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自意三昧

  不合亦不散  亦相法亦无  善恶虚空华  解即会其如  能了是圣人  不了是恶夫  法虽无一二  愚智不共居  不了是有为  了者即无余

  眠威仪卧品第四

  昏夜寝息  当愿众生  休息诸行  心净无秽
  身四威仪中  眠卧最安乐  菩萨涅盘卧  诸行皆寂莫
  新学菩萨安稳卧时。知一切法皆如卧相。寂不动摇。云何为安。不危者为安。夫安稳者。何者是也。不动不流名为安也。何法不动。何法不流。所谓眼对色生贪爱。必造诸行业。贪爱为动。行业为流。随业受报天人六趣岂非流也。如大集经中佛告舍利弗。因眼见色生贪爱者。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至心专念名之为识。由识造业遍行诸趣。当观此眼。识在何处。何者是根。谁能见色。色从何生。精非是眼。如清盲人眼精不坏根亦不破。如好眼人不能见色。生盲谢时即能见之。然此盲法初无生处。又无灭处。盲法不自知我是盲能遮於色。亦不作念不能遮色。眼不自知我色法盲来遮我。亦不作是念盲不遮我。各不相知。眼色亦尔。何者是眼。清自非眼。童人亦非眼。色亦非是眼。精及中泪亦非是眼。往骨亦非是眼。若一一是眼。应有众多眼。无多眼故。当知非一一是眼。若共成一眼。是义不然。无和合故。盲及众缘一一皆空。无有集散。各无生灭。空明亦然。毕竟空寂。如是观时无多无一。即无有眼。亦无名字。不断不常。无诸阴界。无贪无爱亦无无明。都无相貌。如睡无梦都无所见。明与无明俱不可得。无行亦无识。亦复如是。亦无一切阴界诸入。是故维摩经言。所见色与盲等。一切诸法毕竟不动。不动者即是不流。如人卧时。一切事息都无思觉。诸法亦尔。是名安眠。不动曰安。不现曰隐。寂灭为眼。菩萨自觉。复以此法觉悟众生增长慧命。是名眼义。法施檀波罗蜜。菩萨卧时。善恶欲界不可得故。亦以此法利益众生。是名持戒尸波罗蜜。菩萨卧时。一切阴界不动摇故。自利及众生。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菩萨卧时。一切阴界无生住灭。自利及他。是名精进毗利耶波罗蜜。菩萨卧时。一切阴界无定乱故。能利众生。是名定智禅波罗蜜。菩萨卧时。一切阴界入如虚空华。无决定相。能利一切法界众生毕竟解脱。皆得菩提亦悉具足行住坐义。菩萨虽眠。应化普现无量法界。一切威仪。众生感皆得称机安稳而卧。同证涅盘。万行休息。如人睡眠。是名菩萨眠义中般若波罗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同上三威仪不复更重广说。

  食威仪中具足一切诸上味品第五

  菩萨得饮食时。先应咒愿。两手合掌。心念一切十方凡圣。而作是言。
  此食色香味  上献十方佛  中奉诸贤圣  下及六道品  等施无前后  随感皆饱满  令诸施主得  无量波罗蜜
  若得食时  当愿众生  得禅悦食  无余味想  若得食时  当愿众生  得法喜食  甘露味想  啖饮食时  当愿众生  餐涅盘饭  到彼岸想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种智圆满  觉众生想  澡[口*赖]饮讫  当愿众生  妙觉常住  湛然明净  新学菩萨  得饮食时  一心受食  无杂念想  念时香气  如旃檀风  一时普遍  十方世界  凡圣随感  各得上味  凡夫闻香  发菩提心  饿鬼闻香  一时饱满  舍饿鬼身  发菩提心  畜生闻香  即得饱满  舍禽兽形  发菩提心  地狱闻香  舍地狱苦  得人天身  发菩提心  是名菩萨  受饮食时  布施一切  檀波罗蜜  施者受者  色香味触  空无生灭  是名法施  檀波罗蜜  新学菩萨  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熏诸行人  皆得法喜  离五怖畏  是无畏施  檀波罗蜜  新学菩萨  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施饮食时  不观众生  持戒破戒  但观法性  无差别想  能令众生  罪福心息  是名净戒  毕竟解脱  平等三昧  尸波罗蜜  新学菩萨  已所施食  色香美味  能令众生  闻香心定  得不动味  深达实相  离我净心  具足忍辱  羼波罗蜜  新学菩萨  以食施时  观此施心  无生住灭  所施饮食  及以受者  无生住灭  离阴界入  能令众生  闻香饱足  离三想心  得不住法  亦无去来  是名精进  具毗梨耶  诸波罗蜜  新学菩萨  受饮食时  观前施主  施食之心  无生无灭  非内非外  亦非中间  亦无定乱  毕竟寂灭  亦无灭想  亦无无灭  我受食心  亦如施主  於食食心  同一无二  一切众生  受我施者  我及众心  所施饮食  三事皆空  与前施主  等一法性  无施无受  无饮食想  能令众生  善根增长  菩萨身心  虽常在定  能令十方  一时普现  众生随机  随感即现  及闻说法  称机得道  知烦恼性  即是菩提  是名寂定  禅波罗蜜  新学菩萨  受饮食时  观阴界入  谁见饮食  谁受此食  食不自知  我是饮食  我非饮食  亦不自知  我无我所  亦无食言  菩萨受我  及以不受  新学菩萨  如是观时  无一切受  亦无不受  知饮食性  不曾动摇  得不动智  入如来智  施者受者  及见食者  皆如食性  不曾动摇  得不动智  亦能如实  知一切法  是名如实  如来实智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  佛世尊问  鸯掘魔罗  云何一学  鸯掘答佛  夫一学者  名之曰净  如来戒也  非是二乘  声闻缘觉  所持戒也  如偈中说  鸯掘魔罗  复答佛言  今当分别  大小乘意  一切众生命  皆依饮食住  此即声闻乘  非是摩诃衍  所谓摩诃衍  虽食常坚固  云何名为一  谓一切众生  皆以如来藏  毕竟恒安住
  新学菩萨  如此观时  凡夫圣人  本末究竟  平等无二  亦能善达  凡圣始终  究竟一乘  差别之相  亦如色入  法界海说
  色入法界海者即是色藏法界海。色藏法界者即是识入法界海。识入法界海者即是识藏法界海。智入法界海者即是智藏法界海。亦得名为色集法界海。识集法界海。智集法界海。佛与凡夫一切具足。名本末究竟平等。此法身藏。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法华经中总说难见。华严中分别易解。是名菩萨受食施食。性虽空寂。具足中道智慧藏。亦名色心神通之藏。是名摩诃衍摩诃般若波罗蜜。受食施食具足此义。一念一时色心音声普遍十方一切世界。能令三乘各获其道。通达大智到於彼岸。如上所说。

  语威仪品第六

  语威仪中具足一切上妙巧音声普应众心称机品。新学菩萨若欲语时。先起慈悲孝顺之心。静心正念。一切音声。一时普遍。十方凡圣所闻不同。以此音声普兴供养。圣人唯闻歌咏赞叹。十方菩萨同音赞佛。修罗弹琴。乾闼作乐。天龙雨华。众妙供具四事具足。供养诸佛及大菩萨.一切众圣等无差别。天人六道闻三种声。一者软美语声。二者苦切语声。摧伏刚强众生。三者杂语。随时调伏无决定声。菩萨一语能感众声。不先思惟应时自发。对机称情。无碍辨才力能如此。知人天闻之离欲得道。四趣闻之离苦得乐发菩提心。新学菩萨观语而有声出。支原观之。咽喉舌齿都无声相。何以故。求和合者不可得故。唇非是声。齿亦非声。咽喉及舌亦非是声。颊骨及愕亦非是声。一一缘中求声不得。咽喉舌齿各不相知。性无和合亦无散灭。知此音声如空中响。非断非常亦无生灭。都无相貌。复观念心为在何处。相貌何似。如此观时。知此念心非外亦非中间。犹如虚空都无相貌。无得故。无语无语名字是名语无作解脱门。虽无语者。能以一语普现众声。一语一时现无量语。何故能尔。由本誓愿大慈悲心为众生故。一语能现无量音声。众生感闻各各不同。解脱亦然。誓愿慈悲力能如此。非但一语一时能现无量音声。色身普现十方世界。对众生眼色像不同。随机感悟一时得道。所以者何。新学菩萨以本誓愿。不惜身命护佛正法。大精进力。不退转力。念众生身。以大慈悲欲度众生。凡所言说粗言软语苦切杂语。皆能利益无量众生。
  如佛仙所说  粗言及软语  众解音不同  皆归第一义  一切国土中  众生相杀害  菩萨现於世  降伏使和安  或为人天王  或为国大臣  或现作猛将  方便摧恶人  四方怨歒息  国丰使民安  或现行十善  方便化众生  或作邑中主  造像及造经  开门广布施  方便化众生  或现作沙门  持戒不惜身  广说三乘教  方便度众生  或现作童朦  始学初发心  或现又修学  朽老过百年  或现在城邑  或现入深山  或现行瞋脑  方便引众生  或现作四众  或称是声闻  或称辟支佛  或为无上尊  新学诸菩萨  一音现众声  一色无量形  方便对众生  忍辱慈悲力  誓愿应众生  禅定神通力  普现众色尔
  新学菩萨以大慈悲誓愿力故。方便慈愍诸众生故。凡所言说。众生闻之皆得正信发菩提心。是名法施波罗蜜。新学菩萨以随自意三昧力故。一切语时。能令众生闻者觉悟。深达法性离空假心。亦无断常。见诸众生持戒毁戒。性无垢净。无罪无福相。亦能持戒不惜身命。新学菩萨誓功德力。利益如是无量众生。是名持戒尸波罗蜜。新学菩萨欲说法时。以此法性无名三昧。众生闻者。心想寂灭得不动三昧。是名忍辱羼提波罗蜜。新学菩萨若说法时。粗言软语性皆平等。无生住灭。众生闻者得无住三昧。是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新学菩萨说法语言。一语虽现无量音声。心无定乱。能令众生闻者解悟。发菩提心。得不动三昧。是名寂定禅波罗蜜。新学菩萨说法语言。众生闻者离阴入。具足辨才无量智慧。如身如影如梦如化如云如幻。无所得故。得宝幢三昧。即能具足一切三昧。获得辨才陀罗尼门。通达一切凡圣彼岸。是名菩萨语威仪具足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随自意三昧一卷(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