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
寿陈济之居士
一别十余年。此世几更变。今日忽归来。喜君重觌面。惟君豪气王。灵机如掣电。即此征寿元。时辰能自转。嗟余衰颓甚。百无一可羡。终日唯闭门。课经一两卷。闻君六十五。华堂置高宴。宾客如云从。欢声动畿甸。匇匇述俚言。为君祝绵衍。一展雪壁中。相看两不厌。
寿王海印州守
林下休官喜见君。年高七十已稀闻。心同止水涵虚碧。貌似神仙净俗氛。桃李花开春正暖。烟霞兴逸道方殷。遥思堂上群英集。共仰南山篆彩云。
吴石凝居士入山圆戒适值六帙大寿偈以祝之
花甲初周日。亲登石鼓坛。顿圆三聚竟。岂惮四弘难。事事菩提满。心心法界宽。寿山高万仞。喜与众同观。
送素中耆德还真寂(二首)
亲自云栖法窟来。源深流远思悠哉。两山监寺施全力。行业巍巍绝点埃。
此去正当初夏日。归心无计为君留。危滩百折俱游遍。始信家山在上头。
愿施
有钱无施心。有心无钱施。求者络绎来。白眼空相视。由昔有悭病。感此不如意。愿伏藏随身。生生恣给济。
浴佛偈
念念护明下生。时时悉达出世。香海灌沐金躯。法界周流不异。我观大地众生。与佛平等无二。垢净一时洗却。当处顿超觉地。
挽谢广文简生居士(二首)
底事相期已念年。切磋往复痛加鞭。一朝叶落归根去。笑破羲皇未画前。
一性圆明无起灭。死生来去悉皆真。乐邦慈父亲垂手。又见华开劫外春。
答天河老衲(二首)
锦鳞簇簇金波上。跳跃无因上直钩。唯有不贪香饵者。始堪携手话同游。
老僧八十世尤稀。诗颂盈编慧业微。须信当时卖柴汉。不谙一字却传衣。
挽惟深耆德(二首)
却忆昔年曾问法。滔滔雄辨见当机。圣人有所不知处。正在如今撒手时。
紫云深处建兰若。弹指功成愿行深。八十归家何所有。遗风余韵撼丛林。
送远斋禅师游五台(二首)
此去台山路七千。吉祥步步与同缘。金刚窟内重相见。拂袖归来气蔼然。
翠微深处久安禅。南北东西不涉缘。一旦六环飞出后。天华飘渺落阶前。
寿郁文静主华甲初度
髫年入道事空王。抖搜尘埃染戒香。已了三心不可得。方明一性自圆彰。云边种竹存虚节。岭上栽松傲雪霜。六甲循环数莫尽。滔滔岁月等沧浪。
示毒海阇黎四偈(有引)
毒海阇黎。少年读经。不由师训即能通贯文义。况今日乎。其闻熏种子有自来矣。乙丑春再上鼓山同住两载。将别去。无可为赠。乃作四偈送之。然语固鄙拙。大约家常荼饭日用所需不可少耳。阇黎勉旃。
宗教凋零日。秉志在坚贞。一片无瑕玉。勿使玷青蝇。灵山标月指。既已解传持。随识不随智。莲华没污泥。诠旨虽无异。水乳亦须分。鹅王能择乳。自不堕鹅群。蛊毒乡中水。轻沾即烂肠。若能倾吐尽。喷水百华香。
高固斋居士游粤东谒大司马吴公偈以送之
送君游古粤。正值炎夏时。荔熟香盈路。云开月到池。人生贵志合。道妙在心知。吐握相迟久。行行慰所思。
蓝公漪山人过访以诗见赠次韵奉答
夙擅青蓝誉。纷传乔梓名。笔端天籁发。胸次卧龙鸣。夜静月如洗。秋来气倍清。何时重聚首。促膝话无生。
琉球国中山王求偈书此赠之
巍巍宫阙涌中山。山海高深自作关。玉叶千秋传益盛。金瓯永固治常闲。鸟啼华笑真机发。鱼跃鸢飞大道还。遥忆唐虞垂拱世。淳风犹喜在其间。
挽王海印州守(二首)
遗文惠我谈真寿。手墨淋漓尚未乾。忽报君归天际去。清风袭我骨毛寒。
寿相元空一性存。金刚不坏妙难言。四山推倒同尸解。剎剎尘尘不二门。
赠莆田林玉山文学
秋风方鼓翼。鹏举竟何之。天爵根忠信。人文起孝慈。萱堂年老老。菽水奉孜孜。长思贵己者。得此复奚为。
为王明侯文学题南湖小影
西南两湖皆禹迹。南湖深远无人识。一旦重开面目全。与君面目何相即。
赠日国玄光禅师
毫相放光来震旦。独庵独语徧丛林。荷担大法施全力。宗说圆明贯古今。
净土(四首)
爱重系娑婆。爱断生极乐。心净佛土净。此语终不错。若欲净自心。须知心本净。只因随妄念。如尘翳明镜。即此清净心。念彼清净佛。因真果亦真。不用生疑惑。千经与万论。共指西方路。今古往生者。不可知其数。
无垢佛
自性天真佛。原不涉途程。无垢还同垢。金尘落眼睛。
离垢佛
无始未曾悟。尘垢久深埋。离法同磨镜。灵光渐渐开。
总偈
性净云无垢。修净得名离。修性无差互。木马火中嘶。
赠陈越山居士净业
马鸣龙树有真传。禅净圆明不堕边。是佛是心原一体。非心非佛本无偏。四季洗珠须换线。专勤净业勿添缘。西方大道如天阔。蓦直归来路坦然。
颂女子出定示济汪禅人
不出而出。出而不出。大小女子。本无面目。出与不出不干他。石人眼里不着沙。可怜逐逐风尘者。笑倒灵山老作家。
赞
世尊出山像赞
雪山六载忍饥冻。赢得闲名满世间。大惊小怪呼成佛。多少人天被热瞒。我观如来真实相。危然默坐蒲团上。身心寂灭等虚空。赞之毁之俱是诳。究竟推寻不可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云门当时欲行棒。不知早已先着贼。
阿弥陀佛接引赞(为龚岸斋居士题)
我佛真身周法界。徧入众生心想中。行人一念念佛时。无量寿尊全体现。我身佛身无有二。互相摄入尽无余。同时徧满法界中。接引群生归净土。佛子应作如是观。亦应发此广大愿。愿观亲从法界流。尽未来际无间断。
宾头卢尊者赞
亲受灵山嘱付来。留身应供福田开。时时到此形枯稿。肉眼模糊莫浪猜。
曾闻尊者亲见佛。策起眉毛会也么。觌面相呈君不见。风吹别调又蹉跎。
十八罗汉赞
两株松下。一个老僧。支颐而坐。心地如冰。童子手中经未展。个中字义已分明。(松下趺坐)
手持锡杖。指点阿谁。两个侍者。大随小随。他家眷属一群子。付与空王老古锥。(二兽相随)
稳坐树头。无法可说。捧珠以献。分明漏泄。蓦札相逢。证龟作鳖。(说法献珠)
一老一少。非师非弟。喃喃共语。论第一义。手卷贝叶各持来。大似轩辕书契。(二人偶语)
这个业畜。调来可驾。要骑便骑。要下即下。等闲撞着木人。不免将他一吓。(跨兽出山)
四个老古锥。聚头说甚么。即心即佛可怜生。非心非佛尤懡[怡-台+罗]。唯有梧桐叶正浓。清风袭袭树头过。(四人聚论)
奇形怪兽。何异家犬。跨之西东。即近而远。弟子持炉引导前。两个回头意欲返。(骑兽欲返)
三人同心。一具度海。业浪翻空。晏然自在。纵横出没任优游。何曾打湿这布袋。(三人度海)
神龙出海。雪浪滔天。稳坐其中。出没自然。五浊恶世浪尤险。几个男儿得出缠。(海中骑龙)
威狞之性。久已调伏。蹲踞岩前。何异家畜。大空不在小空来。向道目前无一物。(岩前伏虎)
跨着貔貅。一任遨游。随流得妙。乐矣忘忧。问渠家在何处。从来不与汝同俦。(跨兽遨游)
六祖大鉴禅师赞
獦獠传衣。一字不识。宗通说通。中天杲日。二支五派。曹溪浪沸。源远流长。今古洋溢。夫是之谓第六代祖。八十生来大知识。
庐山远公法师赞
护法菩萨。来居东方。神以诚致。道以德扬。荷负大教。开辟莲邦。至今池上。白藕华香。
清凉国师赞
乘愿而来。续佛慧命。入法界海。佩毗卢印。东流圣教。非师莫定。杂华大经。非师孰正。疏之钞之。字字心镜。涌真法乳。哺真法胤。巍巍五顶。草木皆香。万年坚冰。毛骨清凉。
枣栢李长者赞
生为帝胄。隐於方山。掀如来藏。破祖师关。即俗而真。即事而理。论法界经。字字归己。天女送供。猛虎驮经。心境俱寂。游杂华林。一念无生。超贤越圣。当阳拈出。毗卢正印。
陈越山居士赞
好道根天性。举事出刚肠。为人如为己。知微亦知彰。五车既读尽。三藏复参详。祖父家传远。为佛作金汤。
曾莲居居士行乐赞
这汉子。自何来。灵苗智种厚培栽。特入娑婆行一徧。红尘堆里不沾埃。无量寿。放光明。愿王六八摄群生。佛号一声才脱口。宝莲台上已标名。摩尼珠。已入手。昼夜循环无近久。一朝捻破见渠侬。方知这个是本有。这汉子。自乐天。宽袍博袖任翩翩。神彩焕然谁认得。亭亭出水一青莲。
曾公沾居士行乐赞
五陵公子。各竞纷华。滔滔不返。穷欲极奢。惟我曾子。生於贵胄。恬澹怡神。声色莫囿。娑婆界上。徐步经行。摩尼在手。常放光明。忆念弥陀。是大悲父。处处提携。胜於慈母。黄金地上。七宝池中。莲开四色。阵阵香风。一声佛号。摄无量佛。佛佛现前。原非他物。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灵明净妙。盖古盖今。
曾公永居士行乐赞
少年公子事铅椠。几入文场恣鏖战。誓将唾手取功名。笔阵锋铓如闪电。乃知瞿昙胜妙门。研穷至理彻根源。不为游丝系大象。变化拟追北溟鲲。复知径路在净业。此是法王真秘诀。万修万到信无疑。广长舌相真实说。又具同体大悲心。西航渡子自标名。普载群生登觉岸。是谓无生无不生。吾观世上奇男子。文心美质人难比。那能一念自回机。肯向个中究实理。曾子夙植慧根深。伯仲同修更迈伦。世出世间无挂碍。埙箎迭奏韵长新。
普通年莲社图赞(有叙)
茫茫苦海。回头登岸者宁有几人。狠狠杀机。垂念含生者实为罕见。普通延平古剎城中诸善男子。每月两集觉皇宝殿。同修念佛放生法门。放生也。全自己一念慈悲之心。出含生刀砧之苦。念佛也。复本源广大清净之性。立华开见佛之因。事出一时。功存永劫。真娑婆界中不思议功德也。会中诸善友绘画莲社图一幅。张於寺中以志一时盛事。传余陋质坐於中方。而诸公各肖其像围绕座下。俾见者俨然极乐国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经声佛号琅琅然。唤醒梦中之人。鱼跃鸢飞飘飘然。裂破漫天之网。植人天胜福。立净土正因。端基於是矣。赞曰。
三界火宅。热恼攸长。一声佛号。当处清凉。蠢兹异类。受屠割苦。一念慈悲。纵之天府。维兹二者。人天胜田。勤修不懈。福慧绵延。究竟同归。西方极乐。莲华化生。因果不错。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世世生生。以法相遇。咨尔佛子。广化同仁。同修同证。斯道利贞。
体如坚公道影赞
童真入道。六十余年。居尘不染。有若青莲。密修禅净。心无间然。来往石鼓。逸兴翩翩。德望既着。掌教於延。夫是之谓体如如而不动。历万变而常坚者也。
惟静和尚赞
这个汉。实希奇。得先师不传之秘。息末世躁进之机。十载住山一镇之以静。念期弘戒普摄之以慈。言行既寡。尤悔道德。直造玄微。噫。来学滔滔去不返。几人於此仰真规。
自赞
这汉子。没来由。末法无端强出头。向孤峰顶上直钩钓鲤。入大洋海底拨火煮沤。事人之所不事。忧人之所不忧。独立天壤之内。三十年觅不得一个同俦。似恁么。不唧[口*留]。只好贬向那畔。又那畔。安用形。上纸墨触污他眸。呵呵。古洞且存这一滴。莫教举世尽随流。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四
侍者 性朗 录
杂着(序)
重刻金刚经感应记序
般若功德如虚空不可思议者。以其能照破诸相。洞见性源也。何者。众生以无般若慧眼。处处贪着永沉生死苦海。诸佛菩萨以有般若慧眼。处处解脱直达涅盘彼岸。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皆从此经出。盖此经是破有之先锋。出暗之明炬。诸佛之母。万法之宗。若能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则其所得功德与虚空等。与法性等。岂一日三时恒沙身命布施能较量其一偈之功哉。是经自秦传译以来。受持者甚盛。而感应亦非一。六朝唐宋以至元明所集感应传记事迹昭着。播人耳目。善友黄君建五每以此经为照心之明镜。受持有年。睹兹感应倍增踊跃。乃发愿梓行转化未信。非悲智深心何以臻此。然而其中多是入冥免罪还魂与现世御灾捍患之事。若夫因经开悟明见自性者。殊不概见。苟持经而希此功德。是弃金而担麻。得珠而易椟。岂不大可惜哉。惟刘屠闻僧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放下屠刀合掌立化。庶几可耳。故特发其经旨于前。使知般若功德不可思议者。盖在此而不在彼。种种灵应乃其绪余也。持经行人幸三致意焉。
刻大慧禅师书问序
昭觉门下得法者众。独着临济正宗记付大慧禅师者。以其能彻法源底。又能赤身担荷从上佛祖慧命不少假借。故当分座之日。即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以一竹篦子。一狗子无佛性话。普接群机。天下翕然归重。法席之盛得人之多。号为临济再出。正宗之付岂徒然哉。然师所得既琦玮。发用亦广大。通身是口。莫可拦当。故紫岩张公谓师说法纵横踔厉无所疑于心。大肆其说。如苏张之雄辨。孙吴之用兵。如建瓴水转圜石于千仞之阪。诸老敛衽莫敢当其锋。可谓善取诸譬也。平生又雅喜接士大夫。每入毫端三昧。动輙数百千言。滔滔汩汩有一泻千里之势。其发药处能中人之膏肓。攻人之痼疾。必使其霍然病起而后已。自有宗门以来。具大眼目。大辩才。善说法要者。师一人而已。其书问。温陵业有刻本。但及其半。不无遗珠之恨。副寺弘忠乃于师录中抄其全本。募众刊板以广流通。不唯使近世士大夫信向此道者有所龟鉴。亦使衲子有大志担荷法门者。知从上尊宿为人抽钉拔楔之际。有如是手眼。如是真切。如是广博。如是体裁。皆由自性宗通胸襟流出。信笔信口了无凝滞。视世之握麈尾据猊座高挥大抹效邯郸之步者。奚啻天渊之隔耶。剞工既竣。敬为叙诸简首以志所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