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灵峰藕益大师合注。自性本净名梵。尘界含摄名网。
【科】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疏。卢舍那。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名为满也。
发隐。诸患尽。则无妄不消。止恶果也。众德圆。则无美不集。行善果也此大众者。指千华上佛也。如毛头许。以少况多。极言法门之广大也。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发隐。万圣传无异辞。千贤受无二法。亦是自己已试之成法。明当遵而可信也。转者。传佛语而及众生。开心地道者。本来心地。平直虚通。无始妄情。壅塞滞碍。制之以戒。则壅去碍除。荡然平直。廓尔虚通矣。此一经之要旨。问。摄心为戒。云何名开。答。小乘之戒。仅收摄而自守。大乘之戒。兼开通而利生。故摄之义狭。开之义广也。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发隐。莲华台藏者。华藏世界也。光告者。如华严云台等皆说法也。千百亿者。西域亿有四种。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今千百亿。谓千华上百亿。取千万为亿。称大千之数也。转为连下句。言兼为诸佛众生也。约华严。舍那即是释迦。分胜劣故非一。融本迹故非异。今乃逐机随缘。在化度门。理应开耳。
合注。放光普告者。显心地法门。若本若迹。若因若果。无不以智为前导也。故上卷释迦放光发起。菩萨放光集众。今则舍那放光嘱授。后复释迦放光诵戒。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焰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至四禅中。摩酰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发隐。千佛化为千百亿。千百亿复化无量。表心地戒法。出生无穷尽也。体性三昧者。体性繇来本空。华光任运自现如太虚辽阔。云霞日月。飞走草木。万类纷纭。起灭隐显。并行不悖。故佛於此定或入或出。随心自在也。释迦千百亿身。皆先於舍那前受戒。乃於十处说法。后仍结归心地。表万法至心而极。其余千百亿等者。一百亿世界佛。如是覆述说法。推而例之。千百亿皆然也。贤劫品见大本。后仿此。问华严言释迦以境本定身。现起舍那。此经言舍那说。释迦受。则先有舍那。后授释迦。舍那又非释迦现起者矣。二说差异。云何会通。答。释迦证清净法身。及报应身。而法身无形。报身有象故现起舍那。说此戒法。复以应身。流布无尽。是知据迹。则华严乃释迦现起舍那。梵网又舍那授法释迦。原本则释迦舍那。虽交相现授而法身则本自常定。未尝动也。要之佛证三身。非三非一。常一常三。可先可后。谁先谁后。不可思议者也。
合注。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迹光与本光无异。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光皆化无量佛者。此智是诸佛之母。诸佛由此出生也。无量华供养者。华表妙因。妙因从果德起。还用庄严果德也。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者。若据下文。东方来入天王宫。说魔受化经云云。应云还至四禅摩酰首罗天王宫。先说魔受化经。方乃下生人间。示现出家。诣菩提树。今经明菩提树下。从三昧出。正显八相成道。始终皆不离此三昧也。又前接至华藏。既称为还。今复至南洲。亦名还本源世界者。前表理为事本。今表事为理本。故皆得称还。称本源也。何谓理为事本。谓本惟圆教一实之理。而众生迷有深浅。悟有难易。故更设别教通教藏教以开示之。又本惟一行是如来行。而众生根有利钝。修有巧拙。故更立五行万行等以收罗之。又本惟真常法身。而众生久在轮转。不能自见。故更现胜应劣应等身以觉悟之。又本惟寂光净土。而众生迷背日久证入无繇。故更垂实报方便同居等土以摄受之。是名理为事本也。何谓事为理本。谓只此因缘生法。此法即空即假即中。总不得离此正因缘境。而别谈理性。又只此施戒等行。或达其三轮体空。或知其庄严无尽。或了其体是法界。总不得废此六度事行。而高谈理观。又只此丈六常身。名为境本定身。界内利根。即见其坐天衣座。转无生四谛法轮。界外钝根即见其相好无量。徧坐道场。界外利根。即见其一一色相。当体无非真实法身。故法华经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何处别有四佛。为四人说四教耶。又只此同居一土。断见思者。便能横见方便。破无明者。便能横见实报。无明尽者。便能横见寂光。方便一土。犹可云别在界外。实报寂光。则未有隔於此土者。是名事为理本也。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方坐也。金刚千光王座。下去名华光王座。千字即华字之误。妙光堂。即普光明殿。华严七处九会。多云不起本处。此云复从座起。机宜不同。所见各别。复至四禅。乃说此心地法门者。本从四禅中放光发起。接至华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於四禅说之。又帝释宫等。分说此心地法。四禅宫中。合说此心地法。分说表於行布。合说表於圆融。又显此心地法。虽位位差别总趣极果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於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酰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酰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疏。梵网大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惟第十菩萨心地品。什师诵出上下两卷。上序菩萨阶位。下明菩萨戒法。
发隐。此戒是梵网经多品中之一品。又一品中之下卷。前所说法。徧指诸世界之一佛。今所说法。专指此世界之一佛。故语似重复。而实不滥。东方者。言此界当华藏中东也。下生等者。叙释迦下生之世界国邑。父母姓氏。出家修道。成佛度生之大略也。阎浮提。此云胜金。河出金沙。树流金汁。南天下也。四天下中。惟此有三事胜。三事者。一勇猛强记。二勤修梵行。三佛出其土。故佛出南洲也。迦夷罗。此云黄发。昔有黄色仙人於此修道。大千世界。此为最中。故佛於南洲生迦夷也。摩耶。此云大幻。以大幻术。母诸佛也。白净。或云净饭。悉达。具云萨婆悉达。此翻顿吉。太子生时。诸吉祥瑞。皆悉具故。於寂灭等者。明次第周徧。说法教化。一佛与前多佛同也。十住。非十住法。乃所住十处也。八千返者。世尊悲愿宏深。度化无尽。追思返此。历数八千。金刚座者。三世诸佛坐斯成道。无少变坏。即实相心地为此者。为此界众生。坐道场。成正觉。宏法化也。此是总说一代时教。摩酰宫中。开心地法门。则正说此心地戒也。复从天宫下至菩提树下。为此众生说卢舍那初发心所诵戒。即是十重四十八轻也。初发心者。三世诸佛。皆先受菩萨戒为初因也。一戒。犹言此戒。又此戒是最上第一戒也。光明金刚宝戒者。赞此一戒。破黑暗如光明。碎烦恼如金刚。具足法财功德如宝也。如来果海此戒为本源。菩萨因地。亦此戒为本源。佛性种子者。言此戒是佛性德戒。而佛性乃众生悉具。则此戒亦一切众生从菩萨因。至如来果之本源也。意识色心而等之以一切。盖言不论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正明众生皆有佛性也。佛性云戒者。此戒为佛性种子故也。当当云者。盖此戒既佛性种子。故受之者。当永为成佛正因。不堕邪因也。当永住於清净法身。不为色身诸欲所染也。重言当者。决当获如是大益也。如是十波罗提木叉。专言十重者。举重以摄轻也出於世界者。世所难值。而今出焉。宜生庆幸。勿空过也。法戒者。此戒既佛性种子。是乃众生法则之戒。故当顶戴受持。顶戴。尊之至也。受持。执之固也。重说者。戒为道本。不厌频宣。故诸佛半月自诵。宣公十遍为期。今之重说。未为多也。无尽藏者。此戒含摄无尽。无量戒法。皆具足也。一切众生戒者。此戒上传千佛。下被群生。僧俗同归。鬼畜得与。非如声闻戒之局也。本源自性者。此戒是佛菩萨之本源。本源者。即一切众生同源之自性也。性本清净。无有污染。此戒乃复其本净之体。非有加於本性之外也。
合注。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者。指上卷初於四禅中放光彻照。乃至擎接还归事也。寂灭道场。即菩提道场。菩提是智。寂灭是理。由坐此处。以菩提智。证寂灭理。故名为菩提道场。佛性种子者。此戒本以正因佛性为种子。起信所谓以知法性无染污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而缘了佛性。又以此戒为种子。涅盘所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佛性徧一切法。则若意若识。若色若心。但凡是情是心。无不入於佛性戒中。此戒的的是常有真因。此戒的的是常住法身妙果。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於世界。普被群机。故此法戒。乃三世一切众生。皆应顶戴受持者也。思量名意。别指第七。了别名识。别指第六。集起名心。别指第八。当当。犹云的的确确保任行人。到解脱岸。故名波罗提木叉。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见千释迦。
疏。我今者。八自在我也。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坐也。
发隐。涅盘云。第一能示一身多身。乃至第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如是之我。非情见我相之我。
莲华台。世界形相似莲华。故云莲华藏。华严云。华在下擎。莲华二义。处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悉在中也。
华含法界。表戒含万法。
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
台以中位为因而成华。表戒以中道为体而成圣。
又以本佛坐於华台。表戒是众德之本。千华者。人中华有十余叶。天华百叶。佛菩萨华千叶。
发隐。叶者。花瓣。
一叶有一佛世界。故有千佛净土。又一世界中一佛国土。此犹略说。
华严重重无尽世界。如微尘然。乃名广说。
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发隐。一华。即一叶。非全华也。上明一叶上一释迦。今明一叶上复有百亿国。则有百亿释迦。舍那为本。千释迦为迹。千释迦为本。复生百亿为迹。本佛迹佛。不分前后。一时成佛。表体用无二道也。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疏。如是二句。明千百亿皆以舍那为本。
发隐。虽名本迹。勿生二想。千百亿身。即舍那一身耳。千江散影。长空止见孤轮。万口传声。空谷曾无二响。应化无穷。法身不动。亦犹是也。
接者。取有缘之义。能接之人。是千百亿释迦也。
自觉己圆。力能觉他。名能接人。各接者。千百亿佛。接千百亿尘众。接取有缘。拣无缘不接也。俱来者。能所俱至。表体用归一心也。
诵佛戒者。问。何故诵。不道说耶。答。此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秪得称诵。不得道说。甘露门者。譬服甘露。令人长寿不死。要因此戒。得至涅盘常乐我净。教能通理。譬之如门。又戒能济拔。免离生死。譬如甘露。服得命长。大经云。有山从四方来。惟当持戒布施也。
戒能济拔下。文似滥前。然前云长寿。自永处涅盘之极位言也。如平时服之。得仙道故。后云济拔自暂离生死之苦果言也。如病患服之。得痊可故。故不相滥。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
发隐。本道场表本心。菩提树。表觉体。言以本心觉体。持本戒也。
合注。本师。指舍那也。
十重四十八。
发隐。此一句。摄全部戒法。奉持之要。良在於斯。
戒如日月明。亦如璎珞珠。
疏。持此戒。能除罪雾。譬之於日。使得清凉。喻之若月。富有善法。如璎珞珠。又日能长万物。戒亦如是。能生长万善。又如璎珞能差贫穷。戒亦如是。能差众生贫。长善法财。又如日月丽天。无不瞻仰。持戒在体。无不归崇。璎珞在身。庄严第一。持戒离丑。如端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