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沩山警策注(宋守遂)
沩山警策注(宋守遂)
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若顿悟正因两字。则百川会海不辨源流。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超出尘劳。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
论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及净居。四空并四禅。为二十五有也。
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
内心外境虚妄不实。皆妄识所变。若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寂照光中了不可得。
不用将心凑泊。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情伪不真。物本非物。
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
不必断妄而续真。法性周流而自适。
闻声见色。盖是寻常。
只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不妨分不分。
者边那边。应用不阙。
空劫今时理事无隔。不动道场遍游尘剎。
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
行解既正。表里相应。
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
兼济之道。自他获益。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履践玄途。非止一生两生。步步蹈佛阶梯。更无退转。
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
佛为三界导师。经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既行古佛之道。为众生作轨则。引令出离。
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凡入圣决定不悞。唯恐学者不肯留心。如存如亡或进或退。则不可造入。自此已下。别就根机当穷教意。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於教法留心温寻贝叶。
根机不等。别开方便之门。温故知新。要须因指见月。
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
传教导迷须具教眼。故云必须以此扶持。
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威仪肃静行止可观。内德既充方为法器。
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前喻从法。古云。青萝因缘直上寒松之顶。以内因外缘互相成之。方趣无上之果。广利群生。
恳修斋戒。莫谩亏踰。
亏者缺也。踰者越也。
世世生生。殊妙因果。
因果历然。
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
若善用其心。则得佛法分。
徒消十方信施。
为资道业施将来。道业不成争消得。
亦乃辜负四恩。
自己沉沦反成辜负。
积累转深。心尘易壅。
过累积之日深日重。心尘污坌杜塞灵源。
髑途成滞。人所轻欺。
根尘滞塞解行颠邪。背本逐末被人轻贱。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教云。十方世界诸菩萨。念念趣求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若不如此。徒在缁门。荏苒一生。殊无所益。
不如上所说修行。则可知理也。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於庸鄙。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
好恶自看。无人替代。
息意忘缘。
内息意外忘缘。
不与诸尘作对。
内若不动。外无所为。
心空境寂。
心本空。境本寂。
只为久滞不通。
无始迷昧。背觉合尘。
熟览斯文。时时警策。
觉斯文。警斯意。
强作主宰。莫徇人情。
人情浓。道情微。
业果所牵。诚难逃避。
天作孽犹可逃。自作孽不可逭。
声和响顺。形直影端。
因果酬答。譬之影响。
因根历然。岂无忧惧。
识法者惧。
故经云。
说一切有部经。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惑造业如影随形。未证圣果业熟须受。
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
三界羁縻犹如牢狱。
弩力勤修。莫空过日。
念念不迷方真修。莫空过。
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复度他者。如来应世。沩山自知三界众生过患如此。更能劝他行持。非地位之人安能如是。次证誓愿。
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信兹言。行兹行。皆佛法之伴侣也。
乃为铭曰。
重颂前来警策之大略。
幻身梦宅。
四大幻身。三界梦宅。
空中物色。
不实如空花。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妄法非三际可得。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生死出没无有定所。升谓人天。沉则苦趣。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三界如蚁循环。轮转无已。
贪恋世间。阴(五阴也)缘(十二因缘)成质。
世间有三种。智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此论迷情贪恋有情。器世间非谓智正觉世间也。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妄法本空。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根本智受无明熏。真随妄转。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我执法执。计着亲疎。爱憎名字。造业受报。皆无明所惑。
光阴可惜。剎那不测。
剎那生灭。不可虚弃光阴。不进古佛之道。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非但空过一生。未来凭何通达。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六识之贼自劫家宝。若悟八识可为四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则六门皆智为前导。何迷可得。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三界六道何由出离。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访求明眼师友。示真出离之要。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明心达本。去其伪妄。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既知四大根尘三际无实。众苦皆空。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穷究渊源。顿悟佛之知见。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内心外境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法喜禅悦卷舒任运。四威仪中止观齐运。
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一念不生。诸缘顿息。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谁是知音者。不须更忆庞居士。天上人间只自知。
注沩山警策(终)
道无今古。人有悟迷。是故释迦老人承愿力。示现鹿野苑至跋提河三百余会。言无言言。开示人天。令各悟入佛之知见。惟四十二章经.遗教经者。是始终教诫法宝也。后汉永平间。迦叶摩腾.竺法兰持前一经东来。焚验有灵。立教与宗。梁大通间又得西天二十八世祖达磨大师传佛心印。前来直指。与经符契。是我此土人有大乘根器。而有大幸也。可大师者立雪断臂求问妙道。言下有悟。执侍数载。三拜得髓。授受衣盂。七传而至百丈。百丈得黄蘗运公.沩山佑公大振玄风。增辉佛日。沩山因见学者少有放逸。遂述法语。警其未悟。策其未到。文简语直。义博意深。丛林中以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沩山警策谓之佛祖三经。能一览而直前者。不历多生便可成佛作祖。宣和间又得遂禅师直注深义。初学易通妙矣哉。自此有志於道者省力甚多。不怀香而见佛祖。不动步而登觉场。今静山慧大师抽衣资锓梓于吴中休休庵。以广其传。奇哉。以财锓梓名财施。以教传法名法。施财法二施名大施。佛云。能行大施者。决证菩提。静山将来种智圆明。十号俱彰。因此胜缘也。览斯经。者却宜净心如虚空。向未开卷以前着。眼掀翻窠臼。洞彻玄微。挽回真风。大兴末运。若也见义勇为。将来亦可成器。其或循行数墨。辜负佛祖多矣。
至元丙戌灯节绝 牧叟 德异 叙
释志峰与志道觉温施主金氏曰。大难者重刊佛祖三经。来请予跋其尾。予观其书。四十二章也。遗教经也。沩山警策也。立法创制纤毫未遗。成佛作祖正路斯在。道上人法施何可量哉。学者目此书如严师在上。捡身若不及。则可矣。如或不然。三经亦虚文矣。岂不惜哉。
青龙甲子十月 日 推忠保节同德赞化功臣三重大匡韩山府院君李 穑跋
前二经。佛所说也。后警策。沩山所说也。三经实学者入道参学成佛作祖之蹊径根本也。遂禅师注出。节下生枝也。静山不然。扫险枝叶复。绣梓以广其传。盖欲人人与佛祖骈肩接足同一受用。其心亦可尚矣。学者傥能遵而行之。则佛祖即汝。汝即佛祖。忽若一个半个才出母胎便具超佛越祖作略。则此经皆为剩语。
时丙戌春中前觉根比丘 益大 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