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磨仪式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添南无念。三称已。次举)。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再举)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抚尺问云。
  菩萨比丘僧集否。(答)菩萨比丘僧已集 和合否。(答)和合 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答)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若两乘一座诵者。有单受比丘戒者遣出。座上问时。应答)已出 不来诸菩萨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若有。答)有。(说法如前。惟加菩萨二字)。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菩萨戒羯磨(即单白和僧)。
  大德菩萨僧听。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诵菩萨戒。白如是。
  (白已。有菩萨沙弥。呼彼一齐进堂。向上作礼三拜。徃后序坐听戒)。
  抚尺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谛听。佛灭度后。於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戒。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於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堕。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珍宝镜  照法尽无余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惟惟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诸大德。我已说菩萨戒序竟。(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然后高声朗诵。句义了然。若广诵者。从经题乃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问清净。其四十八轻。前三十逢十戒处问。后十八。至九戒已问。诵完。回向。各次第去。若略诵大乘者。戒序问清净已。即云)。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之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第二盗戒  第三淫戒  第四妄语戒  第五沽酒戒  第六说四众过戒  第七自赞毁他戒  第八悭惜加毁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谤三宝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敬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二十一瞋打报雠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
  诵戒功德殊胜行(云云)  (其下座礼佛。及出散等仪。如前)。

  十难缘略说法(出僧祇律)

  (佛言。说戒之日。有八难事起。随缘远近。应略说之。若难事捉近。连戒序。亦不得说者。当如是白)。
  诸大德。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说已。各散)。
  告清净法
  (律云。说戒日客比丘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一说)。
  (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毕过告僧已。余者次第听)。

  十一对首说戒法

  (佛言。若一比丘住。於说戒日。至布萨堂。如前辨具已若客比丘来有五人。如僧法诵戒。若但四人。集白诵戒。不受欲。若但三人。各三语说戒。应具修威仪。对二比丘作如是言)。
  二大德忆念。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
  (余二比丘。亦如是互作此法。若但二比丘者。亦准此法作之。惟除二字。说已。随诵大小乘律)。

  十二心念说戒法

  (佛言。一比丘住处。於说戒日。如前辨具已。待客比丘。若无来者。应具修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已。然后诵大小乘律)。

  十三集结小界法

  (律云。若布萨日。於道路中止。应和集一处说戒。或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在一处结小界说戒。此乃是开缘也。其众僧众一处已。应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说戒羯磨。惟除说欲。及行舍罗等二法不作)。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小界并无外相。即身所坐之处。以为界体。羯磨文中牒之。自显标相。故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也。白羯磨已。所诵之法。一一皆如僧法中作)。

  十四说已解界法

  (律云。时说比丘结界。不解而去。佛言。不应不解而去应作白二羯磨解。当复作前方便问云)。
  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僧今何所作为。(答)。
  解界羯磨(答已。即应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此处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解此处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此处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解已。收拾供具毕。听各各去)。
  律云。非羯磨地。行僧事者。得越毗尼罪。僧事已毕。小界不解而去者。突吉罗。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初洒扫敷座法

  (准根本百一羯磨云。安居前一日。授事人应扫涂房舍。令清净已。於大食小食上。当告白云)。
  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诸事。咸应思念(一说)。
  (至日若不白者。方丈前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筹。明日安居。八大字。具知事者。於集众处。令净人扫洒已。於正中上面。供娑婆教主本师释迦尼牟佛位。下面朝上左隅。供护法韦驮尊天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帏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座。於正中设一低桌。看人多少可为辨筹几盘。应置二大筹。一者。先行佛位。二者。最后行护法韦驮尊天位。其筹不得粗恶曲戾。五分律云。极短并五极指。长一拳肘。簏不过小指。细不减粗箸。以香水洗过。放净盘中。鲜花覆上。应设二筹盘。二空盘。人多者。四筹盘。四空盘。放低卓上。整齐摆好。若伽蓝大者。先应差堪能者受欲。待彼回堂已。时至鸣椎。此是打钟三下。尽集界内僧)。

  二安详聚集法

  (时诸比丘。闻揵椎声已。各〔彼□〕多罗僧。肃静威仪。手持坐具。雁行而出。至作法处。先礼佛一拜。各序戒次端立。不得高声讲话。笑语喧哗。如兵奴法。若有行行人。应遣在最后一行。自取垫子而敷。其方丈侍者。亦俱先出到作法处。各序次而认位已。以坐具放在垫于上作记。然后着二人回方丈。随侍和尚出来。不然。众中序定位次。又要移〔动〕。彼此不怡。其自恣。非受功德衣两法亦如是。众僧集已。上座应问一声。大众可曾济否。有人答已。方去迎请)。

  三次序迎请法

  (大众齐集已。上座执香。二引请鸣磬随后。戒长者出众六人。或八人。少者四人。往方丈请和尚。其执香者走中门。余者傍退。对面而立。待和尚至公位前。迎请者前后两班。执香者站在居中。一齐向上。顶礼三拜。或一拜。问讯已。末后先行。引磬在后。序次而打。声尽方鸣。香又次后走出中门。到集众所。执香者在下面右边班尼对韦驮座立。请者各归本位前立。二引磬领和尚到佛位前。问讯。胡跪。拈香三辨。起身再一问讯。转身下先一两步。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二引磬站在佛座前。次第而鸣。礼已即转身下走。引和尚到韦驮前。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已。和尚转身上行归位面立。引请。及侍者亦各归位。首领上香已。大众一齐向上排班)。

  四礼拜归位法

  和尚云。至诚作观礼拜。求诸佛菩萨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辨道。无诸魔障。(大众礼佛三拜问讯已。上座云)转身向下问讯韦驮。和尚云。至诚问讯。愿为拥护。使我等内魔无娆。外障潜消。(三问讯已。知事者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已)和尚云。各序坐。
  (说已。和尚坐下。众人归位。放下坐具。脱屣上垫。右手撩衣。左手按后垫子上。从容而下。跏趺端坐。以衣覆好。在大众中。威仪须肃。勿致招愆。和尚於此处开示已。乃至云)。
  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我今集僧后。次第作法。

  五集白差使法

  僧集否(答)僧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有。(即出位正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高声说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受筹。(一说尚云)善。(答)尔(一叩而起。问讯。归位。若有第二人。亦如是说)。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筹羯磨。
  和尚云。作法者白(羯磨师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合掌白云)。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六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日受筹。明日安居。白如是。
  (作是白已。若行筹人未曾差者。如布萨法中。作白二羯磨差之。若已受差者。即齐起座作法)。

  六白行舍罗法

  (行筹。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人少一班。齐礼一拜。若当时受差者。和尚说过。即应起坐。先礼一拜。归位坐下。待差过。再同收筹者齐出众如前一拜。仍复本位。为首行筹者。合掌作单白已。然后同收者起坐。如前站班一问讯。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随后。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第一收筹盘。在班头上立。维那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康熙(某)年。夏三月。安居会上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说已。放在桌上。起立一拜。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待〕盘。先省和尚。次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应蹲踞取筹放空盘内。说欲者。代收。如多者。报数。如是行已。若有沙弥结夏。准律所明。彼和尚。或阿阇黎。代取。如多者。应先遣在一处候。待行筹已。令彼进来。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沙弥闻已。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起具。问讯。
  (引礼送彼徃末行序立。待行盘已。方坐。其筹盘俱徃韦驮前左右班立。维那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哲一大筹。高声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