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诸衣物)此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某衣物)与(某甲)看病比丘。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看病比丘。(某衣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看病比丘(某)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白已。持衣钵等物与彼。其瞻病人。即出众。先应礼谢和尚。及大众已。然后方受。此据五德全者如是若中下看病者。赏劳之法。或增或减。临时称量。如但与一衣。牒衣名而白。若无五德。则不应赏。可入轻物中作法。若是白衣人看病。与少许物)。
五还施亡物法
(若病人在生时与他人物已。彼人不忍持去者。仍还病人处。后病人死。此物应准五分律。白二羯磨与彼。作法者。手持物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於此处命过。彼生存时。已将(某物)与(某甲)。彼未持去。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某物)与(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於此处命过。彼生存时。已将(某物)与(某甲)。彼未持去。僧今持此(某物)与(某甲)。谁诸长老忍。僧持此(某物)与(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持此(某物)与(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白已。若人现前者。即应出班。居中向上。礼谢和尚。及大众已。然后持去。若不现前。另日与之)。
六差人处分法
(羯磨者。当酌量众中。有具五德人。知物轻重。能估价者。应差彼人估唱分之。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差(某甲)比丘。为僧分轻重亡物。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为僧分轻重亡物。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分轻重亡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分轻重亡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白已。其受差人应出众。居中向上顶礼和尚一拜。复归本位)。
七羯磨付物法
(毗尼母论云。五人共住。一人死。不得作展转分。律中出法。少不具足。准非时僧得施羯磨。具有展转之言。则五人已上。须用此法。律文当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与之。有人存三番作法。此思文〔米〕了。亦有存二番作法者。今准羯磨文中。具含付分二法。余无。故不出。准律。羯磨应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是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白如是(第二个某甲。应更彼比丘还字。改分字方显△应云。彼比丘当分与僧)。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是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谁诸长老忍。(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诸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持此衣物与比丘(某甲)。(某甲)当还与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众僧羯磨已。从来比丘不与分。
八示物轻重法
(其受差人闻已。即应出班。於中侧身立定。作如是言)。
律中佛言。若比丘死。若多知识。若无知识。所有衣物一切属僧。然僧有其二种。一。四方僧。二。现前僧。物。亦有二种。一。是轻物。二。是重物。轻物。是可分物。重物。是不可分物。何等是不可分物。比丘所有园。田。果树。别房。及属别房物。铜鉼。铜瓫。斧。凿。灯台。绳床。木床。生蓐。卧蓐。帐。幔。氍氀。车。舆。守僧伽蓝人。水瓶。澡鑵锡杖。扇。并五种作器。铁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所作器。及诸种种重物。此属四方僧。并不应分。若氍氀长三肘广五肘。毛长三指。亦应分。云何是可分物。比丘的三衣。一钵。坐具。针筒。剃刀。漉水囊。及俱夜罗器等(此云小小物)。此是可分物。现前僧应分。此时先将衣物轻重拣开。再当称量。
(说已。即将衣物。轻重拣开。若是重物。当着常作中。为四方僧用。若是轻物。当观察好恶。若每人应得一件者。好者从上座起。次第分之。若每人有两件。或更有多者。必须好恶相参。照人分派。惟均平为善。不得狥情轻法。喜怒随心)。
九称量估价法
(若是轻物少。而大众多者。不得就分。拣清楚已。其受差人。应白和尚云)。
此时僧多物少。不足普分。请和尚。称量。(尚云)如法估价。
(其受差者闻已。与副司称量。时衣。非时衣。好物。恶物。但取公平估之莫负亡者衣物。亦要常住卖得。又要买者相宜。受差者双手提衣。高声如是估唱云)。
旧(某)色(某)衣一件作银(几)钱(几)分。
(纵是新衣。也要加一旧字。谓是故物。应当如此。或夏。或棉。随时牒入。其书记照价随录。先估衣钵。次估物件。如是一一估已。书记照帐再逐一唱之。一人打算总结算已。看共有银多少。再高声报云)。
共估价银(几)两。(几)钱。(几)分。(几)厘。
(大众知已。随现前人多少。或人各一分。或设斋供众。或充僧买物公用。若物再少者。准五分律。白二羯磨与无衣比丘。若众并有衣者。如善见律云。若一衣极好。不须割破。从上行之。须者直付。若无须者。如律摄云。有上好贵价衣。不应割破。应卖取直而共分之。若人多不可分者。即设一茶公用亦得。此分法须五人以上。作之方可。若止四人。则不应如是分。分已其受差者。居中向上。合掌回复云)。
我(某甲)为僧估分亡物竟。(尚云)善。(答)尔(一拜归位)。
十施无衣人法(众中上坐应白众云)
此(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但物少而不足分。此众中比丘(某甲)无衣。今遵佛勅。羯磨与之。惟愿大众和合。发欢喜心。施必为善(告已。方白羯磨)。
大德僧听。众僧得(某)物。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比丘(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听。众僧得(某)物。僧今与比丘(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与比丘(某甲某)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比丘(某甲某)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白已。持物与之。不但亡者物少如是。若檀越所施之物。不足分者。亦应如是。作法与之)。
和尚结示云。已见亡者衣物如是。大家精进修行。莫要悭贪。(知事人云)大众顶礼和尚。(尚云)免礼(各次第散)。
十一四人直分法
(仪式如上。送亡者去火浴已。其看病比丘。将亡人衣物收拾一处。侍至公所。知事人鸣椎俱往)。
毗尼母云。若但四人。应作直分羯磨。集僧问和。如常所答。但不说欲(看病者。应向余三人作礼。长跪。合掌。白云)。
诸大德忆念。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
(三说。一叩而起。其看病物。余三人量德赏劳。如上酌处已。义唯口和。以衣付彼。一人白云)。
二大德忆念。比丘(某甲)命过。所有(某)物。现前僧应分。我等持是。(某)物与(某甲)看病比丘。
(如是三说。持物与之。彼应礼谢而受。然后酌处余物轻重。一一分派。轻物。准毗尼母云。若但四人。应作直分羯磨。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白如是。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现前僧应分。谁诸长老忍。僧今分是衣物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分是衣物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白已。分为四分。看病者亦在其内。后来比丘不得分)。
十二三二人分法
(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应作展转分。舍衣已。若无看病人则已。若三人中有一人看病者。彼亦如上持物至公所。向余比丘作礼已。如是白云)。
二大德忆念。(某甲)比丘命过。所有衣物。现前众应分。
(如是三说。余二比丘应酌量处分。若应赏劳者一人。白第二人云)。
大德忆念。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现前众应分。我等持(某)物。与(某甲)看病比丘。
(如是三说。持物与之。待彼受已。其轻物。准本律。应彼此三语受共分。一人白云)。
二大德忆念。比丘(某甲)命过。所有衣物应属我等。
(如是三说。余二人展转之语。亦如上白。若但二人分者。惟除去二字。余词同上。若二人中有一人看病者。量德赏物。直付与之。但除白词不说。律云。三语未了。分物未入手者。须一与分。知事者。罪福因果。善须称量)。
十三心念取物法
(毗尼母论云。一相应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在者应取彼衣物。当心念口言)。
此(某甲)亡比丘衣物。应属我。
(作此三说已。手执物故。后来比丘不得分。此但略记仪式。广如分衣揵度中详明)。
○第四与覆藏行篇(二种)
初与但覆藏羯磨(十五法)
一露罪方便法
(如律所明。若比丘犯僧残罪已。或覆。不覆。应当具惭愧心。向清净比丘。或知事人前说罪。其知事人。然后引犯者至羯磨寮。请羯磨师出。知事人云)。
展具 作礼羯磨师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其羯磨师。从初篇问起。乃至第五。逐一问竟。犯者如实答已。一拜而起。其知事人。同羯磨师。引彼到方丈门外立。羯磨师在公位前立。知事人入室请和尚出。登座已。羯磨师合掌。作如是言)。
有(某)大德。犯僧残罪发露。顶礼和尚。
(说已。一拜。问讯。左侧立。知事人亦礼一拜。右侧立。然后教犯者进门。呼云)。
问讯展大具 脱鞋 至诚顶礼和尚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和尚问云。你是那一年的戒。既受戒已。受了檀越信施。云何不持戒。以何因缘而犯此事。直说。莫要打枝绕。(犯者如实答云)我(某甲)是(某)年(某)期戒。一时业障心起。不能制伏。故犯此戒。求和尚慈悲忏悔。(又问云)初篇四根本有犯否。(犯者如实答已。知事人呼云)起立 礼谢和尚三拜起具 问讯。
(其羯磨师。与知事人。如前礼辞而退。和尚入室已。犯者礼谢羯磨师毕。然后到堂中礼谢知事人。请文熟读。其知事人。再细问犯者。是某年某月某日。而犯此罪。或一或二。及与众多。有覆。无覆不论年月。唯算日数。有日算日。不得狥情。总算日数有几千。几百。几十日已。再详问。彼故妄无知。五品小罪。具与不具。一一如上称量定已。令彼暂司。其写文式。先写乞羯磨文。次写请忏悔主。及四品从生根本小罪。并故妄。无知。波逸提法。后写白行行法。如上斟酌写清楚已。方授与欲。令其熟背)。
二鸣椎集众法
(犯者背熟文已。徃堂中。礼白知事人。其知事人。先令彼背遇。语词不谬者。然后通白和尚。引彼顶礼。及徃各堂。众寮。礼请大众师毕。再到方丈请问何时作法。如时定已。先应差人索欲。时至打揵椎。如忏摩法打鼓。五十四下。大众闻之。各整威仪至作法处。众齐集已。知事人应先观察众中。有未受具戒者遣出。方去知会侍司。请出和尚至作法处。知事人云)。
大众顶礼和尚。(尚云)免礼(知事人呼犯者向上)。展大具 脱鞋 先顶礼和尚三拜。(尚云)普礼僧足。大众齐合掌(拜已。知事人云) 问讯 长跪 合掌。
三呈白犯缘法
和尚云。说你犯戒的因缘(犯者即高声实情对众云)。
我(某甲)。从(某)年求戒以来。至(某)年。(某)月。(某)日。一时愚痴。业障心起。不能制伏。故犯此戒。今求和尚大众师傅慈悲。
四乞允羯磨法
和尚云。大众知道了。先乞羯磨法(大众合掌。犯者三乞)。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某)僧残罪覆藏(若干)日。我(某甲)比丘。犯(某)僧残罪。随覆藏(若干)日。今从僧乞覆藏羯磨。愿僧与我(某甲)比丘。随覆藏(若干)日羯磨。慈愍故(一叩)。
和尚开示毕。(知事。人云)起立 顶礼和尚三拜 起具问讯(侧身立於班前)。
五问答所成法
作前方便(答)与(某)僧残罪覆藏羯磨。
六考察从生法
和尚云。羯磨者。先当审忏从生罪已。然后作法。
(作法者。礼仪如上。其知事人。呼犯者向上一拜已。问讯。长跪。合掌。羯磨者问云)。
汝犯此罪之后。可曾向人发露否 半月。半月。布萨之时。可曾於如法。如律。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听过戒否。诵戒之时。诵到此一条。能忆持戒相否。布萨之时。有缘不能身往。可曾与过清净欲否。(犯者如上逐一答已。复语彼〔或〕)汝犯此僧残罪之后。即应向清净比丘。发露忏悔。因不发露。经过一夜。从此僧残罪中。生出一品经夜覆藏突吉罗罪。第二日就该发露。又不发露。复有一品随夜展转覆藏突吉罗罪。如是一夜两夜。至百千夜。虽名一品。实有(若干)突吉罗罪。故名随夜展转覆藏。此是覆藏僧残两品小罪。
半月。半月。听僧说戒。诵到此一条戒。乃至三问清净时。即应发露。以不发露故。又得一品经僧说戒默妄语根本突吉罗罪。此罪就该发露。又不发露。复得经夜覆。随夜覆。两品从生小罪。诵戒之时。应当一心。摄耳听法。到此一戒。发露忏悔。汝不用心念摄耳听法。又犯无知波逸提罪。此波逸提罪又不发露。复得经夜覆。随夜覆。两品从生小罪。
自不清净。与清净欲。又犯故妄语波逸提罪。此罪又不发露。复得经夜覆。随夜覆。两品小罪。
共有九品小罪。两品波逸提罪。汝今一拜起具。随我往屏处去。先忏小罪已。再来作法(一叩起具。随师而去)。
七屏除小罪法(三)
先忏从生
(到屏处。如离衣篇中。先三请突吉罗忏悔主已。然后对师。如是说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