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会元


  正明用观

  疏云。问。今经理观。如何修习。答。修法有二。一者能观心。即以现前识心想念为体。下云。当起想念。谛观於日。是也。二者所观境。即以弥陀依正庄严为体。即下所列。十六种境是也。能所相冥。方成观行。问。起心取境。那名理观。答。了此心境。皆因缘生。缘生无性。体非生灭。即无生理。十疑论云。夫不生不灭者。於缘生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体。了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此灭散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灭也。今明理观。一准论文。以缘生心。观缘生境。心境虽殊。缘生不异。能观是心。所观即佛。心法佛法。皆不思议。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其义也。故诸行者。先开智解。通达无碍。然后晨夕。念念系想彼方依正胜境。炽然求生。不妨心境。体自无生。非谓造作。使之然也。
  (四明云。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於心性。心性易发。乃至云。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政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於法界等。据斯所示。正以妙观。观彼依正。则与今立是同也)。

  示诸文总观诸法

  疏云。是知世出世间。诸所有法。出处语默。莫非妙理。非唯此观。一代大乘。所立观法。莫不皆尔。法华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等。又云。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普贤观云。当知一切诸法。即是佛法。净名云。一切诸法。即菩提相。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见卢舍那。金刚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如是等文。徧在大藏。不复尽举。若离诸法。而谈妙理。即堕偏邪。去道全远。净名云。譬如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圣量若此。正理坦然。必欲进修。深须研核。

  通辩一代观法

  疏云。一代时教。所明观法。略为五例。一总观诸法。如经观一切法空等。二别观自心。如止观。还源观。法界观。净心观等。三或但观色。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及不净白骨等。四兼观色心。经云。照见五蕴空。十二入。十八界。数息等。五对观胜境。即如诸经。观佛菩萨等。就观胜境。复有五别。一观佛相海。即观诸佛三十二相也。二观普贤行法。即观六牙白象菩萨身也。三观药王药上。即观二菩萨行愿色相也。四观弥勒上生。即观兜率天宫。求生内院也。五即今经。观弥陀依正。求生净土也。

  详辩观心观佛

  问。今十六观经。可名观心否。
  答。若乃达境唯心。即彼弥陀身土。孰非心乎。但恐反求本阴。局认点灵。则尽属他经。非今正观矣。
  问。或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观心为要。今经观佛。岂不相违。
  答。观法被机。各有所生。若此方入道。断惑证真。则观心至要。若往生净土。修因感报。则观佛至优。彼明断证。正取观心。故有此语。非谓生佛佛法。永不通观。观佛三昧。皆被未来。义非徒设。
  问。心佛无差。上乘了义。今明观法。何必强分。
  答。理本虽融。行相宜别。将使造修有托。必须境智相应。古德有言。观佛有二。一者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者西方从因感果佛。诸经观心。即观自心。所见佛也。今十六观。正观西方。感果佛也。据此两分。永无疑滥。故天台十疑论云。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备如无量寿十六观等。今经观佛。斯为明据。
  问曰。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今观佛境。岂非色见声求耶。
  答曰。三十二相。犹皎月落於百川。四辩八音。若清响发於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寻声。不了性空。故不见佛。达士不尔。了色非色。何妨端想於圣容。达声非声。岂碍侧闻於妙法。故华严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觌兹妙论。宁复疑乎。
  诸文观法门第二

  诸文心境门第三(先录二宗。乃据教限。后腾祖义。是今所〔豕〕)
  先示二宗 依成宗示能缘心

  业疏(三下)云。初缘戒心但约现在。念念虽谢。下无续起。即以此心。为戒因本。记云。能缘局现在。念念相续。即为业本。钞云。三明发戒缘。境宽狭。上卷受缘。已略明发戒方法。但心随境起。故今广论。令知戒德之高广。□使持者有勇励。一能缘心。现在相续心中缘。

  又示戒境

  又云(钞同不录)。二约戒境。通缘三世。但有恶缘。皆作断意。不尔非戒。何以明耶。如冤家境。虽终过去。得害死尸。非非过也。彼冤之子。是现在也。当生之非。为未来也。今欲成戒。要须普缘。记云。父亡为过。子在为现。将后有孙为当(有以腹中子为当者。非即属现故)。涅盘云。如人斩截死尸。以是业缘。应堕地狱。亦如伍员鞭尸之类。疏引论云。皆於三世众生境所。得戒律仪。如人供养过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例过去也)。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福。戒亦尔者。以慈悲心。缘於三世拔苦与乐。戒法缘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慈施同三世。戒亦可例同)。又云。慈悲备物。局现境起。过未已谢。慈功无益。戒则不尔。必作普周。方名戒业(慈施及戒之益。有普不普。不可例同)。问。既同善行。何以异耶。答。慈等世善。随心宽狭。如经说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无论善恶。皆须息念。片涉怨嫌。则非缘具。故论说云。以恶心随戒增减等。由众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别善。得为道分。记云。如经说慈。即涅盘也。经谓亲中三品。一上亲(师僧父母)。二中亲(兄弟姊妹同学等)。三下亲(惠我财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一上怨(夺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夺我兄弟性命财物)。三下怨(夺我朋友性命等)。不怨不亲为一品。於此七种。等行慈心。止属现境。明非普徧。戒要周者。三世十方。无不该故。则知本体。微恶不容。纤尘莫立。比於明镜。喻若瑠璃。众圣所称。良由於此。无论善恶。好者恶者。无所择故。若不尽断。则有二过。一恶心不死。二随戒增减。后自引之。

  决戒防过未非。缘境通三世

  疏又云。问。戒缘三世境。现境是所缘。斯则是现非。何言不防者(蹑前缘境以难防非)。答。缘在悬对。未即非起。愿欲断除。不妨缘义。若论其防。正在敌对。现在之境。不定说非。六尘为妙行。可唯无学。一境有异见。乃通人畜。兴治有功。非不能陵。防未非也。治弱非壮。不说能防。依教忏荡。名防过非。故无现非。记云。现境无非。六尘为妙行者。谓观境空寂。可唯无学。谓不专极圣。一境异见。如人见水。天见瑠璃。鬼见脓河。鱼见窟宅。此明现境。或见为空。或随心异。不定为非。故无可防也。疏云。更为重举。现在未起。不名为罪。才起落谢。即名过非。故文云。现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见。记云。文即涅盘。彼云。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现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前念过去。后念未来。於此理益明。故云可见。

  依多宗示心境

  疏又云。能缘心者。局在一念。所缘境者。唯现在一念。(异前成宗。通於三世)以过未是法数(彼以过未二境。但有名句。法入所收。故为法数)。非众生数(现在有情为众生数。由别脱戒。依有情发。过未无情。即非戒境)。故论云(杂心论也)。别脱依生起。发戒亦现在。一念心中得。防非亦过未。现在无非故。语其戒境。有缘斯是。略举六大。地水火风空识等相。乃至如来。涅盘谛理。并是戒缘。但有损坏毁谤之义。问。六趣生外。更有发否。答。如来非趣摄。中阴亦复尔。故心论云。四生收诸趣。中阴非趣摄。以趣是到义。中阴但传识(言传识者。舍此趣彼。中间未至。故名中阴)。

  戒须徧境

  疎又引俱舍云。若不从一切众生。则无戒也。以戒善随徧。异此则恶意不死故。又於众生。离五分别(五种分别悉能障戒。故须离之。方发戒品)。一於某生我离杀等(如云我不杀猪羊等)。二於某分我能持之(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杀支等)。三处四时。乃至月日。(三处如云於此国能持。四时如云今年此月此日能持)五离某缘。谓除斗战事。(谓平时能持。或值此缘即不持)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我。又云。於非所能境。云何得戒(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非所能境。意谓所能得戒。於义可知。非得能境。云何发戒)。以屠者持野兽戒。猎者持家畜故。(上举事以征下为义以释)由不害一切众生命。故得戒。若从所能境则有增减。能非能。互转生故。谓猎持猪羊戒。死生獐鹿中。戒则减也。或鹿生羊中。戒则增也。屠者例尔。由戒得舍。必假因缘。今此增减。深乖戒义。纵离此缘。有何过耶(此二句难破前义。纵不假缘。自然增减。理亦无过也)。恶心不死故(谓前义但持所能。非能不持者。则恶心不死也)。谓持家畜。行猎不获。路逢猪羊。心还起杀。夫论戒者。普徧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约境明戒量

  疏又引多论云。一一众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皆因起恶。由受戒约。同翻为善。三种善根。历於七支。成二十一。余则例知。若以互起。则例七门(即七毒也)。淫境士(男也)女。随分二三(男大口二道。女加小道。则有三也)。女人身九。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自余非情。地水火风。虚空草木。凡圣教理。随有一境。起过尘沙。今反从善。成尘沙戒。则无量矣。如善生云。众生无量。大海无边。虚空无际。草木无数。戒善同尔。亦无分齐。故多论云。於非众生。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轮。伤如微尘。皆得其罪。一一尘处。今翻戒善。复无量也。如坏一草。萠芽叶花。一一得罪。反罪成福。又无量也。钞(中一)引多论云。於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上至非想。於一切众生上。可杀不可杀。乃至可欺不可欺。此一一众生。乃至如来有命之类。以三因缘。一一得戒。又以此推出家僧尼。及下三众。奉戒德瓶。行遵圣迹。位高人天。良由於此。端拱自守。福德恒流。了论云。四万二千。福河恒流。解云。谓四万二千学处。一切恒流。其犹河水。洗除破戒烦恼。言四万二千者。谓根本戒。有四百二十。所以尔者。如婆薮斗律。戒有二百。多明轻戒。优婆提舍。戒有一百二十一。多明重戒。比丘尼别。戒九十九。合成四百二十。是一一戒。有摄僧等十功德。一一功德。能生十种正行。谓信等五根。无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护。一戒即百。合成有四百二十。岂非四万二千。又解云。无愿毗尼者。谓第三羯磨竟时。四万二千学处。一时并起。无一戒不生。故称无愿。据斯以求。戒德恒流。

  示受前策导意

  羯磨经(上卷)引萨婆多云。凡欲受戒。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悲心。便得增上戒。业疏(三下)云。凡愚智浅。何能生知。自非久学。卒诲犹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务。素非怀大。定难容纳。深有由矣。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摄众生故。如善戒经。菩萨戒本。即七众所受者是也。问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记引经云。菩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如人欲请大王。先当净治所居屋宅等。准此经意。凡为比丘。必受菩萨大戒。今受小戒。向前缘慈。为受大戒。故云意在后也。准知具足。且就小宗。若望菩萨。犹是方便。问。多论有部。而云起慈。斯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之中。时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义证成。下文具引。资持问曰。慈愍一切。全非小行。答。善戒经中。七众所受。为菩萨方便。业疏云。向不缘慈。如何容大。意在后也。
  (问。依圆发心。即小受大。今云意在后也。似与圆旨相违。请为明之。答。此则且据善戒四级第登之义。释通多论慈心之文。意谓声闻离染为要。则小戒以断淫在初。菩萨慈济为先。则大戒以不杀为首。今受小戒。而云行慈。故知意在菩萨戒本也。若尔。今文发心并非圆旨耶。答。此之戒法等四句。岂非圆发受具之明文耶。附文释义。则如上明。约圆受具。祖意昭然问。下云上品心。是圆意耶。非耶。答。上品之名。在彼律论。犹属权小。若令在家。全依圆旨。妙发上心。如资持记。以上品心。对唯识观。及济缘云。如是心受。即发圆体。疏钞诸文。请详究之)。

  示缘境大意

  资持(上三)云。识境发心。纳体正要。不可粗略。故须约义。广明体量。学者至此。必须深究。多见诵语。以盲导盲。二俱坠陷。宁无畏乎。问。所以须示境者。答。众生造恶。由迷前境。恶业既因境起。善戒还从境生。是制法之所依。为发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将何用心。持此广张。深有远致。问。戒本防心。何须制境。答。机分大小。教殊渐顿。大机达境唯心。直从心制。即菩萨戒也。小机谓境异心。故从境制。即声闻戒也。教虽制境。理实制心。权设方便。於兹彰矣。

  正示境量显戒法之广

  事钞(上三)云。所发戒相。乃有无量。由未受戒前。恶徧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境无善恶。由心转故)。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徧法界。若随境论。则钞应有三十余纸。要而言之。不过情与非情。空有二谛。灭理涅盘。佛说圣教。文字卷轴。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法界为量。并是戒体。记云。空有等者。即化相法也。佛说四谛。即摄世及出世。凡圣因果。苦集道三名有谛。灭即空谛。亦名真俗二谛。灭等一句。即理体法也。异上空谛。是教摄故。佛说等者。即住持二宝。问。此并非情。须何重举。答。恐谓圣境。非戒缘故。问。化理二法。云何发戒。答。疏云。俱有损坏。毁谤义故。如提婆破法之类。问。化相不明佛。住持不言僧者。答。并情收故。理中佛僧。俱无别体。所以可知。地水等者。别举六大。上五非情。后一是情。风空及识。境相难见。故复示之。如盗戒说。又复须知。随戒多别。如淫杀等。单情境也。如掘坏等。唯非情也。如盗妄等。则兼二种。谓盗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对所诳。复规利养。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则局三千大千。今从圆意。须论十方法界。无作之体。称境而发。等法界量。故云。并是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