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新学名句


僧祇五果种(坏生戒)
  一里核种(桃杏枣柿)二肤果种(梨奈林檎)三壳果种(胡桃榴栗)四[禾*会]果种(松栢子)五角果种(山泽诸荳)。

破戒五过(四分)
  一自害二为智者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恨五死墯恶道。

安居离五过(事抄)
  一太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业三多蚊蚁难四无可依人五无施饮食汤药。

喜往白衣家五过(四分)
  一不嘱比丘入村二在欲意男女中坐三独坐四在屏覆处五与女人说法过限。

歌声说法五过(四分)
  一自生贪着二令他生爱三令他习学四俗人生慢五以乱定意。

不嚼杨枝五过(四分)
  一口气臭二不善别味三热阴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漏失戒五过
  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明相五於梦中失精。

受施五观(事钞)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

业疏五家僧体
  一五阴实法为体二四人假用为体三一多四人为体四但取四人为体五六和德用为体。

古五刑(尚书)
  一墨二劓三剕四宫五大辟。

古五刑(戒疏引)
  一墨(墨额)二劓(截鼻)三宫(去势)四割(截耳)五刖(断足)。

今五刑
  一笞二杖三徒四流五死。

五现前(出藏诤)
  一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二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三云何人现前言议往返者是四云何僧现前应来者来等是五云何界现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

五眼
  一肉眼二天眼三法眼四慧眼五佛眼。

五五百年(大集)
  一五百年解脱坚固二五百年禅定坚固三五百年持戒坚固四五百年多闻坚固五五百年斗诤坚固。

男五黄门(四分)
  一生二犍三妬四变五半。

女五黄门
  一螺二筋三鼓四角五脉。

五谷
  一黍二稷三菽四麦五稻。

五谷(轻重仪)
  一房谷(粟林)二散谷(床穄)三角谷(诸荳巨胜)四芒谷(稻麦)五[禾*会]谷(麻荏)。

五根
  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弟子事师五事(六方礼经)
  一当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从后称誉之。

弟子不承事五事诃责(四分)
  一我今诃责汝去二莫入我房三莫为我作使四莫至我所五不与汝语。

持律五事利益(僧祗)
  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碍。

边方曲开五事(四分)
  一持律五人受大戒二着重革屣三数数洗浴四敷羺羊皮等五长衣数满十日。

成论迷名生法痴随文增五失
  一不信二退勇猛三诳人四谤法五轻於圣法。

五邪(僧网)
  一改常威仪诈现异相二说己功德三高声现威四说己所得激动令施五为求利故强占他吉凶。

调达五邪
  一尽形常乞食二粪扫衣三露坐四不食苏盐五不食鱼肉。

五种三归(母论)
  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五具戒三归。

五种村相(盗戒)
  一垣二墙三栅四篱五屋。

五种正食
  一饭二乾饭三麨四鱼五肉。

受通五种
  一善来二三语三破结四八敬五羯磨。

五种作器(轻重义)
  一铁作器(炉冶钳砧错等)二陶作器(论绳袋博锹镢等)三皮作器(盆瓮床桄刀刬熨铁)四竹作器(刀锯等)五木作器(斧锯斤刬等)。

五种律师
  一诵戒至三十二诵戒至九十三诵广戒四诵二部戒五诵二部律。

五种脂(四分)
  一熊脂二罴脂三猪脂四驴脂五鱼脂。

五种床
  一旋脚二直脚三曲脚四入梐五无脚。

五种失受食(事钞)
  一往不受径捉触二腻势相连三任运失受四遇缘失受五决意舍失。

二五种受食法(羯磨)
  一身与身受二衣与衣受三曲肘与由肘受四器与器受五置地与受一手与手受二手与物受三物与手受四物与物受五遥过与墯。

五种阇梨(四分)
  一出家阇梨二羯磨阇梨三教授阇梨四受经阇梨五依止阇梨。

五种兰若
  一盗戒兰若二离衣兰若(二里)三僧界有难兰若(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四僧界无难兰若(五里)五提舍兰若。

尼五种受(业疏)
  一八敬二二十众三遣信四小年曾归五边方义立十人。

五种不失界(事抄)
  一非法恶心解二僧尼互结三中边不相解四失界相五空本处。

五种不须答(十诵)
  一试问二无疑三不为悔所犯四不受语五诘问。

五种说欲(受欲篇)
  一我说欲二与汝欲三为我说欲四现身相五广说。

五种界形(善见)
  一方二圆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药有五种(了论)
  一依时量二依更量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五依大开量。

五种仪
  一偏露二脱屣三礼足四胡跪五合掌。

四分五种村(轻重仪谓之五生种)
  一根种(萝卜姜芋)二枝种(亦曰茎种柳榴及菜)三节种(萝勒蓼芹)四覆罗种(此云杂种蔗竹荻芦)五子子种(荽桂)。

五种尺量
  一南吴尺(短周二寸)二姬周尺(十寸为定)三唐尺(加周二寸)四东山尺(加唐二寸)五潞州罗柯尺(加东山二寸)。

五种长物(多论)
  一重宝二似宝三若衣衣财(应量已上)四一切不应量(衣及衣财)五一切谷米。

五种僧物不可卖(五八)
  一也二房舍三须用物四果树五华具。

五种非法(僧祇)
  一身口习近住二数犯五众戒三恶人为友四好诤讼有五(一自高二粗弊此性三无义语四非时语五不亲附人)五恭敬年少比丘。

善生五种
  一众生无边戒亦无边二大地无边戒亦无边三草木无量戒亦无量四海水无边戒亦无边五虚空无际戒亦同等。

五种卧法(三千威仪)
  一当头向佛二不卧视佛三不双申两足四不向壁及伏卧五不竖膝。

五种受宝犯舍(多论)
  一以手受二以衣取三以器取四言着是中五若言与是净人。

五种分别不得戒(俱舍)
  一於某众生我离杀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三於某处能持护四於某时谓年月日五离某缘除斗战等。

五种疾灭正法(四分)
  一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正仿习放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不教道俗即便命终令法断灭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

五种缘令法沉没(杂含)
  一於大师所不敬二不重三不下意四不供养五不依止。

四分五种盗取
  一决定取二恐怯取三寄物取四见便取五倚托取。

四分五种盗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盗他心。

师教弟子五事(六方礼经)
  一当令疾知二令胜他人弟子三令知己不忘四有疑悉解五欲令智慧胜师。

和尚五种非法弟子忏谢而去(四分)
  一我如法和尚不知二不如法和尚亦不知三我犯戒和尚舍不教诃四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忏亦不知。

说戒五种时节(事钞)
  一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不同二食前食后三若昼若夜四若增若减五时与非时。

袈裟五种功德(悲华经)
  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见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若在兵阵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当得解脱。

灭后五种令法久住(善见)
  一毗尼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五种应显露行筹(业疏谓之捡勘)
  一诸比丘作念众中非法人多彼和尚阇梨如法二诸比丘作念众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三诸比丘不知如法语多非法语多然和尚阇梨如法四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应显露行五诸比丘知此诤事法语人多即显露行。

十诵有二五种怖畏  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复度人令不修身戒慧二畜沙弥三与他人依止四与净人沙弥共住不知三相谓掘地断草溉水五虽诵律藏前后杂乱。
  一不修身戒心智无欲钝根二与尼相近舍戒还俗三如来所说甚深修多罗等无怜愍爱乐心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四为衣食故舍练若入聚落五为衣食故多所求觅扰乱。

心论后诸无作五种名(业疏)
  一彼一切恶戒对治故名律仪二入七众具故名波罗提木叉律仪三善作故名妙行四名业业者作所起故五名尸罗尸罗者淳善义。

智论五种不净(各有偈词戒疏杀戒)
  一种子不净(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二依处不净(是身为臭秽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三当体不净(地水火风质能变余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外相不净(种种不净物充满於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审谛观此身终归必死处难御无反覆背恩如小儿)。

比丘无五受(四分)
  一善来二破结三三语四边方持律五人五中国十人。

五宗(或名五部五师)
  一昙无德(亦云昙摩鞠多此云法正法密法护等)二萨婆多(亦云萨婆谛婆此云有)三弥沙塞(此云不着有无观)四迦叶遗(亦云迦叶毗此云重空观)五婆粗富罗(亦云婆蹉富罗此云着有行)。

五住烦恼
  一三界见惑二欲界思惑三色界思惑四无色思惑五无明。

毗尼引生五住(了论)
  一在家引令出家二引至天住三引至梵住四引至圣住五至无余涅盘。

五熟(轻重仪)
  一蒸熟二煮熟三煿熟四炙熟五炮熟。

女人五障
  一不得作梵王二不得作帝释三不得作魔王四不得作轮王五不得作佛。

非心五证
  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非色五证
  一色有形段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别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是五识所得。

儒五常
  一仁二义三礼四智五信。

五乘
  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辟支佛乘五菩萨乘。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

五神通
  一神境二他心三天眼四天耳五宿命。

犯戒五衰(中阿含经)
  一求财不遂二设得衰耗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

善见五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一初一千年得三达智二复千年得爱尽罗汉三复千年得阿那含四复千年得斯陀含五复千年得须陀洹。

了论能知五相(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一缘起处二缘起人三立戒四分别所立戒五决判是非。

失衣五想心
  一夺想二失想三烧想四漂想五坏想。

五藏
  一长阿含藏二增一阿含藏三中阿含藏四杂阿含藏五杂藏。

五大精舍(圣贤录)
  一给孤独园二鹫岭三猕猴江四庵罗树园五竹林精舍。

五大河(四分说戒犍度)
  一恒河二阎摩那三萨罗四阿夷罗五婆提摩诃。

善见五大贼(释相)
  一非梵行自称是梵行受诸施者二恶比丘偷善比丘法求名利养三谤诸贤圣偷窃圣法四以僧重物饷致白衣妄取其意五盗取僧物物如己物与人兰若盗心取随直多少结。

唐末五代
  一梁朱全忠二后唐李克用三晋石敬塘四汉刘知远五周郭威。

五长戒
  一十日衣二月望衣三急施衣四长钵五长药。

五停心
  一多贪修不净观二多嗔修慈悲观三多散修数息观四愚痴修因缘观五多障修念佛观。

五浊(亦曰五滓)
  一劫浊(下四聚在此时)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五钝使)四众生(揽利钝果报而立名)五命浊(摧年促寿)。

五帝
  一金天二高阳三高辛四陶唐五有虞。

受随二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义同三者体同四者短同五者狭同。

受随二无作五同
  一者名同二者义同三者体同四敌对同五多品同。

沙弥五德(羯磨)
  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委弃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扫地五德(撰集百缘经)
  一自除心垢二亦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调伏心五增长功德得生善。

自恣二种五德
  初自恣五德一不爱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不自恣二举罪五德一知时不以非时二如实不以虚妄三利益不以损减四柔软不以粗犷五慈心不以瞋恚。

安居依止人具五德(了论)
  一求闻令闻二已闻令清净三能为决疑四能令通达五除邪见得正见。

五钝使(能驱心神流转三界)
  一贪(引取无厌)二嗔(忿怒强恨)三无明(迷感不了)四慢(自恃轻他)五疑(迷心乖理犹疑不决)。

五人开心念背请(十诵)
  一独住二兰若三远行四长病五饥时依亲里。

经通五人说(智论)
  一佛二声闻三弟子四诸天五化人。

僧祗五奴(受戒)
  一家生二买得三抄得四他与五自来。

卑姓有五(本律)
  一拘凑二拘尸婆苏昼三迦叶四阿提梨夜五婆罗墯。

单五百年(母论)
  一初百年解脱坚固二二百年禅定坚固三三百年持戒坚固四四百年多闻坚固五五百年布施坚固。

五兵
  一戈二殳三戟四酋矛五夷矛。

丈夫五病(羯磨)
  一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五颠狂。

非女五病(羯磨)
  一二根二道合三道小四常漏便利五涕唾常出。

五不正食
  一枝二叶三花四果五细末磨食。

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佛本行经)
  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起恶三为圣人所诃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恶道。

五敷具
  一蚕绵二黑毛三白毛四减六年五不揲坐具。

扫佛地得五福(无垢清信女问经)
  一自心清净他人见已亦生净心二为他爱三天心欢喜四集端正业五命终生善道。

五分法身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

五篇罪
  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五方正色
  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黑。

五方间色
  一绯二红三紫四绿五碧。

入众五法(四分)
  一修慈愍物二谦下自卑三善知坐处四说於法语五见过修默。

入俗舍五法(毗尼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