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法相宗
- 八识规矩颂注
八识规矩颂注
三界轮时易可知
见分既不清。染成善恶二性所感。将来定受苦乐二报。纵迷昧无知。政出不得这三界的瓮子也。定三界之因。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妄想凝而成国土。知觉出而生众生。若现量既空。比非不生。则三界心尽。是名涅盘。故知三界非能拘我也。我自造三界。其奈之何。善被善业所束。不得自在。恶被恶业所制。不得自在。纵至非非想处。寿尽时仍被劫瞒。何不拶碎虚空。令前后际断。作出头天外哉。
相应心所五十一
心本空寂。元无处所。无如觉性不澄。从三量三性中。现出徧行五法。别境五法。善有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不定四法。是五十一心所也。余识不能全具。独大识意。根分别时。即生许多分别之念。是谓别境。其分别者。必生于九地一切境。一切时中之所念。是谓徧行。分别而善也。出不得十一种之善法。分别而恶也。亦出不得二十六种之恶法。纵善而恶也。恶而善也。或愚迷而无知也。或惺惺而有觉也。亦出不得不定之四法。是总在三性三量中发起。亦总在一念不觉时具涵。故见宫女之捧足。便知其失通。闻钏声之触耳。便知其破戒。因便知其该果。本便知其摄末。所以意根未悟。岂可轻易动念。先佛云。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谓此故也。根本烦恼六者。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此六乃二种我法之根本。断慧命者。唯此为甚。不定四者。谓悔眠寻伺悔。不定者。如作恶之人改悔为善。眠则心极暗昧。此非善恶。名不定也。寻者必作善之心。意言筹量。粗转为寻。入细为伺。如赞菩萨。初寻后伺。方得妙辞也。如刁讼之人。亦由寻入伺。方得成算。此二法或善或恶。盖不定也。
善恶临时别配之
既具业种。於心所自然逢缘便发。每见吉人心善。则语亦善。视亦善。种种俱善。恶人三种俱不善。是善恶诸法。各随人自己配合也。若是有智主人。功德天黑暗女。二俱不受。
性界受三恒转易
受虽有三。其实有五也。谓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是也。逼悦身曰苦乐。逼悦心曰忧喜。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受。今第六识中。或由黑业而恒转於欲界招苦受。由白业恒转于色无色界招乐受。盖有身苦固为苦。即娱乐之天人。终归五衰相现。岂真为乐也。有心忧固为忧。即福尽之梵辅。自然烦恼顿起。岂真为喜也。况升沉速转。芥子虚空。皆我舍命处。是脱骨过须弥山犹未尽。其恒转之数也。必念起念灭。不离圆寂。世出世间。总是涅盘。其庶几不为舟行岸移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谓根本烦恼也。随谓随烦恼也。信谓十一中之信也。等谓徧行别境不定等也。总相连者。谓身虽受报之不同。未免改形易相。而此业识在五十一心所者。至今不换。或善而善法仍现。或恶而恶法仍现。所谓习惯成自然。不觉不知。堕入魔网中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论云。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如潜渊鱼。鼓波而自涌。此识有三思。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最胜也。然此发语离舌不发。舌又不能自发声性。究竟向甚处生也。故因识可以识性。因声可以悟道。如空潭之月。捞摭方知也。
引满能招业力牵
引者能牵引业也。满者能完满业也。有以一业招一果者。有以一业引多果者。报有总别二果。总者如此界总得人身。别者如人身贵贱不同也。夫以六识三量。而现五十一心所。无论下劣凡夫被缘埋没。学人犹堕结业。菩萨尚隔蕴界。真所谓定业难逃也。除非大悟者。向境缘逆顺中。以般若消之。则烦恼菩提。结业解脱。无二般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缠目现行。眠目种子。以六识见分与烦恼。打作一团。虽到得初心欢喜地。而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犹伏在第六意根中。如眼珠之未离眶也。到得所知障空。俱生犹在。今人通身习气。自称悟道。岂非狂禅乎。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俱生我法二执。乃七识所执者。七识无力断惑。亦仗六识。以双空观。破诸执也。兹以悟明见分。历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至此远行。使所证不浅。则俱生有漏。永伏不起。相应心所。转为妙观察智。能说法利生。具大辨才。头头上显。物物上明。其在此乎。今人堕在无记中。得尘劳暂息。自云意根清净。岂知偷心未死。系驹伏鼠死水呆禅。何足云也。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捏怪多般)。随缘执我量为非(听人穿鼻)。八大徧行别境慧(诸业俱生)。贪痴我见慢相随(四惑尤固)。恒审思量我相随(果自俱生我执)。有情日夜镇昏迷(安得不堕生死)。四惑八大相应起(业性不停)。六转呼为染净依(牵连六根)。极喜初心平等性(不是带质有覆)。无功用行我恒摧(不是恒审思量)。如来现起他受用(传送俱妙)。十地菩萨所被业(法云普覆)。
奘师大意言。此七识名为末那。以其思量为性相。又名为传送。以其运动为作用。又名为执持。以其着我为坚固。又名染净依。以其六识为依仗。所以境非性影。但带质有覆。所作所用。每为情本之痴。量非比现。第随缘无记。通根通识。俱为非量之计也。故烦恼有二十六法。而此识惟以现运染秽为性。故与八大相应。不信懈怠放逸。与有覆相合也。无堪任性昏沉也。多嚣动掉举也。多流荡散乱也。能起烦恼。现前失念不正知也。又与徧行之作意触爱想思五法相应也。又与别境中之慧相应。以慧即我见也。以此识任运合境。无所希望。故拣欲。此识缘所定事。故拣胜解。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拣念。此识任运剎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拣定。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名为四惑。与此相应。忿等十随行相粗动。此识审细。故非彼俱。中随二者。唯是不善。此无记故。非彼相应。善十一是净故。此识染污。非此识俱。此识具三缘。具种子缘作意缘根境缘故。以带质为境。思量为性。我执为本。则有情日夜不堕昏迷乎。且以有藏识得有末那。有末那故。为六之转识所依。有六之转识故。五之现识得依之行也。是七之通根境缘。依彼转缘彼也。所以六转呼为染净依。见七虽有我执。实无我性。可以通六通五。可以随染随净。惟悟之者。善用之也。苟六识能悟入。我法俱除之双空观。是於初地初心。转成无漏者也。此时证得平等智。所作所为。无一法堕于世谛。是带质有覆。随缘执我者。俱消释于平等智矣。则岂不能说大法利群机哉。
带质有覆通情本
带质何以通情本也。试观身之着色境者。念念在兹。不是心为盖覆。而通情本乎。故无论此界凡夫身为色牵。地居二天则形交。焰摩则勾抱。兜率则执手。变化则对笑。他化则相视。皆是带质通情本也。然此七识之着情本者。直是带八识爱根之本质。而生起者也。故盖覆真性实已弥甚。一说因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一是七识所转。一是八识所蕴。故云两头生也。
随缘执我量为非
现比二量。恒审中亦所起者也。然五根识之所引者。七识为之任运。内六与八识之造者。七识又为之传送。则随缘执我者。非量为多矣。如人叫我本名。我即应之。即应之时。口耳身俱动。非传送识乎。呼我我应。非我执乎。因呼即应。非依彼转缘彼乎。然此时不着比量计较。非非量乎。由呼而应。非我作主。岂现量乎。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慧属别境中之慧。贪痴为根本烦恼之二法。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名四惑。又名四烦恼。据此识祇管执持传送。属非量无记所摄。因何具足诸惑。盖以此识具恒审思量。能为作意故。亦能着境缘。而为徧行别境。净法与恶法。无不俱造。不比五识各属一根。而不能俱转。不比六识止能空空分别。而不能亲尝境界也。是思惟甚细。力量甚大矣。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前五识由现量缘境不常故非恒。由不执我故非审。六识审恒。亦有间断。唯七识恒常审察。第八识之见分为我。而相应随从也。如静坐时。五识现境不打起而无故。静中忽动一境缘者。此由八识所藏所现之影子也。乃第七识执之而常想。非恒审乎。即以其想者。为散乱为掉举。不连累六根乎。故六反依此。为主人也。凡此皆以其我相坚固故。恒常审察。即其思量。思量即其我执。我执即七识妄见之识性也。乃迷者不悟。认执我之识神。以为自性。真日用沉迷。无剎那之慧根矣。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夫此七识。具足四惑八大。是真染污识也。然而迷悟由人。苟一念妙悟。使藏识澄清。则七识之思量执持者。俱净而不染。并六识依此净而不染也。是七识终无自性。任悟者一转之矣。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每每七识。与我执俱生。执有我。而与无我差别。执有法。而与忘法各殊。是不平等也。今从初地发心时。不假思惟。不着觉观。祇将末那之意根一悟破我。直忘功用。尽透法执。是以空合空。以水灌水。觅徧行别境一切心所。了不可得。岂非平等智哉。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我七识之所运转。既通身是平等智。则不惟利己。还能利他。能令见者闻者。俱得受用十地菩萨根性。上品者。亦受我所被之机矣。如佛现百丈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说施度。现千丈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说戒度是也。然缩大为小。化多为一。则即今一微尘。皆为宝王。转大法轮矣。是时时处处。俱为十地所被之机也。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好个记性)。界地随他业力生(又却无记)。二乘不了因迷执(不悟八识)。由此能兴论主诤(具眼方知)。浩浩三藏不可穷(流注生灭)。渊深七浪境为风(无尽因缘)。受熏持种根身器(身世由他)。去后来先作主翁(这是生死)。不动地前才舍藏(一悟方了)。金刚道后异熟空(悟后境界)。大圆无垢同时发(还他无垢)。普照十方尘剎中(才了唯识)。
奘师大意言。八识之性。能含藏过去未来缘谢影子。岂是盖覆遮掩得底。且本无善恶性。又属无记。无奈具四缘。能为徧行作意。遂以一念之妄见者。蕴而为本识之种子。故三界九地性本非有。兹以识造境。还以境眩识。识境相因。牢不可破。皆此识业力成之耳。乃二乘不信有八识。因致大乘论主之诤。岂知论八识之体用。一为能藏之识。以其能含藏善恶种子。二为所藏之识。以其受现行习气所熏。三为执藏之识。能执七识为我。能执四大不坏。具此三藏。以御根境之缘。是八识为渊。七识为浪。而境风吹浪。则五六七成风浪者。渊岂得清静乎。境风者众生之妄见也。若妄见不生。则浪息渊平。八识有何过也。唯境风吹浪。则渊即为波。波波无尽。然则八识受熏。持种而致受根器之界。生死去来之报。非八识谁为之乎。大悟之人。从初地至不动地。其有漏之习气。看破已透。从作意时。便消释俱尽。则念念入金刚之定。藏识之舍。异熟之空。由此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眼识俱清净。是名无生义。由此耳鼻身意。一一俱转。打作一个。照前照后。大圆无垢之镜。则眼政可以见。耳政可以闻。鼻政可以嗅。舌政可以尝。身政可以触。意政可以分别。末那政可以任用。赖耶政可以摄受。以其为成所作智也。见何曾是眼。闻何曾是耳。嗅何曾是鼻。尝何曾是舌。触何曾是身。分别何曾是意。任用何曾是末那。摄受何曾是赖耶。以其为妙观察智也。即见非见非不见。即闻非闻非不闻。即嗅非嗅非不嗅。即尝非尝非不尝。即触非触非不触。即分别非分别非不分别。即任用非任用非不任用。即摄受非摄受非不摄受。两头坐断。是平等智也。即三智浑沦脱化。绝无心迹。收来总一无垢圆镜而已。是悟四智于一心。了万法于八识者之第一义也。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原此识性。实无善恶。不过无记无覆者而已。所以缘非带质独影。而染净诸法。俱不相应也。无奈能作意。引心趋境。则五徧行之中。无垢不藏。所以此识为总报主趣生体。而三界九地。俱由他业力生耳。如乾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由水胶等。和彼乾土。方成无记之法。不能成器聚。由善恶业力。方成界地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唐言执持。以第八能持种子不坏。亦名执持也。小乘坚执六识。不信八识为因缘用。又不信八识为流转还灭。作依持用耳。由此大乘论主。以十证颂辨之。十证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无始时来。以此识与一切法为依止故。与现行法又为依止。此证持种心也。又云。有善恶心。累劫熏习。名为异熟心。招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热心不应有故。此释异熟心也。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以前五识业所感者。不徧趣生。以无色界中。全无此故。意识业感。虽徧趣生。而不恒有。唯异熟心。及彼心所。是政趣生也。又契经云。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此能受心唯异熟心。转识无如是义。此释受也。契经云。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以转识如声风等。无恒持用。惟异熟有恒持用故。立为持寿暖识。此释识也。契经云。诸有情类。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且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意识。必不现前。六种转识。行相所缘。必不可知。是散去有心。名生死心。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断。应知即是第八识。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此证第八识心为生死也。又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彼诸转识。无力恒时执持名色。恒与名色为缘。缘者此第八识。此释缘也。契经云。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转识不能执持身命。唯其熟识。是胜食性。此释依食也。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暖犹在。根不变坏。识不离身。由斯理趣。住灭定者。决定有此流注八识。无想等位。类此可知。此释灭定心也。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因心而生。依心而住也。此识心净染也。大意这一念不悟。便为染净种子。种子或染或净。差别不同。而念念常不断。即名异熟。异熟必定趣生。落于界地所摄。即便有执受。不能离身相也。而所以致受必定。以地水火风。搏成息气之呼吸。名持寿暖因。所以有生相死相也。当其投胎定缘名色。如睹日光而生天。见淫火而生人。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两不离也。及其受根。决不能离食。是始终成就根缘者。俱八识为之首尾也。所以念念不能离此藏识。即住灭定。而心之在染净者。根何能空。识何以除也。小乘悟不及此。岂能全证涅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