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证义记

  △(对首布萨。亦显七非。若有僧不集。故意别秉。名人非。二人及三。广诵告略。名法非。三人及二。别结小界。名事非。其第四人法非。第五事法非。第六人事非。第七人法事非。取前三非。合后四坏。反此缘成。布萨如律)。
  ○(心念布萨仍具七非。若众多人。各各别秉。是为人非。自问和集广略独诵。是为法非。在佛像前。作斯心念。是为事非。其四。五。六。七之非。合取成坏。对拣可知)。

  正明菩萨僧法羯磨诵戒第八

  (若一界内。大小同居者。其菩萨比邱僧。先与比邱僧等。同集布萨堂。如前僧法。诵四分戒本竟。回向下座各散。复於异时。在佛殿中敷座。办具。集大乘众。诵梵网经布萨。 若无比邱众。惟是菩萨众者。亦先集菩萨比邱僧诣布萨堂。诵四分戒。然后再集菩萨众。於佛殿诵大乘戒。设遇开缘。则先略诵四分戒本。次广诵梵网经。若难事卒至。不能两时集众。二部各诵者。即於佛殿。先集小略诵四分。后集大略诵梵网。然虽在佛殿诵比邱戒。乃方便开除。岂谓恒轨也 其无难缘。广诵大乘戒者。一菩萨比邱上座。於大食小食上。先白集众云)。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萨。白菩萨众。集某佛殿诵菩萨戒(一说 如是白已。即差菩萨沙弥。或年少菩萨比邱亦可。徃诵戒殿中。庄严敷座。备以香。灯。水器。舍罗已。於正诵之时。大乘小众。鸣椎已下。聚大乘众。其菩萨比邱等。先整仪入殿。序腊就位毕。一首领执香请一菩萨比邱具德学者。诵戒。彼临座。礼佛就位已。迎请者。作礼三拜。各归本座。维那举众同和云)。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即举开经偈云) 无上甚深微 妙法云云(倡毕) 座上鸣尺问云。
  菩萨比邱僧集否。(维那答已集)和合否。(答和合)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答已出)不来诸菩萨说欲及清净(无则答无。有则同前说欲法。但改比邱。为菩萨比邱耳。此中不必问尼请教诫。设逢有比邱尼者。若未受菩萨戒。理宜先拣去之。若已受菩萨戒比邱尼。仍摄所集菩萨僧中。若菩萨比邱尼。住近比邱僧界及逢菩萨僧。集诵比邱戒时。半月不往请教诫者。则犯三过。一。是轻慢佛语。故违八敬。犯波逸提罪。二。若病。及余缘。不往礼僧。犯越毗尼罪。三。则随情废小。不护僧制。犯轻垢罪。须知菩萨比丘尼。在小则当问。当请。在大则不问不请也)。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菩萨戒羯磨。 诵者先单白和僧。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僧(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萨。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诵戒。白如是  (单白已。维那呼云。诸已受菩萨戒沙弥等进。闻磬声。作礼三拜各就本戒次序位而坐) 座上鸣尺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谛听。佛灭度后。於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戒。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於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堕。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归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珍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常勤护持。
  (其座上。如法朗诵梵网经下卷。从始至终已。回向下座已。维那同众举赞毕。结末云)。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复举回向偈云) 诵戒功德殊胜行云云(偈毕。原迎请者。起位出众。向上三拜。分班两立。诵者下座。礼佛三拜。送归本寮。余诸听众。序班礼佛三拜。各各安详次第。从东西两门颊出。其初敷设者仍须收拾座器。不得有失僧物。在后而去)。

  菩萨律显是明非第九

  (其大乘七非。更须酌量。苟无所犯。方成应法)第一人非。(谓不拣未受菩萨比丘众而驱。已禀菩萨戒沙弥等。当集不集应与欲不与。戒次不分尊[(白-日+田)/廾]。坐位犹如兵奴。容俗参入。许小在中等。名曰缘坏。布萨难成若反斯者。是为如律。诵戒有功)第二法非。(谓不问集和。询请教诫同菩萨式义摩那。菩萨沙弥沙弥尼。菩萨优婆塞。优婆夷辈。单白羯磨和僧。或诵听不解。文句颠倒。或三人登座。和唱美音。一期无缘。略诵任意。或普同跪读经文。废绝座诵制范。及作对首心念。三单更互。倒同小等。各曰缘坏。诵戒难济。若反斯者是为应法。布萨乃成)第三事非。(谓地未作法。界无所依。或防学难缘。虽结小界。立标唱相。结而不解等。名曰缘坏。布萨不净。若反斯者。是为护制。诵戒善能)第四人法非。(谓事界善护。人法皆违。准上知成。如坏称量)第五人法非。(谓人无其过。事法俱乖。例前明晓。作办获益)第六人事非。(谓法如圣教。人事轻侮。取先得失。自了成坏)第七人法事非。(谓一无合律。三皆有过。反前如制。布萨可成。斯例比丘毗尼。定拣成坏。其诸对首。心念。大乘无此。故不繁引。过招臆说。律检之过也)。

  附居家二众布萨第十

  (其大乘在家二众。所受戒相有殊。一是梵网十重四十八轻。此则真俗菩萨。七众同受。一是优婆塞戒经。六重二十八轻。惟摄居家。不收出家。而世尊应机制止。施法由人。若受十重并轻者。半月布萨。当诣有菩萨僧界听诵。倘如近处无有僧界。本宅佛堂。许自诵之。若受六重二十八轻者。唯於己舍像前跪诵。纵是近有僧界。不得听诵。以戒相不同故。是以先列十重轻戒。后序六重轻戒。俾知明条便於布萨也。○两经戒相并载三坛传戒正范内)布萨竟。

  五篇六聚

  (比丘僧二百五十戒。加偷兰遮十七尼三百四十八戒加偷兰遮二十五)。

  第一篇。四波罗夷法

  比丘尼有八波罗夷法。是根本性重。又名第一聚也(配死属土)持此则生他化天上。犯此则堕焰热地狱。

  第二篇。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尼有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又名第二聚也(配流属水)持此则生化乐天上。犯此则堕大嗥叫地狱。

  第三聚偷兰遮法

  僧有十七法(非四分律之尼萨耆波逸提三十法)尼有二十五法(非四分律三十)斯唯以从生之名论聚也。持此则生兜率天上犯此则堕嗥叫地狱。

  第三篇。波逸提法

  僧有一百二十法。(四分律。分二前三十。名尼萨耆波逸提)尼有二百零八法。(四分律。亦分二前三十与比丘同)又名第四聚也。(配徒属金)持此则生夜摩天上犯此则堕众合地狱。

  第四篇。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尼有八法。又名第五聚也。(配杖属火)持此则生忉利天上犯此则堕黑绳地狱。

  第五篇。一百式叉迦罗法

  即众学法。(亦名应当学)比丘尼所制同此。又名第六聚也。(配笞属木)持此则生四王天上。犯此则堕等活地狱。
  证义曰。华山见祖。释五篇六聚义云。诸部毗尼。并无正译。但用义翻。按僧祗律。唯明五篇。准四分律开为六聚。又云七众持律者。须知笃聚。方能开遮得所守护有方。净三业业。斯为首务。所言篇者。篇乃遍也。谓出情铺事。明而遍也。所言聚者。聚会也谓收诸等流。合而会也 第一波罗夷。此云弃。谓僧於此四弃中。随犯一戒。即弃出佛海边外。永无道果分也尼有八弃。僧祇律义当极恶。以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果。亦不得於说戒羯磨二种僧中住故。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根本有部又名波罗市迦义翻他胜。谓暂犯之时。被他净行者。所欺胜故。又被他烦恼所摧胜故。出家受具戒为除烦恼。今破禁戒。反被他降伏。销灭善品故。又复能生恶趣之罪。故名他胜也五百问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焰热地狱。中。以人间一千六百年。彼天一昼夜。准此数算。则堕地狱中。年岁可知矣所谓思地狱苦。应发菩提心。持戒者。岂不慎欤。此第一聚也 第二僧伽婆尸沙。此云初残。若犯此罪。初於僧前。与覆藏羯磨未后与出罪羯磨也。毗尼母论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也。经云。犯僧残罪。如不憍天寿八千岁。堕大嗥叫地狱中。以人间八百年。彼天一昼夜。准此数算。则堕狱年岁可知。名第二聚也。 第三聚。偷兰遮此云大障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也。明了论云。偷兰遮。此翻粗过。谓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明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由其成初二两篇罪故。二能断善根体是鄙恶不善也。又有独头偷兰遮。分轻重九品。如随机羯磨忏悔篇说四。分律之尼萨耆波逸提。此云舍堕谓此三十法。多从贪爱而堕。若舍此贪爱。即不堕。故名舍堕。经云犯偷兰遮罪。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嗥叫地狱中。以人间四百年。彼天一昼夜准此数算。堕狱年岁可知矣 第三篇。波逸提此云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前之三十舍堕。合此九十单堕。成一百二十。经云。犯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众合地狱中。以人间二百年。彼天一昼夜。准此数算。狱中年岁可知矣此第四聚也。 第四篇。波罗提提舍尼。此云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发露。言发露者。向一一比丘说悔也。经云。犯波罗提提舍尼。罪如忉利天寿一千岁。堕黑绳地狱中。以人间一百年。彼天一昼夜准此算数堕狱年岁可知矣。此第五聚也 第五篇。众学法。亦名突吉罗。此云恶作。或翻守戒。谓此一百戒。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名应当学也。经云。犯突吉罗罪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等活地狱中。以人间五十年。彼天一昼夜。准此数算堕狱年岁可知矣。此第六聚也。或为七聚者。即将此第六聚。分为二聚在身名恶作。当第六聚。在口名恶说。即当第七聚也。又其中二不定法。摄於前三篇。及上四聚中。最后七灭诤。摄於九十波逸提中。又此中第三聚偷兰遮法。出於四。分律二百五十戒之外又此五篇戒相。判分三破者。若犯初二两篇名破戒。若犯后三篇。名破威仪。若犯九十中。第六十八邪见生谤戒。名破见也。广如毗尼作持。及毗尼止持。布萨纲目正范等详释又藕益大师。有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行世。又另有四分戒本津要如释。摭要等书行世。又有梵网直解。合注。发隐等书。虽未入藏。俱宜寻阅也。

  护戒

  梵语布萨。此翻我对说。谓相向说罪。乃约半月忏摩而翻也又翻净住善宿。谓舍浊恶而证净善。得身心清净。如戒而住也亦翻说戒。谓半月集众说戒。能长善法。持自心故。故知布萨。实为护戒之要则。梵网经云。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兹所谓护戒也。护戒有体。相之别。半月布萨乃至道具。护其。相也。受戒只一期。持戒在终身。新戒於诸戒条。如沙弥之十戒。二十四威仪。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等。在戒堂已经熟读开遮持犯。亦闻讲演。稍发心者。岂不遵守。所虑出堂之后。渐近匪人。渐闻邪说违背布萨。而不持戒梏丧真心。遂成魔事。始非时食。继而饮酒。甚而食肉。又甚而淫赌。无所不为。悲哉。袈裟之下。竟失人身矣回思出家受戒。所为何事。是故佛言。汝等比丘。当自摩头也。摩头者。自思我是佛子。当依佛语。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尸罗清净。善法自生。故经云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是为依。相而护戒也。次言依体而义戒者。始是五戒。终至三聚。一切戒相。等同一体。故律制凡说戒前。皆云。今为汝秉宣三归羯磨。令汝感发戒体。乃至结末云。上来三归。正是纳体於心故知三归为一切戒体。所谓体者。三归正范云。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双忘双照。三智圆觉。是自性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是自性法宝。此觉慧与理事和合。是自性僧宝。如是三归。名为戒体。又请比丘戒正范云。即是来朝。於十师座前。正秉羯磨时。尔等发上品心之思业力用。运想法界。遍缘一切尘境。而境从心现。然所现之境。非有表色即法界一切尘境之体。亦得戒之因。若未缘想领受已前。此尘境体。於汝无系。但一发心缘想领受已后此法界尘境体。恒依汝等自心。念念不忘。时时守护是以戒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和合。名为戒体。此体即梵网所谓。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本无可护。由皆觉合尘迷失本真着於邪见所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因此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持戒。防之不近。是为依体而护戒也。其中十缠十使。乃至八万四千尘劳妄想。皆当守护。令其寂灭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华严经云。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现前。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如是觉察。是为护戒。其或未能臻极。且依四念处观。亦庶几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