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金碑云而此三千性是中道不当有无有无自尔苟能见全上作无明之念俱为至明之体用不二理亦由斯上四节文皆云三千方见一而无二。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此上四门摄自行因果同一念心圆观可了向下六门摄化他相准意可知。
  五染净不二门者。
  染净之相法岂然乎但由物机迷悟之耳故下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此之谓欤迷情若除净相自彰。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若知无始无明全法性是了今无明岂不然乎今无明在法性何夫病在不知无明得便或能了达全法界迷为我智体故染净对机不羞毫末自尔而成。
  法性之与无明徧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徧应众缘号之为净。
  染净同体感应任缘故群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群生机应相对方得如声答响者也。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
  以喻化之若了湿性清净何殊浊即同清感焉异应道交之义识可见矣。
  而浊成本有。
  物机无始未曾离合。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
  波理既通体用咸一安得不然。
  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此举法体合上二水显性无殊剎那见性缘起咸同。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见性体一犹波理通合初后中可例知。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剎那即性分乎净秽方见百界含心三千自己。
  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
  六秽四净直约十界分十通净秽互就百界弁虽此通别与剎那性平等无殊指归妙境出自法华言显於斯。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以悟显迷迷若未了由剎那在剎那见性染体方净性净若何净三千性若了斯旨方合本经知法常无性也。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迹垂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成何所成成性百界应何所应应机彼群百界是己感他岂缘其心净则佛土净。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
  初心理观遮照同时空中三千剎那具足。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皆云终日是显同时。
  不动此念徧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念全三千何动之有普应群机无心即徧应随感施净秽何局。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亡转虽曰空中妙假纤尘不易。
  空中自亡。
  染净即观得名为了病者去药亡一切俱荡妙性之体法尔如然。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非上因果莫成此用承蹑相由未尝少间。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遮那非徧徧生之局群生非局局彼之徧局徧局殊体自纯一果证无证证彼局性以果验因显因本有徧非因有证复何从。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极证依正妙融妙融之相全由性具之徧不出三千三千依正全三谛理理实何在在迷剎那剎那性显依正宛然能所俱绝。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三即俱有意亦不同理即全迷名字观行解行论有有虽不同俱皆未显但遮那妙体依妙常融虽复俱融不可混同顺此区别。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徧而徧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已见上注)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狡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
  三谛妙境空假中观契性应变安局方所尘身至细非法体而何兴尘剎虽微非理土而何有应本如此修成乃彰所以一多相入身剎重重符空假中之妙观合无差别之果理法华大教不二之门成则称性妙矣。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若非三千摄境不徧不空假中境不是性故须三千咸空假中方见诸法实相因佛体性生心均一绝待妙融俱成佛道乃得一摄一切一切摄一是以法华大事纯显斯旨振古少如独 今家解由妙旨并以三千而为指南可谓尽开权显实之旨极三无差别之理经题妙法叙之妙名不可思议法则略举界如具摄三千妙叹於法法祇是妙故记释妙境云三千即空性了因等其文分明上文又云不出一念三千世间即空假中及斯点示节节如此学者不见览执三千有无相攻违祖背宗及成法怨为之柰何。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众圣净用既曰由生具故得初心观已一念随位彰显方乃染净依正融摄相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一性自他本自常存本既我心自他岂别才有感即应未始毫差非修成而方尔实一本之天然。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理性三德示其性体三谛三千显其圆具一一圆具三千性体方得果证称性施为以自益他岂有二别。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趣物。
  三谛既其一心自他岂应有异莫以情见逐语分张违不二旨。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三千而摄物机十界而统应化语辞之异感应咸均转现不离一念土互不出寂光岂非全性全同理性以此鉴照自他之相岂存而乎门门合於题旨。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徧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
  生理同佛而感佛证齐生而应才欣即赴如影随形或谓不然镜像之喻经论所陈为何法设耶镜有现像之理犹佛三千理满形有生像之性喻生三千理感感应道交欣赴不差法喻相符如函合盖焉不信哉。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未通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若一机兴感应而不赴则应体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隔容有是理既其形对无不像者反此乃知应无不徧法无不通然今家所明感应不差由生理与应体一不同诸论黎耶熏变彼权此实辅行弁之矣。
  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镜未现像由尘所遮理未趣应为惑所覆磨尘虽假於功现像全由於内名字观行虽常感应见思当存显应未彰须藉功成应方内启然今家所谈感交互成三十六句有何一法而非应耶但显应妙能在功成耳。
  以喻观法。
  观字平声。
  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
  缘了无功性何由发性德缘了发性利他功莫大矣。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应无方所。
  性虽备足未契同凡顺性缘了而合性者方能普应施设万端分证之位雅斯符旨。
  此由依正不二门成八三业不二门者於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三密一际岂可分张对机事别故此异陈了应同法一体无殊不二之门允斯而成。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於真应在法分於权实。
  身分真应法开权实在昔施权身法未合故此离合明来至今经即三而一身法俱融次文明矣。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垂世施权虽属为机而於理性妙体常融今经谈性权实正轨一体平等三业身法岂违不二。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色心一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冥极施为不动此念徧应无方无记化他出生何尽。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百界三业既居一念妙岂过此非开显至教曷此宜扬。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徧赴为果。
  不谈百界俱空假中未见成佛称性之相。
  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应色言音咸皆百界同生念性至果显发以斯应用岂有穷乎。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三密相海妙性遮那并指下凡心色本具乃合经文三无差别是知无差妙旨须符念性色心不二妙境可观故本文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记至云结束开意以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论开点示众生本有觉藏心佛众生无差别既云诸法岂非九界色心耶有安乐性岂非遮那妙境耶今依妙解直示斯旨令成初心圆观体相用此观察见遮那性与果无别故辅行云心造一切三无差别文理分明此旨焉可别生穿凿耶。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实不可二故唯一也权不可一故言九也此直示其相若圆互具百界常然名虽百界一性无差群情隔碍权实乃乖若依今经显斯至理同一佛乘空假中妙所以调达悟此而受记龙女了此而作佛并由大慧契合法界权实正轨。
  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
  分别若生此旨全失任运之然唯在绝念。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双非之理不异权实权实之应全双非是。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性具权实与性无殊故其熏发全性而兴。
  无始熏习或实或权权实由熏理常平等。
  性虽本具不熏无发熏何所熏还熏一性合性熏发在昔犹昧於今犹明群生佛种从因缘起师教为缘全表理性立修发名不禀妙教发性无从纵有发生乃成权隔六道三乘沈迷可复。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成习若异三草二木能为事殊能润教两权乘亦别至今经开成一地而受润俱同理归一致故依今经无一善根不性佛道低头举手童子戏沙并在斯典照然可鉴。
  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机感应赴皆如幻者修全在性理必如幻虽即如幻感应益彰故使物机应契佥同寂光无非法显。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文理分明解不合旨徒目云云无由显发如水至冷饮者方知此须明解执言奚为。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受益之权了斯经旨达己心地三千妙性与佛果证妙性岂殊方合四微同体皆一地之所生三草二木感一雨之所润实纤尘而无爽何一法而非真普使一切感成佛道岂虚也哉故复经云无有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大哉至教润物成功也如此。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本文为解妙字不设十相妙无始终不语三千性体不圆既圆且妙方乃因果自他咸同一本十门交通一一相入岂是作意理自当然。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法祇是证彼三理。
  自行因果五章已立一妙无殊化他全此始末分明镜智行位一而无爽不二之门昭然在目。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三法既是一念三千既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大式妙解开佛知见苟不如此出世妙旨其何以宣然虽至叹不离一念若依今经而了念者则一部妙旨皎然自心十方佛体全我本性诚堪信矣摩诃止观一念三千而为妙境直指介尔全三千性而立佛乘明不思议文理显然也噫世之轮扁贱艺妙尚子不能传况出世至道岂易了之然上所言盖筌罤也苟不体道如阙鱼免焉妄执滞耶故大意云若欲修习并须口决今此亦尔若欲解乎妙旨非口决而难通苟无妙解其何以行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言在此焉不信哉。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释题是总释文是别总别相贯妙旨一如也。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