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智证传
智证传
香严闲禅师偈曰。有一语。全规矩。拟思量。带伴侣。踏不着。省来处。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得旃檀树。
传曰。枣柏论曰。乌洛迦旃檀香者。乌洛迦。蛇名。旃檀者。香树也。明此蛇最毒。常患热毒。以身绕此香树。其毒气便息。表若有众生闻说心境俱空。本无体相。无有处所。无一法可得之香。信而悟入。一切烦恼毒气自然清净。予以是知殷勤抱得旃檀树之语。非苟然发也。
楞伽经曰。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名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传曰。僧问九峰禅师曰。深山中还有佛法也无。答曰。有。僧曰。如何是深山中佛法。答曰。石头大者大.小者小。今学者闻举。便欣然以为解了。有诘之者。则曰。触目全真。头头显现。嗟乎。此所谓观指不得实义者也。予尝与僧自逍遥山。经乱石涧入五峰。休於树阴。举此因缘。作偈曰。石头若是佛法。法身应不灵圣。佛法若有大小。法身应分少剩。枯骨头上没汁。衲僧眼见不信。八万四千法门。一句为汝说尽。
石头参同契曰。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传曰。此语之妙。学者罕能识之。盖子之得其母。则不假取於人而自信者也。圭峰密禅师初读圆觉经至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恍然而悟。如子得母也。
破色心论曰。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色等诸入。皆是实有。何以故。以识能取外境界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离色.香等实有否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否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否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於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多微尘和合不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故。问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此偈明何义。若诸微尘从六方来。六尘和合。若如是者。尘有六方。若有六方。则有六相。又若微尘有处所者。不容余尘。是故偈曰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相故。若六微尘唯一处者。一微尘处有六微尘。若如是相者。六尘一处。若一处者。则六尘不可得见。何以故。彼此微尘无差别故。若如是者。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见。是故言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故。一尘者无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见故。
传曰。卫世师等。起一种执。执离头目身分之外有一神我者。此神我有而不可见。故论称一微尘。若离色.声.香.味等外。而有此一微尘。应如神我有而不可见也耶。尘如果有六方之相。则晓然可识不可杂。故曰不容余尘。又若六尘和合而不可见。则山河大地亦不可见。以皆是和合。於尘和合。则不可见。於山河大地亦以和合。独可见乎。无是理也。但诸佛境绵密难见。非世喻可。况四量之中。有圣断量。谓凡法不入现量.比.似之量者。则以圣断量定之。如世尊言三界唯心。
大智度论曰。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识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闻声。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闻声。声无觉.无根。故不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随生。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难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法能作.能见.能知。如偈说。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佛法能见。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佛法说。
传曰。有僧尝问荷泽会禅师。见闻照声色时。唯复抗行耶。唯有先后。答曰。抗行先后即且止。汝毕竟将什么作声色。僧曰。如师所论。则无声色可得也。於是再拜。即日发去。后隐於蒙山。
首山念禅师。有僧问。如何是佛。答曰。新妇骑驴阿家牵。僧曰。未审意旨如何。答曰。百岁翁翁失却父。僧曰。百岁翁翁岂有父耶。首山曰。汝会也。又曰。此是独坐无尊卑。从上无一法与人。
传曰。首山高弟。有神鼎諲禅师。尝问僧举似此语。作偈曰。新妇骑驴阿家牵。谁后复谁先。有问又须向渠道。新妇骑驴阿家牵。是老以无师智.自然智。吐称性语。能形容不可传之妙。耆年住山。学者从之。有问而默。则疑以为不肯为我说。有问有答。则是以言遣言。世谛有为。此意所从来远矣。阿难尝问迦叶。世尊付金襕之外。更传何法。迦叶呼曰。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剎竿着。
宝公十二时偈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从前染污人。若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传曰。僧问云庵。如何是道。云庵曰。宝公云。若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汝今求佛道。虚空向汝道什么。其僧於是大悟於言下。昔亮座主参马祖。祖问。汝称讲经。将何物讲。对曰。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如何讲得经。亮厉语曰。心若讲不得。莫是虚空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得。亮亦契悟。归谓其学徒曰。我自谓平生讲业。天下无能过者。今日见开元老宿。一唾净尽。我从前见解。皆欺诳汝。遂渡漳水。隐於西山。予尝作渔父词。歌其标韵曰。讲处天花随玉麈。波心月在那能取。旁舍老师偷指注。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归对学徒重自诉。从前见解都欺汝。隔岸有山横暮雨。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
洞山尊贵旨诀。
传曰。云居膺禅师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将作等闲。这里是什么处所。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些子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驰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同学太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首尾。八十翁翁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又曰。汝等诸人。直饶学得佛边事。蚤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余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於圆孔。多少譊讹。若无恁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亦无用处。未离识情在。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差之毫厘。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阁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照於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识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升天底事。须对众扬却。十成底事。对众丢却。掷地作金声。不得回头顾着。自余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予味云居之语。知尊贵之旨须自悟。噫。垂衣裳而天下治者。尧舜也。
圆觉经曰。金刚藏菩萨问世尊曰。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而世尊答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传曰。圭峰曰。此段义穷尽甚深疑念。故菩萨难意云。众生本佛。今既无明。十方如来后应烦恼。佛答意云。即此分别。便是无明。故见圆觉。亦同流转。如云驶月运等。但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如翳差华亡。众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鲜解。解亦难臻此境。翠嵓真点胸好问僧。文殊是七佛之师。因甚出女子定不得。罔明从下方来。因甚却出得女子定。莫有能对者。独英邵武方其问时。以手掐其膝而去。真笑曰。卖匙筯客未在。予以谓英邵武可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者耶。
永明禅师。有僧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答曰。近代以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狥文迷旨之者。何契道源。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传曰。肇论曰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着。若有取着。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知真知不落有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示。若明宗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也。魏府元禅师曰。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临济四喝。
传曰。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铓。锯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停机。即成渗漏。探竿影草。不入院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此四偈。予年三十五时作。今五十二。偶阅旧书见之。於是喟然而叹。昔李北海以能书名世。而世争师其笔法。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四偈有旨。的如学北海书而似者耳。首山上堂曰。昔兴化和尚示众云。大众。兴化放你诸人不得。不得如何若何。须是单刀直入。兴化为你证据。时有旻德长老。出众礼拜。起便喝。兴化亦喝。旻德又喝。兴化又喝。旻德便休。兴化乃曰。适来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也较不得。何故。他旻德会一喝不作一喝用。首山曰。看他兴化与么用。为什么放得他过。诸上座。且道什么处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前一喝。后一喝。且道那个是宾。那个是主。虽然如是。亦须子细。便下座。又曰。二俱有过。二俱无过。予观首山。可谓临济.兴化的骨孙也。
洞山五位。
传曰。天下后世学者。多疑达磨所传之意。使可祖自求其心且不可得。矧所谓洞上五位者耶。是不达先圣之远略。所以防闲异道邪说之摩拂正法也。故特建法幢。意若曰有能通达其旨趣。受用其法门。临机无疑。遇缘不退者。即吾法流。不然。非其眷属。故有五偈。皆精妙秘奥。非上智大根莫能到其境。今丛林闻其偈。如人闻其父之名。可闻而不敢道。嗟乎异哉。其偈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既曰不相识而怀昔嫌。岂真然耶。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方认影耳。何谓觌面无真乎。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莫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莫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正中来。则独倡而未和。偏中至。则宾主叶和也。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独此一位。没偏正之名。此其难和。盖所谓。出凡圣路学。离心意识参。及尽无功虚玄妙道者也。然其要。拟心动念。即迷宗失旨。故汾阳偈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会。唯有那咤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净。振铃还许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芒失却威。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菩萨行处。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传曰。龙胜曰。忍为最妙。行者当作是念。我若以瞋报彼。则为自害。又我先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当偿。若於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又忍为磔磲。能莹诸功德。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益发其明。求佛道利众生之利器也。永嘉作证道歌。叙六度而以忍为首。曰。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扬州建隆庆禅师有卓行。黄龙南公高弟也。为东坡.少游.孙莘老.邹志完诸公所礼敬。有门弟子怀奸。少丛林。为庆呵辱。不胜其忿。走白莘老.少游。曰。诸公以建隆为有道者。然无奈其好欲。尝私一尼童。知之否。诸公大惊。知其谤。因造其庐问之。庆笑曰。实如所传。竟不复辨。人以为难。庆后殁。火化得五色舍利不胜数。其平生践履之明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