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初学记
初学记
大道须排十地 均摊乃作三乘 释道儒分三教 经书山海无穷 若能收属道德 徒劳万户千门 文字屈指数沙 统属三乘十地
以佛教会通儒道二教也。所以会者。儒资戒律。道助禅那。门户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摄百川全收之义也。初二句总举其本。次二句派总为别。次二句以本夺末。后二句摄末归本。
第一须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谁建立。有二义。前九位是渐教。二乘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顿教。大乘佛及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问下文多依法华所立。法华宗於会三归一。今但说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顿教大乘。即一乘也。会前三乘。归一佛乘。故经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则为顺经文。二则所宗三乘故。问此顿教大乘。即一乘者。为在十地之外。为在十地之内。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十地之内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据今现文。即在十地之内。虽云一佛乘。即是会三所归之一。亦是对三显一也。若据证宗论说。妙觉大乘。当第十一位。三乘十地。总会归于顿教大乘。即是会渐归顿之意也。记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须陀洹果者。即声闻乘中第一果也。此当菩萨十地中第二离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萨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觉地。则在菩萨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欢喜地。却以二地为初。乃至十地为九。却以妙觉。揍成十数耶。答自有深意。初欢喜地是见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萨依此。修於三学。三学之内。戒最在初。二离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从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为初位也。又况初欢喜地。表於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当以戒行为先。问大品中说乾慧十地第九菩萨地十名佛地。谓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将菩萨十地。增减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刚十八住中。第十七证道住。配欢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国土净具足。方以第二离垢为第一。乃至以法云为第九。等觉地为第十。与此例同。又菩萨十地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故得引用。圣师立教。据自所证而说。不可拘其出处也。
进修一果一向 证得一分报身 一重身光出现 一分尘垢去除
言果向者。果乃酬於趣向之因。向者向於果。故合先向而后果。今不尔者。意在果故。修证果向。盖不同时。皆以苦集灭道。而为进修之本。如俱舍说。证得一分报身者。由是渐次十位满后。称为圆满报身。故弥陀忏中。礼清净海众。总名满分二严身者。即是从一至九。皆名为分。直至第十。方得称满。运心普礼。故云清净大海众也。一重身光出现。重字宜作上声呼。即不轻之谓。若作平声义者。一重两重。以表重重之义。如云一灯二灯至百千灯。不妨后后益明也。一分尘垢去除。即是第二离垢地名也。到此位矣。法尔自知破戒有罪。故性不杀盗等。性本自然。不由人教。故云离垢。即离破戒之垢也。
便超欲界六天 已得初禅小果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此之六天。未离欲心。故名欲界。今须陁洹已预圣人流类。已绝欲心。故云超越初禅小果。初禅非小果。小果得於初禅。初禅有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言初禅者。禅有四界。此当第一。故名初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定也。定能发慧。故经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以此三天。为初果人报身受用之土也。
世间名利不求 烦恼客尘不染 终日持尘合觉 经中立作预流 已预圣人流类 诸漏未得尽除 更须七返人天 渐入有余涅盘
初三句对前显胜。后三句对后彰劣。中二句正立果名。既入圣流。蝇利蜗名。终不介意。一切众生。不成圣果者。皆由客尘烦恼所悞。今不染着。则自然背尘合觉矣。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预者入也。流者类也。已预圣人流类故。言诸漏者。诸言不一。要略有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漏者。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既未尽除。则人天未免。言七返者。七来人中。七生天上。如七步蛇。所螫毒力定故。前三果皆名有余涅盘。故云渐入。
恐为小器易盈 勿向人前夸道 誓求无上菩提 早达漏尽那含 便是生死彼岸
初二句诫其自伐。后三句劝其进修。
死时吉祥好相 直展一指示人 其尸不臭不坏 从来表法如然 得意生身此是 道膘迤逦增深 精进兼修助道
吉祥好相。不受痾缠。坐脱立亡之谓也。一指示人。表得一果也。二果展二指。三果展三指。例此知之。其尸不臭不坏。表得初果故。故云从来表法如然。意生身有三种。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势力任意故。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随理自在。如意现生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即事无相随机赴。意自在故。上皆望后佛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今此义当第一种也。迤逦。次第渐进之义。助道有二义。通途言之。除此三乘十地为正道。外皆是助道。如日用六事法等。二则最后顿教妙觉佛乘。是其正道。从初至九。皆助道。前义为优。何者。文云精进兼修助道。意云。精进之人。除此三乘十地之外。兼修百行。皆为助道。如寿禅师。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来。且言住薄地者。谓此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渐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来。如本位说。
进修二果二向 证得二分报身 两重身光出现 便与发光相对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发光者。即是菩萨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觉自知 切莫夸逞外人
果位圣人。权现凡身。与其同事者。意在摄生。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等。乃自觉自知之谓也。
已起梵众梵辅 便生色界二禅 此位诸漏未尽 凡夫习气未除 更须一往一来 或生欲界天上 梵语斯陀含果 此云更一往来
初二句对前显胜。次二句对后彰劣。后四句正释本名。色界二禅。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徧净光。以此三天。为报身受用之土。不拣圣凡。皆有习气。虽证果圣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拣之也。或者。不定之辞。不定生於欲界天中。或生人间故也。更一往来。证成上义。
切要安身寂静 勿令俗事萦牵 精进波罗日用 早令金矿分离 已见无生无灭 又知无我无人 正好着力修行 报答四恩三有 堪消施主供养 已成无相福田 不独人间庆贺 更兼神鬼钦崇
初四句立志。金矿举喻。佛性真金。烦恼矿秽。早使分离。佛性显时。烦恼灭也。次四句成功。无生灭证真常。无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义。三有从略说。后四句销供。道业既成。堪可销受人间供养也。福田二字喻说。堪为人间种福之田。言无相者。不作有为因果之想。即达三轮体空之意也。人间庆贺者。可谓一人得道。万口称贤。
第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谓欲界烦恼。二性繁杂。如淤泥不殊。今此圣者。已永离故。名为出也。不还之义。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说。有其七种。别辨成三。欲界一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一。於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广者。以是有学位终故。
进修三果三向 证得三分报身 三重身光出现 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与菩萨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出初禅二禅 又见三禅境界 此位诸漏已尽 生死永不沉沦 梵语阿那含果 此云更不往还 蝉蜕便归寂灭 跳出烦恼火坑 一者寿等太虚 二者极乐无忧 三者不负檀越 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徧净。以此三天。为此位圣人报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对前显胜。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显。后四句成功。
汝是教门祥瑞 令人稽首归依 未成无上菩提 早是人间希罕 愿君勇力修行 六通罗汉在近
初二句称赞。次四句劝进。
第四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梵语。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故。一曰不生。亦曰无生。二曰杀贼。三曰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也。
进修四果四向 证得四分报身 四重身光出现 正是漏尽声闻
初三句例前。后一句证果。前位已云诸漏已尽。今云正是漏尽声闻。岂不重繁。前约胜进说。今是自分说。漏亦多种。今方俱尽。即诸漏已尽等也。
梵语阿罗汉果 此云应受供养 便有三明六通 草略为君解说 一者声明不惑 二者色明眼辨 三者思明无疑 更有六通作证 天眼通而无碍 天耳通彻远闻 他心通彼意念 宿命通记前生 漏尽通达无我 变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应受供养。应字平呼。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三应不受后有。今惟一义。人所熟闻故。第二位云。堪销施主供养。今云应受供养。优劣非无。前以功业堪销。今则正当职分。前但人间。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说三明六通。初二句总标。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知三世故。说此三明。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在。即六通中之三也。余三不得称明者。余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闻声。他心缘他别想。是故余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说。次三句三明。却与适说不同。第一声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义同天眼。第三思明。义当漏尽。然且强配。记主必别有据也。后七句说六通。於中初句总标。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与明。经论皆异。并如智论第三广说。恐烦不引。
真是渐教小乘 理合一身自度 譬如驱羊拽车 独自牵出火宅
初二句诫劝。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驾车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达大乘深妙。不堪为人法师。且可自度而已。
报属十三梵天 称呼六通罗汉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禅四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四无想。次句依德立号。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下文与此唐梵影略也。言缘觉者。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故。法华经云。为求缘觉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此义也。或曰因缘起觉。故名缘觉。即是观缘悟道之意。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烦不录。
进修五果五向 证得五分报身 五重身光出现 现前五地一般 渐教二乘了毕 到此缘觉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现前五地一般。在菩萨十地中。第六现前地。今趱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如向说。后二句结属二乘之名。
报属十八梵天 此是大乘停半 独觉独自觉知 未可为人师范 犹如将鹿拽车 独自牵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禅。总有十八天。今云尔者。第四禅中。具有九天。前罗汉位云。报属十三梵天者。自四禅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禅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处之文。并举末后一天为数。故云报属十八梵天。如此则此位自有五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净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时。前五是小乘。后五是大乘。今当第五位。故云尔也。独觉独自觉知。释名。未可为人师范。诫劝。末后二句喻说。鹿非驾车之用。以表此位。权渐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为人师范。且可自度而已。
次作三乘教主 直须十地安身 暂宿门外草庵 莫住化城小果 昔日五千退席 尽是声闻缘觉 譬如贫穷乞人 得少便为丰足 恰是众里糟糠 见佛咸德走去 不堪受斯大法 正是憍慢比丘 犀猊生得狐兔 鸾凤产下鸦鹊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证。并是法华经文。后二句喻明。
奉劝后贤高德 莫学小器辟支
上句劝。下句诫。
第六远行地。
后四位是菩萨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萨是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更有多名。既异翻不定。今用梵音也。远行。在十地中。当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义也。在彼约其多劫修行。故云远行。今则不尔。下文自说。
修行得到此位 证得六分报身
六分报身。例前位说。从初发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最难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