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别集

续藏经 天竺别集
 宋 遵式述 慧观重编

  

  天竺别集卷上

    天竺寺忏主慈云大师 勅谥法宝大法师 述
    住持传天台教观五世法孙慈明大师(慧观)重编
  金刚般若经序  普贤观经序  救拔焰口经序  阿弥陀经劝持序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六妙门后序  方等三昧行法序  法华三昧仪勘定元本序  天台教观目录(并序)  天台教随函目录(并序上黄供奉书附)  指要钞序  武林山兴圣院结界相序

  金刚般若经序

  叙曰金刚般若经者粹极无碍之理慧也厥致有三曰实相曰观照曰文字三者异容而同体皆般若也非相由也非相含也不可离也不可合也苟不分而分则经曰不可思议智境实相也不可思议智光观照也不可思议智炬文字也实相也者经之体也观照也者经之宗也文字也者经之用也宗所以导万善会无相臻乎极者也用所以荡万惑豁神悟尽乎际者也体则不然中道自居安安无迁寂含众妙廓周无边故能为万物资始也圣人即一而修三即三而达一成斯曰波罗蜜居斯曰秘密藏广矣大矣不可得而思也但悲夫生生着有取空笼槛异系莫知自出故众圣合符七会鹫头七会祇树一会他化一会露地凡四处十六大会斯经预祇树也为刚杵为利镢碎二死之邪山凿无明之盘石极五眼而洞视彻三智之融照持四句胜三河之施导三檀等十方之空信根未深闻功狂乱信哉斯言也梁真谛引六种金刚以谕经旨犹为执笔者所讥今见首轴署八神四萨埵愿文梵偈首尾安杂神咒引三十二段碎而割之虽欲赞扬翻为污渎今并削而去之。

  普贤观经序

  序王曰兹经即法华醍醐之继唱也古者法王知几而作用无常道时而后言四十余年大车未脂羊鹿殊轨谓权不可终用故受之以实於是光飞他土华纷上天畅久默之怀演一乘之道以无量义为前序彰既离而必合用今经为总括明妙契而须行由是能仁善逝指会实於鹫峰次补当来请入门於重阁俾今之有大根性乐思佛道者不远而复焉信哉斯文实法华三昧之正轨也昔天台智者初受之於南岳行之於大苏勤之於道场证之於方便总持炳发乐说泉涌然后仪范帝庭黼黻像运统三利之业终二严之备实从是而立也夫由道而至者必踵於先达虽千里始於投足吾必知其至矣且无惑焉今东掖山本如法师庶几先觉澡心三昧顾寂灭之道放圣贤而行谨信存诚九旬申盟讲法华妙典修普贤妙忏佩说行之戒逃数宝之讥仍刻板印是经一万卷有能终身日读一卷者或多卷者跪以施之俾读之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行知行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教人自一人至千万人自千万人形于无尽矧今之首我万计其所转教又不知若干永永之下可得而思耶大哉读持者是持佛身是持佛眼是持佛藏操佛法印印一切法成大涅盘是人具大沙门功德是人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是为法塔应遥向礼者也时天圣二年龙集甲子春二月望日序。

  救拔焰口经序

  事有简而易从者物有微而大济者功有倍而召速者三者斯经备焉且陈一器之食咒之七返鸣指以施之咒亦不过数句此其易从也彻穷泉包九野尘沙莫数焰口之鬼皆甘嗜实腹此其大济也夫报应之理统论三世其业广而醇者谓之顺现即感延龄此其召速也法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矣夫一抟之食一句之水有用无匮闻之者不能不惑苟推功神咒理归不测又何惑焉夫龙一鳞虫耳得一渧之水散之六虚以为洪流况至圣至良之神咒穷法界之至变者也焦腹矩口沉幽动劫仰天无诉非慈仁恻恻为心者展臂一惠虽一餐其可得乎大哉博施济众真斯谓也何必云尧舜病诸且能恕己之饥渴於彼之饥渴虽劳亦为况简而易从也经曰如供百千俱胝佛者非直显其功大抑亦戒令慎重而后施之必也重心则现招五果五果者一曰寿二曰色三曰力四曰辨五曰安昭然在文不复委引信夫一粒克於彼五福隆於此其犹影响焉讵有勤善闻斯而不迁者也一经凡两译此本八十三行一字合九百八言即三藏不空所翻也但加四如来及四真言为异用者存略任意官坊俗务不暇广行直诵变食一咒於理已足实叉一本但一咒而已事备施食正名不复烦叙也。

  阿弥陀经劝持序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异耳依正主伴於是备焉愿行方轨有加诸说辞简义博讽易功多良在兹矣初则广赞依正引物忻求次则六方引同敦勉生信三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第一广赞依正者初赞次劝修愿行佛告长老下标立所赞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琼林矗地(一)池流八德莲吐四光(二)天乐韵於六时裓华散於亿剎(三)化禽演於道品风树传於法音(四)舍利弗於汝意下广赞正报先赞化主相好八万举光明以徧收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未以释疑(已上化主)又舍利弗下赞眷属声闻虽众皆发大心菩萨云多率居补处生者咸归於定聚趣涂即预於阿[鞥-合+(白-日+田)](已上眷属)次众生闻者下劝修愿行先愿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在责时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下明得果我见是利下结劝次如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敦勉生信先引同次於意下劝信亦是劝持如我今者下第三举难况易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并如文请先熟寻节段然后诵文则起尽有伦功不虚弃如或清晨静夜收视听以端居口诵心游荡神明於幽极氛累斯涤净境弗迷广舌劝持岂不然也。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性体本觉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体体无所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一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强名为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之昏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昏动既作万法生焉捏目空华岂是他物故云不变随缘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昏动也性明静也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於是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即昏而明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体矣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成而用废谁论止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点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也异也是谓不思议三德是为大般涅盘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叶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鸣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惜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寂照锡背扶桑杯泛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即朱公(頔)冠首序出俸钱模板广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终环回於我土也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六妙门后序

  天台智者禀受南岳思禅师三种止观一曰圆顿二曰渐次三曰不定此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谓随其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以不定为目昔瓦官初说道俗[(歹*又)/食]禀蒙益者众且略言事验者隋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公吴明彻皆习此息法脚气获除梁方茂身觉轻举况大乘密益乎噫习禅法者斯为要道修证户牖可举而行也。

  方等三昧行法序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或尚存目录而莫见其文学者思之渺隔沧海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六祀日本僧寂照等赍至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译载披载沃适奉醍醐切念方等至尊禁法严密苟不克由圣范事出师心岂惟招无益之诃抑亦负余殃之责南岳师躬行七载理洞其微位净六根言符先佛大师咨询有在况发总持垂此典谟足可绳准今时或坛场延袤形像巍峨行法则半任臆裁律范则全用心匠纵谓七众阶节宁逾上首之科虽曰像多无妨要符表法之便将恐未除故业更贻新戚染衣增垢良用悲夫然此行法六篇后二不载者修行备在百录止观受戒具出本经存篇目者令知行法有始终也。

  法华三昧仪勘定元本序

  圣教浸远文句舛错由传者浮昧若不校其同异明示得失日增月甚遐丧真味法华三昧仪者天台大师瓦官亲笔盖止观第三三昧所指别行即其文也若夫启迪后学为时所宗破障坏魔入佛境界与夫文殊普贤并驱宝辂游方至极者实惟斯渐矣患其稍易旧章或亡精要且十科行轨理观为主傥一以误九法徒施有於坐禅观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文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元文)为非非因心非非不因心故心(近加)且山家凡立句法用观秖但至四未委五句出自何文又当推捡之际第五句下准何为境如何用观辅行自云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文中广修众观犹是历事而正观一门全今四句岂应疑误彼之大体哉而复輙引经文系乎卷末滥回粗注错其篇内细碎之失莫得而举也故今直勘元本刻板印行庶几先制而今而后求三昧者欲传斯文请固存此序用以区别。

  天台教观目录(并序)

  皇祖有训以天台命家总括群经诞敷八教引五时五味以次其说使顿渐有序施开成务原始要终实昭明乎大化然后说三种止观教人安心牢笼万行巧适物宜虽三不同同御大车到于凉池大哉自我丕教东渐于夏近二千载以大总持作师子吼妙尽佛意者始一人而已按别传曰智者说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着文奉勑撰净名疏暨觉意三昧六妙门禅法界次第小止观法华三昧仪自余皆高座口授而已尝曰说次第禅门一年一徧若形章疏可五十卷大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得三十卷国清寺灌顶治定作十卷(慎本不存)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各一徧若着章疏各可三十卷灌顶私记此二初分各十卷改圆顿为摩诃止观唯法华经疏顶二十七於金陵听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句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疏省唐开元岑法师於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尝询诸先达未见其文复於丹丘灵石寺演涅盘百句解脱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自余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於后除智者笔削及法慎禅门余皆顶禅师於法轮之下其受若海其传如缾凡教观章句总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说也又取灌顶禅师着述大涅盘疏等凡二十三卷湛然禅师等述释签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师合凡二百三十有九卷尽取题目刻诸琬琰用存不朽自三师之外唐宋已还宗山家者述作颇众既未辨其详略不敢輙预及日本送到目录非三师所述皆所不取
  时 皇宋天圣七年 七月五日刻石
  法华玄义十卷  法华文句十卷  摩诃止观十卷  禅波罗蜜十卷  维摩玄义五卷  金光明玄义一卷  金光明文句三卷  菩萨戒疏二卷  法华次第三卷  观音品别行玄义二卷  观音品义疏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金刚经疏一卷  请观音经疏一卷  四教义四卷  小弥陀义记一卷  法华三昧仪一卷  四念处四卷  观心论一卷  方等忏仪一卷  觉意三昧一卷  修禅六妙门一卷  禅门口诀一卷
  (已上七十六卷智者说圣朝新编入大藏)。
  涅盘经玄义二卷  涅盘经疏十卷(印本开十八卷)  观心论疏二卷  国清百录五卷  智者别传一卷
  (已上二十卷章安顶禅师撰同入大藏内)。
  法华玄义释签十卷  法华文句记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印本开十五卷)  维摩略疏十卷(略大本疏文)  维摩广疏记六卷  止观大意一卷  金刚錍一卷  止观义例一卷
  (已上四十九卷然禅师撰同入大藏已上三师共计一百四十五卷入藏)。
  智度论疏二十卷  仁王般若疏二卷(今在日本国)  弥勒成佛经疏五卷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  释一切经玄义一卷  坐禅止观一卷  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  五方便门一卷  七方便义一卷  一二三四身义一卷  七学人义一卷  般舟证相行法一卷  法门仪一卷  禅门要略一卷  禅门章一卷  杂观行一卷  入道大旨一卷
  (已上四十一卷智者说今阙本)。
  三观义二卷  四悉檀二卷  四种三昧义一卷  释二十五三昧一卷  六即义一卷  释十如是义一卷  如来寿量义一卷
  (已上九卷智者说今参入大部)。
  维摩玄疏二十八卷  净土十疑论一卷  小止观一卷  观心食法一卷  观心诵经法一卷  观心十二部经义一卷
  (已上三十三卷智者说其本现存但不入大藏)。
  八教大意一卷  南岳记一卷  天竺寺真观法师传一卷
  (已上三卷顶禅师撰阙本)。
  始终心要一卷  华严骨目一卷  授菩萨戒文一卷  涅盘后分疏一卷  止观文句一卷  观心诵经记一卷  法华三昧补助义一卷  方等忏补阙义一卷
  (已上八卷然禅师撰除补助仪始终心要止观文句其本现存余皆亡之)。

  天台祖承记(事出付法藏传)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故圣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饮光曰诺於是乎结集三藏行 皇觉之训二十余年最后法付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婆付罗睺罗罗付僧佉难提提付僧佉耶奢奢付鸠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鹤勒夜那那付师子比丘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皆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岳思禅师南岳传天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观户牖不与他同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威传东阳慧威威传左溪(法讳同圣祖)左溪传荆溪湛然自龙树至荆溪凡九世夫德业内充犹锺鼓于宫声闻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呜呼荆溪既没法网渐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已或曰何涉西祖乎曰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二为示一家祖龙树故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俾其观斯位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