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弘戒法仪
弘戒法仪
三月十五日整戒。始诸沙弥等已曾受过十戒二年。而不犯重轻等事者。考行之得失。果与戒律威仪冥合。而又熟知戒律威仪中事。能背诵戒文。能讲说其义者。为真沙弥也。若与律仪不合。或与大重之戒有损。虽能背能讲。徒为虚文。不许进戒。行虽冥合。不背不讲。不知戒相。亦勿许进。惟山中行行。众所共知。实行老人许其植因。后生不与也。兹於三月十五日。定夺乞阇黎(某)分科考核。三事全备。方许入坛。衣钵须预。先自办香烛等亦然。舍尽银钱。还清债负。考过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然后具考三事 一先考德行合律合仪 二背沙弥律仪 三讲沙弥律仪(下十三重难) 一计开淫杀盗妄四根本重戒。若犯一戒。则如人断命。如草断根漂弃佛法海边外。永不许入众。白衣时沙弥时曾犯淫。污净行比丘尼。其罪极重。不容入戒 一曾盗听大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供养礼拜。名为贼住。佛不许度 一或未经白四羯磨。曾於某处。付过三顶衣。便以为大戒者。谓之误认比丘。当忏悔受戒白四羯磨 一外道玄门五部六册。天主教门等。已经投佛受戒。后复还行外道。仍与外道往来。复后重来受戒。此是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人。非佛法器。佛不许度 一五种不男。佛不许度 一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名为七逆重罪。佛不许度 又谤参禅。谤净土。谤持戒。说参禅。近代无人更悟。须是古人始得。又道教理。即是禅理无劳苦究。何不看教。说念佛。再无一心不乱之理。须是古人始得。但恁么念去。说授受戒者。谓之犯国禁。不许受戒。只要念佛。又道持戒。只要不离衣钵。不消参禅。求悟戒体。像法之中不可认真。只该随时。莫参禅。莫净土。莫受戒。但剃了头便罢。此便是五逆人。
一天神之子阿修罗。名为非人。变为人形。不许受比丘戒。龙畜有通。不许受戒。六亲犯淫。不许受戒。已上俱属重难。十三种已下。言十六轻遮。
一先考在家。曾训何法。须详邪正法名。何等出家。受何等法。须辨是非。一生见人。当称两字法名。不得称小僧等辱佛法门。不得称某甲你我等。近慢须认。历生是谁。年满二十方许进戒。衣钵自具方许进戒。父母听许方许进戒。不负人财方许进戒。他人奴使不许进戒。宰官当任圣朝 王恩未许。不得来受比丘戒。有病不许出家受戒。病者疥癞痈疽白癞乾痟颠狂五病是也。此十六轻遮也。一一勘过。更考行识。出家事大。不可轻易。依佛勘辨方许进戒。考核既定。会同十师。教授师细於屏处问难。已观其罪之有无轻重。遮者不容授戒。亦令忏礼三世千佛。为进戒益。俾前业销亡。或得开悟。次当为彼授菩萨戒。若不遮不难。而有轻罪者。教令礼忏。持咒清净。进戒忏毕。
一差阿阇黎。覆审详核已定 一差阿阇黎。为说四依法。盖恐沙弥不知佛世乞食树宿粪衣腐药少欲知足之法致学。今时好闲求安。避世滥食之弊。故当先令依此四事。方与授戒为大僧 一差阿阇黎。与说沙弥戒。盖前是剃头时所授之沙弥戒。未免中间夹杂未纯。兹将登大戒。始入真沙弥位 一差阿阇黎教授。持衣用钵之法。其法广大。包括禅宗。教理非一日可知。但令从此日用处下手。先知威仪。细细化导 一差阿阇黎。为沙弥策发上品心。登上品戒。盖以沙弥虽息心参本起慈趣用。犹是佛雏。不堪大用。今欲授比丘乞士怖魔之戒。虽趣声闻乘洁白体事。然当知有向上成佛利生之心。斯不坐在小乘恶见。故当策发令生佛芽。不致焦败 一差阿阇黎。结坛演仪。知授戒式 一正授戒法 一差阿阇黎。说四随相法 一差阿阇黎。教诵戒法。然后细讲四分律藏。四分律藏已明。广看诸律。授菩萨戒 凡授菩萨大戒。不容简别人品。但观其机性。若真心为参禅。三观求证菩提。真求生净土。真弘教利生等怀。或兴建丛林放生等行实。实是为他忘我之机。不为名闻利养者。但解法师放光献花等语。即当与授大戒。惟除七遮而已。所谓七遮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是也。是当拣去。不容授戒。其余不问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鬼神畜生。尽得受戒。比丘具坏色衣。与道相应来。授菩萨大戒。出家四众时时不离其衣。既发大心。具衣物已。先於授戒之期。半月七日已前。入期听教。如比丘比丘尼二众。先须考过。四分戒本背讲完具。本戒无缺。方许进戒。而尼僧近世不可容入男众。溷滥当别为方便 一先差阿阇黎。审得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差阿阇黎。为僧俗同说三自归。令知参禅法 一差阿阇黎。审问七遮法 一差阿阇黎。为说忏悔。令至心忏悔先罪 一差阿阇黎。为说苦行法。令知忘我为人 一差阿阇黎。策令发四弘愿 一正授菩萨大戒 一差阿阇黎。教授诵戒法。然后为讲梵网经二卷令精通。次看大乘律藏。
凡出家者。无竟授菩萨戒之理。须从沙弥比丘而进。若躐等轻进。甚非佛意。虽大乘根器。如六祖大师者。亦先授比丘戒。然后开东山法门利生。在家者则从五戒竟。升菩萨戒。不在前例。
衣钵总持第二十六
夫佛心无义。佛法无言。道不远人。人自不参不悟。故时时在此道中。着衣吃饭。而事事忘本来面目者。何谓也耶。盖因处处用。明白心计度分别。用口讲说。所以无言义之心法俱灭没耳。故千佛万佛出世。不用一丝毫气力。现於言义。只将一个钵多罗三件衣。传佛心印智。人得之则无一法不从衣食边流出。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只在不睹不闻处悟得。则不劳戒慎恐惧。而自然之戒慎。恐惧无入不自得矣。钵者正命食之谓也。衣者仪也正命食者佛心之不可得者也。仪乃佛之法也。心即人人分上旧来自己根本悟之。即名根本智也。仪即人人分上一行一动之文章悟之。即从根本上流行。发现一切具足正法之光仪也。何谓钵多罗义。盖以人之本心大圆而外黑内空圆者。此事本圆。无法不摄。黑者了无心行。当体泯绝。空者穷无底止。何法不从之流出涵藏也。然此一法觌面拈出。便令诸佛无容大智慧处。浑然渊然。函盖一切如易之无极太极未判已前那一假事。羲皇孔子下手不得。然而不是死杀法子。故一辟两开。分出许多道学。正是拈起钵子也。此心地不是死水於一毛头上。涌出无量恒河沙法门於底盖相应边。分出无极太极。相互相荡。从此遂分上为乾元。下为坤元。中为太虚。太虚不空。遂为人元。人元者天地之根。即最初已前事也。即正命食是也。此一而二。二而三也。全钵如禅宗之一句语底。盖则宾主合分。君臣交错。父子和合。事理浑融。放开一线。从此始矣。次钵三架。具在大钵之中。此即禅宗之一句中。具三玄三要三句玄路。鸟道展手。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信位人位。无位。一心三观。自归三宝三德等也。三次钵与本大钵共四。此四宾主。四料简。四法界。四就等法。是也。此根本智已具足心体之大法也。然而有钵无衣。其法不尽。法不尽则心不尽。故衣以五条为始。如禅宗五位君臣。五位王子。在儒则天五地五之数。从此便有二十五数也。在教则分五时五教五味是也。此五条合五数。数之中。数之体。故令僧贴体披搭也。每条一长一短。割者偏正回互之根也。奇阳生生。从钵之一。以至次钵之三。至衣之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而止。又有五条十隔。谓之迦絺那衣。皆直示法数也。七条衣者。从钵之大小。四数为五衣之四缘。四而兼三。故七数。七数在五。数之增。阳之长也。在禅宗则七事随身。行道之仪式也。在教则七觉七圣财等也。二长一短。颠倒交互。长多短少。圣增凡减之象也。此寻常仪表。入众所搭之衣。谓之中衣也。从九条为阳数之老。故为大衣之始。万法之数。遇十则死。遇九则生。所以洛书以九为变化不测之神用也。故临济之法。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是也。五位君臣。以四法分五位。亦此意也。在教则破九相而了无明是也。兼十一条十三条。皆为下品。大衣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大衣各三长一短割截者。条愈多道愈胜也。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大衣。各四长一短者。足成五之数也。盖数从五而五。五五二十五数。为阳数之极。则五衣表信位。七衣表住位。三三表行向地位。三衣全具。表等觉位。三衣俱不系着。如莲华。表妙觉位也。此皆差别智也。从钵至衣。根本差别二智。至此而圆满也。二十五为奇。五十五兼耦。故五条十隔兼之四缘者阳数。二十五阴数。三十虚一位而为象也。此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坏色者非五方正色也。盖正色属理。理具言意。此法应表之言外。故让正色也。世间法。则须弥日月等。表显具在衣图也。可见从凡入圣。直至成佛。只在钵衣二事。见之睹此。而可弗修证。了办乎此衣此钵。其可斯须离身乎。故曰福之田也。世间出世福。皆从此发生长养者也。悟此知此依此而行。方是智慧。如田之以水润而养苗也。故衣相缕缕皆通水路。表根本智差别智。二智长使流通润沃也。此出世之正法。正命之食正法正命之衣也。正着则三世诸佛无出头分。此法之体也。若见人见佛。有应缘处。则偏着露一线道令人悟。去此回互妙用非深悟。久学不会也。佛子当随顺衣法。而时时着之。如儒者学而时习之者也。时时在中。不知不觉。与之相习惯。熟忘其法也。忘其法则威仪之间。自然济济从容。光辉照映。如水之汪汪千顷陂。润泽光明。若兑卦之说。此儒者不亦说乎之意同也。如此悟入。如此行持。如此自在。无心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朋自远方来。唱和菩提大道。不自知其道之流通而化。自然鸢飞鱼跃。儒曰不亦乐乎。乐非有心也。有心则非真乐矣。此内圆佛心。外弘佛道者也。若使处末法之世。邪法流行。人不知依钵之直指。而返以为异言异服。而排之摈之。则宜乎有愠於中也。盖此与衣钵相应之人。悦且非心。乐原自在。虽罹法难。本无其心。故无愠也。此在儒为君子人也。在释为真佛子也。三衣一钵。土面灰头。遁於世间。不以见知之心为作用。则自然无所悔。於此道亦不失大光明幢也。此凡圣莫测之机也。衣乎钵乎。可不受以恒持乎。
弘戒法仪下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