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
粗染根本者即诫财色等下文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等又从五停篇下皆是随病设药亦诫之义也励己下明身业励勉也。
【科】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
观察下谓观此诫文更推求佛意若相应者可用不相应者则止犹十诵墨印义也此劝观能治之法及障道过患者此劝观所治之病也以观病用药方曰相应句偈者即下随篇长行之后复出重颂是也宜以名字收长行句偈收重颂若通而论之句偈即名字也如实解心依此如实解了净心名得诫观本意。
【科】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
止观者止属定观属慧止静观明也又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定慧今望生下禅支道品则俱为因矣一切禅支者即根本曰禅胜妙支林功德也初禅有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是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由此是入道浅深品类故云道品又支林道品悉从定慧而生定慧又从戒而起虽举定慧义摄於戒。
【科】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懃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
烦恼属心恶业总身口则三业通诫名法加行下谓加功用行胜进无退者由此诫观之法也若约位收小则暖顶忍世第一属加行位前二有退后二无退又属内凡大则住行向为内凡也解名既冠诸篇约位无遗大小。
【科】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科】诫观序宗法第二
二释序宗篇净心之目既冠於诸篇入道之源要先除於粗咎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言序者叙也尔雅云舒业顺叙绪也郭璞云四者又为端绪宗者要也本也言叙陈入道之端绪要断财色为其宗本耳。
【科】夫欲修道於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
修道即三乘圣道三业即身口意业财色以是粗染根本故。
【科】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
贪刘熙曰贪探也探入他分故即无即或作则下句同谄诤者庄周曰希其意而道其言谓之谄又因而致竞谓之诤热恼谓贪色猛盛则心热恼经云者大凡引用多撮众经之精粹例不别标其目背舍者即八背舍也智论云背是净洁五欲舍是着心故即心生厌背而不受着也离欲者远五欲故顺下以菩提分中无着欲故今若离之是名顺也本识者即藏识也以无漏善根为能熏藏识为所熏能所相资熏成无贪善种善种若成圣果可得故曰入贤圣位礼别名记中倍英曰贤倍杰曰圣家语哀公问孔子何谓圣人对云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我教极指则以佛为圣余皆贤也且如列子中孔子对太宰嚭亦指佛为圣故彼云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科】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结使成论云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众生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三恶道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三俱不善故恶也各有余经故云道也经即遗教以食贪财色故非道人规顶矩袍故非白衣二位不收故曰无所名也马鸣云不入出世及世间中故非施设故。
【科】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强烦恼增长沈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
吻口吻也释名云吻[打-丁+(改-己)]也[打-丁+(改-己)]拭之也庄补下即庄严补缀文华绮错之言也戏论者音义指归云戏剧也諕浪笑傲俳谐而言论也又成论云若一异论名曰戏论谤嫉加诬曰谤害贤曰嫉千佛案释迦谱云大乘经三世三劫各有千佛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千王子次第成佛故曰千佛今释迦即贤劫中第四佛也恶龙身者是地狱余报也为盗下指因也如盲龙下大集经济龙品云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时暂乐佛言梨奢汝过去世於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外现相善广贪眷属名声四远乃至得供养独受用之等恶业因缘得此盲报即知下解义无行业果不亡。
【科】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
修行应法师曰行下孟切施之名行即造修也不可口言大钞云佛法贵如说而行不贵多读多诵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如说行者乃是佛法五结常途多言九结恐五字误即爱忿慢无明悭嫉疑见取也。
【科】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
先治重者不越贪嗔痴也又此三毒出自见爱故顗禅师云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今若能除根则枝叶亦无铠甲之别名上句既收戒定摧心下宜收智慧以智慧能杀贼故心魔即心所起烦恼魔是也心微尘中者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心微尘中有无师智无碍智广大智等是则善恶因果皆在心微尘中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清凉云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微尘者举小以摄大也故华严法界观云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尘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诸法既不离於一尘因果亦不离於一心。
【科】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於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
八下即八万四千尘劳所起诸业多论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无始者远推过去生死无极从迷以来未尝觉悟故言无始地狱者梵云捺落迦於三涂中是火涂道在此地极下之处故小乘论中有八大地狱每一狱四门共有十六小狱八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兼本八狱合一百三十六文作二十六字误其中相状广狭数量如正法念经所明更有轻系地狱或人间或深山旷野或在海边紩围山间灵感传云窈窈冥冥日月光明所不能照又引契经颂云铁围两山间不睹日月光饿鬼聚其中偿其宿罪故或在虚空中今对余轻系故俱言大耳缁素二人即比丘白衣也虽比丘具戒白衣五八戒皆初心勇猛故持后心懈慢故犯问缁衣色者何状貌耶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周礼云三入为纁(诗云切三染绛也)五入为緅(子侯也)七入为缁郑氏注云再染以黑为成缁故净秀尼见圣众衣色如桑[桑*甚]乃浅赤深黑色也。
【科】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智度论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又菩提自行萨埵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也贤士钞引月灯三昧经云能持净戒名胜士义意同也佛弟子者奥法师云从佛所生得佛法分绍继佛家故名佛弟子又大钞云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我生名之为子。
【科】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
相欲似轻者谓贪财爱色其相非重故似轻如律十种黑心对财事起故又智论云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着此虽相轻泊乎罪报则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受地狱苦故曰感罪尤重君臣白虎通云君者郡也群下之归心也臣伏也男子之贱称春秋说曰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师徒周礼云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又杨雄云师者人之模范徒党也夫妇大载礼云夫者扶也言扶制万物也妇者释名云服也以服家事也内外下如叔伯是内族舅姑是外族朋友毛诗序云代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也又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知识闻名叹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凡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凡破坏如是等人莫不由乎财色是故尚须诫之佛言财色在□□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有害舌之患(此属自损上属损他由财色也)。
【科】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
更无世间等谓众生五阴并所依国土依正劣报悉由财色所致今若远离财色则劣报非有人天举胜包劣通乎六道圣凡凡当作贤字进至佛果者由不为境惑所碍则终至於极道如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者不为欲情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碍吾保其入道矣。
【科】因色生憍因财生吝憍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
憍怜也恣也本亦作骄吝正作吝鄙吝也夫人具斯二过纵有所余德行不足观之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邢炳云言为鄙吝所揜弃也。
【科】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先断下二句收戒律也故下云能断财色即名奉律今大师意在先奉律藏次习经论方得其次言逆下以此言虽一期逆耳能能策行人速疾至道也由斯义故名为净心。
【科】偈曰。
偈者应法师云梵言也正云伽陀或云室卢迦此方当颂摄经中作伽佗讹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一声亦像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科】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河沙者即恒河中沙此河长八十由旬广四十由旬其底甚深象度皆没沙细如面水白如乳今喻烦恼之多故言河沙神不恐者谓断此二则至命终神识无怕怯也反此不断则死时怀恐惧吉罗者五篇之小罪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戒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梵僧云守戒谓此罪微细随学随守也今劝护小以慎於大故曰况言犯四重三聚戒者即大乘戒也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璎珞经云律仪戒谓十波罗夷菩萨戒疏云摄律仪能令心住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摄即身口意善及闻思修三慧六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报身璎珞经曰摄善法谓八万四千法门戒疏曰摄善自成佛法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璎珞经曰摄众生者谓慈悲喜舍化及众生令得安乐戒疏曰摄众生成就众生庄严论曰初一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布萨此曰净住出要律仪曰是憍萨罗国语六卷泥洹曰布萨者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今谓戒净德长故心喜勇。
【科】
鄙夫爱则色 诫汝断贪着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鄙陋也爱者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谓於一切财色染着故此属爱烦恼也二世者即现未也过去已谢故不言之由现世因求财色则致疲劳或求不得苦等纵有得者乐极则衰苦相斯至乃至命终受泥利苦故下句曰因色入火鑵火镬者指无间之苦具也法苑珠林曰沸镬腾波炎炉起。
【科】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色障道者僧祇云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律中淫欲为初欲令比丘今世取涅盘故财令行薄者以贪财则高节之行日渐薄也多论曰贪於俗利坏道功德财失於俗人信敬之心又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是知面王大士推为上机天须菩提终归下器且颜子尚有单瓢之乐况出世之士反以财利滞於发足乎。
【科】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智下言有智之人避於财色犹如火坑遗教云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马鸣释云避大火聚相似法故顽下反上句也以愚人不知是患故不嫌耳若下佛言有二种智人一者不作二者犯已能悔今劝悔往犹得名智过之不改斯又愚甚。
【科】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终归下以形骸一丧非可爱之物终归填塞於沟填坑壑之内章服仪云一生形骸委之沟壑累世神灵系於业道斯义同也说文云沟水渎也广深四尺壑尔雅云流水深则成壑亦沟池也又坑也持戒下若以持戒制於贪财遂色之情则不受二世之苦是故近获三种乐远趣涅盘密意在远故言大也。
【科】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三释五停篇两种粗染远则为入道之宗五处制心奉乃作上行之本故次前位以立兹篇谓三毒慢乱宜修止息故曰五停心察治有方名之观法。
【科】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
五妄者即贪瞋痴慢散乱也刺树即刺棘之树喻诸微细惑障也欲除此障先须修观除根本五种粗过能除之法即用五停言五停者停住也谓作此观时於五处停住其心思惟观察又曰停息也谓停息烦恼等故观者即意识心王与慧相应推求观察故名观。
【科】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现恼不行者伏故不起也未是真断故言得小解脱也所由由从也因也神通总包六通也若惑未尽证未究竟故言渐若见思惑尽证无学果方名解脱又对前小故得大名十障者即十地中每一地破一障也若至等觉如唯识破十一种障是也又唯识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方名真解脱也如是大小两果莫不由五停心为入道初门。
【科】偈曰。
【科】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欲情下即多贪众生贪於欲境佛令修不净观可以对治然贪境虽多不过四种一显色(青黄赤白)二形色(长短方圆)三妙触(身分细滑)四供奉(供承祇奉)治法亦四一青瘀(说文曰积血也)想(治显色贪)二烂坏想(治形色贪)三虫蛆想(治妙触贪)四死尸想(治供奉贪)俱舍但作一骨锁观通治四贪背舍下二句指益当逐讲论等者谓讲属散心未能防御则欲情转复炽盛要在修观定力对治像法决疑经明法师过者所谓但外求文解而不内观修心又曰非禅不慧偏慧不禅一翅一轮岂能远运念下指过险径喻但逐言论丧观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