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文有八段。初又复行者下。既知是心作佛。便可从心作身及供具也。二当想自身心下三偈。是想所供周徧。三或复想自身下二偈。是想能供周徧。四知身及供具一偈。是止观双行。五复知诸菩萨下二偈。是自他不二。六以己心作物一偈。是善巧回向。七深入缘起观二句。是结叹功能。八此观门礼佛句。乃总结前文也。
△二止门。
止门礼佛者。当知一切诸佛及以己身一切供具。皆从心作。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如是礼者即名止门。
皆从心作即无相性。有即非有即无生性。唯是一心即无性性。亦不取於一心之相即无真性也。
△三双行。
复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废息观行。应当止观双行。所谓虽知佛身我身及诸供具体唯一心。而即从心出生缘起之用炽然供养。虽复炽然供养。而复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是故经言。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此是止观双行也。
初明礼佛时止观竟。
△二明食时止观二。初观门。二止门。初中二。初普供观。二除贪观。初又二。初转粗作妙观。二转少为多观。今初。
凡食时亦有止观两门。所言观者。初得食时。为供养佛故。即当念於此食是我心作。我今应当变此疎食之相以为上味。何以故。以知诸法本从心生。还从心转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为七宝之钵。其中饮食想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为粳粮。或作石蜜。或为酥酪。种种胜膳等。作此想已。然后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四生等食之。当念一切诸佛及贤圣。悉知我等作此供养。悉受我等如是供养。作此供养已然后食之。是故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问曰。既施与三宝竟。何为得自食。答曰。当施一切众生共供养三宝时。即兼共施众生食之。我此身中八万户虫即是众生之数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虫安乐。不自为己。
△二转少为多观。
又复想一钵之食。一一米粒复成一钵上味饮食。於彼一切钵中。一一粒米复成一钵上味饮食。如是展转出生满十方世界。悉是宝钵成满上味饮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与一切众生。令供养三宝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后自食。令己身中诸虫饱满。
普供观竟。
△二除贪观。
若为除贪味之时。虽得好食。当想作种种不净之物食之。而当知此好恶之食悉是心作。虚相无实。何故得知。以向者钵中好食我作不净之想。看之即唯见不净。即都不见净故。将知本时净食亦复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观门。
△二止门。
止门吃食者。当观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别味之舌等。一一观之。各知从心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体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无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虚妄。自体非有。此名止门。
配上三性止门。如文可知。二明食时止观竟。
△三明便利时止观二。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初观门。二止门。今初。
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观。所言观者。当於秽处作是念言。此等不净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应当变此不净令作清净。即想此秽处作宝池宝渠。满中清净香水。或满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宝身。所弃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众生。即复知此净相唯是心作。虚相无实。是名观门。
此等不净悉是心作。分别本空也。有即非有。依他无性也。变作清净。清净分别性观也。净相唯心。清净依他性观也。虚相无实。清净真实性观也。
△二止门。
所言止门者。知此不净之处。及身所弃不净之物。唯是过去恶业熏心。故现此不净之相可见。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无念。即名止门。
观则转染浊性为清净性。止则但除染浊三性入三无性也。恶业熏心故现不净。然此心相有即非有。除分别性入无相性也。唯是一心。除依他性入无生性也。平等无念。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
△二释疑二。初正释所疑。二例通诸法。今初。
问曰。上来所有净不净法。虽是心作。皆由过去业熏所起。何得现世假想变之即从心转。答曰。心体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缘不起。是故溷中秽相由过业而得现。宝池酥酪无往缘而不发。若能加心净想。即是宝池酥酪之业熏心。故净相得生。厌恶之心。空观之心。即是除灭不净之缘。净熏心故。秽相随灭。此盖过去之业定能熏心起相。现世之功亦得熏心显妙用也。
加心净想。指上观门。厌恶之心。指上止门。空观之心。双指二门。真实性中止观。所谓虚相无实。平等无念也。
△二例通诸法三。初正释成方便。二释见不见之由。三释神通差别之故。今初。
如此於大小便处。假想熏心而改变之。其余一切净秽境界。须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旧相。故得现在除去憎爱。亦能远与五通为方便也。然初学行者未得事从心转。但可闭目假想为之。久久纯熟。即诸法随念改转。是故诸大菩萨乃至二乘小圣五通仙人等。能得即事改变。无而现有。
秽作净想则能除憎。净作秽想则能除爱。憎爱悉除便成漏尽。假想纯熟法随念转便成五通。出世方便孰过於此。
△二释见不见之由。
问曰。诸圣人等种种变现之时。何故众生有见不见。答曰。由共相识故得见。由不共相识故不见。
△三释神通差别之故。
问曰。菩萨神通与二乘神通有何差别。答曰。二乘神通但由假想而成。以心外见法。故有限有量。菩萨神通由知诸法悉是心作。唯有心相。心外无法。故无限无量也。又菩萨初学通时。亦从假想而修。但即知诸法皆一心作。二乘唯由假想习通。但言定力不言心作。道理论之一等心作。但彼二乘不知。故有差别也。
菩萨习通亦从假想。二乘定力亦惟心作。秪由知与不知。遂令力量逈别。然则修止观者可不先悟一心为依止乎。
佛祖心要妙难知 我今随力释少分 回此功德施群生 同生安养成觉道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四(终)
大乘止观释要跋语
吾儒大学之道。莫先於致知格物。苟心性源头未澈。乌睹所谓物格知至耶。藕益大师弘法华於普德。舒见其横说竖说直捷痛快。因请问入手方便。师以南岳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相示。且告舒曰。予所宗者天台。而此又天台宗所从出之源也。文简义富。久锢藏中。向因讲演曾为释要。居士曷究心焉。舒得展读。如获至宝。以三性为止观境。则格物致知之功也。了达三性无性。则物格知至之效也。弗忍自私。爰谋剞劂。顾惟力弱。且谓独善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遂集众缘而共梓之。窃闻藕师未出家时。即已力究宗乘。今乃披襟自称座主。盖繇以宗印教。故仍藉教显宗。所愿阅是书者。勿作语言文字观。亦勿离语言文字而求解脱。若见语言文字即非语言文字者。则见藕益大师。亦见南岳大师。亦见释迦如来。亦见吾人本有心性矣。请借子韶一偈为作证盟。偈曰。
子韶格物 妙喜物格 欲识一贯 两个五百
弟子张苍舒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