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故经云。虽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泆音逸。淫放也。淫泆虽生。而戒身慧命已丧。由此堕落三涂。不复人身矣。贞洁虽死。而戒身慧命常存。生生往来人天。修证菩提。故大律云。宁着毒蛇口中而死。不着女根中而生是也。昔安陀国。有一少欲比丘。使沙弥往一净信家迎食。时彼净信合家赴会。唯留一女。年始十六。容貌端正。而为淫欲火烧。五体投地。白沙弥言。我舍珍宝无量。汝可屈意为此舍主。我当供给使令。沙弥心念。我宁舍命。不毁禁戒。即入房闭户。胡跪合掌发愿。不舍三宝正戒。愿生寂静家。尽漏成道。即刎颈而死。国王闻知。叹未曾有。即躬往作礼。以尸乘於宝车。种种供养。积众香木而茶毗之。故十戒经云。虽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此之谓也。详如贤愚经。
噫。可不戒欤。
正法念经云。宁食毒蛇虫。及以烊铜等。终不破禁戒。而食僧饮食。智度论云。破戒之人。若着法服。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烊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热铁丸。饮热烊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即是地狱牛头狱卒。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僧床。是为坐热铁床上。如经论说。可不惧哉。
△四曰不妄语
心口相违。故曰妄语。
解曰。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
以是为非。故见言不见。以非为是。故不见言见。由虚妄故。是以不实。然见属眼识。等者。谓闻触知也。闻属耳识。触是鼻舌身三识。知是意识。所以妄语总有八种。谓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触言触。不知言知。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触言不触。知言不知。若欲惑彼。随作其一。即名妄语。若见闻触知。则言见闻触知。若不见闻触知。则言不见闻触知。是名四圣言。言行虽善。而无实心。终非圣人之徒也。
二者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
绮。锦绮也。靡。美丽也。谓其妆饰虚浮不实言语。如织锦绮。以眩人心目。艳曲情词。皆能引导人之爱欲。增长人之悲哀。又艳曲。是惑人心听之歌曲。所谓靡靡阳阿之曲者也。情词。是诱人情欲之文言。等者。乃至喜怒哀乐感慨之言。皆能改人常性。丧人正念。故曰荡人心志。昔法云秀禅师。谓鲁直曰。公作艳歌。荡人淫心。使逾礼越禁。其罪非止堕恶道而已。鲁直自此不复作矣。
三者恶口。谓粗恶骂詈人等。
正斥曰骂。傍及曰詈。谓口出粗恶不善之言。骂辱毁谤於他。所以瞋火一起。冲口烧心。伤害前人。痛逾刃割。实乖菩萨之慈念。有违出家之善心。身死魂逝。坠堕三途。如经所说。若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若堕饿鬼。口中蛆脓流出。若生禽兽。食啖粪秽。人怪其声。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齿皆缺。佛言。宁以利刀割其舌。积劫受苦。不可以一言骂谤持戒比丘。恶报难尽。有二种人。一向入地狱。若非梵行。自称梵行。若真梵行。而以非梵行谤之。
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
离。别也。间。隔也。君父惠泽曰恩。兄弟朋友善益曰义。向此说彼者。谓传彼人之言。向此人说。向彼说此者。谓传此人之言。向彼人说。令生斗乱。致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恩义离间。若不传彼此之言。但於二边说令离散者。亦是两舌。管子云。析交离亲。谓之贼。是也。挑唆者。谓挑发唆起彼此之言。令生斗诤也。成实论云。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中。世世得敝恶破坏眷属。以今离间破坏他故也。
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
谓在彼前。则称誉其德。在后则谤毁其过。当彼人面。则言其所说是。背后则言其所为非。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
证入人罪。发宣人短。
无问前人有罪无罪。但以恶心证之言有。即自得罪矣。发宣人短者。掩其之善。扬彼之过。孔子曰。匿人之善。所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汉。新息侯马援。以书诫其兄子曰。吾欲汝曹闻人之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也。好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轮转五道经。佛言。为人喜传人恶。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后堕恶鸟。人闻其声。莫不惊怖。咒令其死。
皆妄语之类也。
谓前誉后毁。乃至发宣人短。皆是妄语之属也。
若凡夫自言证圣。如言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凡夫者。是未入贤圣位人。自言证圣者。谓自知实无所悟。而故妄言。谓我已证得圣人之法。须陀洹。此云入流。谓已断三界见惑尽。即预入圣道法流。此是小乘初果圣人也。斯陀含。此云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已断前六品尽。后三品尚在。犹须更来欲界一受生。此二果圣人也。等者。谓余三果四果。乃至或言得禅。得定。得三昧正受。天龙鬼神来归依我。以此诳惑世间。而邀名利供养。罪不可悔。堕大地狱。长劫受苦。佛言。宁啖灰炭。吞食粪土。利刀破腹。不以虚妄称得圣法。而得供养。是最大贼。以盗人饮食故。故言其罪极重。未曾有经云。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鬼等。名大妄语。堕阿鼻狱。复有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或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名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事。有言无。无言有。不犯。
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如有诸禽兽。为猎人所逐入寺。猎人问言。贤者见某禽献否。尔时若是寒时。应语言。长寿。可暂入少时向火。若是热时。应言。可暂入饮水。少时停息。若猎者云。我不疲倦。我问走兽。时即应先自观指甲。报言。我见指甲。彼若复言。我不问指甲。我问可杀众生。於此过否。即应遍观四方。作如是念。胜义谛中。一切诸行。本无众生。即报彼言。我不见众生。又如波斯匿王。敕杀厨监。末利夫人令人留藏。待王酒醒悔恨。送至王所。王大欢喜。夫人虽受八戒。为救他难。而不犯妄语。是名方便权巧利济者也。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学出世之道乎。
夫道德之存。至诚为首。立身之要。言行是先。所以南容三复白圭。将以戒慎其言。是故古人戒始慎终。自不妄语始。古人者。司马温公也。公为人孝友忠信。恭俭正直。自少至老。语未尝妄。故其尝言。诚之道固难入。然当自不妄语始。又曰。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时刘安世问公曰。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公曰。其诚乎。问其所从入。公曰。自不妄语入。世儒立身。为一生名德尚尔。况释子学出世道。修未来长舌相因。而不然乎。经云。不慎言者。非沙弥也。
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经载非一。或言沙弥。或言年少比丘。按贤愚经。及报恩经。乃过去迦叶佛时。年少比丘。见一老比丘。常好赞诵。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言。汝今声如狗吠。时老比丘语言。汝识我否。我今已得阿罗汉道矣。年少闻已。惶怖自责。即於其前忏悔。老比丘即听悔过。虽免地狱。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时有商人五百。将一白狗。共诣他国。中路顿息。狗盗肉食。商人断狗四脚。投之坑中而去。时舍利弗。以天眼遥见。狗身挛躄在地。饥饿困笃。命欲垂死。即持钵饭飞至狗所。以慈愍心。施与狗食。活其余命。食已欢喜。复为说法。七日后命终。即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字曰均提。年至七岁。舍利弗化令出家。为说妙法。便证罗汉。六通悉备。自见前身是饿狗。蒙师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自念当尽身供给师之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由其前生出家持净戒故。今值释迦如来。得阿罗汉。故知若非净戒。则解脱无期矣。
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此文虽出本经。然法句。阿含。大律。皆同。斧譬自舌。恶言喻斧发也。如人掷斧斩天。斧堕还自伤身。世人欲以恶言害彼。反还自害。如大律云。昔调达骂舍利弗。为恶欲比丘。应时热血从鼻孔出。即以生身。堕大地狱中。佛因而说偈曰。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
噫。可不戒欤。
地持论云。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何故妄语堕三恶道。谓缘其妄语不实。使人虚生苦恼。是以死及地狱苦。以其欺妄乖人诚信故。受畜生报。缘其妄语。皆自贪欺。悭欺罪故。复为饿鬼。以其妄语。不诚实故。被人诽谤。以其妄语欺诳人故。为人所诳。既知妄语。有此四大苦报。可不戒欤。
△五曰不饮酒
乱心惛智曰酒。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之酒。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蒲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饮。
西域。即天竺。此方。即东华。酒虽多种。不出其二。一者谷酒。谓以五谷和麴而酿成之。二者木酒。谓用根茎花果。杂诸药草。而酝成之。即甘蔗蒲萄百花藕根糖蜜等是也。此二种酒。皆不得咽。故云俱不可饮。凡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或缺一。缺二。能令人醉。饮即得罪。若啖糟。食曲。和酒煮食。尽犯。若无酒色香味。不醉人。不犯。
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一滴不可沾唇。
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乃至不以草头着酒。滴入口中。言有重病者。谓非轻小疾也。非酒莫疗者。谓余药治不瘥。医教以酒为药。非酒不能瘳。即须白众令知。然后服之。始无自私之咎也。无故者。无病之故也。必有重病。痼疾。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若无病托病。轻病托重。俱犯。
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
齅谓鼻齅。不得止酒舍者。止谓暂时停止。舍谓沽酒市肆。为防二事。故不听止。一防讥疑。二避沉酗。不以酒饮人者。自既知非。岂可施人。菩萨为利生故。自饮犹轻。与他饮犯重。用迷惑众生。失智慧种故也。
仪狄造酒。禹因痛绝。
仪狄。夏人也。善造酒醪。禹。即夏帝也。战国策云。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因而深痛绝旨酒也。昔汉邴原。绝酒不饮。人或问之。原曰。本自能饮。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世儒尚畏废业。况学出世之道乎。
纣作酒池。国以灭亡。僧而饮酒。可耻尤甚。
纣。乃帝乙季子。名受。又名辛。祖都於殷。谥法。残义害善曰纣。始作玉盏象箸。造鹿台。为琼室。玉门大三里。高千尺。以人食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裸形。相逐其间。宫中九市。为长夜之饮。作炮烙之刑。剖孕妇。斫人胫。王子比干谏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杀比干视其心。於是武王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乃东伐纣。纣走登鹿台。衣其珠玉。自燔而死。禹谓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此也。所以诗书淫乱之戒。其原皆在於酒。故微子以纣沉酗於酒。遂作诰以告箕子比干而去。穆公因周厉王沉湎於酒。故作大雅嗟叹而泣涕流连。后秦主符生。饮无昼夜。乘醉多所杀戮。臣民畏之。海东王符坚。将兵伐。生犹醉寐。兵杀之。坚遂称帝。唐敬宗年十八。夜与宦官酣饮击球。俄烛灭。遇弒。是以前危后则。皆由酒色。先圣后贤。咸因旨绝以成名。出家为僧。心形越俗。不愧先圣。而踵前危。故曰可耻尤甚。
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婆沙论云。昔有一近事。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於异时。远行归家。家人赴会。彼为渴所逼。见器有酒如水。遂取饮之。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食。复犯盗杀二戒。邻女寻鸡入舍。强逼交通。复犯淫戒。邻家告官。拒讳不陈。复犯妄语。故云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者。善恶所起经云。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与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暗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敬佛。十八不敬法僧。十九亲恶友。二十离善友。二十一弃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失。三十二远离涅盘。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坏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此三十六失。因破酒戒而具。故云一饮备焉。失乃三十有六。故云过非小矣。
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
轮转五道经云。为人喜饮酒醉。死入沸屎泥犁中。后堕猩猩兽中。后生为人愚痴。故无所知。教化地狱经云。信相菩萨白佛言。复有众生。或颠或狂。或痴或呆。不别好丑。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饮酒醉乱。犯三十六失。复得痴身。如似醉人。不识尊卑。不识好丑。故获此罪。然善恶无爽。有因必果。贪饮故堕沸屎。醉乱故失智慧。丛说云。毒智莫甚於酒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