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音义

皇佑
  即年号也。

银珰
  耳[王*垂]也。秦汉中以小宦官。着银珰左貂。明帝改为金珰右貂。宫中出入传命使。悉用阉人。

绿绨
  下音啼。绿色也。即盛诏书囊也。

尺一
  汉时制一尺之板。而驾诏书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夫聪明超越者。皆厌名相因果。当时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天台忏主遵式行道东南。止观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杨亿晁回。首发明之至。是时内使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立禅席。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诏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圆通讷禅师。允宁亲持诏下江州。讷称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举大觉应诏。天下贤哲。在讷得之矣。

伽蓝
  译为众园。园谓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趣登圣果。能福利群生。故曰众园也。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钦也。


  敬重也。

固辞
  辞而不受也。三辞为节。一辞为礼。二辞为谦。三辞为固辞也。

滥厕
  泛杂也。


  不当得而得也。

饭蔬
  饭。食也。蔬。粗食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有无。漠然无动其心。

不为
  性本如空。难名难相。金屑虽贵。落眼成尘。

先哲
  指范蠡也。


  萦缚也。


  满足也。

东坡
  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得法东林常聪禅师。仕至翰林。尝与佛印。激扬酬唱。盖可见之。宋七哲宗元符三年。於黄州筑室城东。因号东坡。於徽宗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躄
  跛而不能行也。


  兼有恃之称也。

○百丈
  洪州百丈山怀海大智禅师。福州常乐王氏子。嗣马祖道一禅师。南岳下二世。

丛林
  乃众僧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也。

规矩
  圆器曰规。方器曰矩。乃丛林之模范也。

盗规矩
  因公置私。监守自盗之义。又因法作奸。佐监为盗也。此言因规矩而反害丛林也。

巢居穴处
  上古之士。未有丛林。夏则居巢。冬则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兴亡
  有德者丛林日安。无德者丛林日危。数也。时也。谓安危在人。兴亡在时。住持无道德。则丛林将废。纵有道德。苟非其时。亦不可强也。

可将
  持守行之。谭子化书云。苟德可将。何必广粟帛乎。苟数可凭。何必广甲兵乎。

○治
  修必曰治。定心曰治。修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条理。已见效故曰治。


  震上坤下。

重门豫
  雷地豫卦。安和悦乐之义。杨氏曰。川途既通。则暴客至矣。不可不御之术也。故取诸豫。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暴客无自而入也。二阴在上。重门之象。一阳在下。击柝之象。三阴在内。悦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击柝以警怠惰。


  音托。斫木为之。夜行所击也。

○玉不琢下
  此二句。出礼记学记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韩文公答唐顺宗表状。

善恶
  善者所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妙
  神明不测。玄奥难知。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曰妙也。


  寄也。


  怪也。


  及也。

释迦
  此云能仁。谓以仁德利化众生。


  精一无杂也。

第一义
  真谛非有。俗谛非无。不有不无。名中道第一义谛也。


  垂示也。犹天地以万像。垂示与人也。

慈悲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生民
  盖自天降生民。即阴阳交媾。元气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实心不虚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极大之称。煌煌人莫违故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能广其道。故称三皇。善用时政也。

简素
  三皇之时。风俗淳厚。人民质朴。结绳作政。画地为牢。不争竞而财饶。无制令而民自服也。


  孔穴也。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谓之凿情也。

五帝
  审谛也。谓审谛於万物。王天下之号也。少昊。金天氏。颛顼。高杨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称五帝善用仁信也。

详文
  五帝之时。风气渐开。创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礼备。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礼乐彰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归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汤。于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严
  三王之时。九五之位。不逊贤而传子孙。礼乐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备。

诰誓
  尚书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诰。汤诰。周之康诰。酒诰。商之甘誓。汤誓。周之秦誓也。誓约也。盟约於诸侯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梵语佛陀。此云觉也。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如来
  从如实道而来。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不二。故曰如来。

性命理
  天之所赋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虽殊。而理则一也。


  递也。互也。


  穷尽也。此明已上诸圣。皆造乎至极之地。则不能无毙。毙迹示其不通也。乃不能周全万备。如夫子大圣人不得位。而诛正卯之迹。周公虽圣。而诛管蔡之迹。尧舜虽圣。不能化其子之善。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道之不行。乃时数之变也。若以时变。责圣人之心。非愚即狂。孙莘老是其人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纣幽厉之不君。法门教化陵夷。国家纪纲紊乱。皆称毙迹也。

靡靡
  渐渐也。又坏散延连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诋訾
  责谤也。

孙莘老书
  修撰侍郎孙莘老。问教於大觉曰。三代以降。列圣相承。政通人和。道传统续。不以佛教未来为欠。周姬讫箓。更秦换汉。宪网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异说捷出。由唐而至。五季为甚。庶务万机。理乱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间有草衣木食。岩栖涧饮。不过独善其身耳。又有名而异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师必有辩伫闻其说。妙道篇。师所答也。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众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聪明
  见闻不惑。故曰聪明。

石门聪
  襄州谷隐山石门寺。蕴聪禅师。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得法后住石门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归。众僧迎於道侧。首座趣前问讯曰。太守无辜曲辱和尚。师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随手涌一骨堆。太守闻知。令人削去。复涌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

栖贤舜
  南康军云居晓舜禅师。字老夫。嗣洞山聪。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庐山栖贤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贪墨迹。舜不忍以常住物。结情固位。被人谮於郡守问还俗。民其衣。大觉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访大觉。让舜正寝。琏居偏室。仁宗数诏入内问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圣旨勑净慈饭僧。见大觉侍舜甚恭。归奏。帝召见之。乃叹曰。道韵奇伟。真山林达士。遂於扇书曰。赐晓舜依旧为僧。再住栖贤。仍赐紫衣银钵。舜罢栖贤日。有二壮力。舁轿至罗汉寺前。二人相谓曰。今不是我院长老。不须远送。弃轿而回。舜既再来。令人安抚曰。你当时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惧。入院上堂曰。无端被谮枉遭迍。半年有余作俗人。今日再归三峡寺。几多欢喜几多嗔。


  疑辞。谦退而不敢质言。而言欤也。

隐微
  上幽暗也。下细事也。谓事之首不足虑。祸隐微深可忧也。盖着者。人所易见。故得为之。隐者。人所难知。故当谨而不可忽也。


  甚也。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横逆
  强暴不顺理也。文出孟子离娄章。

民衣
  老夫还俗。服民之衣也。


  往昔之事也。


  天子之车也。有轮曰辇。无轮曰舆。

○赋
  禀也。均表敷布曰赋。谓天之所赋性於人。均而无偏也。

权衡
  上秤锤也。下秤杆也。


  以财变物曰货。


  积聚财宝曰殖。又货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岳之绝顶也。大智禅师。每日力作以偿其供。有劝止者。则曰我无德以劳人。众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将也。


  历也。

○传持
  代代相承曰传。拳拳执守曰持。


  守志不改曰操。


  践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执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


  彰卖也。


  变也。

夷险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理也。

○远录公
  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王氏子。嗣叶县省禅师。远尝与达观颕。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次遭迍。师以智脱之。众以晓吏事。故称远公也。

益坚
  乃马援之言也。不坠青云之志。

益壮
  宁识白首之心。

苟窃
  不正之貌。苟容取安也。


  心之所之曰志。谨守而不逐物也。


  本色也。


  耐也。

节义
  有节操而所行。合乎义理也。

标致
  标。举也。言其超卓杰立之极也。

自强
  易云。君子之道。终日乾乾。而自强不息也。

逸翮
  上纵也。下羽劲也。

○陆沉
  言无水而沉也。当显而反隐。陆沉於众。不愿人知也。

叶县省
  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冀州贾氏子。嗣首山念禅师。南岳下九世。其住持枯淡严密。衲子畏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正值雪寒。省喝骂驱逐。至以将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整衣数具。复坐如故。师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近前云。某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却去挂搭。远充典座。众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远窃取钥匙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师忽归。粥罢诣典作。远至。师云。汝窃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云。实取油面。愿乞责罚。师令算估衣钵还讫。更打三十拄杖赶出院。道友劝勉师不允。友曰。若不容归。只乞随众听法。师亦不许。师一日出街。见远旅邸前立。师曰。此是院门房廊。你在此许久。曾还店钱否。令算所欠追取。远无难色。持钵於市化还之。师一日出街。见远持钵。归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法嗣。

依违
  谋善者从之。不善者违之。亦何有所定平。出小雅也。

姑息
  苟容取安。出礼记。

○暴
  音曝。日晒也。

○刻剥
  削害於人也。

中外
  中则徒属。外则四众。


  恩泽周徧曰洽。


  敢怒而不敢言。

○三要
  宋仁宗。司马光谏曰仁明勇。注曰。仁者。纯乎天理。断绝众恶。无一毫私欲也。明者。烛物理。辩是非。无一息之疑惑也。勇者。见义必为。闻善必迁。无一之退怯也。

教化
  以道诲人曰教。躬行於上。风动於下曰化。


  才辨论曲谓也。


  锄也。


  割也。

○智愚贤不肖
  禀清和之气。才识明敏曰智。禀滓浊驳杂之气。顽蠢无知曰愚。禀得天地至和之气。慈俭温良曰贤。禀阴阳谬乱之气。凶险奸邪曰不肖。如明暗相倾。熏莸不并。决然之理矣。

诈佞
  诈佞者。与君子不似也。谓发言宛同圣贤。行事不如常人。

素分
  命禀於有生之前。而清浊已定。故有智愚之分也。

醇懿
  一色成体曰醇。温柔克圣曰懿。

嗜欲
  上贪也。下情之所好欲也。

纲纪
  总绳曰纲。众目曰纪。网赖纲纪。君赖股肱。乃规范之大者也。

优劣
  上胜也。下衰弱也。


  何也。

○从容
  上七恭切。含缓而不迫也。

雍肃
  和敬也。

○道悟真
  潭州道悟寺可真禅师。嗣石霜圆禅师。南岳十世。

驰骋
  自夸也。

丹雘
  彩色之总名。山海经云。鸡足山下多丹雘。说文云。雘。美也。

○五祖演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嗣白云端禅师。南岳下十三世。

心为下
  心者。神明之府。虚灵洞彻。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谓百千三昧。无量法门。莫不皆由一心而建立也。


  和悦也。


  端严也。


  灵也。阴阳不测之谓神。又阳之精也。

○士
  有德之称。

谛当
  审实曰谛。中正曰当。


  去声。声着於外曰闻。

利养
  财之所欲曰利。利之所乐曰养。

把茅
  出世为人而结庵。乃草庵也。


  加力行之也。

○杨岐
  远州杨岐山方会禅师。宜春冷氏之子。嗣慈明圆禅师。南岳十世。


  将也。


  与暮同。季冬也。


  雨雪杂下。


  不急之貌。谓虽有雪霰。不以寒苦动其心。


  岂也。

事丰屋
  事。好也。宋李靖公名沆。为丞相。自奉甚薄。所居陋巷。厅事无重门。家人劝修之。沆曰。身食厚禄。安荣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功夫。事丰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