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证义记


  准提圣诞

  三月初六日。准提佛母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同)先称。
  奈麻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萨摩诃萨(三称。即诵)
  唵囕啮[口*临]吽(二十一遍)
  唵。么尼钵讷铭吽。(一百八遍)
  稽首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一遍)
  奈麻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唵部林。(诵一百八遍已。诵变食咒。甘露水咒。普供养咒。与药师同)。
  维那白云。
  恭闻准提佛母。为二十五部之总领。所说神咒是诸佛菩萨之种智。不拣染净。持念无妨。不拘具缺。虔诚必应。三根均益。万类咸宜。今於本月初六恭逢佛母。降诞之辰。云集僧众。敬献微供。伏愿。十度普摄。定慧现前。五蕴皆空苦厄尽度。总持妙湛。神咒加持。与诸众生。同归秘藏。(维那白毕。举准提赞云)大哉佛母。洪号准提。演说三密陀罗尼。妙应在诚祈。功德希奇。谛信永无疑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萨(三称。三拜。各回本处)。
  证义曰。准提一咒。为二十五部之总领者。密部分五故。一。佛部。中方毗卢遮那佛为主。咒多佛说。二。金。刚部。东方阿閦佛为主。咒多金刚菩萨说。三。宝部。南方宝生佛为主。咒多诸天说。四。莲花部。西方阿弥陀佛为主。咒多诸菩萨说。五。羯磨部。北方成就佛为主。咒多化人鬼神说。此五部中。部部各具五。成二十五也。唵囕。名净法界。若想若诵。能令三业清净。一切罪障。悉皆消除。随所住处。悉得清净。衣服不净便成净衣。身不澡浴。便当澡浴。若得外缘具者。先沐浴。次着净衣。更诵想此。入囕字鲜白色。放光如月。照自身心。则内外俱净更妙。啮[口*临]。名护身。诵之能除一切病苦。灾障恶梦。邪魅鬼神。诸不祥事。
  唵么尼钵讷铭吽。
  即唵嘛呢叭[口*弥]吽。名六字咒。是观音微妙本心。当与准提。次第诵持。利益更大。又准提佛母。见众生居此浊世。难成斋戒。故说此咒。不拘荤酒。不拣净秽。但志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一切病苦。皆得消灭。凡有所求。一切随心。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报满便得往生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未加唵部林者。如其持诵。恐不成就。即用此咒。同上真言。一处持诵。决定成就。一百八遍诵竟。即回向。惟上供时。加变食。甘露。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云。
  我今持诵大准提。即发菩提广大愿。愿我定慧速圆明。愿我功德皆成就愿我胜福遍庄严。愿共众生成佛道。(此约出世回向也。若求世法。当改云)奉佛持准提咒。弟子某甲。为求某事。令我早得成就云云(凡奉持准提咒者。每日六时。极少早晚二时。如一生长持。随意散诵。不必记数。但用准提镜一面。除早晚二时。对镜持诵外。即以囊盛镜。佩带在身。任意持诵。久久必获感应。除藏中诸准提经外。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准提净业集要等书流通)。

  文殊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大士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圣诞同。先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观文殊章。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观诸比丘。告海觉言。海觉。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除灭众生无量苦恼。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种种珍宝。自然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流。一切树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一遍念完。即诵曼殊室利菩萨。八字陀罗尼咒。一百八遍)
  唵。痾末啰[合*牛]却浙啰。(咒毕。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咒。如常。维那白云)。
  恭闻大士。本为七佛之师。故称大智。迹居五顶之胜。号曰清凉。寂光真境。到处为家净妙色身。因缘而现。缅维曼殊大愿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运。无方无体非色非空。是以焚香稽首。咸资般若之光。歌呗赞扬。悉植菩提之种。兹维清和初四日。值大圣降诞之辰。云集僧众。围绕供养。伏愿。昏昏业识。望影全消。汩汩烦心。观光豁尔。
  (维那白毕。举文殊赞云)。
  迹居五顶。身跨青狮。慈云普覆法雨施。妙演毗耶离。七佛之师。普化到今时。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证义曰。梵语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梵音楚夏也。此翻妙德。亦云妙吉祥。以万德圆明。皆彻性源。故称妙德。持名诵咒。见闻获益。故称妙吉祥也。首诵观文殊章。出华严经第六十一卷。次诵咒。出文殊师利根本咒经。佛告金刚手菩萨。此八字大威德陀罗尼者。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说。为拥护一切十善国王。令得如意。寿命长远。福德无比。兵甲休息。国土安宁。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断三恶道遂诸愿求。若人暂闻忆念此咒。即灭四重五逆等罪。何况常念。是人福德。十地补处。所不能夺况余天等。若持咒人。事缘匆迫。但能禁制身口意业。十恶永绝。即持此咒。亦得成就。除不正心。不发菩提心云云。五顶。即五台。名清凉山者。大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於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於中说法。及有无量天龙八部。围绕供养等。此山在代州五台县。具如志说。又文殊为七佛师者。心地观经等俱如是说。又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是也。华严经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云云。以上皆约本说。若约迹说者。文殊般泥洹经云。佛告跋陀罗。此文殊师利。以大慈悲。生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花。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现十种瑞。相。乃至云此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力故。於十方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故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礼。或处小儿丛。游戏於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者。巡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密。统领万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见者罪消灭。又云。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菩萨。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令成熟已。师与诸仙。飞腾虚空。至本生地。尼拘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现诸瑞相。同五百仙人。各现神变。皆入涅盘其余种种神用。说种种法要。种种利行。种种感应。广载经律论中。不能具述。

  普贤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大士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圣诞同。先称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观普贤菩萨行经章。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祥徐步。雨大宝花。至行者前。其象开口。於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读诵。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佛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愿。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者遍吉。示我色身。(一遍。接诵)奈麻大行普贤菩萨(一百八遍。次诵变食。甘露。普供咒。与药师同。维那作白云)。
  恭维大士。乃华藏之辅圣。作法界之津梁。剎尘国土。皆大行之所经。百千法门。悉大愿之所持。与华严而作长子。理事圆融。为极乐而作导师。智力广大。今则仲春二十一日。值大士降诞良辰。云集僧众。陈设供养。伏愿。普门遍入大乘力。普利一切众生界。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维那白毕。举普贤赞云)。
  普贤行愿。福聚无边。如是智慧号普贤。一切悉皆圆。万德庄严。利益遍人天。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证义曰。约华藏而论。中毗卢。左普贤。右文殊。盖华严会上。以普贤喻长子。文殊喻幼男也。约智行而言。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行以智为先导。故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之奉供圣像。并依智行为定位。则先文殊。而后普贤也。是故域中四大名山。第一五台。文殊居之。第二峨眉。普贤居之。第三普陀。观音居之。第四九华。地藏居之。按悲华经。往昔劫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音为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势至为第二太子。名曰尼摩。文殊为第三太子。名曰王众。乃至第八太子。名曰泯图。即今普贤菩萨是也。是则本迹相同。因果相类。所有德相。神用。说法。利行礼诵感应。皆遍三藏。非此笔墨所能具录。即唐时天台。寒山拾得二僧。屡着灵异。各有诗集传世。咸以为文殊普贤化身。古今相传。亦奇迹也。

  观音圣诞

  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挂牌上供等仪。与药师同)先称。
  奈摩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次诵)。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於本人。或遇恶罗剎。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一遍。接诵观音圣号一百八遍。余仪如常。但改白云)。
  伏以。中和届节。水月彰自在之容。夹锺应律。昙华现圆通之瑞。显悲愿於三十二应。娑婆赤子尽称名。舒慈光於十万亿程。极乐导师常辅化。切念某甲等。泛尘劳海。羁烦恼乡。六根横流。徒有奔尘之失。三慧长翳。未见旋性之功。倘非大悲之慈亲。孰救怜[怡-台+屏]之穷子。兹逢圣诞。敬荐馨香。祈鉴微诚。哀怜摄受(白已。一拜归位举赞云)手持杨枝。顶戴如来。跏趺端坐宝莲台。救苦甚悲哀。一念能回。无量慈门开(举圣号三称毕。三拜是日或礼忏。或持名)。
  证义曰。观音救苦度生。持名感应。法华楞严。既皆详说。别典纪载。亦难悉数。兹姑就僧中感应之最显者。略录数条。见灵迹之昭昭。类如是矣。山庵杂录云。昔径山古鼎和尚。生禀侏儒。唇褰缩。齿露龈。声嘶燥。肤腠皴腊相工相之曰。以尔之四贱相。萃乎侏儒之躯。平生不言可知矣。师誓祷观音。日持圣号无算。夜礼圣像计千。如是二十年。贱相化为福相。唇舒缓而齿隐。声圆润而肤光。后遇向之相工。贺曰。师今相好。当踞法座。大振宗风。其年出世隆教。乃至居径山十二年。寿七十九。此诵拜观音。易贱夭而为贵寿也。又温州寿昌寺。绝照辉。坐夏浮慈。寮房挂圣像。每夜虔礼。一日忽见净瓶水。从壁涌出。通身欢悦。从此造诣益深。智鉴益明。此诵礼感智慧也。又天童寺照寮元。素多病。洪武丙辰。病日笃。勉藏主。劝持观音圣号。照日诵万声。明年十月十七午时。自念病势。去死不远。莫如改念阿弥陀佛。方兴此念。忽见一妇人。持净瓶。而现其前。照惊讶失措。既而定心谛观。乃是菩萨示相。照涕泣。露罪求哀。须臾不见。越五日。病苦尽脱。此礼诵除病也。高僧传云。义熙初。山阴嘉祥寺。慧虔。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诚祈观音。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人寂。道俗见闻者。莫不叹美。此礼诵感生净土也。要而言之。观音大士。於众生缘念甚深。信久行笃。真诚恳至。若拜若诵。皆获感通。菩萨之愿力。固有不可思议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