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在家律要广集
在家律要广集
戒四弃法分第二(梵语波罗彝。此土翻弃。谓犯此四事。当弃佛法外也)
诸大德。一心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欲说三世诸佛菩萨。成就利益一切众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萨戒者。有四波罗彝法。何等为四。若菩萨为利养故。自赞毁他。是名菩萨波罗彝。若菩萨。多饶财物。贫苦之人。来从乞索。菩萨悭贪。无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钱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为说於一偈。是名菩萨波罗彝。若菩萨。瞋於前人。恶言骂辱。加以手打。及以杖石。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菩萨犹瞋。愤结不解。是名菩萨波罗彝。若菩萨。自谤菩萨法藏。若见人谤。善可其言。既自不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从他受。是名菩萨波罗彝。如是菩萨四波罗彝。菩萨於中。不应犯一。何况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萨。现身不能庄严菩提。又复不能令心寂静。是似菩萨。非实菩萨。犯有三种。有软中上。若软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数数乐犯。心无惭耻。不自悔责。是名上犯。菩萨虽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邱犯四。即为永弃。菩萨不尔。何以故。比邱犯四。更无受路。菩萨虽犯。脱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萨戒。一。舍菩提愿。二。增上恶心。除是二事。若舍此身。戒终不失。从是以后。生生之处。常有此戒。若不忆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萨戒者。应当识知犯不犯事。轻重之相。软中上异。
轻重开遮分第三(内有四十)
一。供养三宝
如是住菩萨戒者。日应供养诸佛。若塔若像。次供养法。若行法人。及菩萨藏大乘经典。供养众僧。及十方土。住於大地诸菩萨等。於日夜中。供养三宝。随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礼。一四句诵。信心供养。勿令有废。若不恭敬。慢惰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误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有净心。逮菩萨地。如须陀洹。得不坏净心。常能供养三宝不绝。是名不犯。
二。除贪知足
菩萨不知厌足。贪着利养。不制心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虽贪利养。常生悔心。我当精进。断除是意。极自制御。贪心犹起。若取小利。助断大贪。是名不犯。
三。恭敬尊长
菩萨见上座尊长。耆年宿德。同师同学。生憍慢心。及瞋恶心。不起承迎礼拜避坐。设有言语余谈不听。若有所问。不如实答者。犯重垢罪。若无慢瞋恚痴之意。直以懒惰。无记。散心。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时睡眠。若听法说法。若先共他人语。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四。随请受施
菩萨檀越来请。若於自舍。若僧寺内。给施所须。菩萨憍慢。瞋恚轻贱。不往受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往。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远。若道险难。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失受请。若为修善。若听未闻。若知请主欲相恼故。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五。取物转施
菩萨从他人边。得金银琉璃。种种杂宝。所须之物。及地中伏藏。无主财物。皆应取之。念当转施。若恶心瞋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心。我不与人而作因缘。若懒惰心。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是狂心。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知受已。必生爱着。若知施已生悔。若知施主。施故发狂。若虑施主。施已穷苦。若知施物。三宝所有。若知施物。劫盗所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恼。所谓王难贼盗死亡系闭。恶声流布。摈令出境界。是名不犯。
六。随宜说法
菩萨他来求法。以瞋恶心。憎嫉他故。不与说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与说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外道求法。虑还讥刺。若病若狂。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知前人不解其义。若前人不敬。不如法事。若前人钝根。不解深法。恐生邪见。若知闻已。破失本心。坏灭正法。若知闻已。必向非器宣说其事。是名不犯。
七。悲心教诫
菩萨见恶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舍不教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萨不於身口意净持戒人边。起於悲心。若见恶人犯戒毁禁。作众罪行。极生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若狂。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八。权受利人
菩萨如佛所制波罗提木叉。及结毗尼。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此声闻戒。及菩萨戒。等无有异。何以故。声闻之人。顺常自为。犹欲学令不信者信。信者增。何况菩萨所修学常为众生。岂不能尔。是故名同不犯。如佛所制。声闻之人应少欲。作少因缘事。菩萨不尔。何以故。顺求自利。不为他人。是声闻好。菩萨若尔。则不名菩萨。为他人故。所可受衣。乃至百千。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尽力所求。如衣钵亦如是。为他人故。及应乞缕。教织师织。畜憍奢耶衣。受取金银。乃至百千。如是之事。与声闻异。若菩萨本为众生。而瞋恶心。少作。少因缘事。放舍众生。独居其所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轻垢罪。
九。戒息五事
菩萨有五非法。一谄。二华。三相。四以利求利。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为媿。不制不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觉是非法。常欲制之。是名不犯。
十。威仪自重
菩萨戏笑散乱。高声唱说。作非威仪。令他人笑。为众所轻者。犯重垢罪。若是宿习。忘误作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觉是非法。常欲制之。若外人瞋恚。欲调伏故。若人苦恼。为令怿故。若欲摄取戏笑故。若二人共诤。为和合故。是名不犯。
十一。语须决定
菩萨如是见。如是语。菩萨不应乐於涅盘。不应背涅盘。不应畏烦恼。不应灭烦恼。何以故。菩萨三阿僧祗往来生死故。如是语者。犯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萨乐於涅盘。畏於烦恼。比於声闻。千万倍不可为喻。何以故。声闻之人。顺自为己。菩萨常为一切众生故。菩萨虽处有漏。於灭烦恼而得自在。过於罗汉处无漏者上。
十二。自护身口
若菩萨起身口业。应自防护。莫使他人慢堕罪。若故不自护。使他堕罪者。犯重垢罪。若不作意自护。放散所作。生他罪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外道。若随出家。如法所作。若值多瞋恶人。是名不犯。
十三。随权行杖
菩萨见前众生。须加杖痛。然后有利。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不犯。
十四。戒报雠
菩萨以骂报骂。以瞋报瞋。以打报打。以牵挽者。犯重垢罪。
十五。斗即忏悔
菩萨与他共斗。及共相嫌。恶心瞋心。若憍慢心。不如法悔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一不求悔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彼外道要作非法。若彼喜斗。怨更增上。若知彼人终不受悔。若向彼悔。起彼重慢。是名不犯。
十六。允受彼悔
菩萨共他嫌恨。他如法求悔。菩萨恶心不受。为恼他者。犯重垢罪。若无瞋心不受他悔。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恶非法。是名不犯。
十七。修忍不瞋
菩萨瞋他受者。瞋事不休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常制之。瞋心犹起。是名不犯。
十八。权畜徒众
菩萨受畜徒众。但为给事。及与衣食。是名不犯。
十九。勤护斋戒
菩萨起懒惰意。乐於非时食。贪着睡眠。若倚若卧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犯。无巧便。若道路行极。若常制之。是名不犯。
二十。不说世乐
菩萨以染着心。谈说世乐事者。犯重垢罪。若忘误说。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有人问。正心少说。若谈异闻。若谈论法事。是名不犯。
二十一。为法谦求
菩萨乐欲坐禅。知他有法。以瞋慢心。不能下意从他求受法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求受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无巧便。若知彼人不顺法教。若自有巧便多闻。摄其心者。是名不犯。
二十二。勤观对治
菩萨起欲界欲。不观对治。疾除灭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灭。欲心犹起。是名不犯。如欲。余盖亦尔。
二十三。不着禅定
若菩萨贪味於禅。着功德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舍着。着心犹起。是名不犯。
二十四。不轻二乘
菩萨如是见。如是语。菩萨不应听受诵学声闻法藏。菩萨之人。用学是为。作是语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萨於外道经书。尚应当学。何况佛语。不犯者为欲调伏声闻入大乘故。是名不犯。
二十五。不学二乘
菩萨法藏。一向舍置。贪学读诵声闻经者。犯轻垢罪。
二十六。不习外典
菩萨有佛经藏。不能勤学。乃更勤学外道俗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极根利。一闻能持。同佛语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辞。助明佛法。於佛法。於佛经义。意不倾动。是名不犯。菩萨欲学外道经典。应如上学。若於中受。乐生着心。不如服苦药者。犯重垢罪。
二十七。不谤深义
菩萨若闻菩萨法藏。甚深秘密第一实义。不思议事。纯是诸佛菩萨境界。於此义中。生诬谤心。言此义无益。非佛所说。不能佑利一切众生。作是谤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思惟定义。若方便说。菩萨闻於甚深义时。若不生信。以不谄心。为生信故。应作是念。我不应尔。我如盲者。无有慧眼。佛口所说。我云何谤。如是菩萨自责由痴。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如是。是为正行。若意不解。不生诽谤。是名不犯。
二十八。不毁他人
菩萨为饮食故。以瞋恶心。自赞毁他。犯重垢罪。不犯者。若为伏外道。若伏憍慢。增长佛法。若为不信者信。已信者增。是名不犯。
二十九。随宜听法
菩萨有说法家。若说毗尼处。大法会处。瞋嫉慢心。不往听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往听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不闻。又无人唤。若病。若无巧便。若知彼说法。不顺义理。若知说者於己有难。若知彼说更无异闻。若得总持。自多闻。若勤修善根。是名不犯。
三十。任倩共作
菩萨有人来倩。我有事缘。当为营办。所谓共去共还。营佐众事。有所营了。守护财物。和合斗讼。经办饮食。修福德业。若一二事。不为作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为。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病。若无巧便。若自有事。若彼能办。若不相倩。若无益事。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无他倩。若报他作。勤修善根。若自暗钝。恐失业次。若有僧限。护多人意。是名不犯。
三十一。慈心瞻病
若菩萨。见病众生。以恶心瞋心。不赡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养。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有病。若无巧便。若倩他看。若彼病者。自有眷属。若知病者。能自经给。若久病。若人犹能起止。若欲勤修增上善根。若极自暗钝。恐失党次。若失看病。如病。余贫穷苦恼。亦复如是。是名不犯。
三十二。随宜教示
菩萨。见前众生。应有利宜。无有方便而能发起。菩萨恶心瞋心。不教示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教。犯轻垢罪。不犯者。若无方便。若使他教。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示彼方便。更瞋反戾。无有敬爱心。强得自用。是名不犯。
三十三。念报施恩
菩萨。众生给施所须。应念其恩。若恶心瞋心。不念恩报恩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报。犯轻垢罪。不犯者。若自无力。若无巧便。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欲念报。施主不受。是名不犯。
三十四。慰喻亡失
菩萨。见人亲里死亡。若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倩菩萨中说。
三十五。索物须与
菩萨。有人从索饮食所须。不与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自无物。若索不净物。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王所制。若护僧限。是名不犯。
三十六。诲给弟子
菩萨。弟子应随时教诲。若弟子有乏。应从笃信人边劝索供给。若恶心瞋心。不教诲。不供给者。犯重垢罪。若懒惰心。不教供给。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护僧限。若病。若无巧便。若倩人教。若弟子福德能致供养。若弟子本是外道。无好善心。是名不犯。
三十七。慈心护他
菩萨。以瞋心恶心。不护他意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护他意。犯轻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若有僧限。护多人意。若外道。若为调伏灭恶增善。是名不犯。
三十八。赞扬他善
菩萨。见他德行。不能称赞。以恶心瞋心隐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称他善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乐赞叹。若病。若无巧便。若为调伏灭恶增善。若护僧限。若知闻赞更生骄慢。若彼无实德。若言似善。实无善义。若为外道。若赞时未到。是名不犯。
三十九。如法治众
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呵应摈。若瞋心恶心。舍不呵治者。犯重垢罪。若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恶性健瞋。不受教呵。若待时教呵。若畏破僧。若知彼质直。宿习少羞。喜数犯悔。是名不犯。
四十。随机应现
菩萨。有神通变化。应为众生。随时变现。或方便恐怖。令生信心。若畏信施。不现变化者。犯轻垢罪。不犯者。若人深着恶法邪见。若是外道。若骂贤圣。若着邪见。若狂苦痛。是名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