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证义记

  (三举。三和。剃发至顶。偈毕。停刀。师问彼云)。
  我已为汝。削除头发唯有顶髻。汝当谛审决定。若不能忘身进道。忍苦修行者。少发犹存。仍同俗侣。放汝归家。未为晚也。故我今於大众之前问汝。汝果能决志出家。后无悔退否。(彼答云 决志出家。后无悔退)汝果能决志出家。后无悔退否。(如是三问。彼亦如是三答)既能决志出家。而无悔退者。断顶髻於刀下。爱缠永绝。修梵行於僧伦。福慧渐增(彼师与剃发竟。复至和尚座前。手捧戒刀。白云)。
  我比邱(某甲)。今仗和尚慈悲证盟。为彼(某甲)剃发已竟。(和尚答云)善(作是白已。将刀送至座上。一触礼而起。退归原位)。
  (彼得度者。一拜而起。至於一傍。抖尽残发。整理衣服讫。仍於本处。长跪。合掌。一引礼近东座圣僧前。取先所置二缦衣及钵。送安和尚座上)。

  第九授沙弥戒

  (和尚鸣尺云)。
  善男子。汝头发既除。仪表异俗。但名形同沙弥。若受十支净戒。身居伽蓝。依师而学。食共大僧。着衣而[(歹*又)/食]。方名法同沙弥。是故我今先示汝沙弥衣钵。次授汝沙弥十戒。以便行用。不乖律仪。(和尚手持缦五衣云)此是汝沙弥所着缦条五衣。缦者。谓非割截缝成。而无长短条相。此衣汝凡出入往来寺中执役。与众服劳。一切时中恒披。不离其身。所以名曰作务衣。(放下五衣。持七衣示云)此是汝沙弥所着缦条七衣。凡一切入众清净时应披。所以名曰入众衣。(放下七衣。持钵示云)此是汝沙弥所持之钵。梵语钵多罗。翻云应量器。凡受食时应用。往来出入。当挂右肩。护隐在腋。(放下钵云)善男子。汝衣钵如法。戒可以受。汝自无始。乃至今生。妄想障覆心源。识情贪爱尘境。不知诸法。本无自性。於中种种取舍。广造恶业。身心既秽。净戒安受。是以汝今。恭对。
  十方三宝前。求哀拔济。愿无始未修之善。从今精修。一往所作之恶。更不再作。三宝垂慈。庶几纳戒。汝随我语。生大惭愧。洗心忏悔。称自己名(称已。上举偈。下随忏。一句一叩)。
  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罪障皆忏悔。
  皆由无始贪瞋痴。├─今对佛前求忏悔。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如是三忏。十二叩首)。
  忏悔已竟。我今先为汝。秉宣三归。正是汝纳体之时。汝当发上品心。受上品戒。所言上品心者。今对三宝前。发断恶修善利他之心。遍缘法界。一切情与非情境。而於所缘境上。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生不度。能发如是心。为之上品心。所得沙弥戒。为之上品戒。汝当内发如是心。缘如是境。外随我语。谛想领受。不得余觉余思。称自己名(称已。待和尚说一句已。求度者随说一句。勿得错乱)。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 我今随佛出家 某甲为本师(本师者。即座上和尚。自说己名) 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我世尊 慈愍故(如是三说。三叩。末遍加大慈愍) 上来三归。正是纳体於心。再加三结。得法圆满。谓之三番羯磨。称自己名。(称已)随我所道。
  我(某甲)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 我今随佛出家已 某甲为本师 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我世尊 慈愍故(如是三结。三叩)。
  善男子。三归三结竟。汝已得清净戒体。今为汝宣十戒之相。令汝识相守持。以护其体。称自己名(称已)。
  
  (和尚云)。
  受戒既毕。汝今已具沙弥之性体。应着缦五七二衣持钵。以表沙弥之外相。引礼大德。可为彼着衣诵偈。教知行持(引礼将座上衣钵取与。彼先自挂钵肩。次着缦五衣。教诵偈云)。
  善哉解脱服。无上缦五衣。我今顶戴受。世世不舍离。
  唵。悉陀耶娑诃 (又为着缦七衣。教诵偈云)
  善哉解脱服。无上缦七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诃 (又教彼向座展具。诵偈云)
  卧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地。奉持如来命。
  唵。檀波檀波娑诃 (令彼三拜。维那师举。大众同音齐和云)
  南无宝昙华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第十劝诫回向

  (和尚鸣尺云)。
  汝沙弥。今得鬓发落地。袈裟着身。入於善法聚中。出其尘嚣境内。日新道业。永舍攀缘。我今示汝五德十数。壮悦道志。依而奉行。所言五德者。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所言十数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今者食存五观。戒贪瞋痴故)二者。(知)名色。(是假悟我法二空故)三者。(识)痛痒想。(是妄心分别断烦恼障。及所知障故)四者(明)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五者。(照见)五阴(皆空故)六者。(知身虚伪犹如空聚)六入(村落。结贼所住故)七者。(善用)七觉支(故)。八者(常行)八正道(故)。九者。(了)九界众生居。(皆不免苦。空无常无我故)十者。(观)十一切入。(本自不生。性无和合故)此是沙弥。法应如是。既闻知已。恒记莫忘。若能精学躬行。沙弥十支戒净。二十四门威仪。五德渐立。十数通修。将来十师登坛。白四受具成比邱僧。入三宝数。绍隆圣种。功德难思。从斯已去。倍增净信。勿得怠惰。恣纵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以此剃发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三有。大众同音。念佛回向。(和尚鸣尺一声起座。合掌念佛。引礼呼彼沙弥礼谢和尚。三拜。起立於傍)维那师。举回向偈(大众齐和)。
  授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和尚下座礼佛讫。如常仪送和尚归方丈。随喜云集大众。礼佛三拜。彼沙弥仍到座前。礼谢左右大众。及维那引礼师竟。候大众去毕。彼剃发师将沙弥。回至祖堂礼祖已。即徃客堂库房等。处处拜谢毕。即收拾坛场)。
  证义曰。如来涅盘时。扶律谈常。嘱诸比邱。以戒为师。所谓续僧伽命脉。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然制律之初。首创五戒。出家之始。先说十支。百丈集录於清规中。为剃度正范。真至要也。迩来藏本多讹。久置高阁。流通善本。世亦罕见。剃度说戒。阒寂无闻。何怪乎佛法衰微也。兹者幸获真规。得睹斯范。系金陵。宝华山见月律师校正。宜广流通。挽回时弊。俾剃度沙弥。得闻正范。即老戒比邱。亦须玩省。咸遵佛敕。毋使遗忘。所冀见闻受持。共为苦海津梁。传佛正行。永作法门柱石。内崇圣教。得正法以恒隆。外翊王化。保山河而永固。幸勿轻视斯仪。致同搬演故事。此篇但便作法授受。故不赘录证义记文。所贵体达佛意名实相应。则不负君亲允度之深恩矣。

  (附)剃度规约(凡八条)

  夫丛林之设。本为十方衲子。办道修行。不畜驱乌徒众。恐成流弊。故童年剃落。多在庵堂静室。但请丛林住持。为说戒本师耳。若或壮年志道。欲为衲子。求丛林剃度。此沙弥得度。即大众之始事也。所关既重。则不得不慎为检择。以立贤圣之基。所有条约。备列於左。
  父母不许者。不留。(如果真心出家。须嘱其祈请父母允许后。再度)。  犯法脱逃者。不留。  身为他拘者。不留(如有职役乃至僮仆之类。若道心坚固。或令其求主恩放。或代为告其主人。行慈成就。必须主允。方度)。  身归邪教。混入佛门败坏正法者。不留(邪教。如无为。白莲。长生。天主之类。若其人真悔前非。留寺年余。察其确实。方允剃度。如系道家。改从释教。勘无他心。即可落发)。  无亲人送来。履历不明。无保荐者。观机定夺。若不远千里。真心求出家者。与其三归。延数月。加其五戒。延一年。或至三年。方许剃度。  允留后。熟读课诵。勤俭无过。方为剃发。考审不应者。不许。  既来求度。於礼仪清规等。当一一遵守。若纵恣放逸。匪类为朋。屡诫不改者。不留。  丛林出家。遵古禁例唯依住持一人。僧众并不得各受。违者。师徒俱出院。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附)上供疏式

  伏以。世尊断发。视王位如弁髦。圣僧出家。似翔鸟而脱绊。俾从凡以入圣。愿自度而利生。上宏佛祖家风。永作人天眼目。爰有大清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依止。奉佛剃度比丘某甲。求度沙弥某甲。是日至心拈香。归依娑婆教主。释迦文佛。灵山会上。诸佛圣贤。金莲座下。恭通情旨。盖因求度沙弥。俗姓(某名)(某甲)。年几岁几月几日(某)时建生。於今(某某)年月日。在於(某)寺。归依(某甲)比丘为弟子。改名(某甲)。剃染受戒。切念新度沙弥(某甲)。久滞世罗。未晓出尘之径。近参大教。渐知入道之门。嗟业系於凡笼。愧身羁於俗网。发心脱白。立志染缁。幸遇胜缘。遂兹深愿。由是敬献清斋一簋。聊陈葵藿寸衷。伏望洪慈。俯垂昭格。所愿慈光圆照。法雨普滋。使新度沙弥。披衣持钵。作佛法之栋梁。听教参禅。翻死生之窠臼。色身康健。魔障无侵。真操实履。到不思议之妙门。出世为人。振向上机之元旨。如斯陈愿果遂是期。右疏恭请三宝证明剃度受戒文疏。年月日。剃度比丘(某甲)。率新染沙弥(某甲)具疏。
  证义曰。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云栖莲池师云。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之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按云栖之言。引而不发。盖将以越生死流。登菩提岸。旷劫羁锁。一朝解脱。自利利他。度生无尽。而创始於出家一着。此所以非细故也。古之高人。以有见於此。故出家为莫大因缘。十分庆幸。如鱼纵壑。似鸟飞空。既具斯心。故纵於一切行门。乃至十戒。二百五十戒。十重。四十八轻等。遵奉行持。无有疲厌。今则不然。或父母因贫苦。而舍之空门。或本身为事故所迫。而勉求剃染。其初原未尝发真实心。故其后亦不乐真实行。全赖为师者。先纳之於戒律之中。而又时加训诲。俾之习气渐除。则道心渐固。中人之性由教而入者居多。庶几可望其习与性成。而日进於高上耳。五分律。佛敕舍利弗度罗睺罗。先与授优婆塞五戒。后与剃发。授沙弥十戒。此剃度授戒最初之模范。柰何今之出家者。既多非发心之人。而为师者。复不代为根本之虑。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仍是名闻利养之心。应酬世故之事。求其实为生死自度度人者。鲜矣。即间有之。无如始基不立。终归废弃。语以受戒一事。则以当俟三坛总授为辞。无论衣钵无资。或事故耽搁。年复一年未沾戒品者不少。即幸而身登戒坛。而习惯非法。反以法事为故事。旅进旅退。勉强支持。至於满散而已。噫。受戒千百。得戒几人。法门之衰。由是之故。窃谓此中。师徒均有过咎。而师之过咎。似为偏重。禅林宝训。黄龙云。父严则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模范也。譬治诸地。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於千仞之山。吾亦与之俱。困而极於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妄之尽。彼则自休也。又云。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师无训约可乎。按目连问佛经云。迦叶佛时。有比丘度弟子。不教诫。多作非法。命终生火龙中。火龙法。七日一对。火烧其身。肉尽骨在。寻后还复。复则更烧。不能堪苦。即观宿命。自见本作沙门。不持禁戒。师亦不教。便瞋本师。念欲伤害。后师与五百人渡海。龙来捉船。众问。何为捉船。答曰。汝等下此比丘。放汝使去。问曰。此比丘。何预汝事。都不索余人。而独索此。答言。本是我师。不教诫我。今受苦痛。是故索之众见势不可已。将捉比丘。以着水中。比丘言。我自入水。不须见捉。投水丧命。众乃得全。以此验之。不教徒众。为害非细。又优婆塞经云。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善戒经云。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堕三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堕地狱。由此观之。沙弥受戒。诚为法门之切缘。受而不持。尚有失教之过。况师不教授。但令形同沙弥。实是白衣。不特始基不立。终无岑楼巨阁之望。行将日弊日坏。而有偭规越矩之行。岂非为师者之大咎哉。今此剃度正范。乃江南华山见月律师所校正。上合佛敕。下合时宜。意美法良。凡我释门。当共宝而遵行之。

  付戒

  (戒列三坛。先一坛为未受沙弥戒者而设。若已受沙弥剃度十戒。则一切佛事仍随众。唯初坛忏摩。即须另审十戒 贴报单 预备礼物 预请诸执 预习佛事 酌定戒期 右师派白)。

  初。贴报单

  ○本寺。谨择 月  日。开新戒堂。传授千佛大戒。凡欲求戒者。预备 三衣。钵。具。经。律等。宜早来山。进堂演习律仪。毋使临期仓卒。特此预闻      ○○寺监院(某甲)告白。
  证义曰。此章报单。数月前。实贴山门外。乃古规也。近来远近遍贴。咸使周知。亦属可行。报单上。有加两序恭请方丈传戒者。或有请本常住(某)和尚者。书明亦可。若但贴今(春冬)传戒四字。似属太简矣。

  次预备礼物

  ○凡求戒者。自预备三衣。经。律。钵。具。衣囊。钵囊。钵帚。布。食巾。钵垫等。又备和尚香信三钱。二师香信二钱。戒堂香信二钱。知客香仪一钱。照客使金三分。戒牒十师斋银共三钱。刻印戒录六分。戒堂灯油五分。礼佛香烛三钱二分。通共一两五钱六分正。俗呼攒单银。是也。若在常住允执日久者。攒单银减一半。余俱照例。其余小食。剃头。烧浴。纳坡。堂内香灯。值坛。乃至应用物件。应各谅力。不得勉强。其十师斋银。至期。教授谅其多少。令本堂送入库房。香烛牒银等项。教授与本堂合办。戒堂内小食等项。一应开堂办理。若设斋设腐等事。俱交库房办理。不涉本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