图。冯待制。又从而大书特书。合成一卷。可谓三绝矣。
  京口张天民。获之於烽尘澒洞之际。不翅夜光明月。谓是卞山幻住。旧所藏者。即归诸吴门幻住照用庵。为传家之劵。张亦有德者欤。
  噫中峰。为东南大善知识。据师子岩。作师子吼。垂三十年。气吞佛祖。道重王臣。
  如赵魏公冯待制。皆儒林巨擘。往来参扣。咸称弟子。盖欲咨决大事因缘。碎尘劳窟宅。拔生死根株。岂吟咏云乎哉。然达人大观。游戏翰墨。无非佛事。
  用庵为中峰直下的孙。得此宝诸。宜矣。倘能捩转面皮。伸出毛手。付诸丙丁。则老和尚。大寂定中。必为破颜一笑。

  天童佛海禅师遗墨

  河南褚士文。博学而尤精书法。四方多士。咸愿游从。尝与太白佛海。为方外交。征言於海。海时年八十有五。能作冻蝇细字。手书旧诗数十篇。酬之。士文宝秘珍惜。时一展玩。如见古道颜色。虽隋珠卞璧。不换。或谓佛海。为一代尊宿。不以本分事。接人。遗之以诗。有失大体。予曰。不然。上乘菩萨。善巧利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与其同事。佛海遗诗。岂非四摄之一也。噫儒与释。分两涂。迹虽不同。道实靡间。苟非达而不拘者。往往肝胆楚越。观士文佛海之风。亦当少愧。

  佛印禅师遗墨

  佛印禅师。窃怪丛林。以文字为禅。尝示众云。云门说法。如云如雨。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返记吾语。异日裨贩我去。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盖师荷负临济正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策励禅徒。法如是故。岂欺人哉。
  观此送茶手帖。种种譬喻。深入法味。醍醐毒药。毒药醍醐。亦能杀人。亦能活人。虽知法离语言文字。而能遍一切处。如实为人演说。於师见之矣。

  全室禅师法语

  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故先佛世尊。随宜演说。良有旨哉。今观全室禅师锺山法会。奉旨普说。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显密浅深。无机不被。真得先佛之意。深与契经相合。赞西堂。得而宝诸。可谓具一只眼。

  题白庵禅师三会录

  向上一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谛观白庵禅师三会录。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言满天下。未尝道着一字。松源和尚云。正路行者有。但不能用黑豆法。难以荷负正宗。大慧老祖云。诸方说禅。弯弯曲曲。如海螺儿相似。我这里则不然。开着口。便见心肝五脏。此录。二者兼得之矣。
  师得法上首。衍庆泽长老。结集锓梓。以惠后学。同器而食。饭色有异。览者。自宜着眼。

  愚庵和尚语录卷第十(终)
塔铭

    前翰林学士承 旨嘉议大夫知 制诰兼修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 撰
  浙河之西。山川清妍。其所毓人物。性多敏慧。学禅那者。以攻辞翰。辨器物。为尚。虽据位称大师。亦莫不然。
  自宋季。以迄于今。提唱达摩正传。追配先哲者。惟明辨正宗广慧禅师。一人而已。
  师讳智及。字以中。苏之吴县。顾氏子。父茂卿。母周氏。师之始生。灵梦发祥。及入海云院为童子。智光日显。释书与儒典。并进。其师嘉之。同见闽国王清献公都中公大赏异。留居外馆。抚之如己子。使其祝发。受具足戒。
  师闻贤首家。讲法界观。往听之。未及终章。莞尔而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辞。即成剩法。纵获天雨宝华。於我奚益哉。
  遂走建业。见广智欣公於大龙翔集庆寺。广智以文章道德。倾动一世。如张文穆公起岩。张潞公翥。危左丞素。皆与之游。以声诗倡酬。为乐。师微露文采。珠洁璧光。广智及群公。见之大惊。交相延誉。唯恐后。
  师之同袍屿上人。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师舌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机用彰明。触目无障。师虽自庆幸。然不取正有道恐涉偏执。於是杖策。游虎林。升双径山。谒寂照端公。自列其所证甚悉。初寂照尝以法器期师。闻其言喜甚。因勘辨之。师随机而答。隼落秋空。而兔走荒原也。精神参会。不间一发。
  未几。命执侍左右。以便咨叩。俄迁主藏室。师取三乘十二分教。益温绎之。宗通说贯。衮衮如悬江河。声光炜烨。顿超诸老上。
  元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举师。出世昌国之隆教。海滨之民。暨清净四众。手持香华。百里欢迎。如见诸佛。师为升座说法。不翅大将树建旗鼓。申令发号。闻者。靡不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