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

  师云。博山无异师伯。讳元来。舒城沙氏子。一日睹上树人大悟。走见寿昌。昌问曰。近日如何。山曰。有一条活路。只是不许人知。昌曰。为什么不知。山曰。不知不知。道霈颂曰。一条活路滑如苔。捷足如飞不点埃。佛祖不传真秘诀。黧奴自得笑盈腮。
  师云。先师永觉老人。讳元贤。建阳蔡氏。初闻南泉斩猫话有省。作偈呈寿昌。昌令放下苦参。一日读法华。至寂寞无人处。读诵此经典。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喜不自胜。遂问昌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挺身而立。师曰。祇此更别有。昌遂行。师当下豁然。如释重负。随入方丈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后不得草草。仍示偈曰。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从来不许人。直饶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师犹疑。因甚更要棒下翻身。越四载。因过延津。闻同行僧唱经云。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徧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悟。彻见寿昌用处。道霈颂曰。奇珍满载泊延津。两岸风光越样新。一自钓船翻却后。瞿昙无地着闲身。
  师云。诸佛说法。有二种语。一者随自意语。二者随他意语。随自意语者。如来出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无柰众生积习浓厚。不能领荷。只得随他意语。始于鹿野苑。为憍陈如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四谛者。谓苦集灭道也。苦集是世间果因。灭道是出世间果因。三转者。谓示转。劝转。证转。示转者。谓此是苦。逼迫相欲界苦苦。色界坏苦。无色界行苦。是也。此是集。招感相。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戒禁取。邪见等。是也。此是灭。可证相。真谛涅盘。离诸生灭。是也。此是道。可修相。三十七助道品等。是也。劝转者。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证转者。谓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陈如五比丘。闻佛法音。顿断见思。证阿罗汉。是为声闻乘也。缘觉乘有二种。一者利根。出无佛世。是为独觉。孤峰独宿。观缘散灭。自悟无生。二者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得道。名为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二无明缘行。(行。谓罪行。福行。不动行。此二支是因。属过去)三行缘识。(识者。第八阿赖耶识。为行牵引。最初投胎)四识缘名色。(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也。)五名色缘六入。(谓名色增长。为六八也。识名色六入三支。俱在胎位)六六入缘触。(谓出胎之后。渐至长大。根境识三事和合生触)七触缘受。(谓触境领纳为受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果。属现在)八受缘爱。(於受染着生爱也)九爱缘取。(谓受增长是取也)十取缘有。(谓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也。爱取有三支。是未来因)十一有缘生。(谓从业起蕴为生)十二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谓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意地为忧。涕泗咨嗟为悲。五根为苦。忧苦转多为恼)已上十二因缘。三世流转。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老死忧悲苦恼灭。此因缘故灭。无有灭者。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是缘觉乘也。菩萨乘修行六度。谓施戒忍进禅慧也。六度度六毙。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是权乘菩萨事六度。若了知自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毁犯。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嗔恚。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懈怠。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散乱。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自性本无愚痴。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度度皆是随顺自性。非自性外别有六度可修。如是。则能优入圆顿。是谓无作妙行。为菩萨乘也。
  师曰。三因佛性。应须知。三因者。一曰正因。二曰了因。三曰缘因。正因者。即一切众生本有灵觉之性。了因者。谓众生虽有此性。无始劫来未曾了悟。须得了因力。方能照见。所谓非生因之所生。惟了因之所了。是也。缘因者。既了悟已。应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福慧圆满。成两足尊。
  师曰。学道之士。先须究明万法生起根本。根本若明。入道自然无惑。昔世尊未出世。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各宗其宗。入主出奴。互相是非。犹如水火。总而言之。不出无因邪因二种。无而忽有。是曰无因。所计虚谬。是曰邪因。有计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自然灭。如乌色非染。鹤色自白。瑜伽论中有问曰。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自然见。答。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歘尔。大风卒起。或时一日。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沙弥漫。於一时间。顿即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或一时间。飒然衰悴。由如是故。起如是见。立无因论。或计二十五谛从冥生等。或计六句。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等生。或谓大梵天等生。或计时。方。微尘。虚空等。而为世间及涅盘本。即是邪因也。如此方儒道二教。儒以大极为因。道以自然为因。道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等。皆不出此。若谓无因。乃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女则应生儿。龟毛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盘。则世出世法。一时俱坏。若计邪因。因虽不无。不达唯心。所计虚谬。其过亦等。世尊出世。立正因缘。诸计皆破。正因缘者。人天教中。谓三界六道。依正二报。皆从业因缘生。小乘教以六识三毒为世间根本。中论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身口意)三业因缘起于三行。(谓罪行福行不动行)是故有一切法。大乘始教。说有八识。唯是生灭。建立生死。及涅盘因。故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也。其所立识。唯业惑生。真如凝然。常恒不变。不许随缘。大乘终教。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随缘成立。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等。若能从浅至深。究竟穷极。知一切法。皆是性海缘起。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平等。平等。无尽无尽。不唯始终顿是圆。即小乘人天。以及儒道西天九十六种等。皆是圆教也。
  师曰。诸佛众生。山河大地。与我同一法身。诸公还信得及么。夫法身者。即当人本有之自性也。周遍十方。弥纶万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罔眺其后。高而无顶。深而无底。旁而无边。中而无在。净裸裸。赤洒洒。譬如虚空。具含众相。於诸国土平等随入。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口欲谭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唯证者相应耳。昔小寿禅师因负薪堕地。豁然开悟。乃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得底人。吐语何等亲切。直下如空合空。了无缝罅也。如或不然。当信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盖佛语者。一句是一句。一字是一字。真实不虚。非浪语也。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偈盖谓佛佛同体也。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谓上至诸佛。下至群生。与当人自心。同一体性。何差别之有。又云。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谓此法身虽无形相可得。而与众生同。与国土同。与三世同。盖众生国土三世即法身。法身即众生国土三世。设有毫末许不是法身。则法身有不遍之处。故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亦是发明此旨。又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昔石头迁禅师读至此。乃拊几叹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此可谓善会者也。诸公若欲会万物为己。不妨恁么会也。石头后上堂示众云。吾之法门。先佛传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今众生不见法身者。以目前有法。见有自己身心。见有三界六道。只在髑髅上作活计。所以眼不超色。耳不越声。若明得万法皆是自心变现。如水中月。镜中像。本无生灭。则所谓法身者。冷冷然。头头中显露矣。时有僧问曰。曹溪意旨。谁人得。头曰。会佛法人得。曰师还得否。头曰。不得。曰为什么不得。头曰。我不会佛法。你看他古人下语。这里个会字。也容不得。又僧问如何是解脱。头曰。谁缚汝。曰如何是净土。头曰。谁垢汝。曰如何是涅盘。头曰。谁将生死与汝。若知得石头落处。两头坐断。中道不居。许渠亲见法身。三世诸佛证极法身。与诸佛众生。山河国土。同一体性。故能具足同体大悲。一苦一切苦。一乐一切乐。尽法界。虚空界。凡一众生起一念处。悉皆知得。现身捄拔。故经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若能信佛功德者。此人具足大福智。不是等闲人也。
  师曰。诸佛众生。皆具三身四智。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六祖大师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佛与众生。同一法身。无二无别。佛之报身有二。一自受用身。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二他受用身。则卢舍那佛。万德庄严。为十地菩萨说华严经者。是也。化身者。即梵网经云。尔时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见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者。是也。但诸佛已证。众生犹迷。体虽本具。日用不知也。四智者。曰大圆镜智。曰平等性智。曰妙观察智。曰成所作智。迷即为识。悟即成智。识有八种。一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此云染污意。即六识之根也。以与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惑相应。执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自内我。一向内缘。众生我执坚固。牢不可拔。根本在此。第八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具三藏义故。一能藏。以能含藏根身器界种子故。二所藏。以自体藏於根身器界种子中故。三我爱执藏。为末那执为我故。亦名根本识。为前七识作根本故。又名异熟识。以能酬第六识所造引满二业。随类受生。谓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熟故。转智者。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识智本无二体。但有迷悟之殊。众生用识。菩萨用智。涅盘经四依品中。令依智不依识者。正令其转之之功也。
  师曰。众生无始以来。昧却灵明广大自性。妄认四大为身。见闻觉知为心。楞严所谓。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名为可怜悯者。夫四大者。无过一髑髅耳。虽行坐去来。语言音响犹如机关木人。线断即休。见闻觉知者。无过一六尘缘影耳。虽闻声见色。昭昭灵灵。犹如水中之月。旋即荡漾。目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起境。境复生心。轇轕缠绵。无由得出。华严经云。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於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随生死流。不能还反。於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乾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於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无捄无依。无洲无舍。无隳无目。无明覆翳。黑暗缠裹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今菩萨发心欲度众生。先令看破此身。身见既破。则心见不破而自破矣。昔有人独宿空亭。至中夜。见一鬼持髑髅至。后一鬼随来。二鬼各争。谓是我尸。争之不已。遂问人曰。此尸是谁持来。其人思惟。二鬼凶恶。不若实言。遂指前鬼曰。是彼持来。后鬼大怒。遂拔其人一手食之。前鬼曰。是吾累汝。遂拔尸一手补之。通身拔食既尽。乃举手拭口而去。前鬼一一以尸补之。天明其人心中狂乱。乃至祇陀林。见诸比丘问曰。我有身否。由一僧房。至一僧房。皆如是问。有尊者曰。此人知无身。可以度矣。遂谓之曰汝本无身。乃假借四大以为身。耳其人大悟。证阿罗汉果。
  陈蔚公居士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此天命之本体也。天命之谓性。此天命之流行及物也。师曰。此亦一说也。但性字似说得浅了。愚谓天命二字。即本诗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而来。於穆谓天。不已谓命。之谓性三字。乃子思子注脚之词。谓天命。即凡圣共有之妙性也众人与圣贤。皆同此一性。但众人背之而妄行。日用不知。圣贤尽之而还源。循性起用。若能依道修习。忘情合性。则众人亦可以至於圣贤也。
  蔚公居士曰。周子主静。程朱主敬。此超凡作圣要诀云云。师曰。静敬孔门妙谛也。宋儒拈出示人。极力发挥。最为亲切。即释氏入道之方。亦岂能外此。若更明得静敬之本体。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皆可应手而验矣。古云。学佛始知儒。此语岂欺人哉。但今初学佛法。且从一门深入。不必一一配合。若果於佛法深生正信。子细研穷。豁然贯通。则不独静敬与佛法合。凡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中第一义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