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戒法仪

  引请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授五戒。愿大德为我作五戒阇黎。我依大德故。得授优婆(塞夷)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为汝作五戒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第二开导

  原夫欲离苦趣者。须发信心。信心若发。万善从生。欲成佛道者。须受净戒。净戒若受。万缘皆具。能如是者。必至菩提。夫戒者生善灭恶之根基。入圣超凡之种子。才登戒品。便绝轮回。受持不昧。於初心始终无犯。慈护谨防。於微念止作双持。三乘果位以亲跻。五分法身而克证。夫如是者。则吾佛世尊。开方便门。观机利钝。戒说多端。先唱三归。次伸五戒。乃由十具。重演一乘。归源无二。以无三方便。利他而利己。令欣乐者自微至着。慕受戒者以渐入顿。同游正觉之场。共造定慧之域。故显圣人之利见。实贻贤圣之良缘。故吾祖南山圣师云。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道。实三宝之舟航。禅定智慧以戒为基。菩提涅盘以戒为本。发趣方行戒为宗主。戒为却恶之前阵。入道之初章。譬如世间造楼阁相似。必先固其基址。若无基址。徒架虚空。必不能成就也。遗教经云。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则诸善功德皆悉能生。当知戒为安隐功德之所住处。然戒有多品。汝等求受之。五者乃是趣善之元首。出苦之要津也。即善生经云。此戒甚难得。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应知此戒胜妙如是。不可轻心而求受之。

  第三请圣

  若要受此妙戒。先须迎请三宝。护法诸天。一切灵祇。而作卫护。若言(某甲)处。各称自己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我(某甲)一心奉请。
  十方法界  常住三宝  毗婆尸佛  尸弃如来  毗舍浮佛  拘留善逝  俱那含佛  迦叶世尊  释迦本师  当来弥勒  十方三世  诸正徧知  大小二乘  毗尼戒藏  十二分经  甚深法宝  文殊菩萨  观音大士  势至菩萨  十方三世  诸大菩萨  缘觉声闻  得道真流  南山教主  澄照圣师  日本记主  真悟律师  灵芝记主  戒光律师  西天此土  传法祖师  四依菩萨  一切三宝  惟愿慈悲  哀怜我故  共垂明证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众和)我(某甲)一心奉请。
  光明会上  护法诸天  大权仙众  功德大辩  梵王帝释  天龙八部  日月星辰  今年太岁  赏善罚恶  主执权衡  一切聪明  大  国内  名山大川  当州分界  属内鬼神  本寺土地  护伽蓝神  守护坛戒  诸咎善神  龛窟贤圣  二十八宿  匝寺受祷  一切灵祇  俱乘佛力  来降道场  证明受戒  惟愿三宝  法界圣贤  他心道眼  无碍见闻  鉴我虔诚  受我奉请  不违本誓  怜愍众生  慈悲摄受  方便救济  尽未来世  为作依怙
  南无护法诸天菩萨(众和)

  第四忏悔

  诸善男子。上来为汝等。恭请三宝。摄受覆护。犹如照世明灯。无不知见。今欲受汝五戒。切恐汝等从无始以来。被境声色之所迷惑。造诸罪累。障闭心源。不堪进受。如世醍醐相似。必须清净器皿而盛贮之。今於未受之前。乞告三宝。求哀忏悔。愿罪消灭。所言忏悔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谓止断未来非。悔已耻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起之恶更不敢造。忏悔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所有言词。皆随我道。(某甲)志心忏悔。
  从於过去  直至今身  毁破三宝  作一阐提  谤方等经  断学般若  弒害父母  出佛身血  毁坏塔寺  秽污伽蓝  受用僧物  无惭无愧  拨为因果  自作教他  见闻随喜  如是重罪  无量无边  今者克诚  披陈忏悔  惟愿三宝  法界天仙  慈悲摄授  放胜光明  照烛罪瑕  悉令清净
  南无普贤菩萨(众和)

  第五遮难

  善男子等。今为汝等忏悔已竟。身心莹洁。善法无障。宜各端心受正戒法。今依善生经中。先问汝等遮难。当如实答。何故令汝实答。由汝无始以来因虚妄故。沉没生死。无由解脱。今正要汝舍离虚妄。证真实法。是故令汝实答。不解不识。不得妄答(问)。
  善男子。汝不曾盗见前僧物否。(答云)无。(问)善男子。汝不曾於六亲比丘比丘尼行不净行否。(答云)无。(问)善男子。汝不曾於父母师长前。有病弃去。不顾而来受戒否。(答云)无。(问)善男子。汝不曾弒发菩提心众生。(答云)无。

  第六归依

  善男子等。既无此遮难。戒可得受。当知此戒甚难得。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戒有五种。始从不杀。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为一分优婆塞优婆夷。汝当具足受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优婆夷。汝当具足受持。求度生死。入般涅盘。必当归依三宝。有无量功德。何以知之。如希有较量功德经云。若人以四事供养四天下满中罗汉。及至灭度。收其舍利。起塔安奉。功德虽多。不如有人一念能净归依三宝。翻汝无始之邪心。归依三宝之正境。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归依佛者。谓归依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归依自他尽处断欲无欲灭谛涅盘也。归依僧者。归依第一义僧良友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也。内明理观。外托住持。克勤殷重心。秉受三归戒。心有所依。身有所归。受戒之要。须识境量。此若不明。受戒不得。所言境者。不出乎情与非情空有二谛。并是汝等发戒之处。是故於彼境上。立五戒法。折伏汝心。不得仍前造恶。誓当断恶修善。览披圣法。所言心有三品。中下二心故非正意。直须发上品心。求上品戒心者。谓授汝等三聚净戒。趣向三解脱门。以法引导众生。令至涅盘。令法久住故。如是发心。得受如来上品妙戒。我今为汝秉宣三归羯磨。正是汝等纳戒之时。汝当志诚随我言道(某甲)。
  尽形寿归依佛 归依法 归依僧(三遍)。为满分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第七结戒

  善男子等。此之三归正是纳体。今又加结示戒所归。令归戒圆满。我(某甲)。
  尽形寿归依佛已 归依法已 归依僧已(三遍)。为满分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第八说戒相

  善男子等。我已为汝授五戒法竟。今更为汝示五戒相。令汝识相护持。防非止恶。始从不杀生。至不饮酒。此之五戒为诸戒根本。入道阶梯。在儒为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行。在山为五岳。在人为五脏。在国为五刑。乃名别体同。故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饮酒。行此五者。不求仁而仁着。不欣义而义敷。不行礼而礼立。不慕信而信扬。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加之有也。闻说其相。当谨护持。慎莫毁犯。我今示汝五戒之相。令汝识相护持。发三种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上品心。求上品戒(问)。
  善男子等。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汝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善男子等。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汝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善男子等。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汝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善男子等。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汝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三遍)善男子。此之五戒。众戒之本。诸善之基。登解脱门。证菩提果。汝等从不杀生。至不饮酒。能具足受持否。(答云)能持。

  第九发愿

  善男子等。受五戒已。更发誓愿。世出世间之事。若不发愿。则无以成。谓福若无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坏。未经火煅。终不堪用。须要福愿相资。方成胜用。汝等一一志心合掌。随我发愿。我(某甲)志心发愿。以此五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求生净土。亲觐弥陀。证无生忍。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一心趣证常乐我净。随愿化导一切众生。咸开佛慧。
  南无弥勒尊佛(众和)

  第十嘱诲

  善男子等。即禀戒已。一一如法护持。如人护眼。如龙让珠。勿令毁犯。於五戒中。随犯一戒。永为弃物。於佛法中。无所堪用。名佛海边人。於五戒八戒十戒大比丘戒。永不得戒。假使七佛亲证。亦复戒缘不发。汝若有受无持。遇缘破犯。不如莫受。若受破犯。如人已死法药不入。难可救疗。当闻此语。日夜摄心。如守堤塘。勿令漏泄。受汝五戒已竟。汝等宿植善因。值兹盛世。生正信家。遭遇佛法。获授近事戒法。为出世之津梁。生佛净土之根本。当须珍敬。勿得自轻。汝等一齐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

  ○授八戒法

  (善生经增一阿含云。佛告优婆塞。当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徃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缺失。论中令五众授之。成实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或受。俱舍论云。若先作意於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受戒者。下心合掌。随施戒人语。勿前勿后。若违。不成。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长相乱。成实论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戒。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忏悔之法。如前五戒中同。问难亦加五戒中同。然后应如是授持)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三授)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竟。(三结) 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不杀生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不偷盗。(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不偷盗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欲。(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不淫欲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不妄语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不饮酒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离华缦璎珞香油涂身。(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离华缦璎珞香油涂身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能持否。(答云)能持。(问)如诸佛尽形寿离非时食(某甲一日一夜一年一月)离非时食能持否。(答云)能持。
  (如上次第受已须当发愿。发愿文同五戒中说。经云。设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戒不发愿。而持八戒者。得少。许福田智度论云。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功名盖天下。八戒比於余戒。亦复如是。法苑珠林会名部。问曰。诸经论中。何名八关斋。亦名关戒耶。答曰。八戒是关闭八恶。不起诸过。不非时食者是斋。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又斋戒体一名别。若寻名定体。体容少别。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防非止恶为义。随舍经云。若於六斋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六斋日者。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

  沙弥得度仪轨第四

  凡行者初受度牒。以柈袱托呈本师。两序各处插。香。礼三拜。选日设供剃头(按律选处设座。令於露地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幢。今时多大殿须向佛。或相对设座。若法堂中须设像幡花香烛如仪。今僧堂中。为众多便床坐也)
  先一触礼。禀维那和会戒师并作梵阇黎引请。阇。黎选日既定。则隔宿剃头。顶心留发(名曰周罗。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也)。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设作梵阇黎座几于圣僧右。与戒师对。几上安磬。圣僧案前置袈裟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鸣钹。引剃头人。出土地堂祖堂佛殿各处。炷香。(喝云)作礼三拜。序立僧堂前。鸣钟集众。头首住持俱入堂讫。戒师二阇黎始入堂。大展三拜。各归位。大众齐坐定。引请阇黎。至戒师前。大展三拜。胡跪合掌
  (戒师问云)。
  僧集否。(答云)已集。(问云)和合否。(答云)和合。(戒师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云)可尔(引请收坐具。起鸣手磬。引剃头人入堂。圣僧前三拜。次戒师前三拜了。就跪作梵。阇梨鸣大磬。作梵云)。
  神仙五通人。作者於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以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云何梵)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作梵讫。白云。为剃头授戒者说)。
  举香赞
  君恩赐度。亲命非违。断除恩爱入无为。师法禀仪威。剃发披衣。受戒自心归。
  登初地菩萨摩诃萨
  戒师起座。大众俱立。戒师秉炉。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