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后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佛戒有七众。九众。大小两门之不同。今云身受佛戒。且据一日一夜所秉八支而言。即此八支戒法。具摄定共。道共。及三聚。五支等戒。故总诫云。一心奉持也。不亏。不犯。即木叉戒。不动。即定共戒。不忘即道共戒。又不亏。不犯。不动即摄律仪戒。不忘。乃至后无所悔。即摄善法戒。不以有望。能等教人。即摄众生戒。又不亏。谓护持四重。根本无亏。即根本业清净戒。不犯。谓其余四支。及根本之等流方便。皆悉无犯。即前后眷属余清净戒。不动。谓不被欲界粗弊五尘所动。即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忘。谓正念现前。故能善自安立。谨慎护持。设为有智慧者之所举问。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后无所悔。即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不以有望。谓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权乘诸位。能等教人。谓惟依最上乘。证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即回向具足无上道戒。秪此一日一夜八关戒斋。为所缘境。於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无欠无余。则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无量功德之藏斋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斋戒。是趣不过。是名为念戒也。一日一夜斋戒。横竖包罗。尚自如此。况终身五戒。况沙弥戒。况比邱戒。耶而世之蔑视戒律。别求圆妙者。不思甚矣。乐戒统业者。住持三宝。繇戒而存。一体三宝。繇戒而证。故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戒法。能令三宝种性不断。所以名统业也。镜明之喻。盖一体三宝。佛为首。法为身。僧为衣。惟戒能照见之。故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又云。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
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
果报自然。无所造作。名之为天。四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守护四天下者。居须弥山埵。离地四万由旬。忉利天。此翻三十三天。居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为帝释。统御四洲。离地八万由旬。盐天。亦云焰天。亦云须夜摩天。此翻时分。谓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身自有光。以莲华开合而为昼夜故。离地十六万由旬。於虚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兜术天。亦云兜率。亦云睹史。此翻知足。谓於五欲。皆知止足故。离地三十二万由旬。不憍乐。亦云化乐。谓随意化诸乐境。而无憍纵。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化应声天。亦云他化自在。谓所受乐境。不假作意。但任运应现故。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不言色无色界者。且据一日一夜斋戒功德。能感此等六天果报。故就近而略明之。此是念果。次我以有信等。则是念因。繇信三宝及戒故。受持斋法不毁故。闻此大明法门故。能以功德普为众生故。正慧了了不颠倒故。得生此六天中。受胜妙乐。渐次得涅盘也。诸经多明六念。今以念施摄入念天。又此念天法门。阿含明念六天。谓念繇十善故生天。天亦苦空。无常。无我。华严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大士功德。涅盘明念第一义天。今经事同阿含。又华严明十善为五乘作根本。所以天业统一切也。约福德庄严以明天业。故如宝珠。宝殊十种莹治。则能四洲雨宝。天业数数习念。能助三乘出世善根(五乘。佛。菩萨。缘觉。声闻。小乘。又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亦名五乘)。
奉持八戒。习五思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不堕爱见。名为智者。不倚他人。名自力行。内外一如。名出心作福。若不力行。便同牧牛。若不出心。便是贵文贱质。同彼尼犍。幸审思之。
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比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
此文缺略。应云是十六国。满中众实。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一日受斋福德盖珍宝布施。秪是后世福乐。之因。一日夜斋。决为出世之因。又珍宝秪是财施。斋戒具足法施。无畏施故。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彼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
天上广远。不可称说。总标六天报胜也。先出第一四王天相。略举寿命长远。以显福胜。余经明上品十善。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功德。得生此天。今明佛法斋。得生此天。十善是轮王世间正法。不杀是一分优婆塞终身之戒。佛法斋是一日一夜精进功德。皆得感此果报。而斋法果报。则不止此具如下文所明。
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增上。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不盗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
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学坐禅。得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不杀。不盗不邪淫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应云一万万零四千四百万岁。恐译者不善方言。或复传写之误。
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坐禅。得欲界细住。乃生此天。正法念处经。明身三口四功德。得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应云。五万万零七千六百万岁。
人间八百岁。为不憍乐天上一日一夜。不憍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应云二十三万万零四百万岁。
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
余经明上品十善。兼得未到地定。乃生此天。今亦明佛法斋得生。应云九十二万万零一千六百万岁。
若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猗。轻安也。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戒。从今以后。月六斋日。竭力作福至死。
尽寿名为死。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能说人清净。故欢喜所说法清净。故欢喜。闻法获胜益。故欢喜。现在福乐后生善处。终得大泥洹。
佛说斋经(终)
附受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具有八关斋法。盖以一徃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故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已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或作诸功德日等。并应发心秉受 本经虽合为八支。而秉受时。仍作九支陈说。无过。盖文有开合。义无增减也。此依毗婆沙等。以易方秉白故)○(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举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 以不非时食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淫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一切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累。故令於六斋日。受此八关戒斋。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
先应教受三归法。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次应教受戒斋法(不杀等八支名戒。不非时食名斋。故名八关戒斋)。
(据大智度论三归竟后。应云)。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
(如是白已。然后云。如诸佛云云)。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或各有愿求。俱可加入回向。但不可离於佛法)。
萨婆多毗婆沙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云云。令语言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夫受斋法。必从他受。於五众边 优婆塞戒经云。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后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
在家律要广集卷第一
在家律要广集卷第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出龙藏兴字函录第十十一十二共三品)陈增
唐罽宾国三藏 般若等 译
观心品第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惟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者。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於一道。而得涅盘。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净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唯然世尊。我等乐闻。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已善圆满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是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源。此法能销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治。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於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於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何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徧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於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剎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心如影像。於无常法。执为常故。心如幻梦。於我法相。执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心如青蝇。好秽恶故。心如杀者。能害身故。心如敌对。常伺过故。心如盗贼。窃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战故。心如飞蛾。爱灯色故。心如野鹿。逐假声故。心如群猪。乐杂秽故。心如众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耽。象牝触故。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於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盘。我所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