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心赋注
心赋注
会万物为己而成圣人。
肇法师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夫云圣人者。圣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净秽在我。
一两真金。胜[迭*毛]花千斤之价值。
高僧释道世云。勤勇忏悔者。虽知依理。须知心妄动。若真悟心远离前境者。如经云。譬如[迭*毛]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喻能观心胜。即灭罪强。又华严策。问。二障尘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断名。十地圣人分分渐损。如何一断一切断耶。既越常规。难以取信。答。惑本无从。迷真忽起。迷而不返。澜漫无涯。若纤云布空。其来无所。须臾弥满。六合黯然。长风忽来。倏尔云尽。千里无点。万像历然。方便风生。照惑无性。本空显现。众德本圆。八万尘劳皆波罗蜜。恒沙惑障并是真源。眼翳未除。空华乱起。但净法眼。何惑不除。滞执坚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树。改伊兰四十之由旬。
经云。一株檀树。能改四十由旬之伊兰林。况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无生一法。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机。滔滔法海。堕无明而不可隳。纵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门。唯对上机。方能信入。沦五趣而不坠。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变易之法故。
设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灵常在。
如般若吟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又首楞严经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等觉不迁。随物周旋。
经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谈实相。若等觉之心即不动。以染净之觉随缘而作诸法。亦不坏诸法而谈实相。以诸法无体不可坏。若坏即失诸法本空故。
为出世真慈之父。作归宗所敬之天。
如宗镜录中。立真心为宗。祖佛同证。即不立众生缘虑妄心。此心无体。诸经所破。然此妄心无体即真。故不用破。以众生执实。故须破之。宗镜录云。心有二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法可破。而无所破。以无性故。百论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见熟时焰。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自性空。众生取相故着。为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二常住真心。无有变异。即立此心以为宗镜。识论云。心有二种。一相应心。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便相应。二不相应心。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者是相应心。不相应心立为宗本。
一雨无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虚绝量。众器而各现方圆。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润不同。楞严经明方现方空。圆现圆空。若除器方圆。则空无所在。
既在正观。须当神听。
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神听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门。蹑如如之道径。若玻璃随物而现色。於自体而匪亡。
如玻璨珠。虽现外色青黄赤白。不失珠体。
犹金刚对日而分形。逐前尘而不定。
如金刚珠。於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随缘。不失性是不变。
菩提窟宅。解脱丛林。澹泊而慧眼何见。杳霭而大智难寻。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广。横竖难量。山未为高。海未为深。又遍界盈空。无法可现。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华严经颂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乱。皆从自想起。
轮王坐妙宝床时。方能入定。
轮王坐妙宝床时。入四禅而心离五欲。
菩萨戴法性冠处。始得明心。
菩萨着法性冠处。见一切法悉现在心。
滞念才通。幽襟顿适。成现而可以坐参。周遍而徒烦游历。
此一心成现法门。不用一点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云。沙门采宝。不动神情。其宝自现。又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如瑜伽仪轨释云。夫欲顿入三业。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观。瑜伽仪轨释。如来法身观者。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闲处。摄念安心。闭目端身。结跏趺坐。运心普缘无边剎海。谛观三世一切如来。遍於一一佛菩萨前。殷勤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深起悲念。哀愍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尽无有余。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廓然周徧。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达无不是。统法界以为家。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盘之宅。如法集经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诸珍宝。亦以虚空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以智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悲性遍一切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荣。一念咸收。邪正俱济。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於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大灌顶经云。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后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文。经云。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盘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盘。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盘。如上真实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者。可以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刺血为墨。而书写之。不可顷刻暂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虚。将大地为标的。
如与大地为的。所射无不中者。如观心人。所见无不是心。终无一尘有隔。如入楞伽经偈云。无地及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人体及五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
至道无隔。唯理堪亲。
若洞达一心。能通万汇。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盘经云。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示。经末复说。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见佛性。并如於盲。华严疏释。以三谛为指。指为旨趣。义甚分明。一时横观。皆观三谛。竖亘十地。亦证三谛。第一指者即示俗谛。言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谛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三示中道为三指。经云佛性即是无上菩提道种子故。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三谛。喻於三指。
霪顶而甘露光新。
顿悟一心之时。如醍醐入心。甘露澍顶。
寂默无言。因居士而荐旨。
文殊问维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门。居士默然。斯乃显一心不二之妙旨。
虚空绝相。化阇王而悟真。
文殊菩萨化阿阇世王。王以袈裟亲自挂文殊身上。而不见文殊身。及挂大众。亦不见身。返挂自身。亦不见身及衣。但见虚空相。因兹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调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觉床。饮菩提浆而[(歹*又)/食]禅悦食。
大涅盘经云。汝等虽染衣出家。未披如来大乘法衣。法华经云。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识心达本。故号沙门。举足下足。乃至着僧伽棃。念念皆与摩诃衍相应。饮正法味。[(歹*又)/食]涅盘食。所以阿难为不了心宗。忏悔云。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如黄蘗和尚云。达磨西来。唯传一心法。直下指一切众生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识取自心。见自本性。莫别求法。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犹如虚空相似。实无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祗是有而不见。又云。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更无有异。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又仰山和尚云。顿悟自心无相。犹若虚空。寄根发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无别所持。无别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财知见。举目而皆入法门。华藏山河。立相而无非具德。
善财童子。登山入阁。皆证法门。以真心遍一切处故。随处发明。咸得见道。所以还源观云。华藏海内。其中莫问若山若河。皆具如来时智德。
群蒙尽正。一槩齐平。迹分尘界而不浊。性合真空而靡清。体凝一味而匪缩。用周万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动。虽随事开合。任物卷舒。其体未曾增减。设对机说法。广略开遮。不可执方便之言。迷於宗旨。如华严经颂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似天中意树之林。常随天转。
天中有如意树。常随诸天意转。
若人间心想之处。还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经云。一切国土。唯想持之。华严经颂云。一切诸国土。想网之所现。幻网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又论云。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
贫济骊珠。幽冥玉烛。如来宝眼而自绝纤毫。
佛眼无外。岂立纤毫。
金沙大河而更无回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见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咸味。物物圆通。犹色里之胶青。门门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铭云。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持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色里胶青者。书云。青出於蓝。而青於蓝。冰结於水。而寒於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乐性。则是色总持门。如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具历诸法皆然。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不异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法性空。既无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观。色尚不可得。空观。云何当有趣非趣。即中道观。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无碍之义。故随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独步。莹彻摅情。意根净而宝坊净。
净名经云。心净即佛土净。又云。心净故众生净。心垢故众生垢。如一切垢净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如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是以华严经颂云。佛剎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又摄论云。一切净土。是诸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佛地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外。别有实等净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净心所感。离佛自心之外。别无能感。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严经云。毗舍如来摩持地菩萨顶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雾以披天。神襟顿爽。似拨云而见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时。顿消积滞。如弥勒成道偈云。久欲度众生。欲拔无由脱。今日证菩提。豁然无所有。
一道逍遥。群心仰慕。保证而犹玉玺之真文。
一切万法。皆为心之所印。如王宝印。无前后际。故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见有种种矣。
包藏而若琼林之宝库。
第八识包含。犹如库藏。含藏十法界种子。无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贤菩萨。首楞严经颂云。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初学易亲。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严经云。弥勒菩萨云。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