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律宗会元
律宗会元
通辨作无作
业疏(三下)云。一作者是色心。无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缘。无作后业。三作是运动。无作非故。如是长短强弱。性不均通。如涅盘云。戒有二种。谓作无作。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是则名为戒不具足。又善生云。是十种法。或有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及无作色。如人手执极香臭木。记云。极香臭物喻善恶业。手执喻作色。放物有余香臭。即喻无作色。木喻无记业。但有执持。而无余气。对合可见。疏又云。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营为。名之为作。如陶家轮。转动之初。故心论云。作者身动身方便也。言无作者。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如成论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曰也。用斯两法。并有悬防禁非之义。齐名为戒。
的示法体警於行者
疏问云。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传解云。受名圣法。由此法故。奉敬守护。净如明珠。能为圣道作基址故。记云。举果目因。以其能通圣道故。钞云。就已成为言名为圣法。复令受者。不自轻故。又云。知自身心。怀佩圣法等。羯磨经云。羯磨威势。众僧力大。能举法界圣法。置汝身心。疏云。圣法假缘。缘成法满。充正报也。记云。揽无边圣法。蕴有待凡躯。五分基成。三身体具。超凡鄙秽流。入众圣宝位者。其斯之谓乎。
先示空有所计深浅
疏又问云。经论明体。其相不同。四分一宗。当须定指。答。首题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实二解。成论所辨。正通四分。昙无德宗。杂心俱舍。乃解十诵萨婆多宗。记云。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三双亦。四双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者。彼明诸法。缘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义。故名经部师。实法宗者。彼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阴界入等。并是实有。亦名一切有宗。亦即毗昙部。疏又云。故律名色。眼识能见。异於毗昙。根能见也。诸有结正。并门何心。故云造善具三业。当审观其意。不同彼宗。身口七业。皆是色中有损益故。记云。既推心识有所分别。则显通深。但不谈七八。与大异耳。毗昙不尔。既不推心故唯根见。眼耳鼻等。为浮尘根。见闻觉知。即胜义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又云。有损益者示彼所计。如善戒。持则体肥。犯则戒羸。罪业造则更增。忏则除灭。由有此义故立为色。因四大者。亦彼所计。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出斯二。
通依诸论辨定名体
疏又云。体谓业体。正是戒法所依本也(思愿要缘。揽法成业。故尘沙戒法为能依。业体无作为所依)。经论所谈。善恶业者名也。今述作无作者。业之体也。混名从体一也。离实谈名异也。多论陈体。教无教也。成实杂心作无作也。皆略名铨体。义说动静(动即是作。静即无作)。而难显其相。如诸尘也。今且依俙。如论两传寄之取状(下依两宗之论出体。故云如论两传)。
先依本宗假名出体 作戒体(初示名义。并总举诸师。次或言下列示二师。各计出体)
疏云。言作戒者。谓始坛场。终白四法。缘构成者。诸师约文有多解释(诸师即弘成论之师。并遵论文。所见有异。如下二师可见)。或言色心为体。故论说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身业亦尔。论其身口。乃造业具。非善恶体如无心杀人。不得杀罪。故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记释云。色心即总三业。拜跪登降是身。陈乞对答是口。此二并色。色不自发。要由心助。故两兼之。又云。皆但是心谓心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离心王。三业无托。故三并无也(上并初师约论。正立色心为体。下文遮妨)。若解色为业体。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何得名业。记释云。多宗所明。身口二业。悉判为色。故此攻之。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业取有记。无记非业(若据小教。不谈心业。如上初师。约成论义。善恶等业皆是心造。即本宗通大之义也)。
有人言。以色声为身口业体。故论云。身口业依正四大。意业依心。若身业非四大为性者。意业依心。亦不应以心为体(若下反质。彼分三业。所依各异。身口既依四大。不应以心为体。下文正出体相)。故知身业以四大动。故名动为业。业即四大。更无别体。若论口业。四大相击。於中出声。声成音曲。有所表彰。以为名字句。还即此名句。为口作业。业无别体。用声作体(次师立色声为体。下问答。遮妨)。问。此宗(此宗即指成论)五尘。非罪福性。何得以色声为体。答。非外五尘及报色。不妨内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声。眼耳所得。非罪福性。相续色声。法入所摄。意识所得。是罪福性。故论云。名字句者。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已上约五尘难)。记释云。瞥尔一念。见闻非业。即属色声二入。缘虑相续。则有成业。即落法尘。故云法入所摄。谓拜跪俯仰。为目所缘。陈词乞戒。为耳所属。故云意识所得(有云。三师匕证意识得者。谬矣。即受者相应缘虑也)。既为意得。关乎内心。即成记业。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论。且证口业。是法名声性。谓是法之名句。声为体性。判归法入。明非心业(私难云。既为目缘耳。属则属二根明矣。何云意得。既关内心。成有记业。何非心业。请细详文为答明之)。问。若色为业体者。何故论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答。声为业体。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句。即为口业。心是助业之因。非正业体(已上明违前心助难答中意。谓心可助成。而非正业也)。问。前言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而心即思体。身口业起。亦不离心。应同用心为体。答。破外人义。思心同时而体别。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破外道。身口二业。不假心助。故说离心无身口业(已上违前心体难答中。约破外释通论文。谓论中离心无思等文。乃是破外。非正明体也)。问。第三羯磨竟时。身业相续。为眼意缘。可说身作戒体。依声名句业。不可相续现。非耳意所缘。应无口作体。答。身业依色现。青等眼所得。亦为意缘知。是身作戒体。语业依声发。无记是方便。非常为耳得。故至羯磨竟。远从要期生。说有二业体。又云。世相义断续。皆为成一受。前乞己告情。后加是众故。不容相续现。又解。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
无作体(初正示体相。后引诸文证)
疏云。无作者。谓白四所发。形期业体。一成续现(三羯磨竟。一剎那顷。即成业体。故云一成。从此已后。相续发现。故云续现也)经流四心(识受想行)。不藉缘办。任运起故。记云。谓此业性。任运增长。牵生感果。不由於作。自然而作。故名无作。疏云。三聚之中。非色心摄。记云。彼论立四聚。摄一切法。一色聚(摄一切色法)。二心聚(摄一切心法)。三非色非心聚(摄十七种法。名不相应行。无作当十七也)。四无为聚(摄三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也)。疏云。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五尘四大)。故言非色。五义来证。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谓此业体既假缘成。实有体状。但离上五义。故云非色也)。言非心者。体非缘知。记云。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异。故号非心(古云。不可缘虑而知者。非也)。疏云。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记云。心具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二谓顽善。无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三唯是善非恶无记。四唯一定。故无广略。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乃至心数。则为广也。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谓此业体。既从心起。实是心业。但无上五义。故云非心也)。
引证非心
疏成实论。如经中说。精进(是作)感寿长(现报)福多(无作增长)受天乐(生报)。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记云。人心不定。岂能常善。此显无作。一发已后。任运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义。疏云。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记云。意无戒律者。谓意思中。无有戒体。显是非心。三性心者。谓余善心。及恶无记。彼论云。若人在不善无记无心。亦名持戒。尔时无有作者。谓意入余性。无有造作。却名持戒。即知无作。任运常存。故名持戒。疏云。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上释尔时。无有作义)。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作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上释三性。名持戒义。无漏失即常存义也)。
引证非色
又云。故彼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尘。非罪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答。言无作者。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为身口业性。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生无色界天者。必因戒定无作之业。即显无作非色明矣)。
通证非二
又引涅盘云。戒者虽无形色而可护持。故知非色也。虽非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故非心也(此明无作。决然是有。恐谓体非形对。而不修奉。故两勉之)。十住婆沙云。律仪善根有二种。作者是色。无作非色。
以作戒立色难
又问云。色等是无记。无作善恶性。不用色为体。作戒善恶性。应非色为体。答。无作在后生。作戒依色灭。若是同时者。则是色无记。故灭已方续生。不用色为体。作戒与依色。同时体用生。不即不离故。还用色为体。记云。无作不与色俱。故不兼色。作戒与色同时。故须兼色。色为作戒所依。故云依色。色即是体。作戒为用。记无记别故不即。即体成用故不离。问。如上二师。论作戒体。并云心力助成。如何分异。答。前立色心。心能成业。身口是具。故心为正。后取色声。即色为体。假心兼助。故心为旁。问。二师并云。依宗立体。何以不同。答。二并据论。所见有殊。前谈心造。正取分通。后明色造。欲存小教。问。钞疏前后。并取初师。今出次解为取不取。答。初师深穷业本。於理为长。次解曲顺宗途。在教为当。今家从理。多用初师。欲辨教宗。仍通后解。问。一念相续。如何分异。答。瞥尔眼见。名一念色。重缘筹虑名相续色。一念属前眼根。相续属后意根。故云意识所得(声香味触亦然)。即知意根。通缘五尘。通归法入也。问。有犯则体羸。四舍则戒失。那云无恼坏耶。答。缺行故羸。本得无损。教权故失。业性不亡。此即成宗通深之意。问。无色天为有(色否。)答。小教但说大种粗色。彼天既无。故云无色。大教既谈识种细色。不妨彼有定果之色。余如别说。
次依实法假宗出作无作体
(初标章叙起下分六位。正辨作无作之体)。
疏云。二依实法宗中分别二戒者。计非四分所通。然律中明五阴五相远近内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教。机执不同。五百身因无非正说。今为六位。亦有兼者。记云。以浅不通深。深得兼浅。所以假宗亦谈实法。受戒犍度。佛为五比丘。广说五阴。乃至一切色。过去未来现在色等。俱是佛教者。记云。方便之教。理非一定。机执虽异。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两是五百身因者。如涅盘说。五百比丘。问。舍利弗。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问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复有言无明行识。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诸比丘。谁为正说。谁不正说。佛言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
疏云。初有为无为分别者(色心等法皆名有为)。二戒俱有为。非三无为也(三无为如前说)。由假缘成。得彼业体。四相所为。有失坏也(四相即生住异灭。或可。即指能造四大)。
二就有为三聚分别(彼宗亦立三聚。但无作收色聚。与成实异)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业。皆色损益。若以心为业者。心念杀盗。亦应犯故。其实不尔。但以小机力劣。不约心论。且就身口。发无作体。还防身口。粗见业非。故涅盘云。从於身口。获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论云。无作假色。牟尼所说等。记云。问。前引涅盘。虽无形色。以证非色。何以相违。答。经收众计。前后不定。但执则俱非。了则皆是。不足疑也。问。心论假色。从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法入中。无作假色。此谓对前五尘实碍之色。故名假耳。问。天台菩萨戒疏。出戒体云。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与此何殊。答。彼明直性随缘变起全性成色。对真名假。名滥体别。不可混同。问。假色与下细色何别。答。若比心论。则名体俱别。若对戒疏。则名别体同。由心所造。善恶业种。微细难知故名细色。
三就色聚三色分别。此十一色。义束为三。如身色等。为眼所属。名可见有对。如五根四尘。名不可见有对。如法入中。无作假色。是不可见无对(六尘五根名十一色。色尘一种见对两具。五根四尘九色无形。故不可见。根尘相偶。故云有对。法尘中色见对俱无)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作戒初。色收口作戒。次色收身口无作。后色所收)身口色声。二法业性。俱作戒体。非余八色(谓作戒体。乃属色声。非五根及香味触之八也)。二无作者(身口无作)。同用第三。无对为体。故心伽二论云。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见有对。身口无作。俱不可见无对。所以名无对者。有对有三。如五尘五根。障碍有对。二五根七心。境界有对。三能缘心。所缘有对。出过此三故曰无对也(障碍约十色体质各局。境界约根识取境不滥。缘对取心识。缘虑筹度。欲显无作假色之体。一非障碍实质。二无取境功能。三非缘虑筹度。但为戒体假色。微隐难知。所以此三表而出之。广义如别。兹略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