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注

  浩浩三藏不可穷
  执种义为执藏。受熏义为所藏。持种义为能藏。颂云。诸法於识藏。识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因缘法之无穷者也。然佛法无多子。久远难得。人直下会取。直下具足。万古碧潭摸新月。回头。还在旧楼间。
  渊深七浪境为风
  浪波元相依。境风所击。则多波生。五六七皆依八识。为见分所迷。则染净法。从此无尽。则一识迷。而识识之种子俱不净矣。何异七浪为境风所击也。一说八识现种如波。境等四缘如风。若四缘之风。恒击第八现水。则常起八识现种之波矣。如第七识缘于藏识。即第七识为境缘之风。触动八识现行之波浪也。若以前七识之现行。熏此藏识。即此现行为境界风。触动藏识种子。生起现行之波浪也。波浪无尽。故云不可穷。若悟此八识之性。则为华藏界帝网珠矣。
  受熏持种根身器
  第八识为总报主。能持诸法漏无漏种。所以持种能受前七识所熏。以其具四性故。一坚住性。二无记性。三可熏性。四与能熏和合。根身器界。原为八识所变相分之境故。以心缘心。即此根界。是其所熏所持者也。若以净眼视之。则此根不啻如唾余。所以道。见闻如梦幻。三界若空华。
  去后来先作主公
  人将入胎时。此第八识先来。然后前七种识次第生来。前七种识所造善恶业因。总于八识受其果报。如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恶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八识后去之象。从染净而分也。昔人云才出。胞胎又入胎。圣人观此动悲哀。幻身究竟无香洁。打破画瓶归去来。旨哉言乎。
  不动地前才舍藏
  藏即阿赖耶。兹八识以清净等觉。历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欢喜地。离垢地。焰慧地。难胜地。远行地。历诸地。悟真如心。名不动地。则诸漏俱尽。破诸结使。现量比量。带质独影俱空。则内生之我执不行。即证第九白净识。而藏才舍也。然必执此阶级。方破藏乎。奘师言。前五识曰圆明。初发成无漏。六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七云极喜初心平等性。八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曰初心曰同时。是大乘人一念悟入。超过等觉位之阶级也。岂真许多淘汰所致乎。
  金刚道后异熟空
  异熟者。是善恶所引果故。或变异而熟。或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名异熟性也。如本来共是佛。我却与佛不同。是业识纯熟也。业至熟甘作众生。不甘作佛。所以八种子一段贪痴。千佛难救耳。惟自肯承当。能信本分事。纯以金刚智。破我破法。则烦恼一除。并忘钻火。将净法执者。亦与之空矣。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舍藏空异熟。则五识与八识。剎那成清净觉。更不待第二时矣。良以现识转识藏识。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为如意珠。即念宛然。似神通藏。绝无隔碍。所以有时以现而引起藏。有时以藏引起转。有时以转引起现与藏者。是识识各有种子。而能俱现。是识识各共一种子。而能互现也。余故谓体同用别。即此义也。然根即属相分。识即属见分。由见分而相生。由相分而见生。见相无根。同于妄想。妄想本空。原是净觉。所以明不离暗。识不离性。亘古亘今。人人具足无垢镜也。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不透顶说破乎。唯识不明。反认是相宗为自性设障。岂不可深悲耶。
  据识论。眼前立不得一物。则以多知汉说心说性。何○含血喷人也。当知识识皆有悟门。密以金针。引我合笋。如所谓徧行别境。并善十一。烦恼二十六者。放眼看来。毕竟是个什么。不得以法尘影子。便认作自己茶饭也。如以为胸中似有一物相似。毕竟舍不得。亦须放开眼。看他体段。毕竟存躲在甚处。一一看破。真不值我一笑矣。故余谓。百亿尘劳及微细命根。何殊网中吹气。匣里藏声。乃愚者执等妙二觉。以修汰死法。束制行人。纵令有悟。不缚手缚脚耶。虽空心不空境。破执不破法。终为醍醐毒药。只是秉金刚剑打头。在千佛顶上。截取其头。是与庆喜尊。出冤气矣。不然多打葛藤。定为奘大师所唾弃耳。

  八识规矩颂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