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

  答。有二门义。一竖望。正为门收一人者。二横论。正被门收多人者。
  问。竖望之人理无疑难。其横论者。三机同会。合依何机。判作何教。
  答。於此复有兼正之义。依正所被。判作彼教。不依兼判。
  请示一途。
  答。如初时说阿含等经。正被小机。随正所判为有教。
  问。阿含会下。大乘之机为归何处。若归后时。机教相背失。教初机后故。若从初时。以大居小失。
  答。有隐显两从。隐从初时。无机教相背失。显从后时。无以大居小失。深密小机。仿此说之。
  问。如第一时说华严经。又且如何。
  答。正被大机。故将机教。显从后时。隐从初时。
  问。小机归何。若归后时。以小归大。若只初时。教后机初。亦是相背。
  答。以兼从正。隐从后时。机教不背。不说显从在初时中。何以故。在本时故不须说从。大闻遗教。亦仿此说。
  问。何故大闻阿含。从机不从教。大闻华严。机教皆从。俱在初时而听教故。
  答。有一体异体义。一体而将机从之。异体而机教并从。
  问。谁望谁说。一体异体。
  答。将教望时。说体一异。且如初时。是有时分。阿含经亦是有教。时教同有。是为一体。一者同也。是故但将大机隐显从之。如华严经是中道教。与初有时是其异体。是故总将机教隐显从之。故云一体。而将机从之。异体而机数并从也。
  因问顿渐不同。何名顿教法门。
  答。不立阶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问。与三祇教一何相违。
  答。不相违背。
  问。何不相违。
  答。彼约性说。又约久修。此约相说。又说初修。若约性者。一念亦无。若约相说。三祇仍近。若久修者。修至顿处。若初修者。当至顿处。
  问。凭何教证。敢作是说。
  答。圆觉经云。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圭峰科为验果知因。凭此而说。
  问。彼说依顿教修。如运通而行。依渐教修。如蛙步而行。此理如何。
  答。顿即性也。渐即相也。彼如通者。乃入见已后。称性而修。诚如运通。此如步者。从初发心。见道已前。未证性故。实如蛙步。
  问。顿渐悬殊何不相违。
  答。依相修者。毕须证性。称性修者。必从相入。必然之道。何违之有。
  疑云。如六祖等。於现身中大彻大悟。未见修习。此等岂非天然顿机也。
  答。盖此等者。多劫修进积功至此。触缘而悟非不曾修。何以故。为佛弟子。未有无因而得果者。若不尔者。尽是自然外道之徒。不可与言。

  所被机宜

  问。所被之机。依瑜伽论。有五种性。谓菩萨。缘觉。声闻。不定。无种。此论被何。
  答。唯被菩萨。及不定中趣佛果者。
  问。若唯尔者。如何称为普为之教也。
  答。此约正被。约兼名普。

  论之宗体

  问。此论以何为宗。
  答。唯识为宗。
  何以故。
  答。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以为宗故。
  问。以何为体。
  答。护法正义。实能所诠文义为体。
  问。凭何教理。
  答。二十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问。论有宗论释论。此论是何。
  答。此宗论也。
  问。所以者何。
  答。正凭六经。横该大藏。明唯识理。故为宗论。
  问。何非释论。
  答。不单解释别一本经。故非释论。

  藏乘收摄

  问。教有三藏。一素呾囕经藏。二毗奈耶律藏。三阿毗达摩论藏。此於何摄。
  答。此当第三对法藏摄。
  问。乘摄。教说一乘。或三乘。谓菩萨缘觉声闻。或说五乘。加人与天。此何乘收。
  答。正是一乘。三中菩萨。五内第一。

  论兴何年

  问。论兴何年。
  答。诸部说异。今依大乘佛圆寂后。九百年中。天亲造颂。亲胜。火辩。同时造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相次造释。各成十卷。故卷有百。三藏翻后揉成十卷。
  问。论主何人。本末论主。通有几人。
  答。天亲一人为本论主。十大论师为末论主。谓亲胜。火辩。护法。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

  科判三分

  问。科判本末。云此部论。大段有几。
  答。经皆三分。序正流通。论亦有三。初稽首一颂。名宗前敬叙分。次三十颂。及释论首末。名依教广成分。后己依一颂。名释结施愿分。其依教广成。当余经正宗分也。
  问。正宗分大判有几。
  答。有三种三科。一略广位三科。二境行果三科。三相性位三科。
  问。广略位。
  答。初一颂半。略答外难。略标识相。次二十三颂半。广明识相。显前颂意。后有五颂。明修行之位次。
  问。境行果。
  答。前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有四颂。明唯识行。后有一颂。明唯识果。
  问。性相位。
  答。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后有五颂。明唯识位。

  能敬三业

  问。稽首何义。
  答。稽者至也。首头也。以头至地。故云稽首。
  问。礼者三业皆敬。以首至地。此唯身业。何得尽敬。
  答。既举动身。语意必有。
  何以故。
  答。若无心口。何得动身。故动身时。必有语意也。
  问。能敬三业。以何为体。
  答。身语二业。动发胜思。唯善性者。以为其体。
  问。意业以何。
  答。审决二思。亦唯善者。
  问。三业敬者。各何所为。
  答。欲显如来天眼。以身业礼。有天耳故。以语业礼。有他心故。以意业礼。
  问。各何所求。
  答。身礼者。神通轮因。神境通因。语礼者。记心轮因。他必通因。意礼者。教诫轮因。漏尽通因。
  问。何故语因。却得心果。意得语果。
  答。由心口相应。语不虚妄。令他谛信。自心所欲。故语招心果。意得语果。
  问。所体。
  答。有同体别体。住持三宝。取体各异。
  问。同体者。
  答。法界为体。
  问。既一法界。何义分三。
  答。一真体上。有觉照为佛。有轨持为法。有和合为僧。
  问。别体者。
  答。谓法报化三身名佛。三乘教理行果名法。五果四向。十地三贤名僧。
  问。住持者。
  答。雕龛塑像名佛。黄卷赤轴名法。圆顶方袍名僧。
  问。稽首唯识性者。一言唯识。性通其相。何偏敬性。
  答。唯无漏故。唯真谛故。法实性故。圣所证故。迷悟依故。所以偏敬。
  问。性是法。满净是佛。分净是僧。何故法在佛先。
  答。师资相因。法先佛后。
  问。何故以法得为佛师。
  答。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般若云。一切诸佛从此经出。所以法为佛师也。
  问。说佛法僧何所以。
  答。显说相因。佛先法后。
  问。何故论初须敬三宝。
  答。最吉祥故。真福田故。有大力故。起希求故。故须敬之。
  问。僧者和合义。麟角喻圣。独独而出。无众和合。何得名僧。
  答。部行缘觉之种类故。或具理和。得名僧宝。
  问。何故但敬三宝。非余天等。
  答。性调善故。具方便故。有大悲故。不喜财利故。所以偏敬。

  造论之缘

  问。何缘造论。
  答。有多二缘。一者令法久住。二者济诸含识。一由自利。二由利他。一由智德。二由恩德。一生大智。二生大悲。具多二缘。所以造论。

  外宗我法

  问。摧邪显正。谓之大智。所摧之邪。何者是也。
  答。外道小乘迷谬之执。是所摧邪。
  问。所显正。
  答。大乘中道唯识法门。是所显正。
  问。所摧之邪迷谬之义。
  答。於二空理外道不解。名之为迷。小乘邪解名之为谬。
  问。二空理。
  答。我法本空。都无自性。名二空理。
  问。执何为义。
  答。执蕴等法为其实我。
  问。我者何义。
  答。自在主宰。割截之义。
  问。何者法执。
  答。执蕴等法心外实有。
  问。外道所执我有几种。
  答。总有三种。一同太虚空我。谓胜论作者。数论受者我。二量小极微我。谓兽主遍出二宗所计。潜转身中有自在用。三卷舒不定我。谓无惭外道尼虔子。计随身大小有卷舒故。此名六师三计。余九十种不出此三。
  问。外道所执法有几种。
  答。有一十三种大外道宗各计不同。
  问。十三者何。
  答。一有数论师计二十五谛。谓冥性谛。大谛。我慢谛。五唯量。五大。五知根。五作业根。心平等根。第二十五我知。即神我也。此一非法。属前我执。即受者我也。二有胜论师计六句义。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和合。六同异。三有计大自在天。是一。是实。是遍。是常。能生诸法。有七种外道。谓执梵王。执时。执方。执本际。执自然。执虚空。执我。如此七种计。执皆是常。能生诸法。十二有二声论。一待缘生。二待缘显。二宗计声体皆是常。十三有顺世外道。谓计四是常是实。能生有情。死归四大。

  小乘我法

  问。小乘所执我有几。
  答。有三种。一即蕴我。二离蕴我。三非即离我。
  问。计之行相。
  答。谓色是我。色是我璎珞等。
  问。谁之所计。
  答。即离二我。正量经部二宗所计。非即离我。犊子部计。正量部等。亦作此计。
  问。小乘所执法有其几。
  答。有七十五。色有十一。不相应行十四。无为有三。心所有四十六。心法唯一。为七十五。
  问。色十一。
  答。有对前十后一无对。
  问。有对十。
  答。五根五尘。为十有对。
  问。此有对色。从何而有。
  答。极微所成。
  问。能所成计执同异。
  答。经部师计能成极微是实。所成根等是假。以实从假。眼缘粗色。不缘极微。萨婆多计能所皆实。
  问。无对色。
  答。谓法处无表。
  问。此对无对计。执同异。
  答。有对无对。小乘皆执离识实有。
  问。不相应何十四法。
  答。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命根。五无心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生。九住。十异。十一无常。十二名身。十三句身。十四文身。
  问。此计执。
  菩萨婆多计不与色心相应。皆是实有。
  问。无为三。
  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
  问。计执。
  答。萨婆多计离色心等。实有自体。
  问。心所法何四十六。
  答。大地有十。大善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小烦恼地十。不定地八。为四十六。
  问。大地何十。
  答。一受。二想。三思。四触。五欲。六慧。七念。八作意。九胜解。十三摩地。
  问。大善地。
  答。一信。二不放逸。三轻安。四行舍。五惭。六愧。七无贪。八无嗔。九不害。十勤。
  问。大烦恼地。
  答。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惛沈。六掉举。
  问。大不善地。
  答。一无惭。二无愧。
  问。小烦恼地。
  答。一忿。二覆。三悭。四嫉。五恼。六害。七恨。八謟。九诳。十憍。
  问。不定地。
  答。一贪。二嗔。三慢。四疑。五睡眠。六恶作。七寻。八伺。
  问。小乘执法。理在不疑。既悟我空。何有执我。
  答。此说宗徒。非预圣者。至如我等。宗大乘教。岂能皆悟法空理也。

  八十八使

  问。八十八使。
  答。将十烦恼。於三界中。各四谛下。约具不具。说八十八。
  问。十烦恼。
  答。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将第六不正见一法。开之为五。一身见。二边。三邪。四见取。五戒禁取。成十烦恼。
  问。请合八十八使。
  答。俱舍颂云。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於二见。上界不行恚。且释颂。苦下具一切者。十烦恼也。集灭离三见者。除身及边。戒禁取。道除於二见者。除身边二见。上界不行恚者。谓上二界各四谛下。皆无有嗔。
  请合其数。
  答。谓苦下十。集灭各七有十四。合苦下十。成二十四。兼道谛八。成三十二。上二界中於八谛不。各除一嗔。有七八五十六。并前三十二。成八十八。
  问。八十八使。何烦恼也。
  答。是分别。是发业。
  何以故。
  答。俱生不判谛。此既判归四谛。知是分别。
  问。俱生既不判谛。如何分别。
  答。分品类故。三界九地。每地九品。有八十一。
  问。法体多少。
  答。即十烦恼。其俱生者。微细难明。故分品类。
  问。何知俱生。
  答。分别不分品故。此既分品。知是俱生。
  问。何故分别不分品也。
  答。粗故易知。不消细分。判归四谛。已见头数。
  问。何故俱生不判谛也。
  答。由细难明。故须细分。如世米粟一合。有六千数。须以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方知其数。

  润惑生数

  问。润生烦恼三界九地。性等差别所润生数。
  答。欲界九品。具不善性。及有覆性。共润七生。谓独也二。共也二。独也一。共也一。独也半。共也半。为七生。若上二界定力摄伏。唯有覆性。不多润生。
  问。独也等。
  答。上上品独润二生。上中品上下品共润二生。中上品独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共润一生。下上品独润半生。下中品下下品共润半生。故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