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禅林宝训顺朱
禅林宝训顺朱
灵源曰。凡住持位。过其任者。鲜克有终。盖福德浅薄。量度狭隘。闻见鄙陋。又不能从善务义。以自广而致然也(日录)。
灵源诫住持人。当从善务义。以自广说。凡住持人。担当佛祖重任。若是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者。一定是少。能煞阁的。何也。盖由他福浅而居众首。德薄而当大位。量狭而无调燮之能。度隘而乏弘巨之志。眼见耳闻。毕鄙固陋。又不能依从善导。敏勉事宜。以自宽广。而致如斯也。可不谨欤。
灵源闻觉范贬窜岭海。叹曰。兰植中涂。必无经时之翠。桂生幽壑。终抱弥季之丹。古今才智丧身。谗谤罹祸者多。求其与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故圣人言。当世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在觉范有之矣(章江集)。
觉范名惠洪。真净文嗣。灵源闻觉范贬窜岭表。近于南海。惜他不善韬光晦迹。而叹之曰。香兰栽植于当路。必定无多时之翠美。辣桂生产于幽岩。到底有远年之丹实。古今之人。有才能。有智慧。遭谗谤。罹祸害者不少。与涂兰。何以异求其与世道。随波逐浪。或升或沉。而能自保守其身者却少。岂识弥年之丹哉。故孔子适周。见老子。老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钱帛。仁者送人以言语。吾虽不能富贵。而私有仁者之号。今则送子以言语也。当今之士。多聪黠精明。过于详察。而近于死地者。好讥诮议论人者也。博览辩析。恢弘远大。而危其身首者。好擿发人之愆恶也。这个说话。虽是老子送孔子。之言。正与觉范相近。而有之矣。诚良箴也。
灵源谓觉范曰。闻在南中。时究楞严。特加笺释。非不肖所望。盖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与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机终难极妙证。故於行解。多致参差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章江集)。
笺表也。表显前人之未尽的意思。灵源警觉范。以戒后学。勿依文字作解说。闻你在岭南。时时穷究楞严。特加笺表注释。不是我之所期望。盖精文理研字义。这样学业。不能洞烛。当人之性体根源。空与后昆晚进。障蔽先佛之智慧法眼。病在依傍。文字作解会。反闭塞自己悟机门路。若是将来资助口头三昧。或可以胜过寡闻。若是将来恢扩神用大机。终难印心契妙证。以此之故。行不合解。解不合行。身心不一。行解参差。而于日用举止。眼见色。耳闻声。更增障碍。而反不聪明也。
灵源曰。学者举措不可不审。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夫湖海衲子。谁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见理者。千百无一。其间修身励行。聚学树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一事过差。而丛林弃之。则终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无颣。连城之璧。宁免无瑕。凡在有情。安得无咎。夫子圣人也。犹以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契经则曰。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况自圣贤已降。孰无过失哉。在善知识曲成。则品物不遗矣。故曰。巧梓顺轮桷之用。枉直无废材。良御适险易之宜。驽骥无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进退随爱憎之情。离合系异同之趣。是由舍绳墨而裁曲直。弃权衡而较重轻。虽曰精微。不能无谬矣。
颣疵也。契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品物指高低。大小利钝人。言巧梓是巧木匠。轮是车轮。桷是榱桷。枉曲也。直端也。良御善御马者。驽钝马。骥良马。绳墨即墨斗曲尺也。灵源励荷法者当曲全人材说。学者一举一措。不可不审察他一言一行。不可不稽考他少言谈者。口虽拙讷。而心中却又洁白。未必愚也。能言舌辩者。机虽巧黠。而意地却又偏私。未必智也。鄙陋朴素者。身虽鲁钝。而行履却又端庄。未必悖也。承颜顺意者。礼虽恭谨。而为人却不笃实。未必忠也。故善知识。决不可以言辞去。尽晓人之性情。不可以意去拣选学者之才力。夫五湖四海的衲子。是那个不欲求道哉。而于其中。真正透彻。悟明此个道理者。千百人中。难得其一。不是全无。直是稀有。盖学者如毛。悟者如角矣。其间设有精修其身。勉励其行。聚积实学。树立实德。非二三十年之久。而决不能尽其底蕴。倘或不幸。而偶有一毫过失。而丛林广众。辄厌弃之。则究竟不能成立。夫魏惠王有照乘之珠。能照车前后者十二枚。夸富于齐王。齐王曰。吾有四臣。可照千里。魏王有媿色。岂不有颣。赵王有璧。秦王欲以十二城易之。遣蔺相如。送璧入秦。秦有爱璧心。而无割城意。蔺曰。璧有瑕。请指示之。蔺得璧还。岂不是有瑕。夫连城耀乘。向有瑕颣。何况人乎。凡在有情。焉免无咎。更进而推之於儒。孔子圣人也。犹以假我数年。五十学。易无大过。为言。况降兹者欤。又反而推之于释契经中。则有曰。不怕念漏之起。惟恐觉照之迟。况自古圣先贤以下。是那一个没有得过失哉。在善知识。委曲婉转。以成禠之。则智愚贵贱。利钝大小。自不遗弃矣。故曰。巧梓顺轮圆桷方之用。则曲端无不可用之材。良御适山险平易之宜。则钝利得顺便之性。梓御既是如此。知识亦当宜。然若是为知识者。随爱而进。随憎而退。任纵性情。相异则离。相同则合。无关趣向。如是这等。犹如舍置规矩。而裁定枉直。弃蠲等秤。而比较觔两。虽是精通微妙。难保其决。定无差谬矣○蔺音吝。
灵源曰。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夫用众人之心为心。则我之好恶。乃众人好恶。故好者不邪。恶者不谬。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謟媚哉。既用众人耳目为耳目。则众人聪明。皆我聪明。故明无不鉴。聪无不闻。又安用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惑邪。夫布腹心托耳目。惟贤达之士。务求己过。与众同欲。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所以道德仁义流布遐远者。宜其然也。而愚不肖之意。务求人之过。与众违欲。溺於偏私。故众人莫不离心。所以恶名险行传播遐远者。亦宜其然也。是知住持人。与众同欲。谓之贤哲。与众违欲。谓之庸流。大率布腹心托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恶成败相反如此。得非求过之情有异。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灵源警住持人。当以众人心为心说。能理常住。能持法化的人。必竟以广众之心。为自己的心。不私用自己一偏之心。以广众之耳目。为自己的耳目。不私用自己独见独闻之耳目。如此乃可通晓广众的志向。该悉广众的性情。夫既以众人心为己心。则我的好恶。与众人的好恶。不是两样。故好也不歪邪。恶也不差谬。又何必区区。要私地叮嘱腹心而甘心。悦服其謟谀亲顺哉。既以众人耳目。为己耳目。则众人的聪明。合我的聪明。愈是培多。故明则无所不照。聪则无所不闻。又何必区区。要私地付托耳目而固执。自招其障蔽惑乱耶。夫展布腹心。嘱托耳目。或也有之。乃是贤达君子。恐自己于人情。有不通不合处。嘱人以求己过。有则速改。是要与众人好恶相同。而不偏僻。不私邪的意思。故众人无不归向合心。所以道念也高。德行也重。仁慈爱物。义气及人。流通宣布于四方者。理当如是也。而愚不肖的念头。专务捡点他人过失。与众相反。不同其好恶。汩没于偏私。那有一点利人心肠。故众人无不乖离异心。所以不善之名。险诐之行。亦流通宣传。播扬于四方者。理亦皆当也。是知住持人。见众人所欲与之同欲。这教做贤哲君子。见众人所欲与他相反。这教做庸流小人。大率外面一般。布腹心托耳目。而心地中用意。全然不同。所以善祥恶殃。成立败坏相反。是这等讵不是求过。心肠有差别。用人道念。有不同者。当住持之任者。不可不体认于斯矣。
灵源曰。近世作长老涉二种缘。多见智识不明。为二风所触。丧於法体。一应逆缘。多触衰风。二应顺缘。多触利风。既为二风所触。则喜怒之气交於心。郁勃之色浮於面。是致取辱法门。讥诮贤达。惟智者善能转为摄化之方。美导后来。如琅琊和尚。往苏州看范希文。因受信施及千余缗。遂遣人阴计。在城诸寺僧数。皆密送钱。同日为众檀设斋。其即预辞范公。是日侵蚤发船逮天明。众知已去。有追至常州。而得见者。受法利而回。观此老一举。使姑苏道俗悉起信心。增深道种。此所谓转为摄化之方。与夫窃法位苟利养。为一之谋者。实霄坏也(与德和尚书)。
法体指法身。言勃色变貌诮。以辞相责也。琅琊名慧觉。汾阳昭祖嗣也。范希文名仲淹。宋朝贤人。谥文正。缗钱串也。灵源警应缘人。当广行檀度。以感人怀仰说。近代来行道长老。涉历二种因缘。多见他智慧。察识不甚明白。为衰利二风所触犯。便丧失真如法体。一种应不如意逆因缘心中。多生烦恼。是为触衰风。二种应如意顺因缘心中。多生贪爱。是为触利风。既为衰风利风所触犯。则喜欢恚怒之气。必定交入于心胸之间。郁结勃变之色。亦定浮显出于颜面之上。因此故。使取辱法化门庭。为贤人达士。讥诃诮责。成甚应缘。长老唯大智人。方能有大权巧方便。转行利益。摄化诸方。善引后进。如徐州琅琊和尚者。可以为法也。曾往苏州府看范文正公因受檀信布施嚫钱。近千余串。乃使人暗地去计算。在城诸寺中僧人。数目皆照。数密送钱。不令人知其不爱名利如此。同日设斋。辞众檀越。其即先辞范希文。当次日天未明。侵早开船。及天大明。众方知已去。其不爱声势。又如此。有追赶到常州府。而得相会者。受法布施而回。其不吝法。又如此。观此琅琊长老这一番举动。应世因缘。使姑苏缁素。咸发无上信心。增深无上道种。岂不谓做智者善用四摄。转为诱化之一大巧方便耶。较之私窃法位。苟求利养。只为自己一身图谋之辈。诚霄空壤实之不同。不可比也。
文正公谓琅琊曰。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语者。尝问一吏。诸山有好僧否。吏称北寺瑞光希茂二僧为隹。予曰。此外诸禅律中别无耶。吏对予曰。儒尊士行。僧论德业。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阃。衣惟布素。声名利养。了无所滞。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师敬之。若其登座说法。代佛扬化。机辩自在。称善知识者。非顽吏能晓。逮暇日访希茂二上人。视其素行。一如吏言。予退思旧称苏秀好风俗。今观老吏。尚能分君子小人优劣。况其识者邪。琅琊曰。若吏所言。诚为高议。请记之以晓未闻(琅琊别录)。
瑞光寺名。有四瑞。钟鼓自鸣。宝塔放光。瑞竹交加。白龟听法。故称瑞光蹈践也。阃门橛也。上人内有智慧。外有德行。在人之上。故曰上人。秀即嘉兴府也。范文正公。谓琅琊和尚。地美出好人说。去年到这里思想。得林下有道之士。可与叙说此事的人。曾问及一办事老吏。诸山门中。有真实修行好僧人否。吏称道北寺瑞光希茂这两人是好僧。予曰。除此二人之外。参禅持戒。这两法门中。岂无有耶。吏复对之曰。儒门中尊重者。士之素行。释门中尊重者。僧之行履。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之久。不出门限。衣服惟穿布而不染。不慕声名。不贪利养。胸襟之中。了无滞碍。故一邦人。高其操守行履。而师事敬奉之。至于登宝华王座。替佛祖宣扬法化。机锋相值。辩才无碍。八面纵横。无不自在。称善知识者。不是愚顽蠢吏之所能晓。及空闲无事。访希茂二上人。看其举措。素性行履。一一咸合吏之所言。予退而思想。古称姑苏檇李尝出好人。有好风俗。今观老吏抵对。且能辩别君子小人好歹。况其有大见识者耶。琅琊听得文公如此说。乃亦赞之曰。如吏之言。真为高论。请记载之于书。以晓后来之未闻者。以为矜式。
灵源曰。锺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以道自乐。士大夫初勉其应世。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成。第恐乏才具耳。荆公闻之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在元公得之矣(赘疣集)。
锺山即金陵山名也。元即赞元也。灵源借元公行履。以警后学。当深蓄厚养物强出世说。锺山元和尚。一生素性。不结交三公九卿。不苟求声名财利。惟谦卑逊顺。以自牧养。深造适道。以自安乐。士大夫喜其实贱。初勉励他。使其出世。元辞之曰。倘有好良美腴田。出好种草。不愁其无好收。成不在早也。但只愁无秘魔叉。禾山鼓。德山棒。临济喝。玄要料拣。那般才具耳。荆公闻之。乃称美曰。鲁论云。鸟见人颜色不善。斯即飞举而去。回翔审视。至弹射不及之处。而后集止。这两句说话看来。正与元和尚行径相似。是他尽得之矣。
灵源曰。先哲言。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既守行之为难。今当行时。其难又过於悟守。盖悟守者。精进坚卓。勉在己躬而已。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损己益他为任。若心不等誓不坚。则损益倒置。便堕为流俗阿师。是宜祇畏。
灵源示任道人守行次第说。先哲有言。学道无他。期于必悟。不悟诚难。日久岁深。一朝忽悟。既是悟入。而长长保守。不教遗失亦难。既得抱守稳密。而欲行其所守亦难。今当行道之时。其难又倍。更难於悟守。盖悟道守道。无他不过。精进不退。坚卓不移。敏勉造诣。身体力行而已。惟到行时。必定要持平等心发。死而后止。大誓一味。以损己利他为任。一肩担荷。若是心不平等。誓不坚确。则损己益人之心。颠倒错置。便堕为下流鄙俗阿师。于己于人。有何所益。是所以更当祇敬。而慎畏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