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天台宗未决
天台宗未决
续藏经 天台宗未决(附释疑)
日本 最澄.圆澄.义真.光定.德圆 问 唐 道邃.广修.维蠲.宗颕 答
天台宗未决 问答十
最澄在唐日问 邃座主决义
一 有别教菩萨登二地已上位回入圆位乎 二 通教第十地菩萨回入圆教何位 三 带方便圆教为具四一 四 造境即中造字训 五 三乘入住时有优劣否 六 小乘者未断所知障亦未满地前利他功德 何等二利菩萨乘乎 七 三车四车从来有诤今天台所传其车数何 八 天台与华严四车同异 九 唯识与一心同异 十 唯识与唯心同异
一最澄问曰别教菩萨三贤位究竟入初地时即回入圆教初住更不涉二地三地(云云)今所疑若有别教菩萨登二地乃至十地及等觉位回入圆教位乎。
座主答曰大师教中有其二说一者教道说二者证道说别人初地即是初住以证道同故更无二三等地也此约证道说也教道说者为有一分机缘宜闻浅深隔历不融之法则说十地深浅证位各异下地不知上地功德但有教道无人也。
二最澄问曰通教第十地者名佛地若到此地菩萨回入圆教何位乎。
座主答曰此菩萨入有二种一接入圆先既得空发此心时若破尘沙位在十信若破无明即入初住虽是圆解粗垢先落故如此也若至法华以开显即并入初住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
三最澄问华严方等大品等所说带方便圆教为具四一为当不具乎。
座主答曰诸经圆说圆人行之不隔渐四一无殊偏机情隔不能得入随权人增减之异故有诸教不同也。
四最澄问曰造境即中者造字训未得也。
座主答曰造诣诣於理故即中也圆人观一念因缘生心即具一法界一法互具即十界百界即三千性相二千正报一千依报三千只一念中心悉皆具足情与无情本来不二若言二者则一心外更有法若别有法则不成圆观此一念依正不二三观观之并是法界如来藏法性即佛性不异也故华严尘剎说法国土说法众生说法也。
五最澄问曰三乘人同入初住时若有优劣否。
座主答曰疏中自云无别也。
六最澄问曰或人问曰小乘者未断所知障亦未满地前利他功德何等二利菩萨乘乎。
座主答曰被法华开一切权同归一实一实外无法无空假中殊故利钝人证理不异也。
七最澄问曰三车四车从来有诤今天台所传其车数何。
座主答曰天台所传其车数有四师师相传此义不谬也。
八最澄问曰若天台所传车数有四者与华严宗法藏师所立四车同异如何。
座主答曰大异少同也藏公所立四车者相对三乘别立一车即於同时有四车也未会三乘故天台所传四车以所开三车合能开一车为先三后一以为四车是故先三之时一车隐三更无一车后一之时三车泯一更无三车是以不同彼藏公所立四车也。
九最澄问曰唯识与一心同异如何。
座主答曰唯识与一心其义不同唯识者未泯境故唯心心境不二故。
十最澄问曰唯识与唯心广狭如何。
座主答曰唯识者亦狭亦浅所以者何存境故唯心者亦广亦深何以故不存境故。
已上十问者最澄[弟*页]还学求法到入大唐国向天台山宿台州龙兴寺极乐净土院值遇天台座主道邃和尚所学问决义如右。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最澄并义真等记
圆澄疑问
一 法华为八教摄之为不摄耶 二 毗卢舍那经何部何时何教摄之 三 光宅因果六义今家所破 四 为破因果之实体为破邪执 五 佛果隔生有无 六 圆十二因缘生灭不生灭 七 别教傍正伏断义据何经论 八 五忍次第如仁王大师配位不相似 九 圆人经历二住已去欤 十 实佛本师本时别号 十一 一家多用四教今更立三教何为正义 十二 退座五千涅盘中收者不见明文 十三 私录异闻者从谁闻法 十四 定法在法华授记何故初释云彼土得闻 十五 依法华疏尸弃初禅何净名疏云二禅王 十六 身子六心中退是何位退 十七 无情应发修成觉何故不尔 十八 苦集即灭道者为灭苦集名道乎 十九 六即何等圣教的出其名 二十 唯识唯心同异二师所立其趣如何 二十一 法华三昧证相门九种证相出何经论 二十二 圆顿中道期寂光何故实报以为其期 二十三 体相章出六师所立不审其人与所据 二十四 圆伊三点何故释与经意异 二十五 乘急人无戒不备何故名为戒缓 二十六 痴迷与无明此二有何殊 二十七 五品十信差别不同诸忍位号亦异 二十八 见思即无明矣何故文云二信已去断思 二十九 自初品至初住可一生修证者谁为其人 三十 六气一一作气其如何等
已上。
日本国三十问谨案科直答如后
天台沙门 广修 撰
第一疑引签云今法华是显露等者对非秘密故云显露於显露七中通夺而言之并非七也别与而言之但非前六何者七中虽有圆教以兼带故是故不同此约部说也彼七中圆与法华圆其体不别故但简六此约教说也(已上文也)今寻文意若约与义则法华经同八中圆若尔此经亦为顿渐化仪摄之为不摄耶又约夺义则非八摄若尔者此法华经为何化仪为化法此义如何(已上本疑)。
谨案法华是显露非前七之中有华严一顿与法华同下文云其体不别约部说如文示知故但简六此约教说今谓与义约部夺义约宗所疑则法华同八中圆者非也只合云七中圆以藏教中无圆故如文云七中虽有圆以兼带故言此经亦为顿渐化仪所摄夺非八者亦应言七问意为何化仪为何化法则摄此法华经者寻意如此今答前七约部此圆与法华同何以知同一圆故圆门内无别法施於兼但对带之事故得圆名今法华圆与前七中圆无二无别但当体自圆非相待故犹得称妙之意如此若问为何化仪为何化法者且云五时八教之法如来应病设药化仪即有渐顿秘密不定化法即有藏通别圆今若约部不论渐顿教中化各有仪一一教中化各有法随部对事一一具八藏故亦具仪法何者且如鹿园是渐教化仪本为渐人八万诸天便发大道此是密得不定之得此教用渐法故无顿机谓也密不定仪此非教本意所得者机也单用藏教宗但是渐一教余七宗皆不用通别圆中用不用类例比知亦如是具如四教图中可解名言法华何化仪何化法者此是圆教宗化仪唯圆化法唯顿故称圆顿在法华中独得称妙如前说余华严方等般若若据所化各有仪亦各有法教法教之中皆具八教但有用不用殊此义应知。
第二问毗卢遮那经五时四教八所不说为法华前说为法华后说此义如何。
答一切经题得名不同以大师说不离人法喻三或复或单或具足者皆可随名定实以解一切经义已上大师意也今经题称毗卢遮那者此经从教主以题名岂非人摄名下定体即有其理毗卢遮那西天本号唐翻为遍一切处此是三身之一号即法身如来也既是如来所说经义理亦遍一切处既一切处总被(去声呼)此经所摄教必逗机必有四种根性於此得悟既有四教机根岂不为第三时摄方等教收以理捡之即知是法华前说并八教之中并摄。
第三问引光宅因果六义谓昔因狭位下用短今因广位高用长今破若取昔因总判为说华严顿教因非狭华严位非下华严用非短方等般若亦然。
征言若如汝判狭下短只判得藏教一途余三教中谓华严兼方等前三般若前二则可同为狭下短若华严圆方等圆般若圆与法华圆不别此并是广高长何以同判为狭下短汝判诸教为狭下短独判法华为广高长法华实如所判且前诸教非不广非不高非不长何以单约三藏判如此因果六义到今日咸成四一既四皆成一何事定昔教皆狭下短独今法华是广高长故四六二十四失则是今家所判光宅之失意也。
第四问约所疑者谓破实体为破邪执。
答此义不然所破者只破他不解教意只四教之中若如前所判只定判得藏教通别圆在前四时有广高长何以同於藏教一判故非也不论破体及邪执可破下文今家正释借彼三名显於妙义因果俱异如文可见若言此六义与莲华六喻若为相对者此释借彼义名显今家释妙本非相对当与法华相对为释意若释华喻自如别论必若义求亦同不可思如因义者一法界具九法界是体广如为莲故华莲是法界华是十界只此一华十界具足故是体广义九法界即佛法界如华开莲现只此一华便具佛界佛界岂非位高十法界即空假中如华落莲成明此华有莲能华莲能落能成华喻於空莲喻於假落成喻於中既体具三轨此即用长此三一不异故称为妙此因义也如文云如此是推义配之非文有也如此相对当意具玄文。
第五问佛果十如是约现生后报论九论十者有现报故名为有报无生后故亦言无报始自初入变易土中受法性身既并无复隔生之义故无生后二报者疑云无漏为因无明为缘生彼变易若无隔生者妙觉位佛损生受时无明为缘所感之身何为真实若弃舍者既有隔生以何为无隔(已上问也)。
答如疑中云妙觉位佛损生受时无明为缘此何疑也既云损生受何处更有无明为缘复云虚妄和合所感之身此问今都疑非问也未测高意何谓也夫生变易是无漏人不更漏落三界内也此人唯有界外无明尘沙惑在假无明是因生於变易土缘无明未尽故招变易生四十二位四十二位进入易粗入细缘无明故到於变易土受法性身一受已后不复是生死身故无隔生义不如界内果身灭亡更受后身若界内果报身故名为有报虚妄所感便是分段身非变易身灼然无隔生义不得疑分段生是变易应知。
第六问圆教二谛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文)疑云此十二因缘为生灭为不生灭若生灭者何故名圆十二因缘。
答圆教法性是真无明十二因缘是俗既明圆教真俗同体无复差别且无明十二因缘俗即俗而真即真而俗故以真谛不异一一法皆不生不灭故而亦能生能灭以能生能灭故故名於圆文云不可思议正斯义也若生定是生灭定是灭者小乘法耳今大乘不可思议即生能灭即灭能生生灭随机不定之一故不同声闻之二谛也所问何故名假观者此法性具一切法何独十二因缘既具一切法即是假观境也达此假时体本空故即是空观观冥中道即中观也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如实而见复名入假观三观不出法性一法是真一法能具一切法是俗如此真俗故是圆宗真俗之二谛也。
第七问诸经论中无此傍正伏断之文请示诚文者。
答玄文云别教非前二非后一前二者非藏通也非后一者非最后圆也此等之中正就恒沙佛法当名然实通诸四谛谓四教四谛此别教中总通缘具有今据次第为论不无傍正者且当教以恒沙佛法当名是正余三教中四谛是傍四教之中修伏进断亦各各不同亦一一据当教之中为正望余三悉是傍故云傍正断也所言初心缘诸无量发心初正以生灭四谛伏通见思傍修无生无量无作即藏通别三种四谛也今别教正以无生破见思傍修别圆无量无作次正以无量四谛慧破内外尘沙次亦将此慧伏无明次正以无作破此此是四教之中阶级次第伏破之分伏破之教教中分伏分破四教相望即是傍正大师用义以理推显於理自明旨须更别求经论觅此证据诸经论中伏破之名处处皆有大师准用理绝於疑学人应知亦如文句中明三周中定三根性一周之中具有三说彼文云各有傍正此义亦然当教是正望余三教伏断为傍其理如然岂更求证知。
第八问引忍位号不同者五忍名位次第如仁王。
答大师配位释名随处取理故有不同仁王经据别法华中用义据圆且大师立义凡诸所释皆有通别两途若准通释初伏忍名极至等觉总名伏忍下四忍名亦如是其第五寂灭忍从初伏其伏处烦恼不起分得寂灭之名亦名寂灭忍此是分寂灭义余四亦如是已上通释若别释者从初伏忍乃至寂灭是妙觉位此即终极为寂灭忍今依通义故忍名处处不同亦是圆别位言故使不同也仁王中有一往义亦有再往义今一往者从十信至十向名伏即十地名信顺无生三忍据下再往中即第十与佛同寂灭忍此是一往义若再往者於五十位中分别五忍谓四十心为伏十地初三为信四五六地为顺次三为无生忍第十与佛同为寂灭忍言第十与佛同此位开两即等觉及妙觉也又言今家释但言伏亦无信忍者即下文取住行向为顺文在此也既取住行向为顺明知取十住为信忍也今师取住行向为顺忍五品为伏十信为信即至住行向正是顺忍如此次第故不相违其趣如是文云彼经取四十心为信忍今此圆位取五品为伏忍彼经举四五六地为顺忍今圆位取十信为顺忍此亦是一往判即是通途义耳应知圆位中伏即是信信即是顺顺即无生无生即是寂灭但举一忍名即具初后足今只言十信为顺忍尚让五品为伏忍但如此释亦是据别家义且一途分(去声呼)释而未全是圆家义自但得圆家义诸不同自望不疑。
第九问若有为门从门证果三德具足不纵不横因亦如是一法门具足一切法门通至佛地华严从初地具足诸地功德大品初阿后荼余三门亦如是是为圆教四门相(已上本文)牒所疑云一地既具诸地功德圆人但居初位不应历二住已去若经历者何故云一地具诸地功德一一字表一一位等。
答此圆人初发心入圆见解用一心三观普见始终一一法门无物不具即一观而三观即一心而一切心圆具万德是如来藏法名实相体具众德不应先后见小分毫此谓实相理具修行之失若能圆见无先后际故初发心即具足故所言初阿后荼此是举况释耳虽分地位亦无地位虽无地位地位宛然故增道损生分别功德所具现其相即虽为前后前后宛然故涅盘经举月为喻月体非偏而晦朔之异晦朔自异非月体异亦如初发心时具诸地功德如疏中言虽即具足细寻非不明晦此明修行之士初以圆知此法无二无别独自皆是不分明晦对机被事明晦宛然只为众生未尽见思无明故使用与差别不应难只令居初发心位不容更进后后位也今更举况释示如日本人知天台山在大唐国寻记传知此是南岳弟子智者大师住处一一事相无不分明即论初发心位也若不假彼船筏进趣往去即不可云我到彼见了於中进趣渐远渐近岂非四十位中差别之相既到彼台山中差别之相既到彼台山与元在日本国时传见不异此论最后位也初传未见不了道元若只传闻不来亦名初见亦非后见到后见时与初传见不别岂非先后一如今圆位初后亦复如是不可住初心便言是后心也故一一字表一一位斯理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