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证道歌注(宋知讷)
证道歌注(宋知讷)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喻於一心。一切水。喻诸世间也。唯心能现於一切处。而终摄於一心也。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凡圣不二。生佛靡殊。只由我之真性。与如来同。故得法身入我性内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圆宗一地。具足诸地。非是凡夫二乘。色心行业之所能致。
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
八万法门。弹指可成。三大祇劫。剎那可灭。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数乃法数。句即言教。此灵觉之性。非法相言教可测。亦非非法相言教可得。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虚空无相。毁赞何施。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睹。
昭昭在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且道。祇今在什么处。师良久云。元来祇在这里。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道无彼此。人自取舍。但离分别。即如如佛。
默时说。说时默。
默时其声如雷。说时无口无舌。
大施门开无壅塞。
八字打开。入门相见。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摩诃。梵语。此云大多胜。般若。此云智慧。我宗以无上般若为宗。言力者。以其能破一切尘劳也。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达道之士。纵横妙用。无非佛事。天尚不可测。何况於人乎。虽然如此。也须实到此田地。始得。
我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然此等事。诚非小缘。吾今得之。非一生一劫能修证。盖於多劫勤苦。岂可等闲。而相诳惑耶。师恐后昆信根浅劣。故说此辞。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自达磨西来。相传至曹溪六祖。达磨云。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我此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立此宗旨。实非小缘。若非承佛记莂。安能如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佛於灵山会上。以正法眼藏。分付迦叶。迦叶付阿难。祖祖传授。以至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此西天记也。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在西天。则迦叶为初祖。在此土。则达磨为初祖也。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达磨初至此土。而此土众生。信根尚浅。故以衣表信。至六祖。则观众生。根器已熟。则止衣而不传。但以心相印授耳。自此后。得道者。迨今洋洋。焉可胜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共遣不空空。
真妄有无。皆对待法。真若不立。则妄何由生。有无既遣。则能遣之空亦遣。故曰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本出大般若经。空只是一也。为破二十种有故。立二十空。此空亦空。性相双融。即与如来体性同也。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心与法。根与尘。皆对待而生。曾非实性。於实性中。有此二种。如镜上尘垢也。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则真。
痕垢净尽。则镜光无碍。心法消亡。则真性廓然。此自然之理明矣。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薄福难调制。
入末法。人多放逸也。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遥远。邪见转深。闻此圆宗。多生憎疾。达磨尚遭击齿。况今之世耶。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弃本逐末。执于事相。闻说顿法。即欲灭除。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心毁正法。身陷阿鼻。自作自受。岂从人得也。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杀父。杀母。求佛忏悔。谤佛。谤祖。何处忏悔。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狮子住。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栴檀。乃西天之树。此云与乐。此标生处。荆棘并无。故喻大乘一真境界。纯一无杂。狮子。乃喻法中王也。然此境界。唯大法王之所居。而於小乘。不能栖泊。故云。走兽飞禽皆远去也。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狮子之儿。才生三岁。便能哮吼。而野干异兽。欲逐效之。虽千百年。但妖怪之声。小乘人。积行累功。纵经千万劫。终不能至无为地。如来出世。便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而永嘉大师。一宿曹溪。又岂假长劫积行矣。比喻大乘之人。一念发真归源。则直入如来地。而小乘人积行也。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当仁不让。有疑须辩。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师不好辩。贵在证人去於邪见。勿落有无。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世人。只知是非无主。殊不知有真是真非也。故法华经云。智积问文殊。仁者往龙宫说法。化人几何。文殊曰。有娑竭罗龙王一女。年八岁。智慧利根。能至菩萨。忽然之间。众会皆见。此女化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楞严经云。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为诛瞿昙种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罪福立见。是非昭然。岂可颟顸佛性。儱侗真如。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师初学天台经。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不明本心。徒劳分别。滞於文字之中。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背觉合尘。自可悲叹。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不忌真空。生情解。
二乘精进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之人。精进修行。无度他行。外道最聪明。而反执我见也。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
凡夫无知。错认方便。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既见月已。了知所指。必竟非月。若更执指。以为月体。此得非无智者耶。
不见一法则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凡夫执相为有。声闻说毕竟空。菩萨当体即空。若见有所见。则为凡夫。见无所见。犹在半途。若见物之时。了无所见。无所见见。亦无见。不舍一切法。不即一切法。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方得自在。
了则业性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了无所见。则罪福本空。未达性空。因果历然。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师劝学者。今生幸值正宗。直须彻去。或进或退。信不信。譬临饥待食。王者赐馔。而不餐。抱病寻医。医王与药。而不受。则饥何由饱。病何由苏耶。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不见可欲。便心不乱。此正小乘根器。见其可欲。而心不乱。此则没量大人。如火内生莲也。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其勇施比丘。本美丈夫。故僧相殊特。因乞食。至长者家。其女见而慕之。思不已。成病。将死。母锺爱苦。遂以计。诱比丘曰。吾女欲听经法。我师可频至授之。辞至再三。比丘不得已。从命。因成荏冉。女虽病平。女之夫知。欲杀其妻。比丘闻而不敢往。女既惧夫杀。又怀想比丘。遂致毒於夫。夫死。比丘闻之。大悔。且曰。致是淫杀。良由我也。若死堕阿鼻如箭。虽三事衣。不敢着。挂於锡上。励声唱言。我犯根本重罪。谁为我忏。至一精舍。遇鼻鞠多罗尊者。警之曰。推罪性。了不可得。遂说偈云。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比丘豁然大悟。应时十号具足。往西方世界。成等正觉。号宝月如来。既得无生。则知非灭。故曰于今在。
狮子吼。无畏说。深嗟蒙懂顽皮靻。
音哲。我为法王。於法自在。如狮子吼。一切无畏。小乘可嗟。专执持犯。而自拘系。懵懂。乃昏钝也。靻乃牛领上极粗皮也。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头在下文。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还同赫日销霜雪。
有二比丘。结庵山中修行。偶一比丘出。一比丘庵中睡熟。樵女乘睡。窃淫之。比丘寤。心不悦。失声大呼。会同庵师。疾趁樵女。女因堕崖而死。二比丘相谓曰。一犯淫。一犯杀。虽各无心。佛弟子耻不问佛。遂诣优波离。求忏。波离持戒者。结二人罪。会维摩诘至。谓言。无重增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故知。小乘如萤光。大乘如赫日。罪性本空。犹如晓氷春雪也。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此解脱之力。不可以智测。不可以情识。大用现前。穷劫莫尽。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心珠无价。自利利他。世宝纵多。难酬重施。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恩大难酬。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诸佛同共证。
楞严经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通。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人人具足。各各圆成。祇为离家日久。不敢信受。犹如穷子背父。不认家珍。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凡圣情尽。物我两亡。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此十方空。悉皆消殒。况诸法界。在虚空耶。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世界不实。贤圣岂真。掣电浮沤。皆幻相耳。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祇为信得及。作得主。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是真难灭。是假易除。
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螗螂能拒辙。
此结上句义。言大乘菩萨。处於世间。如大象之车。进於通途。彼众魔。欲生阻坏。如蟷螂怒臂。以当车辙。徒自取灭耳。
大象不游於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大乘上士。於法自在。岂忉忉於时地哉。而彼小乘所证之果。端如兔径。非大象所游地。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苍苍。其天正色。握管窥其天耶。此道不可以思惟知。不可以思度会。岂可以小根小器。测度如来大圆觉境界。终无有是处。如以管窥天。彼器自小。天何私哉。安可言天之小耶。吾今所决者。盖为众生未了故。然虽如是。永嘉不免老婆心切。若遇灵岩。棒故出。
灵岩注证道歌(毕)
后序
余束发从师。以语孟发蒙。求之训释。语必宗陈用之。孟必宗许允成。二家虽文采。道理或隐晦。及观舒王介甫训释。则言简而理足。是知陈许。欲人知者也。舒王。欲人思者也。古之教者。惟恐人之不思。今之教者。惟恐人之不知。
昔观诸家。解证道歌。皆类陈许。及观灵岩老师讷公所注。正如介甫。异於陈许也。
此歌乃永嘉真觉禅师所述。真觉本习止观。一日开大般若经。豁然大悟。遂往见六祖。绕床三匝。振锡立。祖呵之曰。夫比丘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从何方来。生大我慢。师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须臾辞归。祖云。返太速乎。师云。本非动静。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静。师云。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意也。师云。无生岂有意。祖曰。若非意。谁生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举此。真觉所造可知矣。遂留一宿。作此歌以证道。盛行於世。后有梵僧。传归西天。谓之证道经。人人受持。如中国之持金刚经也。
余晚年。栖心此道。甚切。偶其徒最公慧然。见访。出示斯文。开味三反。不觉涣然水释。精爽飞越。得其旨趣。虽去永嘉百余年。如与同席语。岂非灵岩老师。致我至是耶。大似临济参黄檗。三遭毒手。初未知痛痒。及指见大愚。知老婆心切。便道佛法无多子。再参黄檗。檗知其故。遂语之曰。安得业风吹。大愚至。与烂打一顿。言犹未已。反遭临济一掌。余若到灵岩。不免亦效临济之作。且如灵岩面皮。阔千丈。厚百尺。诸仁还敢下手么。若谛当分明。便与一掌。绍兴丙寅。孟朔。参学弟子。右修职郎。特差苏州南岳梅汝能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