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传戒正范
传戒正范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拜而起。各诣自己衣钵之处。候师亲临详验。
(师出位。诸引礼随行。一一详查。设有故破。与夫借贷。及紬绫上色者。师当善言教诲。令生欢喜。如律再办。若循情悔律。则非师模。知法之流。可不慎欤。查讫。师并引礼咸归其位)。
师抚尺云。
我为汝等查验衣钵已。且幸尔等衣钵备具。应法缘成。庶乎净戒可受。今夜当须至诚忏悔。以便来日临坛纳戒。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起立分班 迎请者。送师归寮。余者立定。
(如常送已。还回衣所。齐谢众引礼师一拜。各各认取自己衣钵。次第持归本堂。引礼末后而去)。
其所验衣钵。为防非法资具。不因亡僧衣钵而成遮也。迩来讹传。谓亡僧衣钵。存者不宜持着。斯皆未习毗尼。不知所以。按律中分亡僧衣物羯磨法云。凡诸比丘。虽依三宝出家。财物必缘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应羯磨分之。若未羯磨前私取。从十方僧得罪。若正羯磨时私取。从现前僧得罪。若是僧集和合。如法白二羯磨与者。谁云不用。既亡衣不用。则冢间死人弃衣。佛令行头陀行者。洗净补衲。作粪扫衣。此意复何消会。良繇亡僧之物。罕见罕闻。遵律羯磨。清净着用。今时每见为弟子者。凡师长命过。所遗衣物。如子承父业。不共众分。殊不知是盗僧物。将为己财。毒药饵人。反谓甘露。诚可悲夫。因举世讹传。故此附辩。
露罪忏悔第五
新戒露罪。事途差殊。称量人法。义准有四。一初始出家。即求受戒。二剃发已久。今方求戒。三出家有年。唯禀五戒。今思进修。更求具戒。四或於在家曾受五戒。及受菩萨优婆塞戒。今复出家乞求大戒。就四种中。临时作法。须分三门。勿得一概雷同。而令药病相乖。人法事三。俱成非也。
审第一种求戒者。若准南山羯磨受十戒法。应问遮难。此则惟问五逆。名为戒障。有即遮摈。律制不容。其四弃根本弑和尚阇黎等。不必通问。何以故。彼初始出家。即求受戒。而三师既未请识。四弃亦未受持。是则无师可弑。无戒可破。唯审五逆。不问七逆也。
审第二种求戒者。所问戒障。虽则不满七逆。而义有六逆。盖以离俗已久。侍师多年。准律当加弑阇黎一问。且律中五种阿阇黎。则剃发师居首。若有干犯。法所不容。理合遮摈。
审第三四两种求戒者。准诸经律。七逆重罪。四弃根本。理应严诘。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则和尚阇黎人人皆有。四弃根本事事禀持。既不类於前二种人。应当别作一汇审之。
前来四种问法。惟遵律制。但今时非佛世。五浊交争。或间干於国禁。借脱空门。苟非细审严征。何谓法门内护。故今总述其科。别加十恶详问。凡司重任者。尤宜慎之。
其忏悔作法。或当日。或隔宿。若律堂幽静。远於市尘。求戒者少。又无余缘。即在当日。先令审忏。次受戒法。若律堂虽居隐僻。而求戒者多。或集千指。乃至更倍。并有三宝因缘等事。可於隔宿忏悔。来朝受戒。若律堂相邻村城。无论求戒者多寡。但须称量机宜。当日隔宿。随便作法可也。
若隔宿审忏者。入初夜分。於羯磨堂中敷一座。供以香花。复於正座后。侧设一案。俟书记誊录人事。必使灯烛辉煌。光明如昼。香烟馥郁。篆盖若云。藉斯胜境庄严。能令人心悚惕。自然往愆无覆。诸过露呈。於作法时。设有白衣和溷杂入。其为引礼者。当以方便却去。令生欢喜。
(至时鸣椎。集诸求戒者。其请羯磨师仪范。如常。师至堂礼佛升座已。拈香举香赞举)。
引礼云。
上香 迎请者出班。作礼三拜 复位 合掌 汝等随我音声。一齐朗诵大悲神咒。仗此咒力洁净坛场。远诸魔障。
(诵咒之时。切莫缄口偷安。须知人人各有坛场。各有魔障。若不至诚朗诵。则反增其过矣。诵咒毕。举)。
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三称)
引礼云。
善男子等。一齐向上排班 闻磬声作礼三拜 长跪 合掌 谛听言音。莫余思觉。今者和尚。差我等严净法堂。焚香敷座。恭请(某)律师。为汝众等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亦云正行。轨范者。谓能轨范后学。可仪可法。以修行故。正行者。谓能纠正弟子。直心直行。以趣真故。浣凡躯而成道器。芟爱草以发心华。皆繇此师如律开导。依法忏悔。若无此师净涤三业。助显正因。则佛法大海。望洋而退。幸今值遇。似病逢医。是故至诚。殷勤伸请。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称法名(众齐称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请大德为审罪忏悔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罪忏悔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法忏悔。慈愍故(如是三请已。三叩首)。
师抚尺云。
夫性体圆明。本无生灭。情尘覆蔽。乃有圣凡。是故急须早觉。得以乘时进修。但入道初门。在乎翻染成净。若染心未断。恶业从生。净念现前。梵行乃立。我今临堂。为尔等忏悔三业。正是翻染成净之法。盖四洲六道。惟南阎浮提人道最胜。质近佛阶。易於修进。幸今得预胜伦。庶几高超有地。窃恐汝等从生以来。於诸有中。或作不善深厚业因。既障出世大道。复乖受戒胜缘。必须净涤瑠璃瓶。方堪盛贮狮子乳。此时忏悔堂前。如杲日丽天。形影莫匿。明镜当台。目眉全彰。汝等各各刳心沥胆。改往从新。可於我前。一一倾诚吐露。若知罪含羞。缄口隐覆者。纵受亦不得戒。何也。繇染净相参。罪福杂糅。於道无益。趣证何从。所言忏悔者。务要具大信力。生大惭愧。故涅盘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杂阿含经云。世间若无惭愧二法。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是故应生惭愧。深信业果。汝等今则初入律门。不知戒障名相。名相不知。与不问等。故我先遵经律。为汝等分别指陈。汝等一一谛听谛思。觉察有无。少顷。次第出班。如实发露(鸣尺一下)。所言戒障者。即汝众人。从昔以来意根忆持。
五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一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文中。取有图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六逆。十恶。极重罪业是(此审第二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文中。取有尖号数。合此总标文用)。 七逆。十恶。及四种根本重罪是(此审三四两种人之总标。於下释义之中顺文总用。不合号数)。
若有一一犯者。名曰戒障。此乃律制禁遮。不允受戒。纵有因缘许其拔济。仍分机教以应忏门。若是利根上智者。必要深修禅定发本慧照。观身心如幻。能所俱空。了自性真常。诸法不实。一念相应。契如如理。证入无生。此摄慧门为理忏也。非谓尘劳暂歇。便云登解脱场。业性未空。即号入寂灭海。必须理观精莹。实证无生。方得罪花凋谢。若中下机者。必遵大乘方等。熏修忏法。观三轮体空。息六尘缘影。克期进道。一七二七。乃至月年。求见好相。若不见好相。更加苦到。倍增恳诚。或尽其形寿。必以见相为期。此摄定门为事理忏也。非谓身礼心散。应事彰名。岂以数日微善。而免极恶重业。所言(五六七)逆者。逆谓不顺於理。背恩忘德。反加违害。世出世间。法皆难逭。
(下文乃顺列七逆。若审五逆六逆。别取圆尖号数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佛者。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万德庄严。十号具足。无量劫来为众生故。修行所证无上妙法。慈悲喜舍普济含情。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觉道。四生六趣永绝轮回。是则须弥可倾。大海可竭。法王恩重。穷劫难酬。若不知恩报德顶戴供养。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则罪莫可救。是故佛言。出佛身血名为戒障。此逆准诸经律。通云提婆达多以恶心故。掷石害佛。迸其小片伤佛足指。今相好久已潜辉。忏悔仍存旧问。设有瞋恶心生。毁坏一切佛像。及佛舍利宝塔。并诸大乘经典。罪则同科。亦名极恶。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谓以下杀上故。父母者乃子之所天。理当竭力孝顺不违其意。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聊尽人子之道。少酬生育之恩。岂宜反用恶心瞋心妄加弑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弑害。当堕无间地狱。是故佛言。弑父弑母名为戒障。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无此问)。和尚者。此云力生。谓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师威德而生。即得戒之本师也。且於世间父母。惟生色身。恩尚无穷。况乎出世父母。令生戒体。其恩何极。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律甚严详。盖繇和尚之恩。至深至广。应当如律承事。而反加瞋心恶心弑害者。是故佛言。弑和尚名为戒障。第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准律所制。具有五种。皆能轨范后学。纠正修行故。一剃发阿阇黎能令脱俗离尘。厌苦趣於净乐故。二羯磨阿阇黎。能令清净道器。感发戒体故。三教授阿阇黎。能令变化粗浮。威仪整肃故。四依止阿阇黎。能令毗尼通达。善於开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五授经阿阇黎。能令闻熏般若。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经)。此五种阿阇黎。皆有如上恩德。诚出世之良导。真慧命之知识。纵使身心竭力以奉余年。法乳之恩犹未寸报。况反加瞋心恶心而行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於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可用向下之文。以事义不同。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今所问者。非谓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亦非受戒后之依止阿阇黎也。谓是汝等初始剃发。及授经二种阿阇黎也。然此二种阿阇黎。能令汝等出情爱之深坑。亲近三宝。闻离欲之妙法。了悟一真。如此恩德。不怀上报。反以瞋心恶心而加弑害者。是故佛言。弑阿阇黎名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谓诸清净比丘。一界依栖。六和水乳。同一布萨。同一羯磨。名转净戒法轮。若随方摄化应缘接物。宣演教观如说修行。名转定慧法轮。斯皆出尘道侣。济世智人。司持三学。为法门之梁栋。化利群生。作苦海之舟航。世间若无僧宝。佛法何以弘通。慧命其谁克绍。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故令人天增盛。恶趣消除。设使不知归敬请益。反以恶心瞋心而破坏者。是故佛言。破羯磨转法轮僧。名为戒障。
第七弑阿罗汉(○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罗汉者。善超诸有。果证无生。说法开万有迷痴。赴缘植众生福慧。能令现前护益。报享当来。不起敬仰难遭之心。反加瞋恶弑害之毒。是故佛言。弑阿罗汉名为戒障。此乃(五六七)逆之名义也(鸣尺一下)。
所言十恶者。恶即不善。繇众生迷真逐妄。计度识情。触境乖违。动止缠缚。於三业中造十恶罪。集因深厚能招当来苦报故。
第一杀恶
杀者。谓自杀。亦教他杀。一切众生。皆以识息暖三为其命根。此三不散。谓之命存。此三若离。谓之命断。若於同类众生中。或因怨雠结恨以行杀。若於异类众生中。或因贪味颐养以行杀。如此伤慈兴害。而故断众生物命者。则非合上圣济生之德。有损自己同体之仁。是故名为第一杀恶。
第二盗恶
盗者。谓窃取他人财物。盖人世资生之缘。名为外命。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居家物者。或是父母宗亲。或是檀护相知。及以非亲非识等。凡是他物。属於有主者。俱不得盗取。出家物者。或是佛法物。或是众僧物。佛法物者。谓雕刻香像。绘塑金容。印造藏典。书写经文。其中一切庄严等物是。众僧物者。准南山事钞。类分四种。一常住常住物。谓众僧厨库寺舍。一切花果树木。园林仆畜等。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听分卖。故重言常住常住。二十方常住物。如供僧常食。体通十方。随时受用。唯局木处。三现前僧物。谓僧得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不通十方僧故。四十方现前僧物。如亡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轻物。虽十方现前。各有其分。若羯磨分毕。后来绝望。须知三宝财物。皆出信施。彼求当来乐报。故植今世福田。因果一错。业果归身。况复窃取以为己有。是故名为第二盗恶。
第三淫恶
淫者。谓淫泆。乃世间最猥媟事。然一切众生轮回生死。此为根本。或於六亲男女。及非亲男女边而行不净。或破他梵行。乃至污僧伽蓝。或侵凌贞洁。玷彼清名。繇斯自堕无间。备婴诸苦。是故名为第三淫恶。
第四妄语恶
妄语者。谓构造虚言。欲人取信。然妄语有大小之别。大妄语者。谓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以贪图名利。显异惑众。故成大妄语也。小妄语者。谓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以慢习矫诈。轻侮前人。则成小妄语也。如此自欺欺他。谄曲不直。是故名为第四妄语恶。
第五两舌恶
两舌者。谓宣传彼此。斗构是非。或因怀隙报私。或因障他胜己。则与两处挑唆。明誉暗害。使其上下乖诤。离间亲缘。怨无控诉。自德全亏。是故名为第五两舌恶。
第六恶口恶
恶口者。谓出言粗犷。取辱於人。或因贪欲不遂。或因戏谑生瞋。晦昧纲常。丧失伦理。尊卑不逊。任意毁呰。触他不乐。快畅自心。是故名为第六恶口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