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正范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八寒八热地狱。故谓之堕。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八波罗提。提舍尼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  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  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  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  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  第七 不病乞鱼戒(如前)。  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应向余比丘尼悔过。我犯可呵法所不应为。是名悔过法。若不依律向余比丘尼悔过者。准经。当堕黑绳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一百众学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内衣不整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  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  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  第五 衣缠颈行戒(如前)。  第六 缠颈舍坐戒(如前)。  第七 覆头入舍戒(如前)。  第八 覆头舍坐戒(如前)。  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  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  十一 舍内蹲坐戒(如前)。  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  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  十四 摇身入舍戒(如前)。  十五 摇身舍坐戒(如前)。  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  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  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  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  二十 左右视行戒(如前)。  二十一 顾视舍坐戒(如前)。  二十二 静默入舍戒(如前)。  二十三 静默舍坐戒(如前)。  二十四 戏笑入舍戒(如前)。  二十五 戏笑舍坐戒(如前)。  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  二十七 平钵受食戒(如前)。  二十八 平钵受羹戒(如前)。  二十九 羹饭等食戒(如前)。  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  三十一 挑钵中央戒(如前)。  三十二 无病索羹戒(如前)。  三十三 以饭覆羹戒(如前)。  三十四 视比坐嫌戒(如前)。  三十五 击钵想食戒(如前)。  三十六 大抟狼籍戒(如前)。  三十七 张口待食戒(如前)。  三十八 含食语言戒(如前)。  三十九 抟食掷口戒(如前)。  四 十 遗落饭食戒(如前)。  四十一 颊含食食戒(如前)。  四十二 嚼食作声戒(如前)。  四十三 大吸饭食戒(如前)。  四十四 舌舐食食戒(如前)。  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  四十六 把散饭食戒(如前)。  四十七 污手捉钵戒(如前)。  四十八 钵水弃舍戒(如前)。  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  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  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  五十二 反衣为说戒(如前)。  五十三 衣缠为说戒(如前)。  五十四 覆头为说戒(如前)。  五十五 裹头为说戒(如前)。  五十六 叉腰为说戒(如前)。  五十七 着屣为说戒(如前)。  五十八 着屐为说戒(如前)。  五十九 骑乘为说戒(如前)。  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  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  六十二 着屣入塔戒(如前)。  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  六十四 着屣绕塔戒(如前)。  六十五 富罗入塔戒(如前)。  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  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  六十八 担尸触塔戒(如前)。  六十九 塔下埋尸戒(如前)。  七 十 塔下烧尸戒(如前)。  七十一 向塔烧尸戒(如前)。  七十二 绕塔烧尸戒(如前)。  七十三 亡衣过塔戒(如前)。  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  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  七十六 绕塔便利戒(如前)。  七十七 亵秽尊像戒(如前)。  七十八 塔下梳齿戒(如前)。  七十九 向塔梳齿戒(如前)。  八 十 绕塔梳齿戒(如前)。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三 绕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  八十五 己房佛上戒(如前)。  八十六 立说坐听戒(如前)。  八十七 坐说卧听戒(如前)。  八十八 非座说听戒(如前)。  八十九 下座说听戒(如前)。  九 十 后行说听戒(如前)。  九十一 下行说听戒(如前)。  九十二 非道说听戒(如前)。  九十三 携手道行戒(如前)。  九十四 上树过人戒(如前)。  九十五 杖钵担行戒(如前)。  九十六 持杖为说戒(如前)。  九十七 持剑为说戒(如前)。  九十八 持矛为说戒(如前)。  九十九 持刀为说戒(如前)。  一 百 持盖为说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罗。谓云恶作。若不依律忏悔。准经。当堕等活地狱。
  师抚尺云。
  诸比丘尼。我今问汝本所受持七灭诤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
  有无实答准前比丘戒。相中可知。  第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戒(如前)。  第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戒(如前)。  第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戒(如前)。  第五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戒(如前)。  第六 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戒(如前)。  第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种诤事起。即便称量此七法中。应当与者灭之。若应与者不与。不应与者与。诤亦不灭。是名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问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仪中。审之不异。
  附审式叉摩那戒。相纲目。若有式叉众者。即於前文称十方常住三宝已。一一问之。
  师抚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问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应当谛实而答。
  第一 不得犯不净行。若犯非释种女。若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学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无实答)。  第二 不得偷盗。若犯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三 不得故断人命。若犯非释种女。若断畜生等不能变形者命。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四 不得大妄语。若犯非释种女。若与众中故作小妄语。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五 不得非时食。若非时食。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第六 不得饮酒。若饮酒。缺戒。应更学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准前。若有沙弥沙弥尼。及居家二众。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审此余众。唯换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后文词皆同。不再重言)。

  开示苦行第四

  先夜审问戒遮竟。次晨羯磨师同诸引礼书记。往方丈顶礼和尚。呈复所审染净罪单。俟和尚阅已。若无犯者。礼辞而退。若有犯於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须遵两乘经律。开导於彼。或令死心参究。实悟无生。或令结坛礼忏。求见好相。或令专修净土。带业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忏。亦非浅浮之信。数期微劳而可灭也。如上三种忏法。谓之准教验心。是名真实忏悔。若於暂时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脱者。纵使千佛出世。亦难忏除。如是与法已。众礼而退。即於午后。引礼令众求戒清净无犯者。净堂敷座。鸣椎集众。仍将九人迎请和尚。礼仪如常。至堂升座已。二引礼展具向座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将诸比丘(余众随加)诣羯磨师所。审戒问遮。其诸言词。晨朝已简复上。兹者恭启大和尚择期设坛。临座施戒。令彼等舍门外之草庵。获宅中之宝藏。为真佛子。绍隆法化。今於未受戒前。复有何行当行。何法当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无任恳祷之至。
  (白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复位 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撩衣(拜已)长跪 合掌。
  和尚抚尺云。
  诸比丘(有余加之)夜来差众引礼。将汝等於阇黎师所。审问戒遮。遴选道器。幸尔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与授受。然菩萨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为难。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广其心志。坚其誓愿。所以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明为法焚身以供诸佛。则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愿致极矣。又云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此明济苦舍身以绐鬼畜。则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之心愿致极矣。若欲令人烧身供佛者。诸佛如来具百千相好。万德庄严。自然可敬可归。兼以求法心真。此则人所能行肯为者也。若欲令人舍身济诸鬼兽者。鬼兽有无量丑恶。形怪异常。既非可亲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则人所难行不为者也。若有新学菩萨至诚远来求受大乘戒法。其为大乘律师者。应当先为语斯苦行。然后与之授戒者。何也。盖如来深鉴物机。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以我爱为本。最难断除。凡欲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必以檀度为首。余度方成。故於初求菩萨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验大乘根机。令发决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门。十无尽戒。如理而证。称性而修。若计我着相者。不能信是法。灭受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惟无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广大誓愿忍智现前者。乃可受持修证。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净之理。目之为法。而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贪爱。离贪爱垢故。法无舍施。离舍施垢故。若执法有我人贪爱。则不能内舍外舍竭尽舍。繇其知法无我人贪爱。则能财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贤冠舍心於首。十地修檀度为先。故我释迦世尊。於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时。投身饲虎。割肉喂鹰。形剜千孔以然灯。目摘双睛而济病。至若支节肝胆头舌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等。皆以忍力舍施。成就无我之檀波罗蜜。而用求无上妙道。救度法界有情。观三千大千世界无有芥子许。非是如来因地中舍身命处。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虽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者。於斯大愿慎必当坚。於斯苦行慎必当行。汝等人人勿怀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净舍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灯。供养十方诸佛。於中所求者。不为人天福报。权乘小果。愿得无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於当来世。如药王之焚身。二祖之断臂。乃至无量无边求法利生难行苦行。悉从今日受菩萨戒。然一香一灯之微小因。始终究竟圆满檀波罗蜜也。汝等今闻我语。若意涉踌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师子儿。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开导。便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师。而犯倒说经律戒矣。我已遵制为说。汝等今已谛听(鸣尺一下)。再问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众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灯然香。供佛发愿已。来曰临坛。领受菩萨戒法。
  引礼云。
  诸比丘等一齐起立 闻磬声顶谢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为首者送和尚归方丈。
  送和尚已。回堂礼谢众引礼师。各归本堂少息片时。引礼复将求菩萨戒者。同诣大殿。然香灯已毕。如常普礼诸佛菩萨。发十大愿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齐上殿。通宵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德号。以祈加护。愿入佛乘。

  三坛传戒正范卷三
  三坛传戒正范卷四

    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 读体 撰

  初坛传授沙弥戒正范

  初令净人。洒扫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设二辅弼座。列供香花然烛。至时鸣椎集众。诸引礼统新求戒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钵执具诣堂。以所持之衣置於旁案。向引礼师三拜。二引礼各将二人往请二师。到已齐礼三拜。次同二师迎请和尚。但以九人。一人执香。礼仪如常。迎至法堂。维那作梵举集众偈。若求戒者鲜。或遇余缘。则不必局於偈。单举云来集菩萨三声亦可。和尚升座拈香。复举香赞。二师向和尚具仪三礼。起已归本位而立。待众三请已毕。方就位坐。
  引礼云。
  上香 复位 诸善男子。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第一明请师

  引礼合掌白云。
  夫炼金铸物而像生。元因范正。为人行已而有礼。皆为师严。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发增上戒。必须明匠以决愚情。今为汝恭请(某)堂上(某)律师。为汝等作沙弥十戒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第二正请师

  引礼作梵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大德为沙弥十戒和尚。愿大德为我作沙弥十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是三请。三叩首为正。若三请已。总一叩首亦可。
  和尚云。
  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三请我为沙弥十戒和尚。汝等当依教修行。谨慎莫放逸。(众答)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 今为汝等恭请现前二师。作沙弥十戒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自己法名(称已)。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十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十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 如前拜已 师云。
  诸善男子。汝等既已殷勤伸请。我今可尔为汝等作十戒阿阇黎。精进莫放逸。(答云)依教奉行 引礼云汝等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拜已)。长跪 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