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正范

  第七绮语恶
  绮语者。谓乖真背理。巧饰言辞。或因矜己才能。随情衒惑。或因坏他名德。逞口鼓簧。令人视听。增其情识。荡其心志。是故名为第七绮语恶。
  第八贪欲恶
  贪欲者。谓适意爱染。念无休息。居家者则以功名富贵。巧计恣求。出家者。则以利养名闻。自甘邪命。於顺情境上取足无期。闻惠济则吝於秋毫。见乐着则黏於胶漆。种种追求。不畏业苦。是故名为第八贪欲恶。
  第九瞋恚恶
  瞋恚者。谓事与心乖。纵恣恶性。或因居家名利财产。求而不遂。起诸恚恨。或於出家四事资缘。难从希望。便发瞋心。经云。菩萨起一瞋心。即开百万种障门。是故名为第九瞋恚恶。
  第十邪见恶
  邪见者。谓愚痴无正慧。知见多偏僻。繇不了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妄计有无常断之见。拨无染净因果。毁灭出世善根。正信灰然。邪心炽盛。如此方天主白莲。无为观指闻香等教。自盲盲人。皆堕坑堑。生则华报王刑。死则果婴地狱。千佛出世不通忏悔。是故名为第十邪见恶。此乃十恶之名义也。
  (若审第一二两种求戒者。不必问下四种根本。直接后文云。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云云。若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当问四根本。 鸣尺云)。
  所言四种根本者。汝等或於居家时。曾受优婆塞之五戒。及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或於剃发后。曾受五支净戒。但其中前之杀盗淫及大妄语四种禁戒者。乃是沙弥十戒。比丘具足戒。菩萨三聚大戒之根本。若授受之后。不固守持。随犯一戒。更不得再受十戒具足戒。并菩萨大戒。然此杀盗淫妄之罪。较前十恶中之杀盗淫妄。苦报倍更增剧。以破佛净戒故。(鸣尺云)。
  善男子等。今既普听我语。各各了知。如上诸恶业中随有所犯。向我倾心吐露。纤毫不得覆隐。若少有瑕疵。仍是戒障。譬如洗浣故衣。必要本体洁白。垢腻尽净。方堪受新染色。我今逐一问汝。汝等次第出班。一一实答(鸣尺一下)。
  引礼云。
  诸善男子。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 分班两立。
  (若众多者。令三人一齐发露。少则一人次第发露其为师者勿以久坐生疲。应事忽略。必也诲人不倦。慈教谆谆。其为引礼者。既辅法门。为人加已。亦勿辞劳。众分立竟。先从首班。三人向师一行立定)。
  引礼云。
  善男子。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长跪 合掌汝等三业至诚。随我音声。称。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三称)各称自己法名(称已)。
  师抚尺云。
  善男子。我今先问汝。
  五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一种问此)。  六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审第二种问此)。  七逆戒障。次问汝十恶重业。及四种根本(审第三四两种问此)。
  (下文总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者。照上圆尖号用之)。
  (○五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五△六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一) 鸣尺云。
  第一汝曾出佛身血否。
  (有则言有。无则言无。傍人不得教答有无。由恐临问不知是以前来一一详细指示。今当自言。不须教答。下皆同此)。
  善男子。当知释迦如来。正法千年已过。像法千年亦过。此乃末法万年时。又过六百余年矣。虽无出佛身血者。然有雕绘铸塑之圣容。及佛舍利之塔庙。大乘实相般若。了义圆顿经文。曾以瞋心恶心而毁坏者。则与此罪同科。汝曾有否(有无如实再答)。
  (○五逆中弑父居第一。弑母居第二△六逆中弑父居第二。弑母居第三)。
  第二汝曾弑父否(如前实答)。
  第三汝曾弑母否(如前实答)。
  (人有三父八母。必是生身者。方名逆罪。余虽非逆。亦并摄在杀恶中问)。
  第四汝曾弑和尚否(如前实答 此问惟七逆所摄。五逆六逆中无)。
  (△六逆中弑阿阇黎居第四)。
  第五汝曾弑阿阇黎否(如前实答)。
  (此中如上所明五种阿阇黎。更有五戒阿阇黎。如於在家时曾受八关斋戒者。则有八戒阿阇黎。随彼曾受何戒。则问何等阿阇黎)。
  (○五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四△六逆中破羯磨转法轮僧居第五)。
  第六汝曾破羯磨转法轮僧否(如前实答)。
  (此一问中。有二种。一谓破僧伦。二谓破羯磨僧。有处云破和合僧。其云和合僧者。乃总摄斯二种。以破则不和。和则不破。今言破者。谓乖背六和之道也。佛言。破和合僧有二。一妄语。二相似语。或羯磨。或行筹。若破僧伦下至九人。一人自称作佛。必要男子方能。界内界外尽可破坏。其所破者。是俗谛僧。局在南阎浮提。犯逆罪偷兰遮不可忏 若破羯磨僧。下至八人。不自称作佛。女人亦能。要在界内别作羯磨布萨。其所破者。亦破第一义谛僧。通三天下。犯非逆罪偷兰遮可忏。然云破僧伦。亦提婆达多事。今无此罪。其破羯磨僧者。容或有之)。
  (○五逆中弑阿罗汉居第三△六逆中弑阿罗汉居第六)。
  第七汝曾弑阿罗汉否(如前实答)。
  此(六五七)逆既无。更有十恶今当问汝(鸣尺一下云)。
  第一汝曾杀害同类中男女等命否(如前实答)。
  汝曾杀害异类中一切畜生物命否(如前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断人命。有干国禁。关系法门等重事者。应须遮之。然此问中必须详究其致。勿忽草草。下盗恶重者以类此。若断畜生命等。但须殷重悔过。不类遮障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於行杀。必不可为。若断人命。定当遮摈。若断畜生命。令作忏悔 若在家出家。於受戒后有犯此条。则摄四根本中分别轻重。问。杀之轻重。既摄四根本中。此处何繁别审。答。为足成十恶故。为不乱法数故。若总摄四根本中问。则十恶法数既缺。而未受戒者。更置之何问)。
  第二汝曾盗取世俗一切有主物否(有无实答)。
  汝曾盗佛法僧三宝财物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同党劫盗官民等重物者。此则国法难容。佛律不收。若盗取三宝物者。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盗现前僧物。亦当遮之 若出家来未受戒时。盗取世俗有主重物。及三宝一切等物者。是不畏王法。不信因果。不怖地狱。非真道器。亦应当遮。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三汝曾於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行淫否(有无实答)。
  汝曾破他梵行。污清净僧伽蓝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於父六亲谓伯叔兄弟子孙。母六亲谓姑姨姊妹女孙等边行淫。或破净行比丘尼戒。此二准善生经七种戒障中。於六亲所行淫。污比丘尼。应当遮之 若出家已。虽未受戒。然於此事必不可为。或从亲与非亲边。一切男女行此不净。乃至污僧伽蓝者。亦当遮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有此不净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四汝曾妄言自称得禅。得定得通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共僧住止。自未受戒。诈称比丘。与众僧一处同布萨。同羯磨。同利养。受人恭敬礼拜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未出家时。妄言悟道。欺诳贤圣。轻视沙门。今虽出家。非真实法器。亦难受戒。理应遮之 若已出家。未沾戒品。诈称比丘。同众布萨羯磨。均享利养。未曾悟道。妄言悟道。若但一次。或可开除。若恒常欺诳一切者。亦遮摈之 若在家出家。受戒后。犯此事者。摄后四根本中)。
  第五汝曾传送是非。挑唆彼此。离间恩爱损他产业。令人愁苦不得安乐否(有无实答)。
  汝剃发后。与众同居。曾斗构两头。令上下不和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若在家时。曾作离间斗构等语。有干人命。令彼抱怨终身。负屈无伸者。宜当遮之。若能改徃知非。生大惭愧。苦切哀恳。亦可容受 若出家已。无论向彼道俗。作此两舌语。令他不和。有系人命身家者。亦当遮之。必须至诚恳责。去其恶习。更不复作者。方可许受)。
  第六汝曾忤慢一切。毁呰上下。出言粗犷。令人受辱怀恼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时。凡作此恶口语者。当以方便开导。苦切劝勉。令彼知非改过。能恒起慈忍心。更不作恶口业者。方许受戒)。
  第七汝曾虚架言辞。巧用文字。背真逆理。以无德者。庄饰有德。於有德者。贬斥无德。诳惑他人。令彼失於正智。增长邪见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无论在家出家。受戒与未受戒。曾作此等丧德败伦。干系国政。有碍法门者。不得受戒。以护世谛讥诃。保全僧伦尊德故。若能誓不更作。苦心进道者。似可容之受戒)。
  第八汝曾於顺情境上。种种乐着。心无厌舍。但欲己得。不顾损他。毫无惠济。丧失仁慈。乃至不供父母师长上下眷属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出家人。必先空诸所有。息灭攀缘。苟或贪得无厌。难满难养。则尘累羁縻。於道悬绝。但今法末。僧多同俗。己业不办。溺於世缘。故先令其惭愧知足。然后持戒可保。且戒乃正顺解脱之本。倘於诸境不能解脱者。而於白业何从。故不可易与之受戒。令洗前心。庶植道种)。
  第九汝曾於违情境上多起忿恚。瞋恼自他。诅咒神明。怨黩天地。骂詈父母师长否(有无实答)。
  (比中审者。凡出家人。必须摄护自心。多修忍度。纵有违情境界。当自折伏。一有逆境现前。便鼓荡瞋火。或诅咒神明。或怨黩天地。乃至骂詈父母师长。俗谛中人。尚犯刑禁出家修道。岂得容此无知瞋恼之事乎。故须鞫问)。
  第十汝曾亲近邪师。从习邪教。宣卷唱偈。观指闻香。谬解谛理。盲引诸人为师为弟。自陷陷人否(有无实答)。
  (此中审者。凡是出家之人。先须明识四谛四果。后依八正道中修行。方能远离邪僻虚伪之法。若邪见不除。净戒难受。设受戒已。恐作破内外道。故於未受戒前。更加审察。若有其人。必用恶辣钳锤。拔断邪根。令坚正信。然后与之授受。如犹豫两楹。信力不定者。仍须遮之。以保重法门。选释正信。迩来愚邪炽盛。尤宜严审)。
  善男子。七逆十恶既无。四种根本应问。
  (若审第三四两种。方问四根本。如下文所言 若审第一二两种。不必用此。及下文杀盗淫妄四戒。即结云)。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既无犯者名为净器。作礼而起(引礼令一拜起已出坛。又呼第二班进)。
  第一杀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断同类命者。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杀而命不断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若故断异类命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断而未死。亦突吉罗罪。若心无杀机。倐尔误伤者。作责心突吉罗悔过。后莫更作 若在家时。受菩萨优婆塞六重二十八轻戒者。不论同类非同类。凡起瞋恶之心断彼命者。皆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说)。
  第二盗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盗五钱。名破根本。不容再受。若减五钱。乃至一钱者。令作应忏突吉罗悔过。若盗过五钱。按钱定罪。俱难容忏。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详明)。
  第三淫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出家五众。全断淫欲。在家二众。惟断邪淫。於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非时者。或在日中。或六斋八王。年三月斋。或自妻娠妊产后等。非处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若见机许开。唯是在家菩萨。出家决无听允。凡七众受戒者。作此不净行。俱名破根本。若无乐心。作不成者。准律治之。不名破根本。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有无实答)。
  (此中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果。天龙鬼神俱来供养等。向前人说时。语言了了。名破根本。若说而不了了。容有开除。广如大乘十二门分别玄义中说)。
  善男子。上来所问戒障十恶。及四种根本既无犯者。名为净器。起立而退。
  引礼云。
  一齐起立。闻磬声作礼三拜(若众多一拜亦可)。出堂上殿礼佛。候鸣楗椎。同众入堂忏悔回向(彼等作礼去已。复呼云)。
  第二班出众发露忏悔。
  (如是班数若干。次第审毕。鸣楗椎三下。诸求戒者。徐徐入堂。如前分列)。
  引礼云。
  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师抚尺云。
  善男子。汝等时间。已於我所各各陈说往愆。当思忏悔堂中。伽蓝地上三宝光临。万神镇护。五眼圆见。六通共知。倘有余愆未泻。不妨披心露胆向我更说。如浣故衣。虽去垢迹。必须洗而再洗。方堪易受染色。是故我今再问。汝等再答。果无则是真净法器。有则戒品难登(鸣尺一下)汝等各各说罪已竟否(有无实答)。
  (於中或有先忘后忆者。答云未说竟 师鸣尺问云 汝有何事未曾说竟。今当向我直言 准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应机详审。以定轻重可知 书记所录人名罪事之册。离位至师座前。一问讯呈上。若轻者即座称量开除。若重者呈上和尚。或者应机巧济。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汝等发露虽竟。但是现生所作所为者。然从无始以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受无量之身形。造无量之罪业。识情昏惑不觉不知。唯有诸佛菩萨。彻知彻见。罪恶多少。若轻若重。今向十方三宝。渴仰翘勤。至心作观。随我音声。重伸忏悔。各称法名(众称名已)。
  师举偈云(众和礼)。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繇无始贪瞋痴一切罪障皆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诸受戒法中。通用此四句偈。忏悔无始罪愆。非是草草举和而已。为师者。当起大悲拔苦之心。求忏者。必具深信惭愧之念。举此一声。音彻恒沙佛剎。运此一念。形徧诸佛座前。然我身不往。诸佛不来。感应道交。能所俱寂。更愿以此忏悔功德。普与法界一切众生。同消业障。共脱苦沦。如是举和。名普贤愿行真忏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