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苑清规

  立身第一。近事大僧当持五戒。一不杀生(有命之属不得而杀)。二不偷盗(不与而取皆为盗也)。三不淫欲(远离淫欲如避火坑)。四不妄语(出家之人诚信为本)。五不饮酒食肉(宁舍身命无犯此戒)。除斋粥外并不得杂食(所谓果子并菜粥饮饼饭并不应食)。非常住差使不得出门。非大缘事不得请假。又参禅问道者收摄身心。不得散乱。念经求度者温习经业。不得懒堕。又常念修行报答王臣荷戴之恩。施主供给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导之恩。又常思惟父母亡殁者恐入恶道。应以修行济拔。父母见在者劝令归依三宝发菩提心。又着衣吃饭常知来处。若不修行何门报答。又行者上衣直裰为正。自余俗服非出家衣也。鞋须白色不得紫皂。须系腰条不用勒巾答膊。又衣服常须净洁整齐。直裰下不得露袴口。冬夏当打脚絣。又听参行益及赴茶汤须具鞋袜。行须敛手坐必端身。不得倚靠不得掉臂。及不得把臂同行。又诸处逢师僧当敛身避路问讯令过。见官员施主同行。先当问讯僧家。次当祇揖官员施主。既出家持戒着真田衣直裰。并不得跪拜俗家。虽见父母只得祇揖。又不净之手不得捉经卷拈掇护净之物(香炉花瓶众僧受用饮食之器)。又粥饭二时各念心经三卷。报答十方施主供给。僧行劳形丧命。人畜微虫端心授食。不得说话。每日晚参於佛殿前礼佛。并须专心唱礼。不得心缘他事口和音声。如常住作务罢。参禅者屏处宴坐。念经者上案诵习。不得相聚戏笑。又说非义之言。若相骂相打种种违诤并非出家之人切。宜禁戒。晚参后无事。不可过堂西并堂头库下行者寮作务处所及於屏处闲话。有智之人递相警察。凡为行者须是立身孤洁作事明白。不得事涉嫌疑点污清众。
  陪众第二。既已出家参陪清众。常念柔和善顺。不得我慢贡高。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傥有诤者两相和合。但以慈心相向。不得恶语伤人。若也欺凌同列走扇是非。如此出家全无利益。他人财物不得擅使。别人衣被不得自移。不得床上立地着衣。不得背圣僧上床。若揭门帘常垂后手。不得敲磕作声。堂中不得露头衩衣。打静已后未开静已前。除常住事不得於堂内及近童行堂说话。堂中不得书写毁画破坏墙壁。不得悬挂书画图慎及榜贴闲杂文字。脚头不得安经案。床头不得置枕屏。旧衣鞋袜安置床下。衣单枕被常令整齐。堂中寻常不得高声说话喧乱大众。常须蹑足轻行。非自己衣单下不得坐卧闲话。参头堂主常切提举。亦仰邻床呵责禁止。炉中不得拨火及敲火筯作声。炉中不得久坐有妨众人。打版茶汤并须齐赴。看经寮舍令打迭净洁。不得说话。浴室内不得裸形及不得高声语笑。不得床上立地着衣及床上立地梳头。堂主常管打静闲静。行者闻开静便起。不得耽着睡眠。若授利养钱物。不得隐匿。当白入众抽分一。
  作务第三。闻普请版须管及早齐赴。上案处不得说话。恐唾堕落众僧食内获罪不小。普请处不得高声说话何况喧闹叫笑。常须静默。令俗人生善。欲行益时先挽起衣袖洗手令净。僧堂前不得说话。不得倚靠斜立。不得撒手无礼轻放。家事不得作声。入僧室不得急行大步。应当安详。次第行益。须看众僧各人所要多少。临时斟酌。不得垂手提盐醋桶子。行益处如嚏喷咳嗽。当须背身。若舁桶者敛闲手当胸。不得垂臂。堂头库下诸寮舍供过行者。常切小心护惜常住财物家事犹如眼睛。及尽心扶持。不得令住持知事众僧动念。如当次普请作务。画时各归供过处所厨中局次。行者各尽己长。辨集僧事。常令饮食及锅灶家事犹先和会。不得临时争竞。各宜道心供众。勿惮勤苦。今虽小劳。后获大利。诸殿堂行者当管洒扫净洁香花供养。切在整齐。或遇风起。诸殿堂不得点灯。每日下供养当礼拜发愿。愿四恩三有土地龙天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打钟行者不得失时。常令洒扫并斋时烧香礼拜。愿闻钟声皆得解脱。门子行者捡寮出入僧行。无故上街及频请假出入者。常切照管。谨慎火烛火头上火。常知紧慢。不得与局次行者相违。堂头库下茶头行者。常宜照管火烛及点捡茶汤。园头行者常令勤劳同心供给大众。不得懒倦辞避。及守护行者凡所作务皆听园头支拨。不得悞事。诸庄行者所托非轻。第一清廉不侵常住。第二了事不惹官方。第三善巧调和行者庄客。与庄舍和睦不令斗争。第四知时耕田下种各务合宜。第五慈心照管头口勿令羸瘦。及不得令使牛人乱有鞭打。第六护戒钤束行者不作非违之事。防关庄客不偷常住钱谷。第七精勤常诣地头照管地界及诸色田苗。第八明本不为供勤三宝则是劳而无切。车头行者常须照管头口充肥及不少欠斛斗。在外止宿之处看守草料惜护行止。不得饮酒食肉及作非违之事。参头堂主常务公心。统众不得挟私。众人有过须当举白。大则覆知事住持人行遣。小则报典座罚钱入众。行者等若参头支拨。不得违背稍有稽迟。
  右前件规矩并是出家细行。如能委曲推行。便为得度之本也。佗时若获披剃。高僧轨范一切见成。却以此法教示初机。自然令法久住。如知而故犯。犯而不悔。非惟辜负四恩虚沾信施。龙天土地皆所不容。业果三涂何所逃避。既是出家之辈。自当因果分明。时中不昧正因。便是成佛有分。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九卷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十卷
  劝檀信

  在家菩萨先当事佛。务极严谨。永断荤酒。坚守斋法。於诸欲染誓不拟犯。亲近知识发明己见。随其悟入如理修行。若初心之士。未能顿除荤酒。且食早素。一月之间已能减半。久习淳熟自能永断长斋。及欲障厚者。先且奉行五戒。然后进登菩萨清净大戒。若未能亲近知识者。但应读诵大乘助发正见。若未悟摩诃般若者。但依佛语修行。时中亦不虚弃。学般若菩萨。应当勤发愿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愿身心安乐。进道无魔。般若光中念念之间。常以般若发悟一切众生。普愿一切众生顿悟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同成无上正遍知觉。

  斋僧仪

  斋僧之法以敬为宗。但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凡夫肉眼谁辨圣贤。误起轻心定招薄福。或有亲临梵剎就设斋筵。此人来世之中必感自然之报。然而清净福田理应专一。不宜多招宾客杂乱正因。设携亲友随喜胜缘。但可饮食均平请各随众。不可容居高位倍享精丰。僧在下流随缘澹薄。设斋之日亦应慎护三业。不得饮酒食肉。若能如此。福德无量。

  百丈规绳颂

  按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则别院。然於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常尔介怀。乃曰。祖宗之道欲诞布化。冀其将来永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旧梵语阿含。新云阿笈摩。即小乘教也)。或曰瑜伽论.璎珞经.大乘戒律何不依随耶。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於制范。务其宜也。於是创意。别立禅居。
  昔时居律寺  别院启禅门  大智禅师后  方知祖道尊
  凡具道眼有可遵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道德兼隆者  方能嗣祖宗  须菩提雅号  无垢称家风
  不立佛殿。唯构法堂者。表佛祖亲受。当代为尊也。
  入门无佛殿  升座有虚堂  即此传心印  当知是法王
  所裒学众无多少。二无高下。尽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椸架挂搭道具。
  学徒无众寡  高下入僧堂  道具安椸架  周围设广床
  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
  斜枕床唇卧  安祥右胁眠  暂时调四大  敷坐复安禅
  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入室参玄理  抠衣请益时  任他勤与怠  上下勿常仪
  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
  夕聚晨参处  师徒集会时  升堂须雁立  侧耳听玄微
  斋粥随宜。二时均平。其节俭者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者上下均力也。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饭者自为饭头。主菜者自为菜领。余皆仿此)。
  法食宜双运  精粗且过时  诸头分局务  普请贵匀齐
  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即堂司维那捡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
  不信天真佛  来为假比丘  即时抽挂搭  去矣莫回头
  或有所犯。即须集众以拄杖杖之。焚烧道具。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犯重焚衣钵  应当集众人  山藤聊示耻  驱摈出偏门
  详此条制有四种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心故。三业不善不可共住。准律合用梵坛治之。当驱出院。清众既安。恭信生矣。二不毁僧形徇佛制故。随宜惩罚得留法服。后必悔之。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纲宗故。四来同居凡圣孰辨。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况今像末岂得全无。向见有辈但见一僧有过便雷同讥诮。殊不知以轻众慢法。其损甚大。今禅门若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格式量事区分。虽立法防奸未为贤士。然宁可有法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推百丈禅师护法之益。其为大矣。
  摈逐成何益  安禅不毁僧  公门无狱讼  祖席播嘉声
  今禅门别行。由百丈之始。略叙大要。徧示后来。学者贵不忘其本也。诸方自古共遵。所济众务急。救弊之要者。凡三十件。用示方来。切在详禀。确志维卫。永成轨范。俾丑迹秽声无流外听。不唯叔世禅林之光茂。亦乃护法之一端耳。其事件名数条牒如左。
  百丈存纲领  诸方酌古今  始终三十事  一一护丛林
  一堂司凡挂搭僧人。须依六念上戒腊资次安挂。或寺门主执及化导回。只可移上三五位。如经坐次已高不可更移。或监收及小头首不用移改。或诸方僧或辅弼丛席道德名望者。先挂搭毕。后白住持人。高低移上切在临时。
  安僧排戒腊  执事略推移  小小诸头首  还应似旧时  辅弼丛林者  名高道德高  到时先挂搭  方禀住持人
  一参时巡堂。须依挂搭次第入堂。及晚参巡堂罢。各归寮舍问讯后却来展单。
  晚参逢念诵  寮舍暂须还  问讯并汤罢  回来却展单
  一新到三日内且於堂中候赴茶汤未。可便归寮舍。及粥后偃息。须当早起。免见堂中寻请借问。喧动清众。
  初来三日内  祇候赴茶汤  粥后宜先起  时中且在堂
  一新到山门时特为点茶。其礼至重。凡接送盏槖切在恭谨。祇揖上下不可慢易有失礼仪。
  山门如特为  礼意重於山  趂赴依时节  身心莫等闲
  一请假游山只可半月。或过限者须呈祠部再守堂仪。如违。则准院施行。
  请假游山者  还将半月期  过时重挂搭  依旧守堂仪
  一新到挂搭后或起他游。须候十五日堂仪满。仍白堂司方可前去。贵消落床历。
  堂仪经半月  起必报堂司  所贵消床历  如今去不辞
  一遇开启圣节道场。或欲起离云游。须□一□上殿看经方可前去。无自轻易。
  福田衣下客  自古免征徭  不是因祈祷  何缘等圣朝  丛林逢圣节  轮次预看经  事讫方前去  酬恩勿自轻
  二时斋粥须依挂搭资次坐。不得过越高位。仍须候长版鸣方可下钵。食时不得匙筯刮钵作声。动其无福鬼神生饥渴想。罪不可量。切宜低细。
  巡堂依挂搭  粥饭亦如之  鵽雕猕猴象  犹能识礼仪  下钵依时节  安排应上肩  寅时长版后  三下午斋前  粥饭宜低细  无令钵有声  鬼神生热恼  自损亦非轻
  一挂搭后卧具衣服常须齐整。非己单席不得擅意自移几开单。切须低细。亦不得於床上立地拽揲被服。及不得背面上床。
  自己衣单下  寻常要整齐  他人安被处  不得擅迁移  欲上长连榻  常应面圣僧  展单心欲细  开被手宜轻  后夜闻开静  方容迭寝衣  莫於床上立  礼度太乖违
  一卧袈裟不得推搭版头及圣僧龛所。只得揲以净巾衬盖。安於枕前。次安上衫等衣。
  佛制离衣宿  安排向枕前  版头并[木*案]上  疑悞涉瓜田  莫卸裙衫睡  堂中免衩衣  先贤令解带  权且为初机
  一粥前并放参后不得开函柜。及堂中不得聚头说话。不得坐靠版头。如出三门外游处及炉中向火。不得高声语笑及拨火等。或遇下帐帘。须当候钟鸣。须至整齐。
  放参同下帐  钟动各垂帘  及早开函柜  当知避众嫌  堂下勤宴坐  廓下少闲游  第一宜深戒  全身靠版头  经行由静默  况复在围炉  拨火并闲话  知君行业粗
  一后夜及版钟未鸣。或先起。切须低声。揭帘出入不得拖拽鞋靸。及洗面处不得高声涕唾敲磕桶杓。惊动清众。
  涕唾拖鞋履  清宵必共嫌  轻轻拈桶杓  欵欵放门帘
  一挂牌接官须至齐赴。贵令整肃。生外护心。
  尊官临梵剎  迎送动禅林  去就应齐整  令生外护心
  一凡普请处。着五条衣。阖寮齐赴。除寮主外。及至普请处。不得聚头说话。
  普请除寮主  应当挂五条  作时须静默  不得闹嘈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