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具如向简
  虽即属阴。摄阴不尽。

而论总别
  识心是总。欲瞋慢是别。

而论粗细
  五阴但一色是粗。入中开色为十。入半则细。阴中四心则粗。界中开四为六。识等则细。

报非报别
  三科皆报。所发者非报。

论云若舍分别即知障清净
  记云。故知分别实不可舍者。以小乘人灭相灭心而舍分别。既无分别。不能悟大。今指分别即是法性。故知分别是悟入门。悟入之时是舍分别。舍名虽同。大小永异。

初观始於凡地无位可论
  如三藏内外凡。未证空时。何所论位。

四地名须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见地。三八人。初应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证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夷字从人执弓。狄是犬种。戎人荷戈。蛮亦虫种。皆无礼教。故以夷狄之字贱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臼+曰]。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余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谓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昏荒之国。次於四极。

论径[仁-二+延]
  语出庄子。彼云。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径庭。激过也。谓言语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过。今云越次。义亦同。

一切种智故云空观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记中无种字。

五下分有身见戒取疑
  妙乐记云。此三徧摄一切见惑。问。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属见。答。此惿舍中明随眠烦恼。乃於辨九结中云。见结者谓三见二取。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见十八者。苦下有身见边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灭各谓见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见是所取。见取。戒取。是能取。预流断三结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苦门。戒禁取在苦道门。疑通四门。断三结者。摄彼三门。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取依戒。邪见依疑。故断三结摄彼三根。若据此文释五下分。酌然三结属见明矣。若大师判为思惑者。通总而举之耳。而别取贪瞋二分摄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须加无色染也。俱舍颂云。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疏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为上分。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皆有能所
  缘无明。缘法性。真缘为所。以所显能。

若境若观俱有心法。咸须捡梭
  此是通结也。若观则能观谛缘度之心。若境则所观谛缘度之法。恐行人於通起塞。故须捡校。体法观亦尔。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谛之言。观则三谛之心。境则三谛之法亦尔。

百千万亿
  万亿下必阙众生字。

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
  须陀洹历后位入般则钝。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来便证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历前二。阿罗汉人其根大利。不历前三。故使从本为名。经劫长短。

不与唯识义同
  唯识云。三人永不发心。

上菩萨位
  上应作至。

与无量一人避走
  寄犯国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已结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义便是一心。此中只应存於一心。不须云破徧也。以文次第。故节节如是耳。

举破徧等例之可见
  前三破徧。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竖而入於横
  却指前文以谛缘度横入空假中。故使三横织竖成竖。

三俱初发
  前大品三人初发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师谓。止观大意一章。并章安释十二部经。观心一句是顿顿。其论十乘渐顿。故义例叙。他问云。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观。以通者腾空喻於圆顿。至识通塞中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圆顿。

师资不成
  三种止观本传之南岳。

今借此文
  经中本喻人身难得。如瓜上土耳。

几法现前
  现前是三昧成就。

初义证成
  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阴等。论中但引一文。

释於念处使成三谛
  准余处释趣义。此中文略。应云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趣。释成三谛者。一切法是能趣。念处是所趣。有能所是俗。念处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中。

论。一种即佛种性相体
  文句释种。三道是三德种。此性种也。低头举手等是类种相。体性即十如中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异名。

安我头南首面向北
  尝捡经。非误。

二住已去乃至明别
  初住是圆。二住已后复存隔历者。释签谓是圆接别。

性无住住
  经中佛言。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

以五阴四念三德四德
  前论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行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识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论矜持
  矜应作兢。诗曰。战战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灭。道是事。灭属理。余二准知。

论事之人
  事。侧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从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体。故云托跋。乃会意之字耳。儢。力莒切。心不欲为善之义。

面墙
  尚书云。譬犹正面墙而立。

药病俱转
  如悭用尸忍等五。名药转。若悭因尸忍等五而转者。名病转。又尸用檀忍等药病转。准说之。

是转非对
  悭不转而续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转而续起悭等。名是转非对。

若超杂等
  如悭起已。复起愚痴名超。或起二三。前后不定名杂。

若至五度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则兼俱
  搜要云。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转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

度别四句
  六度各四。谓对.兼.具.第一义。

一病中转用藏教五
  如治悭用尸等五。并通.别.圆各六。成二十三。

俱转名对
  药病俱转名对治。四教合论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转
  但药转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从空出假或七。有愿智则或八也。藏人以祇为道种智或七。能起神通愿用或八也。更详。

语业命三。实体但二
  此三为二者。正语属口。正业属身。正命离五邪。通属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捡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已生恶方便断除。未生恶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习。已生善方便增长。

度品六句料简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杀身成人
  人应作仁。论语云。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徒果切。

通体别体
  檀等五度非精进不满。此通也。若别者。则以诵经为体。前文云。且寄诵经策勤其心。昼夜不亏乃得滑利。

论。乍悬至或冷
  母饥则子在倒悬。母饱则子在石压。母饮汤则子热镬。母啜水则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经云。何谓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坐禅经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进也。

论。黮瘀
  黮。徒感切。黑貌。

华首选择长者
  华首经中。长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严。居士爱着烦恼炽盛。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化作一妇人。端正净洁。居士见之。我妻何缘来入此会。佛以神力。令此妇人粪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以手掩鼻。难陀问曰。何故掩鼻。答曰。是处臭秽。难陀云。汝贪其妻。如坐粪秽。居士即生厌心。后得法眼净。

於下生苦乃至於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於下乐生於苦根。於中乐生无苦乐想。於上乐生於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夫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於下苦中而生乐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应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於作则无无作
  论云。受戒时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发无作。

不相行有十四种
  前文已笺。今文无想者。谓无想果。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

命相
  相应作根。

择灭非得
  非得者。非择灭也。

谚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颜氏。即梁黄门侍郎之推也。彼家训云。陈梁之时。读书为官者少。谚云。上车不落即着作。体中何如即秘书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缚
  子果。


  音幽。鹿鸣诗云。呦呦鹿鸣。食我涧萃。

论。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华论中无文。不知大师所引。

论黄龙汤
  屎汁。

四谛因缘有无等
  相破者。无作因缘破生灭四谛。无作四谛破生灭因缘。相修可解。相即者。取开权之义。体同故即。

论。广历一切法
  如妙玄大与妙文句中。方便与善权。光明空品中。空与非有非无之类。

是故当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圆对辨。今云。当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渐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体本相摄。相即句也。例记说。

更对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论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论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卧语默等。一一皆尔。故各四十八。

其杀千人
  其应作期。

土作四释
  土应作上。

乃至无着亦须料简
  三教无着异。

名迦旃延子所说
  前记引大论。斥其所说处处失。

但阙十一  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则但阙五耳。今画为图。使读文易晓。
  

随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灭慧指入藏教。乃至无作之慧指入圆教。

大论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时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见。正见不乱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得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痴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复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其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与时。柔软字语必与不虚。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施时不瞋不着。等心视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玉相。

相业
  相业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论棘援
  援者以棘外匝而援卫也。谢灵运有南园植援诗云。插槿当列墉。谓插木以代周墙。

二十七贤圣
  学人十八。谓信法二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无学有九。谓退。护。思。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


  锄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释论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广不略等。

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玄文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则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此乃缩也。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此乃盈也。

论[璅-土+上]析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荡字耳。左传云。王河荡析。更详之。

义兼大小
  如观无量寿佛经是圆。而频婆娑罗先证阿那含之类。

时节
  如金光明属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华经说文殊昔劫为释尊九代祖。今日释尊为文殊师两处师资。孰前孰后。

一义多名
  如中道理。华严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盘名佛师。

多义一名
  如涅盘一名有百句解脱之义。如真俗二谛有七二谛之义。

或离或合
  离者。如实相生二法三道四果。无量义也。又如圆觉经大陀罗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盘等。合者。又云此经唯显诸佛境界。亦摄渐修。又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之类。

言义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无常之说。皆相乖。

一多违诤
  说一则违多。谈多则违一。

破立不同
  如华严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经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别等。


  音尾。

法华徧破立
  施则徧立一切法权。开则徧破一切法实。

横竖并沓
  且如十妙从因至果。后起用是竖也。又如境妙则有七科谛境。智则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别。是横也。又境境从因至果摄无不徧。是并沓也。

总别离合
  如总至一念。离为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