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

  疏又云。大小俱心。律仪不异。上句即前智知境缘。本是心作。等义。下句。即前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等义。前决境缘。小法实唯一心。与大无别。又决此行即摄律仪。清净心也。则显大小教门。体无有异。疏指出家学本。即唯识妙观。显教观相须。方成圆受。究竟一如。问。记云为成本宗分通义者。此意如何。答。本宗分通。亦通佛乘。与圆无别。但教嘱小。不可混滥。故须别立。扶而成之。若尔。本宗分通。可立圆成。有宗无大。圆不可会耶。答。此文且据今受。又是所承。而云扶成本宗。通圆空有。诸文甚明。无足疑矣。又复才成本宗。便成有部。何以故。盖空能兼有故。嘉熙庚子冬。日山出。

  四诤要论

  问凡情迷倒。诤竞千差。何为四种。而能摄尽。
  答。君子小人。谕义争利。世分善恶。出家入道。与世悬殊。诤因名利。非教所被。纵有诤论。舍於教行。余何所评。惑为教相而生。或因举治而起。或犯罪忏评有滥。或秉法被事乖差。以斯四种。摄无不尽。察病立教。数极於此。
  问。四诤七灭。病小药多。何相当之有。
  答。大圣观病设药。必无差滥。病分轻重。故九品之不同。药有总通。故分对而无爽。戒疏赞云。病药观对。机用权仪。得非是乎。
  问。诸文或云七药。或谓七灭。药灭互举。其义若何。
  答。药从服食。调治得名。灭据药行。病差立号。故义钞云。毗尼名灭。以无为体。若对经文。现前等七。名药也皆云。毗尼即灭也。
  问。七皆云药。即法也。皆云毗尼。毗尼名灭。未审此二。与现前中法。与毗尼。何分同异。
  答。现前中法与毗尼。与下六同。诤起虽异。至於用灭。无非五现前三现。今更明下六中。药法同异。忆念。不痴。罪处三种。药即是法。如义钞云。忆念等三。法药同体。是也。自言治者。若对下品。药只即法。但取自言。即灭於诤。无别法故。若对中品。法是拣人单白。药即自言也。多人语者。法即羯磨。药取多语。草覆一种。法药同体。如下对品。更细明之。
  问。法药同异。於斯略悉。法灭先后。其相如何。
  答。如前义中法药同者。灭亦无异。法药殊者。法先灭后。如言诤上中及犯诤中品法。是单白必在先作。后用教评。或取多语。或取自言。诤方灭也(上略决法药灭三种。下详示分品用药及生事诤)。
  问。言觅犯三。约何分品。
  答。觅诤三品。能诤为下。狂犯为中。具犯为上。详斯一诤。约境分三。言犯二诤。据在临时。斟酌诤情。分上中下。用药始之。如义钞云。觅中三品。上中下定。言犯二诤。执情流转。不定用药无准。是也(上明分品。下示随品用药)。
  问。言诤三品。用药如何。
  答。下品情轻。三现即灭。诤情既轻。不须集众。但一二德人。唤两诤人。面对各叙(人现)。德人引教证劝(法现)。既引教证。是非可见。诤情即息(毗尼现也)。由彼诤者。暗教成竞。教旨既明。疑暗自遣。当知此中。法药体一。义不无异。轨度不滥。名法。劝谕调治。名药。若对法灭。轨用调谕。并嘱於法。教明诤息。故为灭也。中品言诤。情是次重。须众同详。众混智愚。或杂持毁。难伏前人。先作一白。拣集智人。后作一白。出彼破戒。不诵戒等。却唤两争。面聚各叙(人现)。德人引三藏教。详而评之(并上单白并法现也)。引教明白。判息诤情(毗尼现也)。既须作法。六和无乖(僧现)。既秉羯磨。应须法地(界现)。
  问。戒疏云。法现须僧作法详评。毗尼现前。须用羯磨有德同评。又义钞云。五中法指羯磨。又云。羯磨判灭。名毗尼。疏钞二文。法与毗尼。语似相滥。如何明之。
  答。若约进用。法先灭后。若以义详。羯磨拣德。即兼灭义。后正灭时。乃彰法用。故得法灭。文义互举。如义钞。法与毗尼更无别体。轨用名作法。能灭名毗尼者是。
  若尔。法现一种。正指何法。
  答。准义钞云。法者拣集智惠羯磨。药者正用三藏教法判者是也。(文)据此法药虽殊。义类是同。并嘱法现。斯二力行。诤息无处。名为灭也。
  问。以灭是毗尼。分判为毗尼。今五现中。正取何义。
  答。戒疏云。毗尼现前。有德同评等。斯取分判义也。义钞云。毗尼者。勿不皆是。诤无之处。此取灭义也。义钞又云。羯磨判灭。名毗尼者。此双取判灭义也。上品言诤。两朋相援。应集屏处。先作一白。拣集智人。破戒无德。作法出之。评量两诤。谁是谁非。然后公集一处(僧现前也)。唤两争人。面对迷情(人现)。白二羯磨。差行寿人(法现)。显露覆耳。三种随时。筹有二种。一完一破。如法捉完。非法捉破。如法人多。道理应是(此多人语药也)。诤情即息(毗尼现前界现可知)。又义钞云。如法多者。彼应作白言。诤事已灭(准此应更作一单白灭方究竟)。若如法少。应作乱起去。待如法人多。后更与灭。
  问。正行筹时。是非无语。何为多人语耶。
  答。行筹之人。应先告之。如是语人捉完筹。如是语人捉破筹。后但数筹。以筹表语也。
  问。此言诤中。但争教理。未必有犯戒。经何云多灭罪相。
  答。诤之既多。身口乖违。岂非犯耶。
  问。觅诤三品。用药如何。
  答。下品觅诤。清人被谤。或有错举。数诘不止。而生竞诤。上座德人。唤两争人。各取自言。清净无犯(人现)。与白四法(法现)。忆记无犯(药也)诤情即息(毗尼现也。僧界可见)。
  问。用拣人单白否。
  答。据义钞云。忆念不痴罪处所中。僧应拣取具不爱等四(文)。准此应须拣人。诸文未见用法。若论中品。狂时曾犯。狂止无违众。谓有犯数。诰举觅遂生其诤。众中德人。唤取自言。狂犯无心。狂止无犯。故与白四。证彼不痴。实无有犯。上品多犯。德人诘举。前后语逸。遂生其诤。僧作白四。征取处所。诤情方息。未伏本罪。又彼刚戾。触恼僧多。白二羯磨。更重治。夺七五事。待彼伏顺。方与解也。
  问。何以此中。亦云自言。
  答。义钞云。不现前。不自言。皆不如法。正谓忆念等也。况自言乃治忏常法。但非正灭诤。故不在药数也。
  问。犯诤三品用药如何。
  答。下品诤轻。三现灭之。能忏所忏。议犯悞滥。而生其诤。上座德人。唤两争人。面对各叙(人现)问。取所忏。自言着实(法现也亦药也)。自言无隐。诤即息也(毗尼)。
  问。自言是药。何云法现。
  答。如义钞云。或自言忏法。名法者。是此即法药体同。约义分异。轨用名法。调治名药也。
  问。何以自言。为毗尼现。
  答。义钞云。或以自言忏灭。名为毗尼者。是斯亦体同义异。有轨用义。名为法。具决判义为毗尼。
  问。自言是药。药但灭诤。何云忏法。
  答。所言忏者。无非彰露已犯。断相续心。今既自言。情无私隐。知过自悔。必无续念。如义钞云。自言草覆。罪诤俱灭。是应单提下。可作此忏。上三不得。
  问。单提已下。可一向自言忏否。
  答。不然。圣人立法。各有其旨。此因灭诤。情念决彻。可云但净。余非因诤。还须依法。中品次重。五现灭之。应须集众(僧现)。两争面述(人现)。单白和僧(法现)。其所忏者。自言引过(药也)。情既无隐。诤自息也(毗尼)。
  问。中品自言。亦灭罪否。
  答。如前已示。提下可示。已上不得。
  问。如钞云。若罪在一比丘前忏。应至一清净比丘所。而作忏法。二三四等。皆亦如是。(文)据此。一人前忏。单提已下为下品。二三四等。舍堕已下。为中品耶。
  答。此文通叙起诤。不明分品。当智分品。须约诤情。且如虽忏单提。若能忏所忏。各有朋党。诤竞情深。可作三现。而得灭耶。虽忏上篇。起诤情轻。无党相援。何须五现。故义钞云。言犯二诤。得通多少人起。此言通於中下二品。又前引云。言犯二诤。执情流转。不定。用药无准。义可见也。上品两朋斗诤。历争情重。过犯亦多。故用五现。草覆灭之。用与如经注及记文可见(已上决三单诤。已下决三事诤)。
  问三种单诤。义可粗悉。各生事诤。未知的论。古来章藻。或云用药殄诤。评议此药。是非成诤。为药上生病也。或云用药殄诤。秉法虽己。仍诤前事。此病上生病也。并引疏钞评量已起羯磨等文证之。未如孰是。
  答。偏局之见。未合教意。如前略叙。入道之人。凡有诤论。悉从一切犯制教行上起。佛立四诤。摄尽教行。如疏钞列叙四诤。前一通化制。后三局制教。四种文相。叙事述义。四皆不同。摄教被机。无不整足。若为从药生病。则摄教不尽。如义钞云。评量已起百一羯磨。又云。争其一切已作羯磨为事诤。若如彼云。除七药外。争余羯磨。何诤所收耶。若从病生病。则被机不足。如用药已。前诤虽息。同和理难。别生诤竞。或因其余羯磨。而起纷诤。又嘱何耶。愿穷诤教意。不可情裁。
  问。谓事诤者。从何得名。
  答。义钞云。言觅约因。犯事从境。斯可见也。泛论羯磨。若不秉行被事。只嘱於教。今诤已秉。纵争余缘。还归事摄。如秉羯磨。名为行事。又翻羯磨。为之辨事。从境立名。义亦明矣。
  问。上云四诤各立。事义皆殊。复观疏中三种事诤。与三单诤。文义亦别。既各不同。有何意故。收归上三。而云言事。觅事。犯事。耶。
  答。一则以类相从。二则用药无别。戒疏总叙三事云。羯磨被事。义在顺明。乃至各执一见。事法成坏。由斯致诤。故曰事诤。义钞总叙云评佗已起百一羯磨。彼此不和。故名事诤。(文)但将一切羯磨僧法。三类分之。一切忏罪羯磨。则归犯事。一切治举羯磨。如七治法。并为觅事。除此二种。其余羯磨。并嘱言事。但言事则通。一通生善灭恶。一切僧法。二通人法事处。四缘是非。三通本众佗人。皆成言事。觅犯则局。一局所被一缘。二则觅局能举所举。犯局能忏所忏。如义钞云。但使争其一切已作。百一羯磨。道理是非。事同见异者。是言中事作。若争治人举罪(治人则四羯磨举罪则三举也)。能举证犯所举诤犯。不肯引过者。是觅中事作。若前人羯磨。恶心懈怠心者。是犯中事作。文详此钞文。岂非言事则通。觅犯则局。通局之义。下更点显。
  问。九品单诤。除言犯下品。不秉羯磨。争余七品。殄诤之药。归何诤摄。
  答。义钞既云百一羯磨。百一之言。如何不收。古人所谓。药与非药。皆生事诤。即斯义也。如三单诤。用药殄除。仍诤不已。能举所举。能忏所忏。唯争所被。则归觅犯二事。若余僧人。争於四缘。并归言事。若能所争余三缘。亦归言事。如疏钞中。觅事只争治举。三根虚实。犯事则争定罪轻重。若争余缘。乃嘱法相。道理是非。岂非言事。前云言事通者。是也。
  问。前破古人。药病生事。皆是偏局。今何取用。
  答。非无此义。但古人唯就药病生事。故成偏局。前谓摄教不尽。被机不定。岂不明耶。
  问。若争言犯下品用药。及争堕等。对首忏法。并袈裟等别法。何争所收。
  答。并嘱单诤。准疏钞中。事诤唯据僧法羯磨。行宗云。若非羯磨。并归上三(上通决三事。下别决三事)。
  问。言诤之言。为说示教理之言。为诤论之言耶。
  答。乃说示教理之言。化制教门。理事行相。假言以显。因争此言。为之言诤。故义钞云。理不自斑。藉言以显者。是也。
  问。若评羯磨。何亦云言。
  答。表彰法事。唯据言音。岂非言事。以类相从。得非是乎。
  问。觅犯事三。亦由言起。何不云言。
  答。各有起因。何得混滥。言诤因言。觅诤因觅。犯诤因犯故也。
  问。若不因被事。余时泛论羯磨四缘。为嘱何诤。
  答。此诤法相是非。嘱草言也。
  问。疏云。同和理难。各执一见。(文)此据本众。若有别众。或外二比丘。争此所秉之法。何诤所收。
  答。亦归言事。如义钞云。若二比丘。争尼羯磨。成与不成。在言中事。可例明也。
  问。觅诤生事。其相如何。
  答。谓三举四羯磨法因前人有犯。或不见罪。或见犯不忏。或恶邪不舍。或比丘俗人前倒说四事。或污家恶行。犯该五篇。三根显露。众中具五德人。举来诣僧。若闻便伏从。此不劳治。或有拒逆应须治罚。於七治中。随用何法。而治罚之。前人讳举。不肯引过。与五德人。遂生诤竞。未治前诤。则嘱单觅。若经治法。则归觅事。若能举所举争余三缘。或有余人。争於四缘。并嘱言事。下犯事中。通局亦尔。如前所谓。言事通生善灭恶者。是也。
  问。犯事之相。可得闻乎。
  答。犯中事诤。乃目忏罪。能忏所忏。争其轻重。若二三人忏法。及上篇未羯磨前忽有诤竞。即嘱单犯。或忏上篇。僧作羯磨。其所忏者。忽生恶心懈怠。争云犯轻或犯轻罪。众中恶心懈怠心生非法羯磨。定罪行忏。所忏诤争。故嘱犯事。
  问。余时泛诤五篇轻重。为嘱何收。
  答虽争罪聚。只嘱教相。还归单言。不因行忏。能所评诤。故非单犯。既非羯磨。又非犯事。略此叙之。余见疏钞。
  嘉熙庚子季夏在丹丘日山出

  终南家业卷中(本)
  终南家业卷中(末)
  衣制格言

  佛制三衣。统於一化。凡曰比丘。皆须遵奉。所谓同一师之氏族。等三圣之形仪者也。通量局量。律有正文。长会广增。妄情取舍。或愚昧无知。或披文不细。邪风一扇。习熟生常。南山芝苑。虽久正诸。奈何深积弊情。卒难悛革。今先定尺量次明披着。定量则准九十过量三衣戒。披着乃本众学齐整着衣戒。以此二文为本。却引疏钞律论明文。详其进否。自然明白。何劳执诤。初定量者。戒本云。若比丘佛衣等量作。若过者波逸提。是中量者。长佛九搩手。广六搩手。是名佛衣等量。此戒因六群与佛等作。而为制戒缘起。至论结罪。文约过量。问。此戒过量。约何分齐。若据戒本。乃过佛衣之量。则一丈八尺。无乃太过乎。答。凡佛制戒。兼通像末。时既迁流。身亦渐减。故以佛身。而为准的。故戒疏云。弟子无限。不可定准。世唯一佛。故衣是定。事钞释此戒。准多论云。佛量丈六。常人半之。衣量长广皆应半也。钞又云。长姬周尺丈八。广丈二。常人九尺六尺(戒疏同此)。今须依此。而定持犯。又据事钞二房戒文。周以十寸为尺。唐尺加周二寸。资持云。今朝私用周尺。公用唐尺。(文)世中造衣。无非私用。依前多论。九六为定。问。律有通量。足可任情。何拘尺寸。答。诸戒成犯。各有分齐。不定尺寸。何论此戒之持犯乎。制戒为人。人身不定。故有通量。世昧通意。通之太漫。丈二长会。悞之甚矣。准前多论。佛身丈六。常人折半。佛世之人。而有八尺之躯。末时渺劣。身多减小。佛慈悬鉴。乃制八尺之人。而着九六之衣。约此为量。自下视身长短。称体而作。乃为通也。故律云。通量者度身而衣。取足而矣。业疏云。先以衣财。从肩下地。踝上四指。以为衣身余分叶相。足可相称。请视取足相称之语。实为通中之局。又况钞中。引通文已续云。虽尔亦须揩准。接引十诵等诸部肘量(诸文如下引之)。此显虽通。还依人量。但言通则不可过於九六。言局则不可定指一文。岂宜不究。一恣贪情。长广而作。以致过量不齐。犯长等罪。靡所不至乎。资持又准多论九六之数。约身细算。一尺之身。则衣长边得一尺一寸二分半。广边得七寸五分。如是增之。则五尺之身衣。长得五尺六寸二分半。广得三尺七寸半。六尺之身衣。长六尺七寸三分。广四尺五寸。如是则雅合取足之旨。深符相称之文。若此论通无违尺量。佛祖之教。必无差滥。学者粗情。而成妄执。问。且据六尺之人。忽得七尺之衣。所余二寸七分。而犯过量戒。否。答。如资持云。但取九尺已内。足可相称。又行宗云。已内皆通。等过不得。准此二文。过九方犯。已内不成。问。设有此者。还成犯否。答。又准资持随身定量。若有过者。不及九。余但令说净。不犯此戒。问。钞引四分云。安陀会长四肘(约人肘。一肘长一尺八寸)。广二肘。余二衣长五肘。广三肘。十诵上衣长五广三。下衣长四。广二肘半。七条在上下之间。僧祇。二衣各有三品。上者长五。广三。中下二品。次第减之。多论三衣。长五广三。若极大者。长六广三肘半。极小者。长四。广。二肘半。据上诸文。衣量不定。何拘九六。而为限齐。答。斯皆如来。随机而设。以致诸文。所出不同。祖师引於通文之后。为显通中之局。诸文肘量不同。即是局中之通。请看诸文。皆至长五广三。自下短长不定。正使任身长短。随用皆得。问。多论极大长六。岂非过限。答。论文先云长五广三。此是常途之制。次明极大极小。显非常途。世虽末劫。人有异报。如孔子身长九尺六寸。岂不然耶。有此之人。合此之量。身衣相称。何为过耶。既言极大者。岂非约人而论。亦不违律取足之义。若非九尺七寸之身。难以滥依多论极大之量。如戒疏云。若定出量。人有长短。不称威仪。外不生善。内无轨物。故随身分。不出定量。即用此语。判前诸文。肘量不同。使随身分。非谓不定出量。便任妄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