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会元


  心行持犯有渐有顿

  钞又云。若作心总断恶意。名止持心顿。若一切诸恶并欲造。名作犯心顿。若诸善并修。名作持心顿若息修者。名止犯心顿。若论心渐。以类可知。莫非与受。体有违顺。故持犯两分记云。此论持犯。但望起心。与体违顺。不同次科。对事造作。应知二持心顿。即约通持。望本受体尘沙事法。发无边善。两犯亦尔。若论作犯。对缘正作。自随前犯。此中止是泛尔起心可望本受通犯吉罪。止犯渐顿。如下别解。
  钞又云。二对行说。唯渐非顿。以一行中。不得备修。余行故作持名渐也。止持渐者。如正修慈心。不得修余对治也。作犯唯渐。不可顿犯一切戒故。

  止犯一位别明渐顿(止犯有二事法。止犯唯惭非顿。此门唯明不学。无知止犯)

  钞又云。不学无知。相对解渐顿。不学之罪元起。无知之罪。缘而不了后生故渐。文云。五岁不诵戒羯磨。方得罪故(此证渐犯)。不学之罪。通有渐顿。如要心可学境上作不学意。於一一法上。顿得不学罪。以初受时皆发得故。今违愿体。顿得多罪。云何为渐。若要心不学羯磨。於余悉学。望羯磨边。犯一止罪名渐。若论无知唯渐者。谓缘不了。方结无知罪。一心不备缘唯渐。记云。不学约心。无知随事。心有总别。故通渐顿。事不并修。故唯局渐。又不学罪。凡经两结。若初起心。渐顿随犯。如此所明。至后无知。随事复结。如下句法。

  不学无知罪有轻重

  钞又问云。此不学无知。二罪是何。答。有人言并是吉罗。今解言。不学吉罗。无知有二。若全根本无知得重故律云。重增无知波逸提(见不摄耳戒也)。若疑者得轻。是吉罗也。记问云。不学罪为出何处。答。受戒说相。即制依师。今违此教。故结吉罪。

  不学无知约教行根

  钞又云。言就教者。学据始终(此开学人)。不学即结(此结不学人)。无知之罪。五夏后结。记云。上明不学。学谓持奉。必无中废。故言始终。始据初受。终约尽形。下明无知限五夏者。受戒法中。制五夏学。有所未知。未即结罪。五夏已后。於事不了。显是懈慢。故随结犯。
  对行者。恐心逸荡。自恃小解。望齐贤圣。故学通一形。优劣相降。文云。五岁智慧比丘。从十岁知慧比丘受依止。乃至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记云。五夏离师。此据教限。若约成行。至圣乃已。虽非违教。非不违行。逸荡是纵放。齐圣即贡高。优劣不限夏数。但优於己。递互相师。故云相降。
  约根者。若根利易悟。始终二罪。以不学故。有无知也。若钝根难悟。始终不学。无无知罪。非力分故。故律云。愚痴比丘。尽形依止。记云。若论不学。通据始终。三根无异。无知之罪。位分三别。上根不待五夏。故云始终二罪(问。既云利根。即是学人。如何结罪。答。根虽上科。志惰不学。故结犯也)。中根五夏后结(义见前〔利〕故不复出)。下根一向不结(制须尽形依止)。文明利钝。不显中根。义取前科。则三根备矣。

  持犯优劣约法位论(此门甚广。今乃略引)

  钞又云。约法而言。四种不同。一威仪戒。二护根戒。三定共戒。四道共戒。初一外凡。假名僧戒。中二内凡。和合僧戒。后一圣人。真实僧戒。德行优劣。三品殊异。持威仪戒弱。护根持胜。以制心故。乃至道共为胜。记云。威仪者。随境别护。禁身口故。护根者。通摄六根。制於心故。定共与禅定俱发故。道共断惑证道同时得故。上二散业。三是定故。四无漏业。据戒唯有三位。上二并得别脱。但约内外两凡。粗细分之。威仪通凡圣。道共唯局圣。中二相望。通局可知。又云。以四戒配对三位。外凡散修事观。未缘谛理。无实德故。名为假名。即五停心。总别相念。及薄地凡夫也。内凡多在定心。缘四谛境。分见真理。名为和合。即暖顶忍世第一也。初果已去。证真谛理。号真实僧。
  钞又云。二就位。无学人德圆。故戒行胜。三果(谓三位果人也)企求未息。戒行为劣。内凡外凡。相望渐弱。记问云。二门并明人法。如何取别。答。前是约位显法。后即就位细分(□□□下示犯)。
  钞又云。初约位分。无学悞犯故轻。三果故犯为重。三果无漏力强。虽犯亦轻(两云三果。即指初二三三位也。犯之言通合遮性。如记可见。对凡是重。故云亦轻)。内凡道劣故重。乃至外凡相比可知。记云。初门为三。初学无学相望。无学见思已尽。故无故犯。事习未忘。故容有悞。三果残思未尽。容有故心(上二俱犯遮戒)。初二两果。欲惑未尽。故心犯性。但不造他。复不结业。不受总报。与凡为异(须斯二尼。怨逼受乐。如受戒引)。次约圣凡相望。圣人见理。业不集故。内凡未证。惑全在故。三约内外相望。乃至者。合云内凡分见真理。定慧力强故轻。外凡未缘谛理。事行道劣故重。上约四位相望。总而为言。无学最劣。五停最优。中间互通。准前可解。文中且举行位。故至外凡。更通薄地。极为优矣(此门〔卜〕科。今且略引凡圣行位。以显优劣)。

  不学无知对学不学人有开有结

  钞又云。不学无知者其相微隐初且叙结。然后例开。言其犯相者。谓受戒已来。勤学三藏。於境迷妄。遇缘而造者。随相境想具之(律中诸戒之后。皆有境想句法根本枝条并开)。若由来不学事法无知。触便违犯者。佛言。随所作结根本。更增无知罪。

  学不学人各有三品并详示不学无知开结之异

  资持问云。何名为学。答。凡学有二。一教二行。教以照□。行以践教。非但寻文即名为学。故疏云。佛立教相。□为奉行。若但读诵。非本意也。如戒名众学。岂得读又耶。又若徒行。复不名学。纵令持奉。犹不免过。疏云。若於二持。虽不违负。望非明决。不名为福。故知学者。止是称教修行。教行相循。方名为学。至如颜渊好学不迁怒。不二过。杨雄谈学。行之为上。言之为次。在儒尚然。况超世拔俗之教。而专以文字为学耶。今时学律。解无所晓。行不可观。放情造过。殊无惭耻。輙谓我是学人。免无知罪。此乃自欺。罪何可免。又复矜持。吾纵犯过。业亦非重。犹如铁钵。入水能浮。此又不闻。净心诫观云。知而故违。重不知者。今欲晓不句法。必须准律分相。但取下坛已来。期心持戒。专依师范。咨禀法训。兢兢守护。不敢妄违。则名为学。此分三种。一者久学。解行成立。如文所叙。二者初学。虽学未通。如渐顿说(上二依三学次第学)。三者未学。谓勤求道果。期后习律。如毁毗尼。不犯所开(此开不次第学)。如上三人。一向不结不学无知。次明不学。亦分三种。一者始下坛场。或亦混流俗。或越学余宗。或礼诵等业。忽慢戒律。都无知者。如文所序。二者虽复学习。不专持奉。目瞩耳听。心背行违。知而故犯。末世多然。准上疏文。不名为学。三者先曾秉持。守心不固。中道而废。还为不学。此等三科。一切事法。随有不了。若持若犯。皆结二罪。如此格量。粗分途径矣。问。下开句法。为是学人。为不学人。答。此科正论不学无知。结犯分齐。学人一向无罪。何用句法拣之。古来章记。例以学不学人。相参而说。传迷来久。见此好为一悟。

  二九句法略示总义

  资持又云。此二九句。即能所体状。相对而论。所体有二。即事与法。事法之下各带犯相。能体有三。一识。二疑。三不识。以此三心。历事历犯。各有三心。交络互织。则成九句(法中亦尔)。即上事犯。心容迷倒。复为九句。此之二九。披括心境。用历一切尘沙事法。捡察心行。无不通达。事法无量。二九遍该。楷模一定。故云方轨。

  复示事法及犯名义

  资持又云。止作二门。一切事法。随一事法。必兼於犯。且如淫戒。犯不净。共畜生等。即是事也。波罗夷者。即名犯也。乃至众学齐整着内衣。是事应当学。即犯。此就总论。若约别说。一淫戒中。自造怨逼。方便轻重。境想差别。种种别相。皆名为事。法亦如之。是知事法乃有无穷。犯则不出六聚。

  不学无知事开犯结

  资持准疏云。罪是可学。若有迷者。皆结其罪。彼则具明犯结。又云。由不识事。境非可学(事开)。不妨於犯。是可学故(犯结)。有斯明据。复何所疑。问。一等是迷。何有开结不同。答。事是现对造修。心想容生遗忘。犯是冥缘教相。有迷还是无知。纵令先已学通。还制后心惰怠。细详圣意。谅不徒然。

  遮性二戒二难否

  若是性戒。一向不开。岂得杀他诳他。而自活命。唯淫一戒。开与境合。三时无染。以不损境。余则唯制。文云。我为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若论遮戒。有开不开。道力既成。至死不毁。如草系海板等例。记云。上根不开。非教不开。但上根之士法。轻生护遮。同性故也。
  诸文持犯门第八

  诸文忏悔门第九
  有犯虽忏无宜自拒

  业疏(四下)云。但以五浊浇风。鼓扇尘境。不能制割。遂与犯同。若不清荡。未曰智人。覆藏瑕疵。终归显露。故当及时早忏。不可后世悔之。今多憍伐自矜。谓能拒抗前恶。深须量度。是何位人。然后自高。可得度世。不然纵毒。知何不经。生后苦楚。孰难遭遇。故论说言。地狱中阴身。犹如镕铁聚。热恼烧然苦。不可得譬喻。宜当除懈怠。昼夜不休息。精勤修圣道。必使尽苦际。斯圣言量也。同舟各审知之。
  济缘释云。时数渐减为劫浊。邪执坚固为见浊。催年促寿为命浊。三毒猛盛为烦恼浊。分别妄计为众生浊。皆非清净。故并名浊。亦名五滓。即是有情无情二种世间。劫减情浮。逐境造业。又事钞(中四)云。夫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应同僧法故。
  萨婆多云。无有一法。疾於心者。不可以暂恶便永弃之。故须忏悔。涅盘亦云。如我诃责毁禁之人。令彼自责。护持禁戒。说三恶道。为修善故。然遂古之师。并施悔法。增减隐显。臆课者多。照教无文。捡行违律。故佛言。有犯不能悔。又不能如法忏。是为愚人。圣教极明。但不信受。今欲定其纲位。格其心境。使是非镜其耳目。得失明其能所者。则何患妄业不除。妄心无托。则为圣叹矣。故文云。有二种智。一者有犯能见。二见罪能如法忏也。

  推罪因起生媿兴治

  业疏云。凡罪生也。托因从缘。因即妄心。非有谓有。随有兴我。便计彼此。即起集业。故经说言。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而众生虚妄横计得失彼我。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五道。亿劫不出。二者妄缘境有色心。由之造业。不知心徧。妄谓他有。还缘自心。故反缠裹。如说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向造诸业。但知唯心。则无分别。是彼此也。既识起因。能感后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於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忏者梵语。本曰忏摩。唐言悔往。亦云卑敬。存二方言。故曰忏悔。忏字后立。非此书也。取其义意。谓不造新。则此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於往犯。由斯善故。已起无缘。当生无续。双碍缘读。说名行除。又由斯善。来感乐报。差彼苦缘。名为报除。若欲忏者。略知此意。
  又云。犯从妄起。罪假缘生。妄体本空。缘生无性。了知妄本。则犯相何依。识达缘生。则罪根叵得。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仰对胜缘。尽披肝胆。罪从心起。还逐心亡。既伏现因。不牵后果。犯而不悔。业苦何穷。有智识非。义无隐覆故也。
  事钞云。初中起业。要托三毒而生。然毒之所起。我心为本。此义广张。行人须识。如忏法中。具明业相。今略述起罪。必三约性而生(三性文见戒相中)。受报浅深。并由意业为本。记云。业无自性。必假缘生。缘虽众多不出心境。由境发毒。构造成业。境是外缘。毒从内发。故明起业。唯推三毒。毒从我生。我即妄计。即斯妄计。是业之本。故名妄业。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谛求妄本。毕竟无依。但是一心。随缘不觉。以不觉故。硁然计我。由我起毒。因毒生业。业成感果。果全是苦。苦即生死。流浪出没。造受更资。如是亿劫。莫知所止。从本至末。就果推因。略识妄源。粗知苦本。诸贤览此。岂不自思。悲夫。

  定不定业可不可忏

  业疏又云。然虽开忏。经论不同。如十地中(十地论也)。作业定故。则不可转。如涅盘中。有惭愧者罪则非有。无惭愧者罪则非无。斯是了义。定业难绝。故有解言。所有重业。三时中定(未作正作作已三时有心。故云定也)。报不定者(虽三时有心。犹含轻重。故报不定也)。遇缘可转(遇缘即忏悔也)。则有相除。如造重恶定生报受。以报可转。便加忏悔。由此忏善。亦居生报。夺恶不受。一差永定。故名报除。由行善故。亦是行除。若时报俱定(未作正作作已三心俱重。为时定。三心既重。报不可差。故名报定)。不可不受。则转重令轻。如阇王之忏。亦名报行两除。若时不定报定(此句谓三时中用心。重轻不定。虽是轻心。亦有罪报。故云报定。若是重心。报定可知也)。及时报俱不定者(此句谓三时中用心。有无不定。有心有报。无心无报。故报不定)。此造业微。易忏伏也(凡起心造罪。初中后心有无轻重。各有八句。如资持中四下持犯篇。有图可见。今疏云。三时中定。即有无中第一俱有句也。又云。时报俱不定。即有无中间六句也。疏缺第八俱无一句。又疏云。若时报俱定。即轻重中第一俱重句也。又云。若时不定。报定即轻重中间六句也。疏缺第八俱轻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