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证义记


  势至圣诞

  七月十三日。势至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同。先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势至观章。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毫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花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一遍。接朗诵)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百八遍)。诵竟。念变食。甘露。普供咒(各三遍已。维那白云)。
  恭闻。势至大士。本昔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是以为西方弼圣。尝示念佛三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之法喻。诚为谆切。今值圣诞。敬修供养。伏愿大士。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常蒙加被。亦如大士。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尽此报身。生极乐国(白毕。举赞云)。
  势至大士。宝瓶巍峨。摄受念佛誓宏多。剎海尽包罗。弼侍弥陀。度苦出娑婆。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三拜各回本处)。
  证义曰。西方三圣。弥陀居中。观音居左。势至居右。今此上供。用观经文。而观大士。以圆通义。而显本因也。熙愿云。大势至菩萨。於河沙劫前。以念佛入三摩地。常在此世界中。摄取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楞严经中。佛问圆通。菩萨自叙一章甚明。是当世所称莲宗远公诸祖。尚系支那传法之祖。而大势至菩萨。则沙劫传念佛法门之祖也。章内所言念佛之法。已极尽无余。而母子相忆等语。尤为肫恳曲至。余初。一见生感。不能自已。再三讽诵。感极涕零。愈叹佛菩萨之恩难报。自此以后。每当念佛。先朗诵此章一遍。奉为常课。一回持诵。一回省发。受益不小。我既奉此法门。而得加被。愿诸善人。亦如是行持。每於念佛时。先诵此章。念佛更为得力。果是行持。每於念佛时。先诵此章。念佛更为得力。果能如法修行。必蒙接引往生矣。熙愿即於此章。略加疏释。见远公忌中。为念佛起首。并十念门。睡时入观文。观经第十三观。又附劝言四则。一。劝发心念佛。二。劝实心念佛。三。劝求生净土。四。劝正助双修。如此合订。名曰念佛切要。刻印流通。诚为切要宜广布焉。

  地藏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圣诞(早课。烧香传炉。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至绕佛举。拜地藏圣号十二拜。早粥。客堂挂牌等仪。与药师诞同)。先称。
  柰麻大慈地藏王菩萨(三称。次诵)。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偈曰。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志心皈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或塑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萨当现无边体。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即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於大乘经不能记。供养地藏以香花。衣服饮食诸玩具。以净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於梦中见无边。觉来便得利根耳。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志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於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观音志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香花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一遍。次诵)
  唵。三陀啰伽陀娑婆诃(一百八遍。余如常仪。维那白云)。
  伏以。金风载发。肇开金容之祥。玉露将濡。适显玉毫之瑞。率土传诞降佳辰。秋月初尽。普天仰和煦圣德。杲曰正中。切念众等。身居末世。罪结多生。求脱苦轮。必藉仁风之披拂。欲登乐地。全依慈照以逍遥。兹值。昙花示现之期。敬举芹藻荐馨之典。众等。伏愿。金锡重光。明珠流焰。痴狂顿歇。开无始之铁城。热恼骤除。出眼前之火宅。人天普利。幽明咸资(白已。一拜。归位。举赞)。
  地藏大士。誓愿宏深。明珠照破铁围城。金锡振幽冥。礼像称名。沙界布阳春。 柰麻大慈地藏菩萨。
  证义曰。地藏度生之事。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广说。今举东土示迹者。神僧传云。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迹新罗国主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四年。年二十四岁祝发。携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府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素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即地藏也)足数。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许。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俗网。反礼其子为师。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闵公。职此故也。菩萨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成大道场。现果录云。吴门。王建。一日无疾忽终。青衣引至冥府。阎君鞠勘。系是误摄。乃山东王建也。由是出冥殿。见地狱黑焰蔽空。叫如雷吼。三老僧。趺坐树抄。以净水洒之。狱人痛声停寝。近前询之。即观音。普贤。地藏也。据此可见地藏经中所说。持地藏名。礼地藏像。获福消罪。真有不可思议者。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三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四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尊祖章第四

  述曰。人各祀其祖。重其形生之始也。形生。始於爱。然形有时而化。爱有时而尽。惟性之灵然不昧者。不恃生而存。不偕亡而亡。故佛教人必明性。而后之学者。复胶於名言。不得其指归。自教流东国之后。得其传者盖寡。及吾祖达磨至。示以直指之道。而人始廓然。见夫自性之妙。由是以来。相传不绝。后之传祖道。嗣祖位者。如火之薪。水之器。继继承承。以至於今。可谓盛矣。然则祖功宗德。其可忘耶。忌日追享之礼。其可废耶。至於百丈大智禅师。作清规以范吾徒。而丛林为之一振。其功实可与初祖并传不朽。故海会端公谓。丛林祖堂。宜祀达磨於中。百丈陪於左。而本寺之开山祖配焉。今并载智者诸师忌辰礼仪者。以演教扶律。原原本本之恩。亦不可忘也。

  初祖达磨忌

  十月初五日。初祖忌。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逢磨老祖示寂良辰。是晚。明早。课毕。闻钟声。齐诣祖堂礼祖。午前上供。(预日。祖堂香灯师。赴库取香烛茶供供祖像前。次取供器。庄严祖堂。晚课毕。知客令钟头。鸣钟三下。众集祖堂。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茶。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增茶。复位。三拜。收具。维那云。展具。众礼祖三拜。回堂。次日早课举。礼祖献茶同上。闻午梆。知客鸣大钟三下。众集祖堂。住持上香维那举)奈麻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唱。众和次众齐称)。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达磨尊者(三称。接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名)相句无(名)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神通)数句非(神通)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盘句非涅盘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揵闼婆句非捷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占)相句非(占)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邱句非比邱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一遍。接诵变食咒十四遍。甘露咒。普供咒。各三遍。此念诵时。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进炉前。献茶。献食。从东序递供至住持。一举已。住持递西序。至祖位侧。捧献几上。献毕。退归位三拜。再添香。再归位三拜。时众僧念诵毕。住持再拈香。说法。说毕。维那至中展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恭维初祖。迹现西天。一苇航来。开化东土。大哉正传。绍觉皇之宗裔。廓然无圣。破义学之膏肓。百川到海。迥绝异流。杲日丽天。罄无侧影。指人心而成佛。契妙道以忘言。既大振其宗风。有殊功於时教。现浊世优昙花。实为鼻祖。取神州大乘器。尽作儿孙。兹逢葬履之辰。爰效采蘩之荐。所愿。信衣表佛祖之重。力任千钧一花开劫外之春。芳联万世。谨运丹忱。虔申微供。伏惟尚飨(白竟。一拜。起具。归位。举赞。众齐唱云)。
  拈花悟旨。祖道初兴。绵延四七演真乘。六代远传灯。奕叶相承。正法永昌明。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达磨尊者(三称。众三拜。起具。问讯。各回本处。○若住持有事。班首代献。下同此)。
  证义曰。初祖。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辩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法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名菩提达磨。此翻觉法。师乃白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重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远行。衰於日下。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武帝。遣使诏迎。十月一日至金陵。与帝语不契。是月十九日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於洛阳。当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此时震旦。义学相高。多滞名相。间有学者。来扣宗旨。祖斥相指心。无有能领略者。末遇神光。断臂安心。付其衣钵。并授楞伽经。以为印心。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居而逝。是岁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其后魏使宋云。葱岭回。见祖杖履一只。西行而去云唐。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今上供仍诵楞伽经百八句者。是禅宗心要故。梵语楞伽。此翻不可往。其所诠义。谓禅宗自觉圣智境界。离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语阿跋多罗。此翻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称宝也。一切佛语心者。佛佛道同。一即一切故。盖一经所明。详显此心之义。即达磨直指之心。亦即世尊拈花。所云涅盘妙心。是以付嘱二祖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今此百八句。乃世尊总答大慧所问。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扫之。依心真如门。扫一切相。故皆曰非。曰无。曰离。总标此心之外。无法可说。故令深信修学。上供念诵。亦此意也。径山妙喜曰。禅之宗裔。始於释尊。在灵山拈花唯迦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嘱于汝。由此代相授受。而至达磨。磨至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为禅宗也。又曰。夫禅与教律。本一礼也。譬如百千异流。同归於海。而无异味。若教律家。只依着文字语言。不达元旨。未也。若是禅宗。虽坐破蒲团。未得证悟。亦未也。据此。可见禅教律。异派同源。不宜互相诋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