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
【■记】此释味味得入者。谓鹿苑。有八万诸天。闻转生灭法轮。密证无生法忍。是为密入。若华严方等般若时。皆是显入。来今法华会中。不谓显入密入。但论增道损生也。
【□注】法界实相。一体异名。上有味味之言。故重云耳。若辅行云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据大经。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初地同住)是接入别。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圆教二住)是接入圆。以教判文。理还不异。
【■记】此料拣法界实相。名异体同。次释重举意。谓由上文有味味之言。为欲对之。故重云法界实相。二名耳。若辅行下。一段文。乃玉师约义引文。而为点示。非辅行之全文也。
【■补】辅行云。大经佛说观因缘智。四种不同。得菩提异。说是语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云。三乘同观第一义谛。智解不同。一生二生。是破无明一品二品。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即利根接入别圆也。四智得菩提异者。谓只一因缘第一义谛。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乃是通教之机。通前通后。同观一法而得四种之异也。一生二生是破无明一二品者。通教一真含二中能解。即为别圆所接。然不能定其是别是圆。且据破惑无明多少。以分利钝。次第。一心。而判别圆也。又别家明教。若初地至二地。仍经多劫。时长行远。从无超证之义。若圆家一生。可超十地之阶。况复一二。故一生是别。二生是圆也。实相是别。法界是圆者。以四教义判涅盘文。谓一生实相。是接入别。二生法界。是接入圆也。若克实论之。法界实相。只是一体。原无有异。
△四总结纲文。
上来已录五味五时。化仪四教。大纲如此。
【□注】签云。言次第者。华严初云。於菩提道场。始成正觉。在初明矣。诸部小乘。虽云初成。自是小机。见为初耳。据信解品脱妙着粗。故居其次。大集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故知方等在鹿苑后。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法华云。四十余年。大经云。临灭度时。当知次第有所据也(文)。
【■记】此示五时次第也。华严云。世尊在摩竭提国。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华严第一时也。四十二章经云。世尊成道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为最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故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然是小机。见初成道耳。据信解品脱妙着粗之文。鹿苑第二时也。大集序品云。尔时如来成道始十六年。广知众中。多修梵行。悉来大集。堪任受持菩萨法藏。即为宣说。菩萨所行之法。先示诸佛大神通力。为诸菩萨。令知诸佛境界。方等第三时也。仁王般若云。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般若。光赞般若。故般若第四时也。法华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大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告。乃至有顶众生。世尊将欲涅盘。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故此二经。同第五时也。是知五时次第有据矣。
【□注】此乃别论次第。通则不然。如妙玄十(二)云。若华严顿乳。别但在初。通则至后。故无量义云。次说般若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经。乃至夫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盘之后。况前教耶。若修多罗半酪之教。别论在第二时。通论亦至於后。何者。迦留陀夷。於法华中面得受记。后入聚落被害。作结戒缘起。又如身子。法华请主。后入灭。均提持三衣至。佛问。五分法身灭不。答云不灭。(虽云五分不灭终是小乘中意)岂非三藏至后耶。若方等教。别论在第三时。通亦至於后。何者。陀罗尼云。先於王城。授声闻记。今於舍卫国。复授声闻记。故知方等至法华后。般若。别论在第四时。通论亦至初后。何者。始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若涅盘。别论在第五时。通论亦至於初。何者。释论云。从初发心。常观涅盘行道。此则通至於前。若法华。显露。不见通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故身子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岂非证昔通记之文。(文)若论方等。亦通於前。净名略记下之上(初)云。鹿苑理须密说弹斥。又华严中四。何须更论。亦是其例。既其一切俱通初后。岂可方等不通於初(文)。
【■记】此示通五时明佛化周圆也。般若华严海空者。无量义云。由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因般若入法界者。华严时节长。昔小机未入。今闻般若入法界。即华严海空义。则知华严通后般若也。法华佛慧者。钝根菩萨。次从法华悟入法界。名入佛慧。经云。始见我身。入如来慧。今闻是经。入於佛慧。初后佛慧。圆顿义齐。则知华严通后法华也。莲华藏海通涅盘后者。此是玄文。申出经意。以明钝根菩萨。从后涅盘悟入法界。以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座中无央数众。或见佛丈六身。乃至或见报身。莲华藏海。为千百亿释迦佛说心地法门。故玄文申云余辉等也。签云。彼经既有住世无量劫之言。又见报身莲华藏海。说心地法门。知华严通涅盘后也。若修下。明酪教通后。佛世僧。夜行乞食。迦留陀夷。而黑有光。妇见。谓鬼。惊。堕孕。自此佛制。不许夜行。故签云。虽於法华得记。此后犹作结戒缘起。按迦留陀夷。由非时入聚落。俗疑打杀。埋马粪中。出。便入灭。见涅盘。又如身子者。身子入灭。均提持师三衣至。佛问。汝师五分法身灭否。答。不灭。阿难云。彼恒说法教化。故忆此耳。佛言。止。过去诸佛。可非灭耶。而五分不灭。何所忧耶。然虽曰不灭。终是小乘中意。故签云。以无作之业。至未来世。名为不灭。非常住不灭也。则知三藏通至於后也。五分法身者。签云。无作戒名戒身。无漏净禅名定身。无漏慧名慧身。二种解脱名解脱身。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相应。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无余也。又尽智为解脱身。无生智。为解脱知见。法数云。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若方等下。明方等通后。签云。言至法华后者。即指王城授记。同於法华。舍卫国记。即指方等通法华后。如陀罗尼经。文殊白佛言。先於王城。已授声闻记。今复於舍卫国。授声闻记。昔於波罗柰授声闻记。我今请问唯佛听许。舍利弗。问文殊。世尊授记得菩提。各於世界。如今世尊。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记。知方等通后法华也。般若下。明般若通初后。大品谓。始从得道。通初也。终至泥洹。通后也。若涅盘下。明涅盘通初。谓从初发心。常观涅盘行道之言。出自涅盘经中。而释论举之。以释大品。则知涅盘。通至於初也。若法华下。明法华通初。谓法华显露边。既出前四时之上。故不见有文通前也。若就久默斯要。开粗成妙。谓之秘密。当知此非八教中秘密。乃是无障碍理。故得通初。如身子言。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签曰。通记者。昔日授记。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无希取。况约秘密。以记二乘。据斯以论。法华通鹿苑矣。已上引玄文明通五时也。若论下。重明方等通前。谓略记说。鹿苑才证小果。便须密斥。未必在十二年后。又曰。华严中四。何须更论。则方等已在中。故曰亦是其例。又余时既互通。岂等三方等但通后而不通前耶。
【■补】净名略记。荆溪作。
【□注】然只一五时。论通论别。别则次第。通则互通。并是如来赴机之相。
【■记】宜通五时入道。则通五时应之。宜别五时入道。则别五时应之。
【□注】但於通中。有文通义通。若文通者。如结集经家。乃取部类相从之文。收通归别。如时长华严。方等陀罗尼等。是也。若义通者。如莲华藏海。通至涅盘之后。与夫日若垂没。余辉峻岭等。是也。此则不可收归於别也。
【■记】文通。谓文类相从。故可收归於别。若义通。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收归於别也。
【■备】辨讹曰。时长二字。应改后分。
【□注】然非别五时。无以见如来说法次第。非通五时。无以见教法融通。
【■记】此结判五时须开通别可解。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二之下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卷三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汇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二化法四教分二。初总标。
自下明化法四教。
【□注】妙玄十(廿八)云。问。四教名义出何经。答。长阿含行品。佛在负弥城北。尸舍婆林。说四大教者。从佛闻。从和合众闻。从多比丘闻。从一比丘闻。是名四大教。(文)释签(三十一)云。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亦一往语耳。然教定体。与今不同。(文)妙玄十(廿九)云。月灯三昧经第六。明四种修多罗。谓诸行。诃责。烦恼。清净。私释会之。诸行。是因缘生法。即三藏义也。诃责。是体知过罪。即通教义也。烦恼者。若无烦恼。即无智慧。即别教义也。清净者。既举一净当名。任运有常乐我等。即圆教也。然则四教。在小乘中。有名无义。在大乘中。有义无名。是故今家。影傍经论。立此藏通别圆。则名义备矣。
【■记】此释自下化法四教。妙玄问中。总问四教名义。出自何经。若名若义。应有所凭。不然。则出臆见耶。故先总问。答中举长阿含示四教之名者。谓从四圣人边闻。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边闻。故名四大教也。释签下。拣名同体异可解。次妙玄举月灯示四教之义者。月灯三昧经云。复有四种修多罗。一。诸行修多罗不可思议。二。诃责有为修多罗不可思议。三。烦恼修多罗不可思议。四。清净修多罗不可思议。私释会者。
【■补】章安言。以己意解释月灯四名。会对今家四教。故曰释会。诸行是因缘者。谓诸行乃二十五有也。即一念无明心为因。善恶业行为缘。因缘和合。所生六道。正因缘法。此即藏意者。
【■记】以藏诠生灭。明正因缘生法也。既诸行是因缘生法。则缘聚有生。缘散有灭。故是三藏义也。通教体法即空。谓诃责。
【■补】是体知过罪者。过罪。即苦集二谛。集。为能报因。是过。苦。为所感果。是罪。既是体达自他过罪。当体无生。如幻如化。是通义也。别教。乃是无量观慧。以破无量见思烦恼。有一切智。破无量尘沙烦恼。有道种智。破无量无明烦恼。有一切种智。故无烦恼。即无智慧。是别义也。
【■记】圆教。四德性备。三身体圆。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如举一常德。必具乐我净三。盖法身。必具般若解脱故也。光明记曰。法身配常我。解脱配乐。般若配净。又涅盘疏云。法身配常乐。般若配我。解脱配净。又涅盘四。法身配常。般若配乐。解脱配净我。而经举一清净。任运具常乐我等。是圆义也。是故下。正明天台四教之所由立。名义俱备。如四教义引证。有总有别。别证四教者。如引我心论云。应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是佛世时三藏之教。故成论云。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是也。证通者。净名为迦旃延解说五义。二百比丘心得解脱。大品经三慧品。明萨婆若智。三乘同得。中论诸法实相。三人共入是也。证别者。净名明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乃至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无量义经。明佛说般若华严海空。菩萨历劫修行。即是别文。涅盘明五行。正别教意。智论云。结使有二种。一者。共二乘断。二者。不共二乘断。不共断者。不共般若断於别惑是也。证圆者。华严云。为说圆满修多罗。净名云。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大品云。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法华。多宝叹言。释迦如来。乃以平等大慧。为大众说。涅盘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盘。智论云。三智一心中得。如是寻经讨论。四教义文。处处有之。是为别证四教也。总证者。今家影傍经论。立四教名义。如涅盘。明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种之说。以化前缘。是也。又四种转四谛法轮。亦是四教意也。又法华明三草二木。禀泽不同。譬方便说。即三教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譬说最实事。即圆教也。又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偈。通佛四说。如是等四说。随机化物。即四教之异名也。
【■备】释签云。但同有四。非即藏等者。但同是四教名。非藏等义。故曰一往语耳。定体与今不同者。以阿含。但真为体。故非引用正意。今家影傍经论句。出四教义。即指总别二证文。辨讹曰。今人谓。今家立四教名。是傍影阿含。月灯。二经而立。此但见文中所引。不见文中所判耳。今家立名。是依大经四种四谛。生生等四句。法华三草二木等文。及中论因缘所生法等偈以立耳。如此。则名义俱备矣。又妙玄复引地论云。一念心具四家释。谓谛家。般若家。舍烦恼家。苦清净家。私释云。约苦谛为初门。修道品令苦清净。即藏意。舍烦恼家者。无相体达为舍。如色是空。以空舍无相而论道品。即通意。般若家者。般若智照诸法明了。恒沙法门皆悉通达。而修道品。即别义。谛家者。谛。即实相理。即圆教约实相修道品也。记中以阿含四大教。分贴佛菩萨声缘说。存以备考。或以梵语毕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故以贴一比丘名。