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
上堂。太封君韩公泰然居士年高七十有二。长斋四十余年。日诵金刚般若以发明心地。今日入山设供请老僧升座。举扬佛意普施大众。结个般若因缘。知么。人人自己有金刚。今古宣流未暂忘。非字非文非义理。徧空徧界不曾藏。所以释迦老子尽力道破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唐朝大珠和尚释曰。九类众生一心具足。随造随成。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倐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得念念心体空。是名度众生也。智者於本际上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大众。世尊恁么说。大珠和尚恁么注。今日老僧恁么举扬。为是自己金刚非自己金刚。会么。知音不在频频举。智者须知暗点头。卓拄杖下座。
邵武王绍熙居士饭僧请上堂。僧问。圣凡路绝无阶级。顿悟玄开不二门。不二门中是谁出。入师云阇黎即今在甚么处着脚。进云。本地风光超万有。个中独露妙玄机。师云犹是门外汉。师乃云。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今日王绍熙居士炊无米饭。盛没底钵。奉三世慈尊。供六和清众。檀波罗蜜一念圆明。不二法门全身直入。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虽然如是。且道那一人如何供养。木童时献团圞果。石女长持菡萏华。
中元修建普度福首弟子葛赐锦郭秉文郭肇元等请上堂。师云。一众同心修普度。三年告满喜功成。但愿四恩并三有。共乘法力悟无生。且道无生作么生悟。大众会么。年年七月十五。诸佛悉皆欢喜。僧众各各自恣。识得饭原是米。识得后如何。天上人间堪应供。喝一喝云。吃和罗饭底不是你。
孙葵五居士六十初度饭僧请上堂。师云。灵源不竭。今古常然。在人同人。在天同天。拈拄杖云。且道在老僧拄杖头上又作么生。卓一卓云。今日无量寿如来在这里为诸人转大法轮。向道无量百千万亿寿只在如今一剎那。一剎那中无量寿。一切剎那亦复然。以如是寿普为大地众生一时授记。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了无遗漏。只如今日葵吾老居士饭僧请法。应时纳佑一句如何道。熏风已来至。乔木正繁森。卓拄杖下座。
定默庵主度徒子出家受戒请上堂。师云。夫出家者。跃出三从之质。预参三宝之尊。着福田衣。剃烦恼发。亲沾戒品。逈脱尘劳。修梵行於世世生生。度含灵於在在处处。期登圣果。毕证菩提。虽然如是。只如金刚地上卓然独立一句作么生。从教五浊深无底。难染心池出水莲。
东照上人请上堂。师云。东照殷懃请法来。皎然心镜正当台。十界圣凡齐现影。个中元不着纤埃。只如今日四众围绕法座。眼睁睁地耳历历地意了了地听老僧说黄道白。且道是影不是影。会么。森罗万象非他物。本有光明遍九垓。
慈门上人六十初度请上堂。师云。未入胞胎已前。虚空包不住。既出胞胎之后。芥子纳有余。芥子纳有余的虚空包不住。虚空包不住的芥子纳有余。向这里见得彻。担荷得去。无边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如或不然。为山登九仞。捻土定千钧。
延平普通寺弟子牧庵密勤不器同众求戒请上堂。师云。本源自性清净戒。只在当人一念中。无量劫来常不坏。犹如赫日照虚空。大众。须知此戒性虽本有。从师显发。所以登堂羯磨教授威仪。步步在金刚道场。事事是舍那心地。以此自利而究竟菩提。以此利生而平等普度。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诸人还自信么。还自肯么。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下座。
佛诞日温陵黄孔固孝廉为太夫人刘氏本慈请上堂。师云。人人父是饭王父。人人母是摩耶母。但看年年四月八。处处香汤浴太子。献一供而诸佛齐临。饭一僧而千圣普集。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乃当人本有性功德耳。今日黄孔固孝廉奉太夫人刘氏请法秉戒因斋庆赞一句如何道。母子同心修福慧。箕裘百世永馨香。珍重。
立新监寺德统德耘德宁梵止昙印自光宗廓汝洪心湛圆印超伦自信默通达光不染德辉惟辅济汪了然四弘等二十位轮值寺事上堂。栴檀林里无杂树。郁密深沉师子住。狐狼野干尽潜踪。一段真风遍天地。如何是一段真风。岂不见祖师道。心法无形贯满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齅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诸仁者。若端的识得佛性。则纲维丛林荷负大众。建立三宝弘通大乘。一一自般若中流出。若不识佛性。则事事皆识情运为。用识情则识情共聚。行般若则般若同居。栴檀丛林栴檀围绕。荆棘丛林荆棘围绕。定不诬耳。鼓山自博山老人先师和尚开创以来。六十有余载。真风不坠。古道犹存。唯愿诸仁个个开特达之怀。奋超群之志。明本有之性。兴无作之功。继先德之芳踪。为后学之良导。接引四来同归觉地。是所厚望耳。正当恁么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句如何道。更听一颂。人人佛性本来同。六用圆明空不空。一念回机全体现。蓦召大众。众皆举首。乃云。性天慧月正当中。珍重。
恒正上座六十初度请上堂。师云。恒正老比丘。行年已六十。岁月疾如流。滔滔去不息。惟无位真人尊贵无伦匹。身是金刚身。如如不变异。岁月本不迁。寿量有何极。昼夜放光明。今古恒赫奕。且道无位真人即今在甚么处。竖拂子云。大众见么。喝一喝下座。
优婆夷弟子许太华预修功德请上堂。僧问。夹山道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华落碧岩前。意旨如何。师云只在目前。进云。只如法眼道。三十年祇作境会。又作么生。师云心会亦不得。僧礼拜。师乃云。众生诸佛本来同。万象森罗一镜中。心地福从心地起。生生福果自弥隆。竖拂子召大众云。是甚么。良久云。五眸觑不见。万古自虚明。击案下座。
优婆夷弟子郑太坤预修功德请上堂。师云。佛祖正宗。人天眼目。不从别处得来。亲自个中流出。个中事作么生。拈拄杖云。只者个唤作拄杖。盐梅触太羹。不唤作拄杖。弃波而寻水。毕竟如何。连卓三下云。古今常不坏。世世作津梁。又卓一卓下座。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二
侍者 心亮 录
结冬示众普说。师云。佛出世。祖西来。选佛坛场处处开。冬夏安居穷底事。一悟心空及第回。还有与么人么。良久云。昔日初祖达磨大师见东土有大乘根器。乃特航海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道如何是他直指处。岂不见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印经造寺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祖云无功德。这个岂不是直指。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云廓然无圣。帝云对朕者谁。祖云不识。岂不是直指。二祖问。弟子心未宁。乞师安心。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祖云与汝安心竟。岂不是直指。自是以来。六代传衣五宗竞出。莫不用此道接人。故见性得道者不可纪极。如六祖问南岳什么处来。岳云嵩山来。祖云什么物恁么来。青原思禅师群居论道。师唯默然。庞居士问石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又问马祖。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问云门。门云乾屎橛。又云麻三觔。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栢树子。临济三问黄蘗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赐棒。如上皆是古人劈腹剜心觌面提持两手分付。无奈后人不唧[口*留]。闻说栢树子。便向栢树子作活计。闻说乾屎橛。即向乾屎橛上讨。闻说即心是佛。便向心中作妄想。此所谓刻舟求剑。错过古人。孤负不少。所以此事也须是个出世福慧男子方堪领荷。方可入作。苟非其人。三门外无他立地处。况入门耶。所以此事看来大难大难。虽然如是。若是个皮下有血的汉子。一闻此语彻骨痛心。发起真实志愿。决要此一着子明白。了却无量劫来未了之生死。悟明无量劫来未明之自心。续佛慧命。传化将来。报佛恩德。若能如此要期。敢保究竟成就。所以古德云。圣贤都是凡夫作。何不依他样子修。复云。从上古德参方求道。虽无个作工夫的名字。然大事未明一心在道。念念不肯放过。所以悟明有日。直至宋朝始有看话头作工夫之说。当时只教人提起个话头。看是什么道理。如大慧禅师每教人看个狗子无佛性话。谓尽大地是个无字。正当无明烦恼现前时。一提提起云无。如百沸汤中搀一杓冷水相似。当下清凉去。提话头大约如是。后来尊宿又令人痛起疑情。以个疑情发起悟机。故云不疑言句是为大患。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此作工夫得道者亦不可胜数。至元始有作死工夫之说。雪岩高峰诸大老自己既从死工夫上悟明。故每以死工夫示人。依之开悟得道者亦多。总之有一片真实为生死心。自然相应耳。故云。参禅无别诀。只要生死切。一分切便有一分工夫。十分切便有十分工夫。若不知有生死大事。此人无参禅分。虽然如是。有个不落生死的人。毕竟是何面目。良久云。大众久立珍重。
示众。师云。南泉道不是心。眼里无瞳看得真。不是佛。百千相好难形出。不是物。大悲千手摩不着。古人恁么举扬。老僧恁么判断。正如大慧和尚谓。如福州人吃荔枝剥了皮。去了核。送在你口中。只是不解吞。老僧谓。纵然吞得下。又须吐得出。直饶吞吐分明。到鼓山门下始好吃棒。是事且止。只如堂中结制以来已经半月了也。诸人还曾谛审谛观自己分上切要事么。如何是自己分上切要事。前日举出个生死两字。岂不是自己切要事。又举出个不落生死底人令汝参究。岂不是切要事。如今人把生死二字只作口头语看得寻常。将谓此身百年可保。只向髑髅上作计较。殊不知无常杀鬼念念不饶。一旦开交千载长往。岂不空过一生。若谓我再出头来於佛法中参禅学道。只恐不能必也。若如实知得有个不落生死的人。自解愤愤地切切究明岂肯自宽。如人识得自己室中有个宝藏。自然解将一把没柄锄头东掘西掘。忽然掘着。恶元来只在这里。自得大受用。庆快平生去也。可怪今时人拾得一片瓦砾便谓是真金。生奇特想。生满足想。岂不自误。虽然如是。只如古人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道此语是真金是瓦砾。鸳鸯枕上双行泪。半是思君半恨君。珍重。
示众。师云。前日举出生死两字未曾剿绝。今日不免再为众葛藤一上。昔有僧问投子和尚曰。四山相逼时如何。投子云五蕴皆空。大众。且道投子恁么答话。为是禅为是教。若道是禅。五蕴皆空有甚么难会。若道是教。五蕴皆空岂易会耶。须知五蕴即四山。四山即五蕴。果然悟得五蕴皆空。更有什么四山可得。所以当时观音老人修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便千了百当。更有甚么苦厄可度。若道度苦厄。却成增语。今时人只管念将去。全不理会。可不哀耶。古德颂云。五蕴山头一段空。空与五蕴是一是二。同门出入不相逢。逢即髑髅粉碎。无量劫来赁屋住。客作汉说他作么。到头不识主人公。主人公作么生识。如今人问他主人公。个个道我会也。十个五双只是认个目前鉴觉昭昭灵灵时即有。若睡着时即无。生时即有。死了即无。殊不知这个鉴觉是无量劫来生死根本。认作主人公岂不大错。楞严经中呵为认贼为子是也。故长沙和尚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更有一等却引祖师语自印证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唤作佛性。不识唤作精魂。若果然识得。唤作佛性不为分外。如或未然。只是个弄精魂汉。有甚么共语处。须知当时祖师此语虽是醍醐亦是毒药。还有人拣择得出么。若拣不出。更听重说偈言。醍醐毒药齐拈出。几个男儿识得真。捉住虚空敲骨髓。敲出后如何。良久云。鼻孔依然搭上唇。珍重。
开戒示众。师云。诸仁者多是千里数百里跋涉溪山远来求戒。即此一念已得戒了也。是谓本源自性清净戒。无持无犯。无染无净。无得无失。万德具足不假外求。但以无量劫来内为结使所缠。外为境缘所惑。不得透露。今日才发一念清净求戒之心。则此戒全体现前。如云开月出清光普照。有何遮障。然此本源自性戒亦名金刚宝戒。谓坚固不坏也。亦名无作戒体。谓不从缘生唯从缘显也。所以三世诸佛已诵今诵当诵。诵此戒也。三世菩萨已学今学当学。学此戒也。三师授受。受此戒也。七众证明。证此戒也。戒外无戒。又何戒哉。诸仁者。若向这里见得彻。信得及。则知登坛羯磨全体金刚道场。展钵披衣尽是舍那心地。处处戒光照耀。时时戒法流通。可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诸仁者。既到这里如八十翁翁入场屋。岂是等闲。须是发真实心。发广大心。发度生死心。发度众生心。发求无上菩提心。受此妙戒。始於今日直至成佛。於其中间。蓦直行去了无纡曲。若能如此要期。始名真正佛子。真比丘僧也。如或心行不真实。愿力不广大。甚至衣钵苟简。逐队登坛。虽则於这片实地上投个种子。若望开花结果不知又在何时。诸仁者。人身难得。佛法难遇。一念回光即登戒品。还知么。更听重说偈言。本源自性清净戒。大宝霾尘久不知。一念净心全体现。黧奴白牯笑嘻嘻。大众久立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