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律宗会元
律宗会元
引证戒量之广
又引善生云。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萨婆多云。非众生上。亦得无量。如十方大地。下至空界。若伤如尘。并得其罪。今翻为戒善。故徧陆地。即善生言。大地无边。戒亦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记云。善生五种。前后离明。若复细论。饮食衣服。房舍卧具。常住现前。四种僧物。行住坐卧。俯仰威仪。大小便利。一切作务。无非制法。所谓森然万境。何事非持。若不尔者。岂名具足。若不先发。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预须委学。沙弥建位。正存於此。今时昧教。谁复知之。
正示发心
钞又引萨婆多云。若淳重心。则发无教(即无作也)。轻则不发。岂可虚滥。理当殷重。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耎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盘。令法久住。记云。劝发中。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为显上品。令知优劣。下品等者。毗昙所明。有一罗汉。戒是下品。年少比丘。却谓上品。皆由最初发心有异。乃至者。始从凡夫。终至无学。历诸阶位。更不增长。或云受体是定。随行有增。或约作戒永定。无作通增。并具如后。然虽救生。行有深浅。一不害彼命。二以法开导。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后。后必兼前。约义推之。初但护命。不令得脱。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据小果。中品所修。以法开解。自他两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望前虽胜。比后犹劣。上品引导。令至涅盘。同归佛道。即大菩萨行。准沙弥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学者至此。宜须明辩。三心所期。行果分齐。上品云三聚戒者。出缨络经。聚即总摄为义。小乘七聚。从教以论。菩萨三聚。摄行斯尽。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大小修证究竟修故。名作行也)。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名饶益有情戒。此三须配。三脱四弘三身三德。如别所明)。三解脱者。虽是观慧。非定不发。即是慧二学。绝缚证真。由此得人。故号三解脱门。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属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他)。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问。今此所受。为即三聚。为非三聚。若云即者。后须更受菩萨戒否。又复大小混乱。如何分别。若云非者。戒从心发。既发此心。那非此戒。大见错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举况结劝令识心分齐
钞又云。如此发心。尚是邪想。况不发者。定无尊尚。智论云。凡夫始学。邪心中语。那含果人。慢心中语。罗汉果者。名字语也。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故文云。佛子亦如是。勤求禁戒本。记云。言邪想者。凡夫结惑全在。未见正理。随所动作。皆是邪倒。乱心事善。容有退没。所以然者。如多论中。凡夫感戒。具有四过。一忻下有羸。二容退道法。三容变二形。四邪见断善。内凡已去。分见真理。方无此娄。初心薄地。非邪而何。智论明世界语言有三。一邪二慢三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凡夫具三(钞举前一。必兼后一。下亦同之)。见道学人。有二无邪语(钞举三果。以收初二。爱求〔盍〕故。犹有慢语)。圣人唯一。无邪慢(见爱永断。随世假名)。良以无作。假作而生。既非色心。无由表示。必约能领。显戒优劣。前明上品。所期远大。所纳之体。定知始上。故云有分齐也。
决发大心违教限之疑
钞又云。问。此教宗是何乘。而发大乘志耶。答。此四分宗。义当大乘。戒本文云。若有自为身。欲求於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皆共成佛道。律中多有诚例。光师亦判入大乘律限。记云。言义当者。则显净宗。本非是大。有义相当。业疏分通。意亦同此。光师之判大。然彼所判。大成通漫。文虽引据。意不全取。四分是大。将何为小。即应梵网体行全同。菩萨声闻二戒无别。定知不尔。是以祖师所立。语意从容。义当分通。深符教旨。待至中卷。更为详明(今亦有人。直判为大。不识教相。妄自云云)。问。上品心者。为全是大。为分通耶。答。扶成本宗。分通义耳。(私释曰。言扶成者。能扶即圆义。所扶即分通。分通虽是佛乘。犹是小中密意。未敢直示。故须以圆而扶成之。问。既是扶成。何以钞中直引为证。既直引分通而证发心。验之发心即分通义。何云扶成。又问。前引业疏。发心依於善戒。今钞发心乃据分通。发心是一同。文据有异。未审若何。要知的义。不可笼通)问。分通之义。出自何人。答。如来立教。被此机缘。部主深知。还符佛意。别立成宗。是以前后律序。法正所安。多伸此意。岂不明乎(世有口传。南山不合立分通义。然不知分通。乃是佛意。部主承用南山。但伸明耳)。
嘱受者。须明心境及法
钞又云。如是发戒缘境。及心有增上。此之二途。必受前时。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续。见境明净。不得临时。方言发心。若约临时师授法相。尚自虚浮。岂能令受者得上品耶。或全不发。岂非大事。记云。心须念念无间。境必法法无昧。毫差即失。可不慎手。今时昧教。事同儿戏。乍登坛上。心志惊惶。况师授昏冥但知学语。自无所晓。将何示人。岂非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深须责己。期遂将来。
叹戒法。嘱受者用心
钞又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人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
羯磨前总示戒法。令发上心
钞又云。但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记云。显前发戒。且令预习。未是正用。今将纳法。纵令已解。更须委示。选择要语。激动蒙心。我师当此。不可率易。策导开解。纳法之本。
教开广身心容纳戒法
(前既以圆开导。而受者已悟心境一如。今正纳法。故此略示)。
又云。由尘沙戒法。注汝身中。终不以报得身心。而得容受。应发心作虚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当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今为汝作羯磨圣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记云。初教运想。五蕴色心。宿因所感。故云报得。法既周广。劣报难容。必须运动方堪领纳。虚空无边。身量亦等。心法相称。揽法归心。还依报得。但法非心色。非异非同。犹如结界。无作依地。不与地连。非不相及故也。
三羯磨前切要提示之语
又云(次番前云)我已作白。僧皆随喜。今作羯磨。动彼戒法。莫令心沉举。当用心承仰(次番前云)。已作初羯磨。僧皆默可。令十方法界善法。并皆动转。当起欣心。忽纵怠意。(三番前云)已作二羯磨法。僧并和合。今十方法界善法。并举集空中。至第三羯磨竟时。当法界功德。入汝身心。余一羯磨在汝当发身。总虚空界。心缘救摄三有众生。并欲护持。三世佛法。记云。以前白告情。令众知委。此正量处。举发前法。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为。无非成遂。三番羯磨。并先策进受者。白告众僧。然后秉唱。寻文可见。
(问。文云注入者。前既开导。圆发妙解。色心诸法。即性本具。究竟一相。清净湛然。若有一法。从外入者。不为圆妙。今之云入。甚乖圆旨。答。无始迷背。认为外物。今日开解。顿悟唯心。法本自如。悟故言入。故祖师曰。开示不由外来悟入。诚因内起者。是也。问。初则动转。次则举集。其相如何。答。既了诸法。唯我一念。一念动而万法动。一念集而万法集。但初犹运心作念。故云动转。次渐明照凝寂。故云举集。三则能所泯亡。微妙融会。故云注入。动集即性。事理一如。皆不思议故也)。
诸文心境门第三
诸文戒法门第四
四科之前叙意总列
事钞(中一)云。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为量。持者麟角犹多。良由未晓本诠。故得随尘生染。此既圣贤同有钦序。何得抑忍不论。直笔舒之。略分四别。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戒体。即谓出生众行之本。三者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
资相(中一)云。何以不但释相。而总论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贤而可别名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相者。即是法相。复是体相。又是行相。无别相也。若昧余三。直示释相。既无由序。不知所来。徒自寻条。终难究本。故戒体中云。人并受戒。少有明识。故於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后持犯。方可修离。圣意昭显。学者宜知。
又(上一上)云。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有云。未受名法。受己名体。今谓不然。法之为义。贯摄始终。安有受己不得名法。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或可并以法字贯之。方显体及行相。非余泛善。问。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摄修始终。无缺剩故。随成一行。四义整足。言有次第。行不前后。问。法之与体同异如何。答。业疏云。体者戒法。所依之本。是则法为能依。体是所依。不可云同。又云戒体者。所谓纳圣法於心[离-蹂+月]。即法是所纳之戒体。据此不可云异。问。行相何异。答。三业分之。
齐缘(三下)云。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为法。体是无情。若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此法有功。乃名为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其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丸体也。九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别。如是知之。依体起用。即随行也。
戒法体相
资持(中四上持犯篇)云。问。事法是何。答。欲识事法。且对释相。即是戒本。一切诸戒。若通今钞。即是三卷三行。一切制法。若通祖教。即是一宗。大小部文。所诠行相。若通所宗。即是本律。始终止作之法。若通诸部。即五百十八。五部二部。大毗尼藏。若通佛制。则二千八万。乃至无量。若通诸境。则三世十方。数等尘沙。量同法界。若望佛佛道同。三乘齐奉。前圣后贤。相承不绝。即是戒法。
示戒法功力
(记云。然此但示法之功力。文不明指。何者是法。意令学者思之)。
事钞(上一)云。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言戒法通被也。凡即人天内外两凡。圣即三乘圣位)。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虽通凡修。终是权摄。据本制意。出离为要)。要令受者。信知有此。虽复凡圣通有此法。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为圣法(言已成者。谓此戒法。即三乘圣人。已修成之法。我虽在凡。法是圣法。因中果号也。既是圣法。岂容易而得。故云但令等。属令建志高远也)。但令反彼生死。仰厕僧徒。建志要期。高栖累外者。必豫长养此心。使随人成就(戒法无碍任机优劣)。乃可秉圣法在怀。习圣行居体。故得名为随法之行也(此显法体行相不可相离故也)。
又列示诸义
(中一钞云。就初法者。受缘已明。今略标举。显知由径。且分七门。一圣道本基。二戒有大用。三略知名趣。四具缘不同。五优劣有异。六重受通塞。七震岭受缘。时代不同。第一与前原教中叙教宗同。第三亦与原教翻名略同。第四亦与原教出家意同。同者不录。异者略引。又上七科并明戒法功力轨成之义也)。
又钞(中一)云。戒有大用。诸佛立教。并有胜能(立教者。通语三藏。经论〔即〕断证功高。毗尼则住持最胜者。兼通者。经论亦列流通住持。毗尼亦彰绝缚元始。故云并有也)。明义各别(通示三藏)。理须略举(独标律也)。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除佛道外三圣六凡。并师於戒。若据戒本。三世尊敬。则佛亦师奉也)。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於戒。故律云。如是诸佛子。修行禁戒本。终不回邪流。没溺生死海。又戒经云。若有自为身。欲求於佛道。当尊重正法。此是诸佛教。故结集三藏。此教最先。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有情色心。存亡依命。佛法兴废肉在毗尼)。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故先结之。所以尔者。余经但泛明化迹(化迹即往昔因缘也)。通显因果(因果即三世报应也)。事随理通(融事归理)。言无所寄(忘言遗滞)。意寔深远。昏迷未达。虽欲进修。鲜得其要。多滞答相。由迷教旨。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於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记云。世随相有者。此明世谛依相成立。由诸众生。不知空寂。但随虚妄。有为之相。乃有世间。故云尔也。法逐相成者。如来顺世立法也。如来说法。常依二谛。一依真谛。泯绝诸法。二依俗谛。建立诸法。今此律藏。建立持犯。灭恶生善。随情附相。引接初心。是以凡所制戒。并托缘生。随有开遮。皆防讥毁。故云法逐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